<p>11.29.我們離開廈門碼頭,蹬上游輪,游向鼓浪嶼。鼓浪嶼是個熱門旅游景點,每天人山人海,一票難求。進景點不比進機場簡單,掃健康碼、戴口罩、測體溫、排隊等待一樣不少,刷身份證、刷臉需多次進行</p> <p>游客碼頭一天十幾萬人涌到鼓浪嶼,每天收的船票錢估計可賣一艘船了。不想發(fā)財都是一件難事</p> <p>我們在游艇的二樓,共三層</p> <p>燈塔</p> <p>蕩漾在海中,海風習習,不冷不熱,島上的風格迥異建筑不斷在眼前飄過</p> <p>鼓浪嶼景區(qū)是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5A級旅游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ISO14000國家示范區(qū)、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福建“十佳”風景區(qū)之首</p> <p>走在海邊,忽然看到一艘軍艦靠泊在對岸,和平美好的生活要靠強大的人民軍隊為我們保駕護航。中國如今已經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東方睡獅醒啦!感謝軍人們的付出,我們才可盡情的游玩</p> <p>島上的軍營</p> <p>25分鐘后下了游艇踏上鼓浪嶼小島,眼前的鼓浪嶼人來人往,游人很多。鼓浪嶼它從一個質樸的臨海漁村緩緩蛻變成了如今炙手可熱的文化創(chuàng)意村,繁華背后,還是依舊堅守著骨子里的原本韻味,有著獨特的僑鄉(xiāng)風情,閩臺習俗</p> <p>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后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于是這里有了各式各樣的建筑</p> <p>鼓浪嶼是個無車島,包括汽車、電瓶車、自行車、掃碼車,道路上只有這樣的手推小平車,用于生活,還有警察用的電瓶車和嬰兒推車</p> <p>街邊偶有年輕人自娛自樂,是不是很文藝清新</p> <p>鼓浪嶼是一個舒適渡假的好地方,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溫暖卻不炙熱的陽光,除了景色怡人,又有美味海鮮佳肴,美食特色店鋪眾多,生活氣息和文藝范兒并重,來這里就是享受一下慢生活,盡情過著屬于你的浪漫時光。把人放在島上不用擠地鐵、擠公交,腳放慢心自然就靜了</p> <p>這個建筑像鋼琴吧。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yōu)雅的人居環(huán)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tǒng),培養(yǎng)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命名為“音樂之島”</p> <p>說鼓浪嶼花園島嶼一點不為過,走到任何地方都美的冒泡</p> <p>一顆一顆大榕樹枝繁葉茂,形狀優(yōu)美,如同一把大傘</p> <p>島上的別墅與其它老建筑物風格統(tǒng)一,紅頂白墻,在一片蔥蘢中如花似錦</p> <p>這幢別墅是七匹狼老總私人住宅。圍墻外停著多輛豪華游艇,都是私人所有,這里有錢人眾多,上千萬、億的數不甚數,比起東北大佬們,有錢沒錢脖子上套根黃粗鏈子低調多了,他們常常穿著一般,甚至短褲拖鞋你怎么看也不會與有錢人聯系在一起,生活平淡不張揚。印證了那句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老話</p> <p>停下腳步,靜靜坐在畫師對面,畫張神似貌美的像,將成為永久的記憶</p> <p>日光巖,鼓浪嶼的最高峰,也是早上看日出的最佳選擇,登上日光巖俯瞰整個鼓浪嶼,還可以看到對面的廈門,其實相隔只有600米</p> <p>宋代時鼓浪嶼原名為圓沙洲、圓洲仔,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而為今名。由于地形變化,現在這塊海蝕巖孤零零的暴露在海灘上,與海水再無交集。鼓浪石距離較遠不想走動了</p> <p>坐在這里聽風、看海絕佳圣地,同樣的碧水藍天,卻有著不一樣的美;同樣是喧鬧的大街小巷,卻透著一份安詳,這就是鼓浪嶼。鼓浪嶼屬廈門市思明區(qū)。原名“圓沙洲”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p> <p>又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p> <p>廈鼓碼頭,專為游客提供的碼頭,游客可以一路觀賞兩岸美景,25分鐘一趟,非常方便。廈門本地人有自己的專用碼頭,只需8分鐘就可以到達鼓浪嶼</p> <p>鼓浪嶼有眾多名人住宅。秋瑾故居:泉州路73號;許斐平故居:筆山路19號;林巧稚故居:鼓浪嶼晃巖路47號;林語堂故居:鼓浪嶼漳州路44--48號,還有林樂嘉愛國商人。林巧雅婦產醫(yī)生,被稱為萬嬰之母,自己卻終身未婚未育,她的積蓄全部用于捐資救人</p> <p>廈門離臺灣很遠又很近,鄭成功當年奉命收復臺灣,卻再沒有回到這邊,只能站在這邊緣,手握佩劍相看淚眼。聽海的聲音在沙灘上不羈不慌,似乎經過千百年來的熏陶,海也帶著鼓浪嶼的韻律。島上巖石崢嶸,挺拔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撲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巖峰</p> <p>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安營扎寨,訓練水師,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這是鄭成功的雕像</p> <p>海灘在晴天時特別養(yǎng)眼,一道海浪沖刷的弧線,幾朵盛開的扶桑,圍墻上的三角梅,組成了美好的畫面</p> <p>著名的八卦樓為八角形圓頂塔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始建,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磚石、鋼混結構,糅合東西方神廟教堂風格,為廈門近現代代表建筑</p> <p>鼓浪嶼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建筑百科書,它經歷著百年的風雨滄桑。每一幢院落就是一部長篇故事</p> <p>鼓浪嶼小島上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壁的中外建筑。 這里有我國傳統(tǒng)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被稱為“小白宮”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房舍,也有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還有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精品的菽莊花園.</p> <p>來鼓浪嶼玩的是一份心境,在島上小住幾天,需要自己沉淀下來細細品味,來過的人都能找到這份難得閑適情懷,并把它帶走。鼓浪嶼一年四季樹木常青,任何季節(jié)都適合游玩,來這隨意走走,看看古樸的建筑,吃吃真正本土特色小吃,漫步幽靜的小道,一切都是簡單而自然</p> <p>鼓浪嶼是音樂的沃土,在這里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筑博覽”、“鋼琴之島”、“音樂之鄉(xiāng)”之美稱</p> <p>20世紀上半葉,大量富商、華僑也紛紛到鼓浪嶼建宅置業(yè),興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嶼的建設達到歷史最高峰</p> <p>漫步在美麗的小島上,在鼓浪嶼老別墅區(qū)縱橫交織的街巷中徜徉,撫今追昔,小樓春風、紅磚綠影;彎彎小路,琴聲悠悠。一邊走一邊拍,一邊尋覓小島上那些塵封的記憶</p> <p>現今,島上所存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樣,建筑質量上乘,因而,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筑的匯集地”</p> <p>鳳凰木:是廈門市市樹,也是臺灣臺南市、四川攀枝花市的市樹。鳳凰木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的國樹</p> <p>無論人們對鼓浪嶼文化如何地解釋或揣度,鼓浪嶼建筑所呈現的那種活色生香的力量和穿越時空的大美,以及她蘊藏的一系列的文化密碼,還是非常值得后世的人們去揣摩、欣賞和解讀</p> <p>透過大榕樹,窺見照明燈具頗具中國傳統(tǒng)宮燈之神韻</p> <p>最美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愛情。游逛時遇到島上有很多對新人,穿著盛裝在拍婚紗,沒好意思一一拍下。也不知他們是不是和我一樣來自很遠?還是本地人</p> <p>在海邊可以伴著輕柔的海風,湛藍的海水,蔚藍的天空散步,在海邊座著觀海景,聽聽海浪聲,讓時光就這樣從身邊流淌,生活需要浪漫,有時,時間也需要浪費</p> <p>這里是最熱鬧的地方,兩邊小店大都是小吃</p> <p>萬國建筑之精典薈萃在鼓浪嶼。古樹下,那一棟棟別樣的別墅,讓這座小島憑添了幾許高雅與寧靜走進幽深的小巷里,踩著石板路,尋一家臺灣風情的小木屋,喝一杯椰汁,仿佛生活顯得簡單,輕松,時光亦是靜謐</p> <p>鼓浪嶼與碧海環(huán)抱,沙灘綿延,滔滔海水的碰撞,融合了今天的鼓浪嶼,這里有各種前塵往事,如夢似幻,偶爾會聽到悅耳動人的鋼琴聲,加似海浪的節(jié)拍,鮮花印點綴,讓人無法不沉醉 </p> <p>生長茂盛、顏色豐富的三角梅,把個鼓浪嶼裝點的柳綠花紅。這么漂亮的植物到了其它地方這幾天早己凋零,真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啊。它是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中的一種品種</p> <p>廈門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鼓浪嶼匯集了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壁的建筑,大多是乳白為主色調,房頂上種著各種鮮花鋪蓋下來,特別高端大氣</p> <p>鼓浪嶼是一座寧靜美麗的小島,稱之為海上花園,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到處可以看到各種稀有的植物,鮮花盛開,五彩繽紛,即有熱帶優(yōu)美景觀,又有大海的雄渾壯觀</p> <p>亞洲第二大跨海大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沙灘,小巷,別樣的建筑風格,還有各具特色的小吃,都讓人沉醉其中。鼓浪嶼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終究還是要說再見的,時間不老,我們還會再來</p> <p>傍晚,大量游客準備離島,三丘田碼頭一片繁忙,一艘艘渡輪往來穿梭運送游客</p> <p>霞光點點,夜色降臨。我們在海景邊的沙坡尾吃堡五樓用晚餐,緊挨著的是世茂大樓,記錄下如驕龍騰水燈光下的海上演武大橋</p> <p>廈門的幾天住宿都在廈門大學對面,凌波灣酒店。這條路是新路,還沒完全開通</p> <p>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小金門島是“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p> <p>心手相接,骨肉相連</p> <p>廈門與金門之戰(zhàn)。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zhàn),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fā)生于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zhàn)役,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和美國建交為止。金門炮戰(zhàn),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p> <p>金門與廈門門對門,兩邊隔海炮打了21年,本是同根生,誰能下手真打呢?最后雙方協(xié)定2、4、6和1、3、5換著打。這些炮彈打過去成就了臺灣一大刀商</p> <p>鱷魚島</p> <p>小金島</p> <p>媽祖凝視海的那邊。但她的臉部怎么是這樣?原來另有說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