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11月25日,實驗小學“凸顯學科特點 落實核心素養(yǎng) 共享團隊智慧”年組教研活動落下帷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是學科素養(yǎng)落地的前提保障,課堂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主陣地,課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a(255, 255, 255, 0.7); color: rgb(51, 51, 51);">與活動體驗是促進素養(yǎng)落地的加油站。我們通過年組教研方式,共同研討,確立教研點,以課例展示+反思 、答辯的形式實現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span></p><p><br></p> 課例研討 <p> 高年段語文課立足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改造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據課堂教學活動協同性的特點,把知識架構和生活實踐有機融合, 潛入兒童內在的思路與見解,使教學內容的呈現與教學過程得以最優(yōu)化。</p> <p> 低年級識字教學為重點,充分體現出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標。遵循漢字規(guī)律、尊重學生認知,閱讀與識字學詞緊密結合,都有效地促成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p> <p> 數學教研課的四位授課教師都是青年教師,她們的課堂活力四射,沉著穩(wěn)重,一言一行盡顯風采。</p><p> 四節(jié)數學課在選材上都做到了“少而精”,用料都做到了“單而豐”都屬于低碳而高效的數學課。沒有華麗的教具,憑借獨具匠心的設計,邏輯性極強的數學語言,演繹了一堂讓我們每一位聽課老師嘆服、折服的數學課。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探索探討和爭論,還原了“生本”課堂,幾位老師的課簡約大氣,充滿魅力,讓數學課堂散發(fā)著應有的魅力,這樣的數學課堂扎實、厚實、樸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雪老師執(zhí)教音樂課《桔梗謠》</p> <p> 蔣慧玉老師的《好吃的水果》這節(jié)美術課,自然靈動、有滋有味,老師時刻關注學生,引導他們品味和感悟生活的美好。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津津有味地品嘗,聲情并茂地表演,提煉出夸張的表現手法,再用動作表情和神態(tài)夸張地表現出好吃的水果。多種感官的并用,使學生的思維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躍閃現,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靈感徹底被激發(fā)出來。</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托英老師執(zhí)教體育課</p> <p>吉海霞老師帶領同學們《歡歡喜喜過大年》</p> <p> 科學課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猜測,教師對猜測不予肯定或否定,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由實驗的內容,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促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實驗探究活動之中。</p> <p> 徐威老師的《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這堂道德與法治課簡約有效,精彩紛呈,做到張弛有度,有條不紊,圍繞著美麗文字的特征為主線貫穿課堂,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有效進行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將中國漢字的源遠流長,漢字演變,欣賞中國美麗的漢字和書法作品,以多形式展示給大家,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漢字的偉大,是瑰寶,是傳承,是驕傲,引起了在座老師們的高度共鳴。</p> <p> 英語詞匯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詞匯教學中,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增強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Dinner’s ready》一課,恰當的教學目標,體現學科素養(yǎng),重難點突出,向我們呈現了一節(jié)有溫度有深度的詞匯課堂。授課教師教學風格自然流暢,面向全體學生,巧用實物和圖片,加強詞匯教學的直觀性,鼓勵學生根據自然拼讀法拼讀單詞,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以句帶詞,以篇帶句,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挖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氛圍輕松融洽,寓教于樂。</p> 現場答辯 <p> 課例展示后,校領導參與年組反思、評課,并創(chuàng)新性組織現場答辯。答辯活動將教研提升一個新高度,從實踐提升至理論層面,讓每一位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有效途徑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讓教學設計從思考“教什么”走向“為什么教”,實驗人一直行走在立人教育方式改革系統思考與動態(tài)實踐的路上,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一定會結出累累碩果,讓每一株蓓蕾綻放!</p><p> 洮南市實驗小學</p><p> 撰 稿:呂佳瑩</p><p> 2020.11</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