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D5:佳縣--榆林市。</font></b><font color="#167efb"><b>上午:</b></font>佳縣景點--凌云鼎、香爐寺、白云山(白云觀);<b><font color="#167efb">下午:</font></b>佳縣--榆林市。 <font color="#ed2308"><b>佳縣:</b></font>金元明清四朝稱<font color="#ff8a00">葭州</font>,民國改稱<font color="#ff8a00">葭縣</font>,1964年9月改稱佳縣??h城建在黃河與佳蘆河交匯山崖上,與<font color="#ff8a00">山西臨縣</font>隔黃河相望。因佳蘆河(葭蘆河)兩岸蘆葦叢生而得名--葭蘆意為初生的蘆葦。<font color="#ff8a00">陜北民謠:</font>“銅吳堡,鐵佳州,生鐵鑄就綏德州”,說的是佳縣古城堅固如鐵難于攻破。 山城道路狹窄,行車停車都較困難。<font color="#ff8a00">城里云巖寺、香爐寺和凌云鼎相距不遠</font>,可步行前往。 明天是<font color="#ff8a00">國慶中秋雙節(jié)</font>,步行商街不乏熱鬧,月餅很有地方特色。 一把野草就是一個掃帚,還是彩色的呢! 難得看見一駕馬車。 <b><font color="#ed2308">一、凌云鼎(塔):</font></b>縣城體育場旁邊,佳縣僅存磚石古塔。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由河北省任丘縣縣丞<font color="#ff8a00">牛登第</font><font color="#333333">所</font>建。<div><div><font color="#ff8a00">牛登第:</font><font color="#333333">世</font>居葭縣,樂善好施,人稱“豪士”;得知道人李玉鳳想在白云山修造道觀時,作為白云山山主慷慨捐出土地700余畝,成就今日白云山勝景;牛年過半百膝下無子,一日與妻子去白云山求子,道長告之要建塔示子;??犊饽?,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修建此塔,道長起名<font color="#ff8a00">凌云鼎</font>。<br></div></div> 凌云塔為樓閣式,表面八棱柱體,七層高26.4米。結(jié)構(gòu)精巧,中空,呈圓筒狀;塔內(nèi)四層以下為石砌階梯, 以上為木板梯樓;每層留拱形窗洞4個,與鄰層窗洞相間。登臨其上,極目秦晉高原之渾厚,俯覽九曲黃河之壯觀,<font color="#ff8a00">古佳州八景之一</font>。 凌云塔旁邊是<font color="#ff8a00">宋代古城墻</font>。 佳縣本有天塹,再添堅固城墻,成為難于攻克城池,故譽<font color="#ff8a00">“鐵佳州”</font>。葭州古城雖已毀壞,但主體尚存,現(xiàn)存宋代明代城墻3500余米和東門、后水門、前炭門、后炭門、香爐寺門。 虎踞高峻石山之巔,俯覽九曲黃河之美。 對面是<font color="#ff8a00">山西臨縣克虎鎮(zhèn)</font>。 前往香爐寺途中,拍攝凌云塔和古城墻。<font color="#ff8a00">天色陰霾</font>,拍攝效果極差。 走下坡道,前面就是黃河。 城墻上觀景臺,可從一側(cè)觀看香爐寺和山崖下滔滔黃河。 香爐寺南面臨河陡壁上,屹立一塊高約10米獅頭巨石--人稱“飛來石”。<font color="#ff8a00">“飛來踏雪”</font>曾為古佳州八景之一。 沿黃河邊上的古城墻走向香爐寺。 <b><font color="#ed2308">二、香爐寺。</font></b>縣城<font color="#ff8a00">香爐峰頂</font>,東臨黃河,三面絕空,僅西北面狹徑與古城門相通。峰前有直徑5米高20余米巨石矗立,與主峰間隔2米,形似高足香爐,故名。<font color="#ff8a00">陜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 網(wǎng)絡(luò)照片:足見香爐寺之險峻。 網(wǎng)絡(luò)照片:從山西一側(cè)看香爐寺。 <font color="#ff8a00">寺內(nèi)現(xiàn)存石碑記載:</font>香爐寺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正殿是<font color="#ff8a00">圣母祠</font>,左右有配殿,南邊有山門、石碑坊等。1966年遭受破壞,許多文物散失。1982年開始修葺,基本恢復(fù)原樣。 香爐寺盤酯<font color="#ff8a00">香爐峰頂</font>,香爐石凌空而起,斷橋驚險異常;朝迎曉日,晚送明月,黃河濤聲素繞耳際,三晉山色盡在目前;尤其夕陽西下時,霞光將香爐峰映人黃河之中,酷似傳說中“蓬萊景”,故有“黃河小蓬萊”之稱。 <font color="#ff8a00">“香爐晚照”</font>曾為古佳州八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為之題詞作詩。清朝佳州知州尚崇年<font color="#ff8a00">《詠香爐寺》:</font>“孤城薄暮任徜徉,紫氣飛凝萬仞傍。明滅夕陽懸消壁,峰嶸怪石借余光。峰頭目斷落酸遠,渡口人歸秋水長。漫說罐纖垂真幸煉,且邀月色入流觴。”<br> 從城墻上進入古城門,再拐下臺階就進入寺院。<font color="#ff8a00">寺院由兩部分組成:</font>西邊部分與山城腰部相連,之后是寺院主體建筑。 從古城門門洞出來進入寺院,這是香爐寺唯一與外通道。 <font color="#ff8a00">香爐寺城門</font>一側(cè),高聳角樓墻體裂縫明顯。 順山而建“天然“馬面”。 亭子里石碑刻有香爐寺簡介。 1947年毛澤東轉(zhuǎn)戰(zhàn)陜北,10月18日曾游覽香爐寺。后來拍攝《巍巍昆侖》《咱們的領(lǐng)袖》等多部影片,都以香爐寺為實景,再現(xiàn)過轉(zhuǎn)戰(zhàn)陜北在佳縣期間難忘歲月。 寺院主體呈明代三合院式建筑特點。小巧緊湊,佛道并供。<font color="#ff8a00">共有7 座小廟:</font>老爺廟、娘娘廟、佛家廟和觀音閣等。 <font color="#ff8a00">里面是兩進院落:</font>一進院有山門、影壁、速報祠;二進院有正殿圣母祠,左配殿白衣庵、右配殿寄傲亭、佛殿、石牌坊,龍王廟,香爐峰上建有觀音閣。存明清碑刻、石碣11方。 <div><font color="#ff8a00">速報祠:</font>面闊三間,進深兩椽。始建康熙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建,殿內(nèi)奉祀<font color="#ff8a00">關(guān)帝和岳飛</font>,三壁殘留清代壁畫。據(jù)乾隆十九年(1754年)《速報祠祠碑文》載:“祠名速報,何曰?志:勸成也。始自郡伯閔公,時康熙十年,至今戊戌凡四十七年。而祠就圯矣***”。</div> <font color="#ff8a00">石牌坊:</font>建于明萬歷28年(1600年),石質(zhì)單檐懸山頂,檐下雕仿木枓栱,額題“天柱勝境”(另側(cè)“壁祠凌霄”),落款“萬歷二十八年中秋吉旦立”。院內(nèi)<font color="#ff8a00">“側(cè)柏”</font>樹齡超過150年。側(cè)柏為中國特產(chǎn),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均有分布。 <font color="#ff8a00">圣母祠:</font>香爐寺主殿,面闊三間,磚石砌窯洞式建筑,前檐設(shè)廊。殿內(nèi)奉祀<font color="#ff8a00">三霄娘娘</font>,兩山及后壁清代豎屏繪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及“文王訪賢”“張良納屢”等題材壁畫14幅,屋頂繪制二龍戲珠圖案。 圣母祠內(nèi)殿一側(cè)。 <div><font color="#ff8a00">寄傲亭:</font>臨崖而建,面闊三間,進深兩椽。殿內(nèi)南側(cè)砌墻隔出一間設(shè)佛殿,南山墻面南置門。奉祀一佛二弟子,三壁清代繪制佛本生故事連環(huán)畫22幅。<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白衣庵:</font>形制和寄傲亭相同。奉祀<font color="#ff8a00">白衣大士</font>(觀世音菩薩化身之一,身穿雪白衣裳,手執(zhí)楊枝凈瓶),兩山殘存有關(guān)白衣大士故事連環(huán)畫8幅。<br></div> <font color="#ff8a00">觀音閣:</font>面闊一間,建在直徑5米、高20米香爐石上,架有1米寬“天橋”(原為木橋,現(xiàn)為水泥橋)。 觀音閣奉祀<font color="#ff8a00">觀音菩薩</font>。 香爐寺兩側(cè)都建有黃河大橋:這是<font color="#ff8a00">佳臨黃河大橋</font>,上游是<font color="#ff8a00">臨縣黃河大橋</font>。有人認(rèn)為,大橋破壞了九曲黃河和小寺廟的同框美景。 飛架黃河兩座大橋及對面山西臨縣克虎鎮(zhèn)。 懸崖下,滔滔黃河奔流遠去。 香爐寺之險峻。 離開香爐寺,返回賓館取車,前往<font color="#ff8a00">白云山(白云寺</font>)。附近還有一些景點,遺憾沒有時間。 遠遠可見白云山山頂<font color="#ff8a00">大紅棗塑像</font>。佳縣是中國紅棗名縣,有悠久紅棗栽培史。榆林地區(qū)降水量少,出產(chǎn)紅棗個大味甜質(zhì)細。 <font color="#ff8a00">論道亭</font>聳立白云山山顛。 <font color="#ed2308"><b>三、白云山。</b></font>佳縣城南5公里<font color="#ff8a00">白云山風(fēng)景區(qū)</font>內(nèi)。我們<font color="#333333">從</font><font color="#ff8a00">北山門(后山)</font><font color="#333333">進入</font>。 大紅棗塑像基臺上,刻有“天下第一、棗成大業(yè)、富民強縣”等大字。 <font color="#ff8a00">論道亭:</font>黃河邊上新建的觀景臺,是拍攝<font color="#ff8a00">佳縣全景</font>好機位。 從論道亭旁邊拍攝佳縣縣城及黃河。 從論道亭下到懸崖邊,可拍攝佳縣縣城全景。 佳縣縣城雄踞葭蘆山巔,城北與山相接,東南西三面懸空,虎視黃河。北周于此設(shè)中鄉(xiāng)縣,宋熙寧4年(1071)始筑葭蘆寨。經(jīng)歷代擴建,在陡壁懸崖鑄就一座“蝎”狀城池,從此享譽<font color="#ff8a00">“鐵佳州”</font>。 <font color="#ff8a00">佳縣古城墻:</font>我國目前唯一保留<font color="#ff8a00">宋代城墻</font>。佳縣本有天塹,加之堅固城墻,成為一座難于攻克的城池。 葭州古城雖已毀壞,但主體尚存,現(xiàn)存城墻3500余米及東門、后水門、前炭門、后炭門、香爐寺門。 <font color="#ff8a00">云巖寺:</font>縣城<font color="#ff8a00">虎頭峰</font>山腰,以石窟為主佛寺。石窟開鑿于宋宣和四年(公元1112年)??邇?nèi)有各具神采石刻造像48尊,是難得藝術(shù)珍品。<font color="#ff8a00">陜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 從這個角度看,論道亭下面是險峻懸崖,<font color="#ff8a00">佳蘆河</font>從這匯入黃河。 如天氣好,可拍攝兩橋之間的香爐寺。遠處山頂還有一座塔,估計也是俯視黃河好角度。 巖石上刻有<font color="#ff8a00">“神石”</font>二字,下面石刻已毀。 <font color="#ff8a00">從論道亭前去白云觀。</font>白云山古稱雙龍嶺或嵯峨嶺,大約明萬歷年間,終南山道士<font color="#ff8a00">李玉鳳</font>在此結(jié)廬而居,采藥治病,普濟眾生,因醫(yī)德高尚醫(yī)術(shù)精湛而名揚四方,被百姓尊為“玉鳳真人”。白云觀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因修建時常見白云繚繞而名白云觀。 <b><font color="#ed2308">四、白云觀。</font></b>全真道之<font color="#ff8a00">龍門派</font>。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由白云山著名道士<font color="#ff8a00">李玉鳳</font>真人、榆林總兵<font color="#ff8a00">張臣</font>、佳縣籍縣丞<font color="#ff8a00">牛登第</font>組織修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并擴建。數(shù)百年來經(jīng)不斷營建修葺,形成規(guī)模宏偉氣勢壯觀的廟宇群?,F(xiàn)有廟宇54座,占地200余畝,存有各代壁畫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額99塊,供奉以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道、佛、釋諸神多300位。2001年<font color="#ff8a00">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小知識:</b></font>正一道、全真派為道教兩大派別。<font color="#ff8a00">正一道:</font>也稱天師道、五斗米道,東漢末由張道陵天師始創(chuàng),是我國最早道教派別。<font color="#ff8a00">全真道:</font>金代初年由王重陽始創(chuàng);王重陽仙逝后,全真七子之一邱處機創(chuàng)立全真道最主要最興旺一個支派--<font color="#ff8a00">龍門派</font>,因邱處機曾隱修于隴州龍門山故名。兩大教派傳承不同,道士修行規(guī)定、修煉方法也有很大不同,服飾衣著也有差異,但追求得道目標(biāo)一致。清代后,兩大教派融合越來越多。</div></div> 白云山未建觀前就已存有廟宇三清殿。<font color="#ff8a00">明</font>萬歷乙巳年(1605年)玉風(fēng)真人浪跡白云山普濟眾生,顯諸靈異;此后又有北京白云觀王真壽、張真義等5人來山闡教,得萬民相助,于萬歷33年(1605年)<font color="#ff8a00">始建道觀</font>。經(jīng)十余載,先后修建真武大殿及配殿、鐘樓、三官殿、玉皇閣、牌樓、四道天門等廟宇。萬歷38年(1610),神宗頒旨賜經(jīng),敕諭陜西延安府佳州白云山白云觀住持及道眾人等……虔潔供安,朝夕禮誦……祈無量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自是四方善男信女紛至前來朝山拜謁,宮觀初步形成,日趨益盛。隨后又修建東岳大殿、文昌閣、馬王廟、三圣樓、七圣樓等。<br><font color="#ff8a00">清</font>康熙十一年(1672年)鑿仙人井,十六年(1677年)建五龍宮,二十六年(1687年)修白云洞靜室,清雍正二年(1724年)孫嘉淦等人資助增建東岳殿兩配殿。乾隆56年(1791年)新修魁星閣。<br>民國年間增修龍王廟及東岳廟鐘樓,基本形成現(xiàn)今格局。(網(wǎng)絡(luò)照片) 白云觀建筑群<font color="#ff8a00">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font>,排列在三條平行軸線上。木牌坊、五龍宮、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真武祖師殿、三宮殿、藏經(jīng)閣、超然閣、玉皇閣、三清殿、元辰殿、魁星閣為<font color="#ff8a00">第一軸線(主軸線)</font>,高聳于白云山主峰;真人洞、七圣樓,三圣祠、碧霞宮、東岳殿為<font color="#ff8a00">第二軸線</font>;樂樓、關(guān)帝廟、財神廟為<font color="#ff8a00">第三軸線</font>。 我們從后山“<font color="#ff8a00">白云廣場</font>”進入,屬逆行參觀。時間緊張,也只能參觀主要廟殿,前山(第一軸線)一些景點略去。若從前山黃河灘頭經(jīng)<font color="#ff8a00">第一軸線</font>登白云觀,須攀618級臺階(神路)。 墻體上鏤空“日、月”兩圖,突出易經(jīng)“易”字核心。 明萬歷三十六年,<font color="#ff8a00">北京白云觀</font>道士王真壽、張真義、景真云等來白云觀闡教,弘清靜無為之道德,修明心見性之全真,迄今已歷17代390余年。<div>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帝朱鈞給白云山道觀親頒圣旨一道,并賜制《道藏》4726卷。</div> <font color="#ff8a00">元辰殿</font><font color="#333333">(供奉</font>斗母及六十元辰)<font color="#333333">、</font><font color="#ff8a00">白云山會館</font>等建筑群。 對面山頂這個亭子有臺階上去,應(yīng)是<font color="#ff8a00">俯視白云觀全景</font>好角度。 對面山上亭子中懸掛一個巨鐘。 山頂上一個巨大花籃塑像。 <font color="#ff8a00">三天門:</font>建于1606年,中間為過洞,兩側(cè)為護法天王(佛教哼哈二將)。 <font color="#ff8a00">甶子祠:</font>三天門旁邊偏殿,大門上鎖?!墩f文解字》:甶,鬼頭也。甶(fú)音義同于“福”。據(jù)說里面供奉鬼王。 登上三天門,便踏上白云觀建筑群<font color="#ff8a00">主軸線</font>。 <font color="#ff8a00">四天門:</font>又稱朝圣門,也是真武大殿院門。建于1606年,中為走道,兩側(cè)是東西南北<font color="#ff8a00">四方天神</font><font color="#333333">(</font>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塑像。 據(jù)說從黃河灘須攀618級臺階(神路),經(jīng)四道天門才能達到白云觀主建筑群。 從過洞進入<font color="#ff8a00">真武大殿</font>所在院子。 四天門過道拍攝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 <div><font color="#ff8a00">戲樓:</font>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清雍正、乾隆、同治年間均有重修。戲臺中間有<font color="#ff8a00">木扇屏風(fēng)</font>,分前后場,上下場門上部分別書有“金聲”、“玉振”四字;木屏風(fēng)正中下方有四幅山水畫屏,上部有楷體“韻葉鈞天”四字;屏風(fēng)各部均有故事人物、花草及圖案彩繪與木雕。</div> <font color="#ff8a00">漢白玉欄桿:</font>陜北綏德名匠馬天相先生1991年刻制。七塊欄板<font color="#ff8a00">正面</font>刻有福祿壽三圣、李白醉酒、畫龍點睛、關(guān)公夜讀《春秋》、王植觀棋、老子觀井、陶淵明愛蓮等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 <font color="#ff8a00">欄板背面</font>為吉祥圖案:萬壽圖、喜鵲登梅、鳳凰朝陽、松鶴同春等。八根望柱上蹲有麒麟、小獅、猴子等。 <font color="#ff8a00">石刻龍盤:</font>民間藝人張嘉謀1956年雕刻。龍盤直徑1.5米,三條蛟龍騰云駕霧,左右兩條蛟龍捧一顆寶珠,敬獻正中從天而降蛟龍口中。 <font color="#ff8a00">真武祖師殿:</font>白云觀之中心,俗稱<font color="#ff8a00">正殿</font>?!罢嫖浯蟮睢睘槭嫱壬珜?。正殿兩廂建有五祖祠、七真祠,祠南是相對而立<font color="#ff8a00">鐘鼓樓</font>。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font color="#ff8a00">后殿</font>為明代建筑(建于1605年),<font color="#ff8a00">前殿</font>為清代建筑,現(xiàn)基本上保持明清建筑風(fēng)格。 <font color="#ff8a00">導(dǎo)游說:</font>1947年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登上白云觀,適逢九月初九廟會,在這與民眾一起觀看晉劇《反徐州》,道長要毛主席坐在戲臺中間預(yù)留位置,毛主席說我個子大坐在中間會擋住后面群眾,堅持坐靠邊位置;之后以“亞洲部”名義向劇團贈旗一面,上書“與時并進”;并給當(dāng)時中共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指示:“這些都是文化遺產(chǎn),都要保護下來,不要毀了,你明天就出個布告,要保護?!?lt;br> <div>大殿門前的<font color="#ff8a00">蟠龍石道</font>。<br></div> 大殿供奉<font color="#ff8a00">真武大帝</font>,懸掛 “玉虛宮”金匾。<font color="#ff8a00">“玉虛宮”</font>傳說為玉鳳真人手書。殿內(nèi)兩壁有明清壁畫70余幅,描繪真武祖師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賜福等神話傳說。真武祖師內(nèi)壁畫繪于明萬歷年間,以壯觀場面描繪道教諸神拜謁真武祖師情景。 <font color="#ff8a00">鐘樓:</font>懸掛欽鐘鑄于1606年,重一萬斤。其傳奇之處:此鐘比普通大鐘多出兩耳,這兩耳上對著雹滅、惡風(fēng)、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惡風(fēng)、止暴雨神奇功效。<font color="#ff8a00">“白云晨鐘”</font>為佳縣八景之一。 <font color="#ff8a00">鼓樓:</font>特別之處是不掛皮鼓而掛銅鼓。相傳鼓面原由牛皮所制,一日名宦<font color="#ff8a00">海瑞</font>來道觀朝拜,聞聽道人講:“修煉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殺生”;海瑞提問:“既不殺生為何用牛皮制鼓?豈不言不副實?”道士聽后幡然悔悟,從此道觀中所有鼓面都改用銅皮。 <font color="#ff8a00">真武殿四周建筑:</font>藏經(jīng)閣、瑞芝閣、超然閣、七圣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岳廟、關(guān)帝廟、三靈廟、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屋頂磚雕精美,現(xiàn)存<font color="#ff8a00">魚龍吻獸</font><font color="#333333">(</font>龍頭魚身)為宋時形制。 另一個角度拍攝。 <font color="#ff8a00">碧霞宮:</font>供奉碧霞元君。碧霞--東方日光之霞,元君--道教女神尊稱。<font color="#ff8a00">道教中重要女神:</font>“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 <div><font color="#ff8a00">碧霞元君:</font>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在中國五岳之尊--東岳泰山。其影響力由泰安傳播,歷經(jīng)千年特別是明清后,對中國北方地區(qū)文化產(chǎn)生重大影響。關(guān)于她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br>民間說“<font color="#ff8a00">北元君、南媽祖”</font>。雖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都是普度眾生、舍己為人,成為北方和南方聞名于世的保護女神。</div> <font color="#ff8a00">關(guān)帝廟:</font>供奉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guān)羽。 <font color="#ff8a00">財神廟(三靈侯廟):</font>建于1720年,內(nèi)供福祿財三神。<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俗話常問“那路財神”--中國古代財神確實眾多,不易分清。</span><div><div><b><font color="#167efb">小知識:</font></b>在漢族民間傳說中,財神爺是主管財源的神明,<font color="#ff8a00">主要分兩大類:</font>道教賜封--天官上神;漢族民間信仰--天官天仙。<div><div><font color="#ff8a00">——五路財神:</font>東路財神--比干;南路財神--范蠡(浙商);西路財神--關(guān)羽;北路財神--趙公明;中路財神--王亥。<br></div><div><div><font color="#ff8a00">——四方財神:</font>乾方(西北方)財神--白圭(晉商);坤方(西南方)財神--端木賜(儒商);艮方(東北方)財神--李詭祖;巽方(東南方)財神--管仲(徽商)。<br></div><div>——文財神與武財神。<font color="#ff8a00">文財神:</font>東路財神--比干(福祿壽之祿);艮方(東北方)財神--李詭祖(增福相公);南路財神--范蠡(商圣)。<font color="#ff8a00">武財神:</font>黑口黑面趙公明(北路財神)、紅面長髯關(guān)公(西路財神)。</div><div>——正財神與橫財神。<font color="#ff8a00">正財神:</font>東路財神--比干,南路財神--范蠡,中路財神--王亥,及四方財神。<font color="#ff8a00">橫財神(偏財神):</font>西路財神--關(guān)公,北路財神--趙公明。</div></div></div><div><font color="#ff8a00">——準(zhǔn)財神</font>(民間信仰而未封號):劉海蟾、灶君(灶神、灶王爺)、福德正神(土地公)、合和二仙等。<br></div></div></div> <font color="#ff8a00">東岳廟:</font>位于真武祖師殿東下側(cè),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供奉東岳大帝。 大門兩側(cè)立柱頂上兩個飛獸雕刻:一個口銜毛筆,一個口銜刻有“褒善貶惡”四字圓木。 導(dǎo)游對之有講解,可時間久忘了,大致是警示做人要正派善良。 <font color="#ff8a00">東岳大帝:</font>又名泰山神,其身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等。漢族民間傳說中,東岳大帝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quán)。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圣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 <div>柱了盤龍栩栩如生,木雕工藝精巧絕倫。<br></div> 歷代帝王對東岳大帝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封為"仁圣天齊王"、"天齊仁圣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明代恢復(fù)為東岳泰山神。 山下黃河和<font color="#ff8a00">五龍宮</font>建筑群,從前山進來即可經(jīng)過這里。<font color="#ff8a00">五龍宮(五龍擇圣宮):</font>建于1690年,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四合院,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供奉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正殿兩壁及后墻有百余幅壁畫,講述“五龍捧圣”及真武武師降生和修煉故事。 屋頂上鐵藝精美。 上一臺梯,這里文昌樓、玉皇閣等建筑群。文昌樓前<font color="#ff8a00">7株古柏</font>按北斗七星排列。玉皇閣西側(cè)有<font color="#ff8a00">馬王廟</font>、對面有<font color="#ff8a00">圣父圣母詞</font>、北面為<font color="#ff8a00">五老祠</font>。 <font color="#ff8a00">文昌樓:</font>建于明萬歷年間,二層走馬樓。<font color="#ff8a00">文昌:</font>本指紫微垣中六顆星辰,古代視為神座星辰,文昌帝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是科舉士子保護神。 文昌君兩旁侍從為<font color="#ff8a00">天聾、地啞</font>,所謂“聞?wù)卟荒苎?,言者不能知”? <font color="#ff8a00">玉皇閣:</font>建于1605年,白云觀主要建筑之一。內(nèi)供<font color="#ff8a00">玉皇大帝</font>。傳說中玉皇大帝是萬神之主,故玉皇閣高出群宇,以示玉皇之尊。 從這本可上樓。 1998年建的玉皇閣對面<font color="#ff8a00">九龍壁</font>。 正面琉璃金碧輝煌,九條彩龍咤叱風(fēng)云;背面花崗巖石線刻玉皇大帝出巡圖,眾神簇擁,威震寰宇。 <div><font color="#ff8a00">超然閣:</font>重檐歇山式木構(gòu)方亭。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超然閣前面是<font color="#ff8a00">藏經(jīng)閣</font><font color="#333333">(建于1920年)</font>。</div> 這個角度拍攝,觀閣層次分明。我們從前面斜坡上去,繞了一圈回來到這個位置,從步臺上去是三清殿。 <font color="#ff8a00">三清殿:</font>位于白云山山巔。白云觀最早廟宇,建于宋代,擴建于明崇禎癸未(1643年)。三清是道教中三位至尊天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東西兩側(cè)有南斗詞、北斗祠、玉皇廟等建筑。 側(cè)面拍攝,兩側(cè)有當(dāng)時的石雕圖案。 殿內(nèi)壁畫系明代作品,以連環(huán)畫形式再現(xiàn)中國史上代代相傳的老子八十一化故事《太上老君八十一論圖說》。 殿內(nèi)這個八卦藻井十分精美。 三清殿應(yīng)是白云觀中地勢最高的。<br> 午餐后離開佳縣,前往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