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涿州第一石拱橋,</b></p><p><b>座落岐溝建唐朝。</b></p><p><b>溢彩長虹古關隘,</b></p><p><b>往來人客渡船搖。</b></p><p><b>宋將懷德征亡處,</b></p><p><b>太后統(tǒng)兵興大遼。</b></p><p><b>如今默埋泥土中,</b></p><p><b>烽煙遠去寫前朝。</b></p><p> ——2020.11.3</p><p> 傳播歷史知識,表家鄉(xiāng)情懷。</p> <p> 最近涿州文史名家李長青、王法文、劉桂郁、李英欣等關注岐溝關,有的親臨訪古,感覺岐溝故事很多。《二十四史》、《續(xù)資治通鑒》、《水經(jīng)注》、《涿州志》、《中國通史》、《楊家將演義》等都有記述。</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隘岐溝關,在城西邊的岐溝河中,原有一座精美的單孔石拱橋——安樂橋。人們都知道涿州明朝建造的永濟橋、胡良橋,豈不知這座橋建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涿州第一石拱橋。</p><p class="ql-block"> 岐溝文化名家李文哲著《古今岐溝》寫到:西關河套有單拱石橋一座,名曰安樂橋,寬十余米。楊家將演義十五回“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zhàn)死岐溝關 ”,也為“蕭太后大戰(zhàn)安樂橋 高懷德戰(zhàn)死岐溝關”。宋朝先鋒高懷德及弟高懷亮,在此與遼將耶律休哥酣戰(zhàn),并戰(zhàn)死在此橋。橋西原有一座高家墳,將萬數(shù)死亡將士葬于岐溝關北五里處運糧河兩側,這就是今日“東古丘、西古丘”兩村的由來。岐溝河俗稱運糧河,因岐溝遼稱易州(見二十四史),故此河遼時稱“易水”。此“易水”非彼易水也。</p> <p class="ql-block"> 岐溝河寬千米,旱季,一條細流從安樂橋下流過,像一條環(huán)繞古關的玉帶,潤澤著四里八鄉(xiāng),裝扮著古關的雄姿。毀于文革期間,橋基尚存,已隨歲月下沉,埋于河底之中。</p><p class="ql-block"> 《遼史》載:“統(tǒng)和四年五月庚午,遼師與宋曹彬米信戰(zhàn)于岐溝大敗之……挽漕數(shù)萬人匿岐溝空城中,壬申以皇太后生辰,縱還”。 按:數(shù)萬人挽漕(拉船裝卸)可知當時水運盛況之規(guī)模。</p> <p> 記得50年代我們小時候,還搬個梯子掏鳥。如此文物,同涿州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岐溝唐經(jīng)幢,也堪稱國寶。應修復保存。</p> <p> 涿州著名文學家、詩人、中國辭賦家協(xié)會理事李長青。</p> <p> 文史專家,原涿州市宣傳部副部長、電視臺臺長王法文。</p> <p class="ql-block"> 涿州文史專家、文史研究所所長劉桂郁。劉所長近期出版文史專著《涿州歷史文獻輯要》,有重頭文章說史“唐宋時期岐溝關”。</p> <p class="ql-block"> 古典文化專家、教授級研究員、原涿州博物館館長楊衛(wèi)東(中)。涿州電視臺記者笑瑤(左)播講岐溝關。</p> <p> 84年縣委副書記李振寅,拍攝的岐溝關</p> <p> 著名警事作家、 原保定市司法局副局長、高碑店市檢察長李煥志,撰文“岐溝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