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公元2020年11月14日,孫氏一族二百余人,齊聚在平陰縣榆山街道孫官莊“東大塋”前,舉行了隆重的祭祖儀式。</p> <p>圖片作者 孫承武</p> <p>祭祖儀式于上午十點四十開始。儀式分為:1孫氏第十八世族人孫承金介紹來賓宣讀祭拜紀律要求。2.第十九世族人孫宗順介紹東大塋修繕以及以后完善規(guī)劃。3.第十七世孫茂磊發(fā)言。(后附發(fā)言稿)4.鳴炮,按輩分依次敬香禮拜。5.走近墳塋,獻花哀悼。</p> <p>祭祀儀式結(jié)束,孫氏族人齊聚用餐,互訴衷腸,氣氛溫馨,和樂融融。</p> <p>這次祭祖儀式,把孫氏族人召集在一起。首先感謝我們的祖先身居廟堂,砥柱中流,心系百姓,流芳百世,是我們子孫后代的驕傲。更感激政府對文明古跡的保護,對歷史名人的尊重,將“東大塋”列為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并撥付??顚|大塋進行修復(fù)。同時,孫氏族人為了“東大塋”的修復(fù)操勞奔波,盡心竭力,我們永遠銘記在心;你們是優(yōu)秀的孫氏兒女,你們的功績將永遠激勵后人,銘記祖先,繼往開來!</p> <p>我七世祖孫振圖,字龍友,號象明,生于明萬歷十年壬午(1582),卒于清順治六年己丑(1649),明崇禎年間舉人,一生未仕。</p> <p>站在我七世祖墓前,仿佛穿越到幾百年前,看到振圖祖為振興平陰文風而奔走忙碌。他出資辦學,興辦匡社,義務(wù)教授貧困學子。他扶危濟貧,仗義執(zhí)言,是平陰“第一鄉(xiāng)賢”,被百姓傳為佳話。</p> <p>我六世祖孫珫(1551-1604),字玉珥,初號淇陽,再號湛明,生于嘉靖三十年,卒于萬歷三十二年,享年54歲。拜監(jiān)察御史,先后歷四川道、江西道,巡按陜西、順天。后出任山西左參議,分守河東。1573年,明朝萬歷年間,我的六世祖孫珫捐資興辦興文館,后為云龍書院,為平陰縣實驗小學的前身。</p> <p>珫公于萬歷庚辰1580年考中進士,授官出任錢塘(今杭州)令。在此期間,他表現(xiàn)卓越,他開創(chuàng)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一切照章辦事,工作自如。在任七年,頗有惠政:“蠲煩苛、崇實政、調(diào)停里甲,勒為永利,邑人藉以休息。均田議起,部使者屬公,躬履畝而度之,不旬日竣,翕然稱平均。已,復(fù)修鎖瀾橋。鎖瀾橋者,即宋蘇公堤也。迄今六百余年,日就圮廢。至是,庀材賦工,不勞而成,屹然為湖中巨防矣?!?lt;/p> <p>珫祖一生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直言敢諫有“青天”之譽。</p> <p>我八世祖,孫光祀(1614-1698),字溯玉,號祚庭。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贈光祿大夫。前后任職20多年,歷仕順治、康熙兩朝,以直言敢諫著稱于時;辭官歸里后出粟賑災(zāi)、修橋打井、興學育人,造福桑梓的佳話至今流傳。其詩文創(chuàng)作亦有聲于時,所著有《膽余軒集》收錄《四庫全書》;書法亦享盛譽,濟南趵突泉立有其詩碑保存至今。</p> <p>由于光祀祖政績卓著,深得朝廷倚重,被康熙朝“贈光祿大夫,四世一品”。因此,在光祀祖衣錦返鄉(xiāng)后(濟南司馬府),他回到老家平地洛,按照御制,以一品官的等級,重新安葬了已故的六世祖孫珫,在東大塋重新安葬了七世祖孫振圖。</p> <p>經(jīng)修復(fù)的甬道直通墓地,足見當初墓地的規(guī)制之高,墓園的豪華氣派。</p> <p>歷經(jīng)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滄桑巨變,墳塋靜默,石像生已經(jīng)殘破不堪,或者已經(jīng)被文物販子悄悄偷去,墓前巨大的石碑僅存一通,早已斷成兩截且已殘破,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重新立起來。</p> <p>修復(fù)后僅存的唯一石碑</p> <p>石座</p> <p>殘破的石像生</p> <p>龜馱碑已經(jīng)僅剩碑座</p> <p>八世祖孫光祀出資修建的石橋,至今是當?shù)匕傩粘鲂械谋亟?jīng)之路,他開鑿的深井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還在為當?shù)貛讉€村莊的百姓奉獻甘甜的泉水,是他們的唯一飲水源。他的美德被當?shù)匕傩諒V為流傳。</p> <p>當?shù)匕傩諏⒕畵P起到蓄水池,便于取用。</p> <p>當?shù)卮迕竦奈幕瘔Γ瑢O光祀的美德傳為佳話</p> <p>孫氏族人合影留念</p> <p>視頻 策劃 編導 孫茂磊</p><p> </p> <p>祭拜有感</p><p>(修改稿)</p><p>平陰榆山孫官莊,</p><p>孫氏諸公美名揚。</p><p>架橋修路掘水井,</p><p>賑災(zāi)扶困幫鄉(xiāng)黨。</p><p>筆走龍蛇留華章,</p><p>文韜武略可安邦。</p><p>運籌帷幄天下計,</p><p>心系百姓保安康。</p><p>品行高潔眼界廣,</p><p>溫良恭儉人謙讓。</p><p>腹有乾坤惠子孫,</p><p>耕讀詩書萬世長。</p> <p>祭拜有感</p><p>平陰榆山孫官莊,</p><p>名門望族美名揚。</p><p>架橋修路鑿深井,</p><p>賑災(zāi)扶困幫鄉(xiāng)黨。</p><p>文能治國寫華章,</p><p>雄韜武略可安邦。</p><p>運籌帷幄天下計,</p><p>黎民百姓掛心腸。</p><p>品行高潔眼界亮,</p><p>溫良恭儉重謙讓。</p><p>子孫后代要發(fā)奮,</p><p>學有榜樣當自強。</p> <p>東大塋祭祖</p><p>2020 11 14</p><p>孫氏族人聚一堂,</p><p>緬懷祖先訴衷腸。</p><p>而今族人齊奮進,</p><p>揚我族風獻社會!</p> <p> 無題</p><p> 作者 孫宗新</p><p>東塋門前祭先祖,</p><p>孫氏后裔齊聚首。</p><p>美酒開壇花錦簇,</p><p>又見祖屋添新土。</p><p><br></p> <p>附發(fā)言稿</p><p>尊敬的各位宗親:</p><p> 大家上午好!</p><p> 首先,對大家在百忙之中趕來參加孫氏家族祭祖儀式,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p><p> 今天,我們孫氏宗親齊聚孫官莊東大塋,隆重祭奠我們的祖先,追思先人的豐功偉績,共謀孫氏家族的發(fā)展大業(yè)。這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幸!孫氏宗親血脈相連,情濃于水,共敘情懷,共同緬懷先祖,祭掃先祖安息之塋,這是孫氏興旺發(fā)達的象征,也是一次歷史性的家族大團圓的盛會。孫氏祖塋于2013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又歷時數(shù)載,耗資一百多萬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得以圓滿竣工。在此,衷心地感謝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朋友的幫助和大力支持,感謝為此付出辛勞的各位宗親!我們家族在明清時期就是平陰的名門望族。一世祖好古爺由武城遷居平陰,歷五代后家族日漸興隆,可以稱為“五世其昌”。六世祖珫爺把我們孫氏家族發(fā)展到一個鼎盛期。他科舉及第,出仕為官,正式登上政治舞臺。他一生清正廉潔,愛民如子,有“青天”之譽。七世祖振圖爺,他博學多才,為平陰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yǎng)出了大批名垂青史的人才,成為平陰歷史上“第一鄉(xiāng)賢”。八世祖光祀爺更是在遭遇大難后臥薪嘗膽、決意奮起贏得了孫氏家族的復(fù)興。他不僅是足智多謀的兵部右侍郎,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戲曲家,精通音韻、詩詞、戲曲、書法。他編著的《膽余軒集》入了四庫全書,成為傳世之作,現(xiàn)保存于山東省博物館。應(yīng)該說,光祀爺是我們家族復(fù)興的最大功臣,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三百多年來,我們家族至賢至德,勵志修行,家族興旺,人才輩出。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也是后世子孫自強不息、拼搏奮進的見證。今天,我們懷著一顆虔誠之心,來祭奠我們的先祖,就是要緬懷先祖的英德,感激先祖的教誨,弘揚家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人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大地,報天地覆載之德;祭祀祖先,報先輩養(yǎng)育庇佑之恩。</p><p> 各位宗親,家族的發(fā)展歷程告訴我們,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把握命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快速發(fā)展,只有勤勞勇敢才能成就偉業(yè),只有精誠團結(jié)才能興旺家族!我們孫氏后人,當弘揚先祖美德,和睦宗親,加強聯(lián)誼,同心同德,榮辱與共,奮發(fā)圖強,為家族的發(fā)展和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預(yù)祝本次祭祖儀式圓滿成功!謝謝大家!</p><p> 十六世 孫郁良</p><p> 2020年11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