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節(jié)選自《“沒有德育”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德育——關(guān)于德育的隨想之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源自《鎮(zhèn)西茶館》 2020.11.11)</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李鎮(zhèn)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3年5月,在武侯區(qū)的校長培訓會上,一位來自馬里蘭大學的美國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個講座?;与A段,有一位校長提問:“請問美國的中小學德育是怎么搞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位美國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國沒有德育?!?l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有在場的校長都很吃驚,當然也不相信:美國沒有德育?怎么可能!但出于禮貌,沒人追問這位教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半年后,我去美國待了一個月,剛好是在馬里蘭大學。我看了一些中小學,也粗略地感受了當?shù)氐纳鐣L貌,得出結(jié)論:美國的確沒有德育,因為我沒看見他們的“德育”;美國的確有德育——但是這“德育”是看不見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檀傳寶先生說的“直接的德育”“間接的德育”和“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我認為還有一類德育——不但沒有課程,也沒有教育目標,甚至連德育意圖也沒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知道我這樣說,會有人質(zhì)疑:“既無課程,也無明確的教育目標甚至連教育意圖都沒有,怎么能叫‘德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的,這是“什么都沒有”的德育。我之所以稱之為“德育”,是因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德育效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就是“沒有德育”的“德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個月的見聞顯然不足以看到美國教育的全部,也許美國也有德育的課程體系,或其他什么形式的德育,但他們“看不見的德育”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美國感受到了什么“看不見的德育”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天早晨我都要跑步,路上常常遇到美國人——我當然不認識,他們總是自然而真誠地對我說:“Morning!”我自然也回應(yīng)道:“Morning!”互相點頭微笑后,又擦肩而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酒店,我把卡丟在房間里了,去總臺給服務(wù)員一說,人家毫不猶豫,馬上重新給了一張卡。這種信任讓我自己都覺得驚訝:他怎么不懷疑我是不是這個房間的住客呢?萬一我是竊賊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酒店附近有一家超市,店里有個規(guī)矩,凡是賣出的商品,只要以后顧客發(fā)現(xiàn)該商品又打折降價了,那么憑著購物小票,店方可以退還差價。比如,你昨天買了一件衣服花了五十元,今天看到這衣服打折只賣30元,那么你可以去找店方,他們會退你20元。 同行者中有人后悔沒保留購物小票,抱著僥幸心理去退差價時,給老板說“小票掉了”,人家毫不猶豫就把差價退給她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課堂上,一位美國教授給我們講一個資助貧困生的項目,談到入選者的條件時說,申請者必須有參加社區(qū)活動的經(jīng)歷。我們問:“學校對所選拔學生參加社區(qū)服務(wù)活動是怎樣考核的?有怎樣的標準?”教授答道:“我們主要是面試的時候直接問學生,你參加過什么社區(qū)服務(wù)活動?有的學生就會告訴我們他做過些什么,比如去醫(yī)院照顧病人,比如為貧窮的人提供食物,也有的學生給我們說,他要照看家里的弟弟妹妹,沒有時間去做社區(qū)服務(wù)。我們也會考慮這些特殊情況?!碑敃r我想,學生說什么你就信什么,你就不擔心學生說假話嗎?但美國教授就是這么信任學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從小就在充滿尊重、信任、誠信、平等……的環(huán)境中長大,這不就是最好的“德育”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剛才說了,美國也許也有“直接的德育”和“間接的德育”,但在我看來,我感受到的這種“沒有德育”的“德育”,才更“可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寫到這里突然想到,我寫這些文字是有風險的。近年來,美國當政者對中國的打壓,已經(jīng)激起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許多中國人的憤怒。在這種情況下,我居然還要說美國教育的“好話”,說輕點是“不識時務(wù)”,說重點叫“找抽”。但我還是那個觀點,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人家好的我們就應(yīng)該學;何況,向?qū)κ謱W習正是戰(zhàn)勝并超越對手最好的途徑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對了,可能有讀者已經(jīng)明白了,</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說的“沒有德育”的“德育”,指的是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和時代風氣。這是一個國家無處不在而又無孔不入的教育,是更宏觀同時又更細節(jié)、更強大同時又更無聲的教育,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大教育。</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目前,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種無聲無形而又有力有效的德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然,這樣的德育不僅僅靠教師和孩子父母,而有賴于整個國家的每一個人——是的,“每一個”!——以及每一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就說到</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沒有德育”的“德育”的另一種形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好的關(guān)系就是好的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許多人的共識。比如,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以及其他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時候就是教育本身。</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對此,我不打算多說。</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想強調(diào)的是,我這里說的有“德育”效果的各類關(guān)系,并不是刻意為了“德育”而建立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樣說,可能有點不好理解。那我換種說法,</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師生之間、親子之間以及各種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充滿真誠、平等、尊重、寬容……的自然而然的關(guān)系,就是對置身“關(guān)系”中每一個人(當然,首先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德育)——但建立這種關(guān)系并非出于“教育動機”,而是基于人性之善良。</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就是說,關(guān)系是自然的,教育也是自然的。為了討好孩子而刻意“搞好關(guān)系”,然后對孩子說:“我對你這么好,你難道還不聽我的話嗎?”這不是我說的由“關(guān)系”而發(fā)生的自然教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8日</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李鎮(zhèn)西:你要孩子做的,你做嗎?</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節(jié)選自 《你要孩子做的,你做嗎? ——關(guān)于德育的隨想之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源自公眾號《鎮(zhèn)西茶館》 2020.11.12)</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李鎮(zhèn)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經(jīng)常在想,為什么我們關(guān)于德育的發(fā)文越來越頻繁,關(guān)于德育的論壇越來越高端,關(guān)于德育的課程越來越豐富,關(guān)于德育的活動越來越多彩,可是我們的德育效果卻并不見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然,對于德育而言,文件是必需的,論壇是必要的,課程是必備的,活動是必然的……但除了這些,有一個因素似乎被很多人遺忘了,那就是——德育者本人的道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盡管孔夫子早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盡管千百年來,民間也有“打鐵先要本身硬”的俗語,但</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現(xiàn)在德育最大的問題卻是:德育者(家長、教師以及相關(guān)領(lǐng)導)要孩子做的,自己似乎是不打算做的。</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校長時,我曾在教工大會上問了老師們兩個問題——</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你讓學生信的,你信嗎?</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你要學生做的,你做嗎?</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當然,這也是我經(jīng)常叩問我自己心靈的兩個問題。</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如果我們不信,請別給孩子講;如果我們不做或做不到,請別讓孩子做。</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否則,德育便成了大人們合謀對童心的欺騙。</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你給孩子講“時刻準備著,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終生”,你是否有共產(chǎn)主義必然實現(xiàn)的堅定信念?你給孩子講“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得美好”,你是否愿意給需要幫助的災區(qū)群眾提供“一日捐”?你給孩子講“勿以善小而不為”,你是否愿意在公交車上給弱者讓座?你給孩子講“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你是否愿意在工作之余手不釋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曾在學生家長會上對孩子們的爸爸媽媽說:“如果你要孩子做的,連你都做不到,你就沒有資格對孩子提任何要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話同樣適用于教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年前,班上一個“后進生”行為習慣差,愛說臟話,學習懈怠——可以說是懶惰,我便請來孩子的父親,想和他一起商量如何配合教育好孩子。交談中,我明顯感受到他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迫切愿望——所謂“健康成長”當然是指孩子品德優(yōu)良、舉止文明、學習勤奮……可是,這位父親和我說話時,滿口臟話,語言極不文明,第一人稱“我”在他嘴里是“老子”,第三人稱“他”在他嘴里是“狗日的”,比如他說孩子:“老子說了很多遍,狗日的就不是聽我的話!晚上老子打麻將,狗日的不好好做作業(yè),跑來看老子打!”他的意思是,他教育孩子很多次,但孩子總是不聽他的話。晚上他打麻將,孩子放棄作業(yè)來圍觀。他這么一說,我心里暗笑,你怎么自己罵自己是狗呢?但我更多的是擔憂,這樣的父親,能指望他給孩子怎樣的教育?相反,我從他的言談里,找到了他孩子成為“后進生”的原因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在談到讓學生喜歡自己所教學科時,這樣寫道:“能力、志向、才干的培養(yǎng)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個性的直接影響,是不可能實際解決的。能力只能由能力來培養(yǎng),志向只能由志向來培養(yǎng),才干也只能由才干來培養(yǎng)?!蔽蚁朊懊恋匮a上一句:“道德也只能由道德來培養(yǎng)?!?l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堅信,蘇霍姆林斯基是會同意我的補充的。因為他還有有一句名言:“人只能靠人來建樹?!弊畛踝x到這句話,我對“建樹”二字有些迷惑:在中文里“建樹”是“建立功績”的意思,那么“人只能靠人來建樹”不就是一個病句嗎?如果譯者有意用“建樹”,那么我們只能理解為,蘇霍姆林斯基把培養(yǎng)人作為一種“建樹”,而“靠人來建樹”的意思就是,欲建樹什么樣的人,建樹者首先就得是那樣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爾巴特語)的話,那么這個道德不是來自教育者(主要是家長和教師)的說教,而是源于其人格——準確地說,是體現(xiàn)教育者道德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而這“感染”首先是人格的感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像人們常說的教師要“為人師表”一樣,以前鄉(xiāng)下常??吹睫r(nóng)舍墻上有“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的標語,樸素地表達了一種教育(德育)觀;同樣的道理,還有“黨風決定民風”的說法。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每一個黨員和干部都是引領(lǐng)社會風氣的教育者。因此,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成員,黨員干部本人的人格高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道德水準。這是一個國家的大德育。</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近幾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媒體和一些領(lǐng)導對黨員的告誡中。這八個字的本意,是提醒黨員同志們隨時想想自己當初入黨是為了什么。每當看到這八個字,我就想,如果這個提醒是針對那些當初為了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而后來漸漸忘記了這個目標的黨員,那么十分正確,且完全必要。 但對于那些另有“初心”和“使命”的入黨者而言,這個提醒就讓人別有一番諷刺意味。初心純凈、使命崇高的黨員干部肯定是大多數(shù),但也不可否認的是,確有一些黨員當年入黨的“初心”就是為了“個人利益”,他們的“使命”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而非為了什么主義而“奮斗終生”,他從來就沒忘記過“撈好處”的“初心”,也沒忘記過“往上爬”的“使命”,你現(xiàn)在叫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所以,</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核心的問題不是問忘沒忘初心使命,而是要問問:是什么“初心”?是什么“使命”?</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如果現(xiàn)在把所有黨員當初的《入黨申請書》拿來看,可以說,每一份都那么鄭重莊嚴,其中當然有真誠的誓言,但絕對有不少謊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包括現(xiàn)在有不少在臺上對群眾“傳遞滿滿正能量”的黨員干部,為什么老百姓不服氣?因為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說”的一套高尚得催人淚下,“做”的一套齷齪得令人發(fā)指。因此,“臺上他說,臺下說他”,他們當然毫無人格感召力,相反會帶壞社會風氣。這也是一種“大德育”,只不過是可怕的“逆向德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一句話:</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個人如果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睋?jù)說這是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托馬斯·潘恩說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沒有查到出處,但無論是不是他說的,這話本身是沒錯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能夠把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說得那么“聲情并茂”,這種人得多陰險?真的得提防。</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教育者言不由衷,或言行不一,你怎么可能指望你的教育有感召力?我們每一位教師,一定不能成為那樣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許有人會說:“老師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你這樣說,誰還敢當老師?”</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是的,沒有誰是完人,教師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向?qū)W生坦承我們的不完美,然后和學生一起追求盡可能完美,這就是和學生一起成長。這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德育。</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幾年前,我曾經(jīng)發(fā)過一條微信——</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有時想想,教育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先讓自己善良起來,豐富起來,健康起來,陽光起來,快樂起來,高貴起來,然后去感染孩子,帶動孩子,讓孩子也善良、豐富、健康、陽光、快樂、高貴。除此之外,還有教育嗎?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者缺乏的,卻要讓學生擁有。豈非緣木求魚?</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條微信發(fā)出后,被迅速點贊,獲得普遍認可。</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現(xiàn)在我依然堅持這個觀點:所謂“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學生擁有的,你先得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們對學生說的,就一定是我們信的,而且是我們隨時愿意去做的!</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1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