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臨摹中品讀敦煌壁畫魅力</p><p>《建設銀行報》副刊藝術版</p><p>2020年11月11日</p><p> </p><p>□ 文/閆學詩</p><p> </p><p> 沙漠戈壁包圍中的敦煌綠洲,常與烈陽寒旱,狂風肆虐,飛砂走石相伴,曾經(jīng)的絲路往來并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商隊腳下的艱險之路,是守疆拓土的忠骨沙場,是文人筆下的壯懷激烈,更是朝圣者、守望者的苦行修煉,而由此鍛造和展現(xiàn)出了奮發(fā)有為的精神力量。臨摹中,我用心感悟一個時代、感悟一幅畫面和故事的背景、感悟在那個時代里供養(yǎng)人對一尊佛像的敬仰之情,感悟千百年間歷經(jīng)風雨所沉淀的滄桑變化,使我倍受教益。(作品臨摹自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九色鹿本生【北魏】)</p> <p>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法華經(jīng)變》中化城喻品壁畫,講述了一行人為尋找寶藏而踏上征途,路途漫漫,人們越來越體力不支,很多人產(chǎn)生了放棄的想法。領頭人為了激勵大家堅持下去,在人們眼前幻化出一座綠城,但一會兒就消失了。以此告誡大家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希望,大家咬緊牙關不斷向前,終于尋到了寶藏。莫高窟323窟北壁西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講述了漢武帝時張騫滿懷必勝的堅定信念,笑對日曬雨淋、風吹雪打,化解險惡環(huán)境,戰(zhàn)勝困難重重。不顧艱辛,冒險西行,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nèi)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jīng)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作品臨摹自榆林窟東壁北側(cè)的中唐時期藥師佛立姿像)</p> <p> 千姿百態(tài)的飛天、圣潔安詳?shù)钠兴_、載歌載舞的伎樂、繁花似錦的圖案以及精美絕倫的彩塑,浩浩蕩蕩的商隊,畫中的瑞獸仙禽,以及濃烈的色彩,飛逸的線條里都蘊含著崇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北魏時期莫高窟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褒揚九色鹿的美麗善良與助人為樂、不圖回報的高尚品德,譴責背信棄義、見利忘義、恩將仇報的卑劣行徑。北周時期營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頂東披,繪有一只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靜默站立,耐心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頭吮吸乳汁。古代畫匠正是通過這樣的畫面,向人傳達 “母慈子孝”的觀念——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撫養(yǎng),是為本能,并未索求子女回報。只是為人子女者,應像小羊一樣懷有跪乳之恩。(作品臨摹自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北側(cè)中唐時期菩薩)</p> <p> 敦煌壁畫見證了自兩漢以后從分裂割據(jù),繼而民族融合、南北統(tǒng)一,而臻于大唐鼎盛,又從巔峰走向式微的重要時期。從4世紀一直到14世紀,從北魏到元十個朝代,莫高窟連續(xù)開鑿,造像不止,形成了長1680米的石窟群落。如果把敦煌壁畫連接成1米高的畫廊,足足可以延綿50公里,堪稱地球上最大的古代美術博物館。其年代之久遠,規(guī)模之浩大,延續(xù)之完整,舉國絕有,蓋世無雙。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美術的巔峰期,而恰恰這個時期存留下來的繪畫、雕塑作品最為稀缺。敦煌保存了東漢之后、宋代以前(即4至11世紀)豐富的繪畫真跡和彩塑,為世界各國博物館所罕見。敦煌無名藝術家留下的色彩新鮮、構(gòu)圖大膽的作品,彌補了中國美術史的巨大空白。(作品臨摹自敦煌莫高窟57窟的“美人菩薩”)</p> <p> 這里保存了中國畫瑰麗的色彩和精美的線條,有許多久已失傳的古代繪畫技藝。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折蘆描、蘭葉描、行云流水描在莫高窟比比皆是。尤其在人物畫中,中國畫的“十八描”技法被敦煌畫工運用得出神入化、酣暢淋漓,而且線條渾厚有力,變化豐富。更讓西方美術家和藝術家們感到吃驚的是,早在1500多年前,敦煌北朝石窟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西方現(xiàn)代派很接近的繪畫風格。敦煌壁畫由此成為現(xiàn)代派畫家借鑒的對象之一。敦煌壁畫,不僅留存著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遺跡,同時還涵養(yǎng)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夢想。</p><p> 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中廣為傳頌的經(jīng)典形象。舞者左手高揚按弦,右手反彈撥弦,富有質(zhì)感的纖腰與豐隆的胸、臀形成畫面的中心,構(gòu)成標準的“三圍”起伏曲線。左足踏地,右足惜腿反彈,身材前傾的大弓形與大趾上翹相應合,仿佛能感到神經(jīng)與肌肉之間形成的張力。特別是拍打著激越歡快節(jié)拍的上翹大趾,使畫面整體的韻律與節(jié)奏更加連貫。敦煌壁畫中無論是滿壁風動,天衣飛揚的飛天,還是侍女、供養(yǎng)人等相關女性形象,臨摹的過程就是感受美的過程。這些敦煌壁畫藝術作品不僅僅體現(xiàn)了辛勤勞作和睿智典雅的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也體現(xiàn)了很多在藝術生活中能歌善舞、風姿翩翩的最美麗的藝術形象,她們姿態(tài)生動,造型優(yōu)美,無論是華麗的服飾,還是曼妙的舞姿,都展現(xiàn)了她們在身心解放后最美麗的形象。(作品臨摹自莫高窟第346窟南壁五代時期壁畫中的吐蕃射手)</p> <p> 敦煌壁畫的每鋪畫面,看起來是凝固的,但展開品讀,就發(fā)現(xiàn)其立意、構(gòu)圖、描線、著色奔放著生命的活力。漣漪微蕩的池中,蓮蕾初放;小鹿在池邊飲水,在林中飛奔;山間結(jié)有草廬,僧人盤膝打坐、靜心修行……這樣一派生機勃勃而又寧靜和諧的景象,穿越千年風沙,其依然光彩熠熠地映印岀不同時代的人間氣息,處處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世界的家國情懷。外部荒涼干旱的大漠沙磧,而在文殊變和普賢變的窟內(nèi)壁畫中,所繪文殊和普賢菩薩風光秀麗的五臺山和峨眉山道場,反映出遠在西域邊塞的瓜州、沙州居民對中原山河的向往和熱愛。盈盈綠水于租稅重壓下的農(nóng)民和奔波在絲綢之路上的役人而言,是一種實質(zhì)性的安慰。</p><p> 凝視因為歲月和水分的侵蝕而褪去色彩的華蓋和蓮花座,我感嘆古人上彩的耐心和執(zhí)著。臨摹實踐中才體會到,看似薄如蟬翼的顏料實則經(jīng)過精心的覆蓋,線描、暈染、著色、調(diào)整、提線,一遍一遍,一次一次,才能讓畫面活起來。老師曾經(jīng)說臨摹好教煌藝術,一要有基本造型能力;二要有中國傳統(tǒng)線描的硬功夫,十八描不一定樣樣通暢,但其中常用的幾種描法,定要過關。無論遇到多長的線條,描起來均勻,自如,一口氣拉到底;三要有美的感覺、美的趣味、美的享受;四要勤奮有恒心,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p><p> 半生品讀感悟敦煌藝術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在精心勤勉的臨摹中,能成為一個敦煌藝術的民間傳播人。(作品臨摹自莫高窟390窟北壁的唐代飛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