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池涌千斛玉,天賜一鏡泉</p><p>這里是名傳六百多年的獅子山下的“鏡泉浴月”。位于漣源市斗笠山鎮(zhèn)明鏡井村的明鏡井。要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敢相信,眼前這個不起眼的荒涼凋敝的凹地和溝渠,在六百多年前竟然是古安化梅山十景之一。比山東濟(jì)南的趵突泉更早聞名于世。</p> <p>明鏡井是古“梅山十景”之一,名“鏡泉浴月”。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長沙府志》載安化縣江河溪泉潭等水名十一個, 明鏡泉為其一。府志載:明鏡泉“水清如鏡,分流眾溪,四巖平坦,廣五六丈,深不可測,四季常滿,不涸不濁”。</p> <p>明嘉靖癸卯年(1543年)巜安化縣志》影印本。</p> <p>明嘉靖癸卯年(1543年)《安化縣志》載,“明鏡泉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鏡,分流眾溪,四岸平坦,廣五丈許,深不可測。常滿,不涸不濁,由湘鄉(xiāng)黃蓮塘入湘江?!?lt;/p> <p>五百年前,古鏡泉明鏡井就以“鏡泉映月”的奇景名聞天下。</p><p>明朝嘉靖癸卯年(1543年)縣志所記載的梅山十景中,明鏡井位列第八。</p><p>古梅山十景為熊耳浮青、靈龜兆雨、伊水托藍(lán)、泉塘沸玉、紫云晚照、芙嶺朝云、筆架凌霄、鏡泉映月、仙巖佛像、印石奇文。</p><p>“鏡泉映月,即明鏡水,清瑩如鏡。深渾莫測,月出其上,水天一色,觀者不忍去。</p><p>姜用章詩:容成誰遣閣金精,生有蟾蜍倒浸明。秋月臨泉邀月飲,恍疑身在水晶亭。方清(安化教諭)詩:寒水溶溶夜氣籠,乾坤無滓鑑?????蓱z清景無人要,讓與舡頭斗笠翁?!?lt;/p><p>(注:“鑑”同“鑒”?!棒蓖按?。)</p><p>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安化縣志》載,“明鏡泉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一大井,廣約數(shù)丈,水清如鏡,月映彌鮮,雖旱可灌數(shù)里田畝,此鏡泉浴月也”。</p><p>(注:縣南即古安化縣城梅城南)</p><p><br></p> <p>清代同治《安化縣志》地圖所標(biāo)示的明鏡井。</p> <p>“分流眾溪”明鏡井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前,豐水季節(jié),每小時流量達(dá)到60多立方米。分為三條溪流。</p><p>圖為原明鏡井主渠道。</p><p>隨著古泉涌上來的,還有眾多的小魚小蝦,沿著清澈的溪流,游向田疇,四時不絕。</p> <p>圖為左溪流經(jīng)聶家臺上、大臺上沿著古石板路,流向大石、碧林、金鈴。灌溉三個村良田。</p> <p>圖為中溪流經(jīng)方八垅里、紹元里。</p> <p>圖為右邊的溪流(不銹鋼欄桿內(nèi)),流經(jīng)周家灣、漢園里、花蕚里等地。</p><p>三條溪流匯入筍山水、珍漣水、陳家井水、天井水,流經(jīng)祖保、明鏡井、方八、紹元、石壩、惠民、碧林、金鈴、天井等九個村。因了明鏡井的古泉水,八千多畝良田,水旱無憂,年年豐收。</p> <p>一九八一年三月,漣源縣屬企業(yè)七一煤礦,因原開采井洞里井已開采完畢。整礦人員移至明鏡村鍋子山開采。一九八三年三月,七一煤礦利用原47處報廢井--石壩井作為接替井,進(jìn)行井下采煤作業(yè)。</p><p>.開拓方式。七一煤礦石壩井采用斜井開拓,主、副井為一對頂板反斜井。主、副井井口標(biāo)高+ 168.166m 、傾角270、落底標(biāo)高-100水平。當(dāng)時礦井共劃分為-100、-230、-350三個水平。</p><p>排水系統(tǒng)。七一煤礦礦井采用二級排水。 -100m 水平設(shè)有中央水泵房,水泵房安裝D600-55×6型單吸多級離心水泵7臺,排水能力 4200m3 /h,水倉容量 4000立方米。水平大巷安裝了水閘門。23采區(qū) -160m 水平設(shè)有兩個水泵房,新水泵裝有4臺125D25×5型單吸多級離心水泵,排水能力 400m3 /h,新水倉容量 700立方米。</p><p>羅列如此祥盡的技術(shù)數(shù)據(jù),是為了說明現(xiàn)代采掘企業(yè)的強(qiáng)大的抽排水能力和巨大的地底釆礦能力。</p><p>在這晝夜不停的強(qiáng)大的抽排水能力前,明鏡古泉怎經(jīng)得起這釜底抽薪?</p><p>石壩井于1984年11月建井,1986年投產(chǎn),由于在明鏡方八等村地底-300多水平抽取巨量的地下水,導(dǎo)致六百多年的古泉干涸至今。</p> <p>干涸的泉眼,原深約二丈(7米),為防止意外,用水泥塊掩蓋。</p> <p>曾經(jīng)有一個傳說,說明鏡井的水源來自安化麻溪大河的一個直徑一米二的大水洞,并借此衍生出了《人祭井的傳說》。筆者認(rèn)為這是牽強(qiáng)附會,以訛傳訛、無中生有。</p><p>麻溪,是資江重要一級支流。</p><p>位于資江南岸,發(fā)源于湖南新化縣大熊山北麓的長行界,至安化縣的麻溪口入資江,流經(jīng)新化縣的里山?jīng)_,安化縣的中岐界、高城、蔣家坪、洞市、金田、中洲坪等地,流域面積237平方公里,河道長度45·2公里。最大過流量1290立方米/秒。</p><p>安化麻溪大河距離明鏡井有150多公里,不可能一個漏洞的水能運行這么遠(yuǎn),查明朝嘉靖年間、清朝同治年間、清朝嘉慶年間及近代所修的縣志,史書、方志上稱明鏡井為鏡泉或明鏡泉,從未有過“人祭井”的記載。</p> <p>位于明鏡井旁的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建成的七一煤礦為當(dāng)?shù)卮迕袼退乃?,如今已?jīng)廢棄。</p> <p>明鏡古泉,位于湘(鄉(xiāng))-安(化)古道旁,六百年間,多少旅人飲過鏡泉的甘甜?多少鄉(xiāng)人得到古泉的恩惠?多少良田得益明鏡的澆灌?多少小溪匯集了井水的潺漾?</p><p>古鏡泉之水,在安化境內(nèi)匯聚了筍山水、珍漣水、陳家井水、天井水……晝夜不停,奔向湘江。</p><p>而今,鏡泉干涸,古道荒蕪、長街坍毀、人跡罕至。</p><p>(圖為茅封草封的湘安古道)</p> <p>圖左為湘安古道,圖右為新修的鄉(xiāng)村道路,通往川門橋,連接婁底大道。圖中形似斗笠的小山就是傳說中的斗笠山了。</p> <p>詠鏡泉</p><p>清似甘露明如鏡,</p><p>古泉潺潺六百年。</p><p>夏日寒涼消酷暑,</p><p>冬時溫暖飄輕煙。</p><p>流經(jīng)千溪遺厚德,</p><p>滋生萬物結(jié)良緣。</p><p>而今干涸水流盡,</p><p>四十年來夢涓漣。</p><p>明鏡井,曾作為地名、公社名、鄉(xiāng)鎮(zhèn)名而聞名于世,清代為安化縣常安鄉(xiāng)明鏡井、民國時期為玉馬鄉(xiāng)明鏡保、1951年為安化縣明鏡鄉(xiāng),1952年為漣源縣明鏡鄉(xiāng)、1960年為婁底市明鏡井人民公社、1962年為漣源縣明鏡井人民公社;1968年為漣源縣明鏡公社[與斗笠山(礦山)人民公社合并],1978年為明鏡鄉(xiāng)。1984年明鏡鄉(xiāng)改為斗笠山鎮(zhèn)。而今,尚存明鏡井村這個地名。</p> <p>昔日梅山十景之一的鏡泉浴月,“廣約數(shù)丈、分流眾溪”的明鏡井,現(xiàn)在已成荒垇,僅余下殘瓦一堆,孤墳一冢,空坪一塊、枯泉一眼、荒蕪一片……</p> <p>四十年過去了,明鏡井干涸至今,寬敝的井溪仍保持著原樣,似乎在盼望著古泉再涌、溪流潺潺。</p> <p>版權(quán)信息:</p><p>一、圖文:秋歌(劉秋階)</p><p>二、歡迎轉(zhuǎn)發(fā)、截圖、分享、收藏及所有不涉及營利和廣告的使用。</p><p>三、轉(zhuǎn)發(fā)、使用請注明原出處。</p><p>四、器材:蘋果7PlUS 尼康D7200</p><p>五、作者微信(電話)13973841967</p><p> 二0二0年十一月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