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納米比亞,超乎想象一??</b></p> <p> <b>2018年7月22日我們從博茨瓦納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馬翁</b><b>飛往南非</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約翰內斯堡</b><b>,從那里轉機飛往納米比亞首都</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溫得和克</b><b>,開始在納米比亞旅行。</b></p> <p> <b>此行前8年,2010年12月我曾到過</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約翰內斯堡</b><b>旅游,今天再在它的上空飛翔,特別專注俯瞰它,這是臨近抵達時(pm15:20左右)及</b></p> <p><b>離開它時(pm19:45左右)的鏡頭。密密麻麻的房子與燈火,約翰內斯堡真是南非最大的城市!</b></p> <p><b> 在約翰內斯堡辦完轉機手續(xù),我們乘坐南非航空公司航班SA078 約3小時的飛行后,于21:25抵達溫得和克機場,機場比想象的小很多。時間不早,我們匆匆乘上大巴駛向入住的酒店,準備明天開始在納國長達10天的旅游。</b></p> <p> <b>納米比亞原稱是西南非,位于南部非洲西部。西瀕大西洋的一帶為沙漠性平原;中部為中央高地;東部為卡拉哈里沙(又稱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 </b></p><p><b> 15-18世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荷蘭、葡萄牙、英國殖民者</b><b>先后入侵。1890年被</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德國占領</b><b>。1915年7月被</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非占領</b><b>,1990年3月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后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b></p><p><b> 納國地廣人稀,礦產資源豐富,礦業(yè)、漁業(yè)、畜牧業(yè)為三大傳統(tǒng)支柱產業(yè)。</b></p><p><b> 南回歸線橫穿其腹地,形成了亞熱帶,半沙漠的獨特氣候。</b></p><p><b> 在這片大地上,生活著奧萬博族、班圖族、</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辛巴族等原住民的后裔。</b></p><p><b> 這樣的自然地理歷史環(huán)境下,使得納國擁有①大貓基地與埃托沙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qū))②美的剽悍的沙漠,如蘇斯絲黎紅色沙漠的“45號沙丘”,附近的“死亡谷”;③沙漠一直延伸海邊產生的“沙海之交”美景,海灘上的火烈鳥, 十字角多的目不接暇的海豹的景觀;④風化石堆上的巖畫(頹廢方舟景點);⑤神秘而熱情的紅泥人以及具有濃厚德國風情的海濱城市斯瓦科普蒙德等等豐富多彩旅游資源,吸引著大量的的外國游客赴納觀光,大大促進了納國的旅游業(yè)發(fā)展。</b></p><p><br></p><h1> <b> 一.大貓基地(Okonjuma)野生動物保護區(qū)</b></h1><p> <b> 大貓是大型貓科動物的統(tǒng)稱,主要指獅子、花豹(包括獵豹)與獵狗。納米比亞有三個大貓基地。我們去其中的一個,叫</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OKonjima Africat Foundation 基地</b><b>(Okonjima 當?shù)卣Z言的意思是“狒狒之家”),占地2萬2千公頃。1991年由德國的Hanssan 三兄妹創(chuàng)立,是一家為納國成功運作的非盈利的動物保護機構。除拯救被遺棄動物或受傷動物同時, 還關注動物研究以及下一代農場主的教育工作。</b></p><p><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世界就像是一本書,那些不周游世界的人也許只看得到自己那頁,而來到納米比亞Okonjima非洲大貓基地卻可以帶你領略不同的章節(jié)內容,因為這里太值得一去了?!?lt;/b><b>這是非洲大貓基地在獲得2004年世界旅游大獎之后的宣傳詞。</b></p><p><br></p><p><b> 早餐后我們出發(fā),一路的風光吸引我的關注,記錄下所見所聞。</b></p><p><b> 第一感受是道路質量非常的好,筆直,光滑。司機告訴我,這是納米比亞1號高速路,獨立前德國與南非修建的,已有25年了。</b></p> <p><b> 路旁的一家日本汽車公司,正在修建的公路橋,休息站的設施以及物品豐富,整潔的超市,反映納國是一個有活力的,發(fā)展中的國家。</b></p> <p><b> 一條納米比亞鐵路運輸?shù)闹饕煌ǜ傻?l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Trans Namib鐵路</b><b>穿過大地,游客可以在火車露臺上沿途看到有趣的旅游景點。</b></p> <b>“用鐵絲網圍起來的都是私人領地”,導游告訴我這常識。</b> <p><b> 一路的荒草地或稀疏林中散布著高矮、形狀不一的或黃或白的<font color="#ed2308">白螞蟻堆</font>。一只非洲白蟻工,蟻體長只有1厘米多,卻能用微薄之力筑起數(shù)米高的蟻穴。 </b></p><p><br></p> <p><b> 領地里的一只大鴕鳥,引起我的注意。</b></p> <p><b> 離開溫得和克酒店,一路不停驅車3個多小時之后,終于見到Okonjuma 大貓基地路標、進入大門口,走進接待站。</b></p><p><br></p> <b> 接待站里的紀念品商店,多為非洲的木雕等。</b> <p><b> 售貨員的辮子很特別,她告訴我,這是假發(fā),打扮用。</b></p><p><br></p> <b> 在接待站辦完入園手續(xù)后,我們來到第二門口,司機下車打開護欄門。</b><div> <b>基地設有“模擬自然區(qū)”的區(qū)域,動物都是分區(qū)域圈養(yǎng),根據(jù)食肉動物的兇猛程度,有不同的防范措施。我們只前往有<font color="#ed2308">獵豹的地區(qū)</font>,危險系數(shù)偏低。</b></div> <p><b> 獵游車(Safari)緩慢行駛,我的兩眼在道路兩旁不停地搜尋。約5分鐘之后,見到一棵灌木叢下有3只獵豹慵懶地在睡覺。導游輕輕地“噓”了一聲,讓大家安靜,千萬不要喧嘩。</b></p><p><b> 納米比亞境內觀察到的獵豹數(shù)量驚人,占到全世界獵豹總數(shù)的25%左右。</b></p> <p><b> 聽到動靜,有一頭獵豹抬起了頭,向我們張望。</b></p><p><b> 獵豹身上的黑斑是實心的,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環(huán)紋;</b></p> <b> 后又見到4只,我們共看到7只。 </b> <p><b> 一只獵豹起身走開,但怕曬又回頭朝樹蔭下走。獵豹頭部較小,體型纖細、腿長,看這身姿,身上沒有一塊贅肉。它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最快可達130公里/小時。獵豹為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各種羚羊。</b></p> <p><b> 我們沒有被帶到花豹區(qū),因花豹較獵豹要兇猛得多。與獵豹不同,花豹身上的斑點是黑色的環(huán)紋,其眼嘴間沒有黑色斑線,頭部比獵豹大。</b></p> <p class="ql-block"><b> 導游指著那兩間深草綠色的帳篷說,這是獵豹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食堂”</b><b>。怪不得那只</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黑背豺</b><b>老在帳篷周圍走來走去。這里要特別強調,這“食堂”</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只提供那些養(yǎng)老送終的獵豹</b><b>的,而能回歸大自然的獵豹是不能喂養(yǎng)的,否則它們就會喪失在野外生活的能力。</b></p> <b> 這里還有其他的食草動物與鳥類,在老鷹與疣豬進入我們視野之后,我們來到大貓基地的<font color="#ed2308">“食肉動物照料與信息中心”,</font>這是由<font color="#ed2308">英國蘇格蘭吉姆馬特曼( JIM MALTAM)</font>資助的,也是它的遺產。</b> <p><b> 據(jù)報道,自1993年7月至2014年,非洲大貓基地已在納米比亞拯救了超過1000只受傷或遭遺棄的貓科動物。在基地工作人員的努力和成熟的野生動物保護機制下,有516 之獵豹和327只花豹成功返回野外生存,比例超過84%;只有不到4% 的動物因各種原因不幸死亡;10%左右生活在這2.2萬公頃的基地上。如此成效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讓我很欽佩!</b></p> <p><b> 我們走進中心,有間實驗室兼手術室,</b> <b>看到他們開展的工作科學,有效,內容很多。</b></p><p><b> </b></p> <b> 這是野生動物身上的衛(wèi)星定位裝置。</b> <b> 獅子胚胎標本</b> <b> 獸醫(yī)在獵豹牙里填入根管的圖片</b><br> <p><b> 野生動物標本</b></p> <p><b> 可以看出,所開展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費用。為了維持每天的巨大開支,大貓基地采取開放式管理,歡迎世界各國游客來參觀,設計各種豐富的參觀活動; 提供住宿條件,配備高檔次的酒店服務。</b></p><p><b> 因此越來越多游客將大貓基地作為行程的一站。這種良性運作,為運營提供收入,彌補政府補貼和民間捐助的不足,而且讓更多的人了解動物保護的意義,推動納米比亞的旅游業(yè),一舉多得。</b></p><p><b> 這是我們在中心遇到的老外游客。</b></p> <b> 我們在中心的餐廳午餐。</b> <p><b> 告別Okonjuma大貓基地, 我們來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奧奇瓦龍戈(Otjiwarong)小鎮(zhèn),</b></p> <b>逛超市后,</b> <p><b> 入住該小鎮(zhèn)的酒店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Cest Si Bon Hotel & Lodge(賽斯特伯恩酒店)。</b></p> <p><b> 酒店坐落在帶鳥舍的花園內,有室外泳池和網球場,還有餐廳和酒吧,非洲風格建筑。</b></p> <p><b> 服務員熱情,開朗,表情豐滿的非洲婦女。</b></p> <p><b> 這是到納國后開始游覽的第一天,我用了10小時初識這個國家,新奇、贊賞,希望明天有更多新的感受。</b></p><p><br></p><h1> <b>二. 埃托沙國家公園</b></h1><p><br></p><p><b> 清晨起來,走出房間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屋子很漂亮,屋頂用天然蘆葦搭建,看上去毛茸茸,重量輕,編織的非常精致、細密</b>。</p> <p><b> 要出發(fā)了,離開此小鎮(zhèn),在這里留個影吧。</b></p> <p><b> 今天我們要去</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埃托沙國家公園,</b><b>是此次納米比亞之行最北的地方,離安哥拉國家僅8小時的車程。</b></p><p><b> 我們坐上這輛幾乎是全新的旅行大巴,開上去埃托沙的高速公路上。</b></p> <p><b> 見到這輛加長型貨車,我驚訝想,納國要用這么長的車輛運輸!? 也許因鐵路系統(tǒng)不夠發(fā)達吧?</b></p> <p><b> 街頭上一位個子高高的納國婦女與孩子。</b></p> <p><b> 10點左右,我們停車休息,走進商店,見識納國商品與管理。</b></p> <p><b> 快到埃托沙國家公園,見到成群在草地上覓食的黑頭白色身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杜泊綿羊(Dorper Sheep)</b><b>,它是來自南非的肉羊品種。</b></p> <p><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埃托沙國家公園</b><b>建立于1907年,面積有2.3萬多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動物保護區(qū)之一,屬國家所有。</b></p><p><b> 從酒店出發(fā)驅車到此地近200公里,共有5個營地,4個門。我們從赫赫有名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奧考奎約</b><b>進入公園的南門,須要走一段路,再進另一個門</b>。</p><p><br></p> <p><br></p><p><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埃托沙之意是“白色干水之地”,其實就是巨大的鹽沼</b><b>。埃托沙野生動物園地域遼闊,是許多珍禽奇獸的棲息之地。有14種哺乳動物,340種鳥類,110種爬行類動物及16種兩棲動物,但奇怪的只有一種魚類。</b></p><p> <b> 這里冬天旱季,長期滴雨不下,整個埃托沙干涸欲裂,樹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處一片枯黃,是埃托沙鹽沼干涸的狀態(tài)。</b></p> <b> 受環(huán)境所迫,這里生長的樹多為<font color="#ed2308">光棍樹</font>,不長葉子。沒了葉子,就可以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fā),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險。而枝條里含有的大量葉綠素,代替了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的養(yǎng)分,使光棍樹得以生存。在溫暖潮濕的地方,也會長一些小葉片。</b> <p><b> 但這里也有非洲大陸最醒目的標志樹——</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合歡樹</b><b>。它稀疏分布,外形似傘,樹皮泛黃,長滿銳利的刺。風姿瀟灑清秀,像綠傘裝點著草原,是大象、長頸鹿等食草動物的美餐,一些螞蟻則爬到水上定居,充當衛(wèi)士的角色,保護合金歡樹不被長頸鹿吃掉。</b></p> <b> 最先看到的是<font color="#ed2308">轉角羚羊</font>(黑面狷羚), 琴形角長70厘米,20頭左右為一群體。</b> <p><b> 隨之,是<font color="#ed2308">跳羚羊</font>,南非的國獸,四肢細長。分布于安哥拉、納米比亞。</b></p> <p><b> 在非洲動物穿越公路是常態(tài),為避面意外,開車速度不可過快。</b></p> <p><b>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一處</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宿營地</b><b>午餐與休息。這里有座瞭望塔,是1905年德國入侵此地,與當?shù)?l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赫雷羅人</b><b>戰(zhàn)爭時德國人建立的,至今仍完好無損。</b></p><p><b> 典型非洲戈壁灘上的營地,位置雖比較為荒涼偏僻,但大的瞭望塔,自然,清靜,非洲風格的環(huán)境。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體驗感是前所未有的,它也是旅游的一部分。</b></p> <p><b> 恰巧遇見來自歐洲的一輛房車,剛抵達這里,旅客正在下車。 </b></p> <b> 午餐簡單,但營養(yǎng)足夠,很合我的口味。</b><br> <p><b> 午后,繼續(xù)在埃托沙國家公園游覽。羚羊,非洲小羚羊,斑馬,轉角羚羊等在戈壁灘上游蕩。</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這只</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跳羚</b><b style="color: rgb(1, 1, 1);">真的很美!</b></p> <b> 在喝水的<font color="#ed2308">跳羚群</font>;</b> <p><b> 近距離看到斑馬在覓食。斑馬分兩種,</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平原斑馬</b><b>,如照片所示,除黑白色外,有的部位有棕色,四肢黑白也不太分明。另一種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地斑馬</b><b>,全是黑白色相間,較為珍貴。斑馬孕期13個月,照片中的一只平原斑馬明顯已懷孕了。</b></p> <b> 終于看到<font color="#ed2308">獅子</font>了。</b> <b> 最清楚的鏡頭,可惜背著我們。</b> <p><b> 一只碩大的母獅</b></p> <b> 她走開了。</b> <b> 這太像是畫中的獅子了!</b> <p><b> 除獸類之外,公園還棲息著各種鳥類。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font color="#ed2308">織巢鳥巢</font>,快把樹枝壓斷了, 大的可容納上百只織巢鳥,巢口開在下方。</b></p> <p><b> 與斑馬,羚羊在一起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鴕鳥</b></p> <b> <font color="#ed2308">長頸鹿</font>是群居,可只見這只孤零零地漫步在平川上,大概是它走散了吧?!</b><br> <p><b> 三點左右,我們又進入一處名叫</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OKAUKUEJO(奧考奎約)宿營地</b><b>休息。</b></p> <p><b>我沿樓梯爬到瞭望塔的頂部,俯瞰、欣賞四周的風光。</b></p> <p><b> 幾乎與我們同時,一輛功能齊全的獵游車(Safari)也進入這宿營地。我走上前,向下車的人群詢問,得知他們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國曼徹斯特公學(男校)的一群中學生與老師,來納米比亞度暑假</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b> 離開酒店,我們來到灌叢遼闊茂密之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象</b><b>隨處可見。</b></p> <p><b> 這只大象很健壯</b></p> <p><b> 而這是一只</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孤寡伶仃的老大象,</b><b>它的牙或因爭斗,或撕樹皮拆斷了,晚年被趕出了象群。 </b></p> <p><b> 這里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跳羚羊</b><b>的天地。我拍了近40張它們的照片,草叢中的它們張張可愛,只能舍取展示這幾張了。</b></p> <b> 埃托沙公園擁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但最大的不足是太缺水了!所以無論河馬,鱷魚等水上動物,動物數(shù)量無法與東非相比。動物一生都在遷徙,那里有水,草,樹木,動物就棲息在那里。因此在旱季更容易尋到動物,只要去水塘附近一般可發(fā)現(xiàn)它們。</b><div><b> 為保護野生動物,公園內修建和維護數(shù)百個<font color="#ed2308">水塘或動物飲水點。</font>但水淺、面積小,大象們擁擠在水邊。</b></div> <b> 瞧! 這只大象在喝水 </b> <b> 全天在公園里驅車了60公里。之后,我們入住<font color="#ed2308">Etosha Safari Lodge (埃托沙獵游山莊)</font>它位于山丘之巔,面朝山谷的山間別墅。</b> <p><b> 與營地一樣,這里酒莊絕對是個亮點,已不再僅僅是下榻休息之處,也不論它是幾星級,而是風景的一部分。</b></p><p> <b> 紅頂白墻的客房散落在叢林中,非常的美!</b></p> <b> 這是我入住的房子。</b> <b> 室內簡潔,寧靜。</b> <p><b> 大堂外有個延伸出去的,可覌賞日出日落的大平臺,也是游客休閑觀賞四周風景的最佳之處。 </b></p> <p><b> 晚飯是自助餐,我要了二片</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彎角羚羊肉(Kudu)</b><b>,一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跳羚羊肉</b><b>(Springbok)。沒有羊肉味,不吃羊肉的我可以接受。它們是納米比亞人日常肉食之一,二。</b></p> <p><b> 昨天入住酒莊時,已近黃昏。不能錯過細覽其風光,第二天我起個大早。 </b></p><p><b>日出時的酒莊</b></p> <p><b> 此刻如此安靜,除了我沒有人干擾這只可愛的花貓。</b></p> <p><b> 餐廳的布局別出心裁,用灶臺分割幾個小區(qū)。</b></p> <p><b> 酒莊的商店物品琳瑯滿目,感嘆納國發(fā)展跟上世界步伐。</b></p> <p><b> 我從未想到鴕鳥蛋殼工藝品可以做這么大!</b></p> <p><b>很自然,想與這里的人留個影。</b></p><p><b> 我與酒莊服務員,</b></p> <b> 我與司機</b> <h1> <b style="font-size: 22px;"> </b></h1><p><b style="font-size: 22px;"> 三.辛巴紅人部落</b></p><p><b style="font-size: 22px;">?</b></p><p><b> 在納米比亞北部</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Opuwo(奧普沃)</b><b>生活著一個神奇、原始的民族,著名的非洲傳統(tǒng)部落——</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辛巴紅人部落</b><b>。雖然是年輕的一族, 僅有500~600年歷史,但至今仍維持著數(shù)千年前的古老生活方式,以游牧為主。最初這部落是因躲避瘟疫從安哥拉過來,但他們是游牧民族,離開了城鎮(zhèn),散落在大小不一 的村落里,現(xiàn)在共有2萬人。</b></p><p> <b> 我們要去了解住在</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達瑪拉蘭地</b><b>的辛巴族人</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b>此地離開埃托沙僅50分鐘的車程。你可能不會想到去原始部落,還會通行在高質量的公路上。 </b></p> <b> 辛巴紅人村莊標志,大門口的兒童。</b><br> <p><b> 辛巴女子喜歡在身上涂抹</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紅色泥土和油脂的混合物</b><b>, 而且她們拒絕穿上衣, 而喜歡袒露上身。身上的紅泥有封閉毛孔的功效,所以, 就算天氣微涼也可以不穿上衣。就連頭發(fā)也用這種紅泥巴裹著。 在外人看來, 辛巴人的皮膚擁有都是紅色的,也因此得名為“辛巴紅”。</b></p><p><b> 她們熱情伸手要與我們握手或站隊歡迎我們。我們則付小費或送小禮品以示謝意。</b></p> <b> 我們每個人紛紛與她們合影</b> <p><b> 她們搞笑,跳舞,性格很開朗,你都會被感染快樂起來。</b></p> <p><b> 我特別仔細觀察了她們的裝束,頭飾、腰帶、腳部及全身的穿戴。</b></p> <p><b> 告別時,這位辛巴人特意帶我在她的家門口合影,我心里很感激她對我的友好。</b></p> <p><b> 告別辛巴族人,10分鐘左右我們來到附近一座家用大石頭搭起的簡易餐廳午餐。</b></p> <p><b> 這是2004年一位法國人在此地,幾塊大山石所形成的空間上,就地取材建起的一棟毫無規(guī)則形狀的小樓,總共只有三套家庭客房。員工TOLO 告訴我, 雖然很偏僻,卻滿足途中旅客的需求,全年天天客滿,真是一種獨特成功的創(chuàng)意!</b></p> <b> TOLO,就是這位年輕人。</b> <p><b>隨后,我們須前往霍里克薩斯(Khorixas〉小鎮(zhèn),入住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Khorixas Lodge</b><b> 酒莊。明早啟程到距離130公里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Twyfelfonten(頹廢方丹)</b><b>游覽。</b></p> <b>酒莊接待處掛著一張旅游網,讓我清晰明瞭我們在納米比亞北部旅游地的方位與距離,以及這酒莊服務區(qū)的分布。</b> <b> 這是酒莊的客房, 我入住的房子</b> <b> 這是我與另一同伴的房間</b> <p><b> 就餐地方是在院子里,露天。由于納米比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大部分地區(qū)干熱少雨,年平均氣溫18~22℃,所以,我們在納國時,常常在室外就餐。</b></p><p><b> 第二天一走進早餐處,兩位服務員都對我微笑,我心情一下子愉悅起來。</b></p> <h5> <b>(上篇完) </b></h5><h5><b>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最多包含100個圖片段落,</b><b style="color: inherit;">請閱下篇)。</b></h5><h5><b> 背景音樂: See You Again (Piano Demo Version)Charlie Puth</b></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