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為扎實推進我?!皩W共體”建設,促進教師的協(xié)同研究,踐行“觀察—描述—反思—改進”的教研新范式,林東第三小學于10月28、29日兩天,開展了“學共體”課例研究活動。</p> 理論奠基 <p> “學共體”構建從理論學習開始。自2019年9月以來,學校帶領著老師們學習了“學共體”建設的相關理論------《學習共同體建設經(jīng)棚宣言》、《巴林左旗建設學習共同體行動指導意見》、《教師的挑戰(zhàn)》《靜悄悄的革命》、《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老師們在閱讀中批注、思考,對“學共體”有了一定的認識,為我們的行動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p> <p> 10月26日,我校召開了林東三小學習共同體建設專項會議,暨“學共體”構建階段總結培訓會議。會上,張校長對我校“學共體”構建行動做了回顧和階段總結,肯定了我們的一些做法,也提出了不足與改進方向。教導處呂主任做了“學共體”建設實踐層面的講座,講座從“怎樣建設學共體課堂”、“如何設計挑戰(zhàn)性問題”、“如何進行協(xié)同學習”、“如何進行觀察、描述”、“如何進行反思、改進”等五個方面,細致地闡述了“學共體”構建的一些具體策略,為我們的“學共體”構建提供了方法引領。</p><p><br></p> 行動研究 <p>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共體”構建在實踐探索中前行。10月28、29日兩天,教導處組織全校教師進行了課例觀察和研討活動。</p> 一、課堂觀察 <p> 教室里座無虛席,老師們作為觀察員深入各個學習小組,觀察焦點學生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xiàn),記錄關鍵事件,即時反思。</p> <p> 沈艷珍老師執(zhí)教的是六年級語文《窮人》一課。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設計挑戰(zhàn)性問題“窮人到底窮不窮”,引發(fā)學生思辨,在佐證過程中學生深入讀文,從字里行間去體悟“窮”亦或“不窮”,進而感悟人物形象。沈老師設計的學習單,語言表述清楚,內容涵蓋了閱讀任務、閱讀方法、交流提示等,很好地指導了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p> <p> 孩子們的小組學習相對成熟,在交流中能做到輕聲細語,輪流發(fā)言,相互補充、質疑,及時記錄同伴與自己的不同想法,有很好的傾聽習慣;但個別小組中有比較強勢的孩子,總是搶先發(fā)言,小組內互相尊重的關系還沒有真正建立。</p> <p> 田莉老師帶給我們的課例是三年級的課文《海濱小城》。課堂上,“田莉式"微笑與那風景優(yōu)美的海濱小城相得益彰,給孩子們營造了一種溫暖、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田老師注重年段特點和學科本質,進行閱讀指導和語言訓練,并設計了遷移運用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合作閱讀。</p> <p> 剛剛三年級的孩子,在小組學習時能做到互相尊重,交流聲音較輕,不去打擾其他小組的學習,而且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小組學習,哪怕只是讀讀課文,也能認真地去完成;因為年段低,孩子們的傾聽習慣還有待培養(yǎng),部分孩子不能聽明白學習任務。</p> <p> 王亞軒老師呈現(xiàn)的課例是四年級數(shù)學《數(shù)量關系》。王老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學習單,學習任務有梯度,能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單價、數(shù)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并能運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在課上,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如何交流。</p> <p> 四年級的小組學習已見成效,孩子們能根據(jù)需要在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后,主動進行交流,先學會的同學能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但部分孩子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明白學習任務,不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p> <p> 張艷欣老師和她的孩子們呈現(xiàn)的是二年級的數(shù)學課《乘法的意義》。張老師從孩子喜歡的游樂園入手,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解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算式特點,學習乘法,最后引導學生探究怎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梢哉f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實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p> <p> 二年級的小朋友活潑可愛,有著較強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能力。課堂上能根據(jù)情境圖中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一個個不同的問題,在解答中善于發(fā)現(xiàn)算式特點,主動探究新方法,孩子們在對子組學習時,能夠互相幫助;因年級較低,孩子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p> 二、課例研討 <p> 觀課后,老師們及時整理自己的觀察記錄,分組進行研討、反思,各組代表進行交流。</p> <p> 交流中,大家認為幾位上課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非常深入,設計的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能夠促進孩子的深入思考與探究;課上能充分尊重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及時串聯(lián)、點撥,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課上及時指導學生的小組學習,關注孩子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記錄同伴意見。這也正是我們每位教師在接下來的“學共體”課堂中要努力的方向。</p> 三、反思改進 <p> 針對課例,我們反思:我們平時在課堂上是否營造了安全的學習氛圍呢?回答是否定的。面對孩子的調皮,我們有時真的做不到和藹可親。每堂課的問題是否都有挑戰(zhàn)性,都能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們有時覺得學習內容相對簡單,沒必要去探究,直接給出結果、規(guī)律更高效。老師們能以傾聽示范傾聽嗎?回答是否定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聽到了孩子的答案,只是關注了答案的對與錯,沒有傾聽答案背后的想法……</p> <p> 關于“學共體”課堂,我們困惑:挑戰(zhàn)性問題究竟怎樣設計?孩子的傾聽習慣如何培養(yǎng)?放慢節(jié)奏能否完成教學任務?……</p> <p> 呂主任在總結中肯定了我們此次活動的實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注點,都有自己的反思,在交流中相互提升,這樣的研討就是老師們的協(xié)同研究;同時也勉勵大家,有困惑是好事,困惑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接下來,我們就以這些困惑開展研究,扎實推進“學共體”建設。</p> <p> 星光不問趕路人。只要我們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協(xié)同研究,就一定會在“學共體”建設之路上越走越遠!</p><p> 路,就在腳下!</p> <p>編輯:沈艷珍</p><p>審核:教導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