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八里溝風景名勝是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獼猴保護區(qū)、河南省著名風景區(qū)、河南省十佳景區(qū)。她薈萃了太行山水精華,集奇、險、俊、秀、幽于一谷,號稱“太行之魂、中華風骨”,被園林專家譽為“亞洲一絕”。</p> <p>詩人王心鑒有《八里溝山行》一詩,對此地的幽秀風景贊嘆道:“洞天澄心性,幽壑富丹青。銀絳束赤壁,白虹貫蒼冥。柏叢疑虎嘯,竹林或鳳鳴。振衣煙霞里,多見高士行。</p> <p>八里溝早在遠古時期就是共工氏等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動區(qū)域。</p> <p>自魏晉以來,這里就已經(jīng)成為好山樂水者的尋幽探勝之地,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或卜地隱居,或觀光游覽,留下了眾多的韻事佳話。</p> <p>知名的有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隋唐時期的王通、王勃,宋代大學者邵庸,詩人范成大、陸游,金代詩人元好問,元代山水畫家牛守貞,清代名儒孫奇峰等。孫奇峰之孫孫洤所書的《石門山觀瀑布》一詩,成為描寫八里溝大瀑布的經(jīng)典之作。</p> <p>民國時期,袁世凱、徐世昌、馮玉祥等歷史名人也都曾經(jīng)來此游覽過??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太行山區(qū)是八路軍和解放軍革命斗爭的重要根據(jù)地,眾多的革命領袖都對這片山、這方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相傳西漢末年,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逃至八里溝,劍劈山崖,體能耗盡,爬到這棵樹下,又經(jīng)山風夜寒侵襲,得了惡病,被山姑素娘采藥救愈,兩人就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奇異的恩愛故事。</p> <p>后人為紀念他們把這棵樹稱為合歡樹,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締結美滿姻緣,人們就把這棵樹命名為“百年好合樹”。</p> <p>多年來,每年都要有上百對新婚戀人來這棵“百年好合樹”下相拜許愿,結為連理,好合百年。</p> <p>話說劉秀兵敗共城,王莽率兵窮追不舍。劉秀只身一路逃到了溝深林密的八里溝,已是饑渴難耐,筋疲力竭,若不是求生的欲望支撐著他,早就一頭栽倒在地了。</p> <p>劉秀進了山口,便有種異樣的感覺。等他過了二仙橋,一股異香撲面而來,一眼望去,只見遍地桃樹,一望無盡。時下正是四月天氣,桃花紛紛盛開,天地之間仿佛都被這嬌艷欲滴的桃紅包裹著,恍如仙境。</p> <p>劉秀被王莽一連追趕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餓,舉步艱難。這天傍黑,他鉆進一片茂密的樹林里,才算擺脫了追兵的糾纏。他終于松了一口氣,一頭栽倒在一棵樹下,昏睡過去了。</p> <p>第二天一早,劉秀被餓醒了,只覺肚子里火燒火燎的難受。他仰躺在地上,張開大嘴直喘粗氣,眼看就要餓死了。忽然,嘴里落了個東西,軟軟的,涼涼的,拿牙一咬,甜蜜蜜的味道好極了,忍不住就把它吞了進去。</p> <p>這是什么東西呢?他定睛往上細看,原來這是從頭頂?shù)臉渖下湎聛淼囊环N紫紅色的穗狀果實,眼見這種可愛的果實掛滿枝頭,饑腸轆轆的劉秀立時來了精神。他站起來試著爬到樹上,大把大把地摘吃起來,不多時就吃了個肚子圓,不渴了,也不餓了,渾身舒坦極了。</p> <p>后來,劉秀果然當了皇帝。君子嘴里無戲言,他立即派使臣去八里溝給救命的桑樹掛金牌,封樹王。那時已到冬天,樹葉都落光了,使臣認不出哪是桑樹,又急著回京交旨,就稀里糊涂把金牌掛到了椿樹上。</p> <p>椿樹無功受祿占了便宜,高興得不得了,就挺直腰桿兒,把金牌(即羽狀果實)舉得高高的,向眾樹炫耀。桑樹一見很生氣,硬是把肚皮氣破了,還直往外流血水。一邊的白楊樹覺得朝廷賞罰不明,就嘩啦嘩啦地發(fā)議論,替桑樹喊冤。柏樹看它們幾個氣量窄小,覺得好笑,笑著笑著就笑扭了腰。</p> <p>不料,傳旨官到八里溝傳旨時,又被柿樹鉆了空子,它故意把“是樹”說成“柿樹”,這樣,它獨領風騷,還扯起串串紅燈籠表示慶賀。其它的樹干生氣卻拿它沒辦法。從此以后,柿樹就長得特別直,壽命也特別長,八里溝成百上千年的柿樹有很多棵呢。不過,因為柿樹作了昧良心的事,樹心就變成黑的了,人稱黑心樹,不信你鋸開看看。</p> <p>廣場面積一萬平米,有“一灣碧水、兩溪交匯、三組古建、四峰羅列、五嶺環(huán)抱”的自然人文奇觀。</p> <p>一灣碧水、兩溪交匯指的是八里溝與西蓮溝的兩條溪流在此處匯流成鳳凰灣。</p> <p>三組古建指的是由橋頭堡、二仙橋、山門服務樓組成的漢唐建筑群和明清建筑的八里溝大酒店以及太行石屋式建筑。三組古建從時代上層層推遞和諧過渡到八里溝的原始自然風光</p> <p>四峰羅列指的是山門廣場四周的睡美人峰、鳳凰峰、佛掌峰、獅子峰等四座奇峰和五嶺環(huán)抱指的是外圍的關山、老爺頂、九蓮山、抱犢山和玉屏山。</p> <p>一線天位于八里溝羊洲地停車場東北,在兩道山峰的夾縫處。兩旁陡崖如削,頭頂為一線青天,發(fā)育形成于12億年前的中元古代,巖石中發(fā)育的裂隙在流水浸蝕和冬季晝夜溫差的而形成的冰劈作用下不斷加深加寬,最后因為重力及震動的作用下,巨大的巖塊沿裂縫脫離山體,便形成一線天景觀。</p> <p>紅石河是太行天河瀑布的發(fā)源地。由于其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的太行山上,所以又稱“天河”。其河床的石頭均為罕見的紅色石板,故名“紅石河”。</p> <p>紅石河位于八里溝景區(qū)的“葫蘆崖”上,源出自山西,河寬20米,深0.6米,由于海拔1500米,所以又叫“太行天河”。</p> <p>在陽光照耀下,如巨型水晶般晶瑩透亮,又似亂石彈溪琴,淙淙悅耳。碧綠的河水猶如一面寶鏡,橫臥于青山之間,反襯藍天白云,令人驚嘆不已。</p> <p>紅石河中有八塊巨石,傳說八仙曾在游覽、小憩,所以叫八仙臺。人們到此也可以當一回“神仙”,在此玩水、游覽、攝影留念。</p> <p>我們可以在這里觀看七色俱全的瀑布彩虹,微風吹來,彩虹隨風飄移,忽隱忽現(xiàn),虛無飄渺,如觀仙境。</p> <p>登上棧道,慢慢上山:往下看如同天上看人間,袖珍山水,微觀景現(xiàn);往上看千尺絕壁,立于眼前,青松倒掛,盤根錯節(jié),膽小的朋友會心驚肉跳,渾身哆嗦。但是不到山頂非好漢,堅持就是勝利。</p> <p>紅石河游覽區(qū)也是位于八里溝景區(qū)第一重絕壁上,海拔在1100米到1700米之間起伏,正是它接納了二重、三重絕壁裂隙中滲出來的泉水,從而以極大的力量沖破了葫蘆崖的束縛,才得以孕育出八里溝的精中之華——太行天河大瀑布。</p> <p>紅石河景區(qū)景點眾多,其中紅石河最為著名,河旁有青龍洞,洞內泉水清澈,甘甜可口。還有八里溝村,可觀賞一農(nóng)家百年舊居,體會家居深山密林小山村的天然野趣。</p> <p>自紅石河向南可至點將臺,還可登太行主峰玉皇峰,東觀日出,西望云海,南眺黃河九曲,北覽千峰競秀,仰太空青天紅日,俯足下幽壑長川,萬山偃伏此峰高,舉目四觀天下小。</p> <p>上北關山還可至神秘莫測,幽深迷離的百寶洞,洞內富含鉛、鋅、鐵、銅等多種礦藏,據(jù)說還有金銀珠寶,有福之人才能找到。</p> <p>向北可至黃花洞,洞內遍布黃色鐘乳石,如人似獸,造型奇特,滴水如線,陰冷徹骨。</p> <p>山神廟景段以形象奇峰和象形巖石而出名,周圍林立的山峰,奇形怪狀。前方一峰酷似一位長者,他頭戴方巾,腰系絲帶,宛似坐于一青牛背上,滔滔不絕地講經(jīng)誦經(jīng),這就是當?shù)厝藗髡f的“老子布道”。老子為河南鹿邑人,留下《道德經(jīng)》五千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傳說,老子就是在這座山頭上觀望到腳下八里溝里奔流不息的流水才悟出“柔能克剛”的道家理論。老子仍在四季輪回中看冬去春來,在斗轉星移中觀滄海橫流。</p> <p>玉皇宮位于女媧谷正上方,坐落在赭黃色的大黃龕絕壁中。玉皇宮深66米,高8米,寬13米,它由護法臺、靈霄樓、文淵閣、始祖殿、孔圣堂、帝王像、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等九部分組成。</p> <p>始祖殿、孔圣堂、帝王像、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位于天然石洞內,占地近一千平方米,洞內共有大小人物塑像499尊,形象地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淵源演變的過程。 尤其是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三殿,環(huán)境造型精美,塑像栩栩如生,人物刻畫十分成功,更是整個玉皇宮的精華部分,被譽為“宗教圣地,藝術瑰寶”。玉皇宮以“絕壁、懸宮、奇檀、怪石”等四絕稱奇。</p> <p>八里溝護法臺是玉皇宮的門戶建筑,靈霄樓斗拱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梁枋、斗拱、天花板、柱頭、門和窗眉額等多處都施以精心的彩繪,表現(xiàn)出玉皇宮的規(guī)格與氣派。護法臺共塑有八尊神像。他們分別是中國道教和民間百姓廣泛信奉的馬、趙、溫、關四大護法元帥和張、許、葛、丘四大護法天師。護法臺之后,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座門樓就是靈霄樓。</p> <p>去玉皇宮的大門,門高大,很像西游記里面的南天門,只是比那大,上面寫著“南天門”三個大字,威武雄壯,氣勢恢宏,進門后有個寬闊的地方,可供休息,是照相留念的好地方。</p> <p>八里溝石門廟指三潭之上所有廟院的總稱。有關帝、龍王、靈宮、王母洞等,其中規(guī)模宏偉,密集緊湊的有朝陽宮、太平宮、三仙宮、合稱石門三宮。創(chuàng)建于宋,最盛時期三宮為入進院落,院院相通,有房屋130余間。三宮中朝陽宮最大,大殿敬奉王母娘娘,配殿供奉十一神像。相傳朝陽宮很有靈氣,因此每日香客絡繹不絕,每年二月,十月都要在此舉行一個月的盛大廟會。</p> <p>八里溝三潭位于石門溝口處兩峰對峙的河溝之內,由內向外稱頭潭、二潭和三潭。又名白龍?zhí)?、黃龍?zhí)逗秃邶執(zhí)?。潭潭相掛,面積各有數(shù)畝。其中三潭最大,潭水呈黛色,深不可測。相傳潭中有神靈,人不敢犯,投入瓦石,風雨立起,求雨甚靈。黑龍?zhí)短堕L14余里,寬5-6米,深不可測,水呈黛色,故叫黑老潭。聽說常有一黑婆婆出入水面,故又叫黑老婆潭。</p><p>潭上原建有三仙宮、朝陽宮等,殿堂樓閣建筑雄偉,寺廟倒映潭中,如水晶宮一般。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現(xiàn)僅存一通石碑。</p> <p>八里溝大瀑布源于海拔1500米,自山西流來入境的紅石河,落差170米,最寬時20多米,最小時也有5米。河水流經(jīng)這一帶的深溝飛流直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勢,直落千丈,激起數(shù)米高的沖天水柱和浪花。</p> <p>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豫劇《朝陽溝》唱響了舉國上下、大江南北。朝陽溝村與戲劇中的“朝陽溝”無論從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產(chǎn)工具、農(nóng)作物種植、生活習俗、地方方言等方面頗為相似。八里溝景區(qū)在這里舉辦《朝陽溝》戲曲大賽,并根據(jù)《朝陽溝》劇情進行了布置。</p> <p>傳說這里是東漢光武帝手下大將馬武小時候抱著牛犢過河的地方。后來馬武成為東漢的開國將軍后,回到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人民修建了這座小橋。</p> <p>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把這座橋命名為抱犢橋,并把橋下的水潭和瀑布命名為將軍潭和將軍潭瀑布。前面有一座造型古樸的仿古建筑,它就是為紀念馬武而修建的“馬武居”茶酒樓。</p> <p>八里溝石門水庫因位于石門溝而得名。1973年為解決輝縣市西北地區(qū)干旱缺水狀況,在原上八里鄉(xiāng)的一座小型水庫基礎上,輝縣人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修起了庫容30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石門水庫壩高90米,基寬80米,壩頂寬5.5米,壩長291米。就地取材,紅石漿砌,蔚為壯觀。豐水季節(jié),水面達10余里,碧水微波,千尺深泓,堪稱高峽平湖。</p> <p>1948年6月,太行軍區(qū)48團與國民黨反動派在此激戰(zhàn),消滅敵軍400多人。為掩護主力撤退轉移,8名戰(zhàn)士奉命留下阻擊,在彈盡路絕的情況下,他們堅貞不屈,英勇跳崖,除一人被樹叢攔截而幸存外,其他人皆壯烈犧牲,政府們?yōu)榱思o念那些烈士們,在1994年8月1日,又在此建“英烈亭”。之后被列為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秋紅落盡北風寒,八里山莊筑將壇。</p><p>眾去回聲時杳杳,獨來飛影自珊珊。</p><p>冰中座駕同云舞,雪上游人共月歡。</p><p>小別回眸千萬緒,聞君添景夜還丹。</p> <p>太行山嶺霧連云,避難其間有逸民。</p><p>瀑落千尋猿莫下,天開一線鳥難臨。</p><p>全無盜匪殺豪富,未有官差索稅銀。</p><p>常惑陶潛烏有地,今來此處始當真。</p> <p>棧道曲折壁上摞,懸梯步踏向天河。</p><p>團云滾滾千峰走,湍瀑聲聲萬壑歌。</p><p>赤壁沖霄驚玉帝,青松倒掛嚇閻羅。</p><p>一途霧氣濯紅面,半谷霓虹染黛坡。</p> <p>天臺余雪散千憂,擇道分成溪水流。</p><p>鋪嶺杜鵑連峽底,臨湖橡樹接山頭。</p><p>欲憑晨霧雙梳鬢,權借春風一上舟。</p><p>常住此間應更好,放歌老作少年游。</p> <p>一紙修成天地寬,何驚密葉裹輕寒。</p><p>望中谷壑疑三島,問嶺松針織幾刊。</p><p>插鬢黃花輕欲墜,盤枝紅豆念成團。</p><p>行行人字書空過,天簌悠悠起石壇。</p><p>八里溝乃人間仙境,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