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來到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袁橋村,進(jìn)寨門,在廣場一角找到這個石碾盤,和這棵造型喜恰恰的棗樹,就算找到了通往袁橋三進(jìn)四合院的地標(biāo)。</p> <p> 徑直往后走,一到四合院的大門口,就有厚重氣息撲面而來。</p> <p> 進(jìn)門的龕里,供奉的應(yīng)該是土地公吧?</p> <p> 這是第一進(jìn)院落,兩邊是對稱的廂房。通過中廳過道,可到第二進(jìn)院落。院內(nèi)房屋沒有過多裝飾,只在鏤空雕花的木窗上,貼了窗花紙。</p> <p> 除了中廳,東邊也有過道。</p> <p> 過道的頂,是木板篷起來的,墻壁是泥抹的面。</p> <p> 這個三進(jìn)四合院的院子互聯(lián)互通,又可各自獨立。</p> <p> 院里種了桂花樹,空氣里飄著淡淡的清香。</p> <p> 中原地帶像這樣保存完好的三進(jìn)四合院,真得不多了。</p> <p> 這里最大限度地保持著原貌,房屋都是石頭根基土坯墻的,連院子里石頭口的老井,也保留了下來。</p> <p> 這是四合院的另一個進(jìn)口,門上匾額的字已經(jīng)看不清了,只能依稀看到隱約的石頭紋飾。推開帶著門環(huán)的厚重木門,可以看到正對著門洞的影壁墻。</p> <p> 這里的屋頂,都篷著原木。屋里陳設(shè)著過去的家具,像那種舊式的板箱和桌子什么的。</p> <p> 八仙桌,太師椅,還有很多年前的那種條案。</p> <p> 看到這樣的大宅院,人會喃喃自問:庭院深深,深幾許?</p> <p> 土坯墻外面涂抹的泥面,很多已經(jīng)剝落,透出斑駁的歷史痕跡。</p> <p> 過道里,覆蓋著青瓦的一重重門樓,靜默地記錄著歲月的流逝。</p> <p> 影壁墻的磚雕很精致,也很雅致。</p> <p> 去參觀的人都說,袁橋古村的保護修復(fù),做得很協(xié)調(diào)。</p> <p> 不保護性破壞,不過分修復(fù),只在原有基礎(chǔ)上不露痕跡地小作維護,應(yīng)該是古村保護的關(guān)鍵吧。比如,盡可能保留原有的青磚小瓦。</p> <p> 門洞過廳里鋪的地磚也已經(jīng)坑坑洼洼,但正是由于這樣的不平整和略有瑕疵,才讓人感覺真實。</p> <p> 走過一重一重的門,想像每一道門后,那個不一樣的世界。</p> <p> 注意看磚雕的細(xì)節(jié)!</p> <p> 這里任意一個角落,都可以放心取景。</p> <p> 這個影壁墻拍得相對清楚些,大家可以看一下,頂部正處雕有雙魚,兩邊是龍頭,影壁正面,滿墻的壽字。龕里供奉的,是天地二神嗎?</p> <p> 這里以后可以作為影視基地,稍作整理,不用刻意打造。</p> <p> 過道墻面上的黑板已經(jīng)不規(guī)整,在這里生活過的,還有人記得在黑板上涂鴉的事嗎?</p> <p> 在袁橋的四合院,每邁幾步,都想駐足觀看一會兒。這里的古建筑,細(xì)節(jié)完勝。</p> <p> 這張拍的,是四合院的屋檐圍起來的天空,和天空的流云。</p> <p> 保護開發(fā),首先要保護好,比如保留用磚鋪就的地面,哪怕帶些苔蘚的印跡,也比那種水泥硬化的地面要好得多。</p> <p>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真的很難得,否則任何強加給這些歷史建筑的東西,都會顯得突兀。</p> <p> 做石雕磚雕和木雕的老藝人,手藝絕不能失傳,一定要傳承下去,因為很多時候,“傳統(tǒng)的就是最好的”。</p> <p> 靜靜地,穿過一道門,又一道門,就像行走在過去的時光里。</p> <p> 一步一景,大約就是這樣子的吧,隨意抬頭一看,懸掛在木梁上的宮廷式燈籠,顯得和整體風(fēng)格那么搭調(diào)。</p> <p> 石頭根基上的土坯院墻,坍塌后用這樣的青瓦排列著補充上去,作為隔斷也挺好的。</p> <p> 大宅院里,適合種些樹木。</p> <p> 腦補一幅畫面:當(dāng)年,小童們在樹下嬉戲,在各個院落里跑來跑去,笑聲朗朗……</p> <p> 院落間的樹木,已經(jīng)長得高出房屋許多了,它見證著這些院落里發(fā)生的故事,見證著世事變遷。</p> <p> 這些房,這些墻,古樸里顯出風(fēng)貌。</p> <p> 在袁橋的四合院里走一遍,你是不是也開始懷念起自己的老家,懷念起老家的人們?</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保護古村,留住鄉(xiāng)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