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歙縣縣城徽城鎮(zhèn),是古代徽州府府衙所在地,也就是徽州老百姓口中的“城里”?;罩莨懦呛蜕轿髌竭b古城、云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并稱中國四大保存完好的古城。</p> <p> 進入徽州古城南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徽州府衙門前廣場,廣場對面是古香古色的陽和門。磚木結構的徽式重檐歇山頂門樓直接架空在磚石城墻上,門洞呈方形,屋頂正脊和八條斜脊上塑著脊獸(遠遠望去像一只只小貓),屋脊端頭翹角上是徽式螭吻(徽語稱作鰲魚)。</p> <p> 廣場地坪中央是銅質徽州大印,“徽州府印”四個九疊篆字,是古代官府大印的最高制式?;罩莞煤妥S樓隔著廣場南北相望,譙樓是古代城門上的望樓,有報警和報時兩大功能,也叫鐘鼓樓?;罩莞S樓也是通過13根木梁架空在城墻上,門洞兩側各有13根柱子支撐木梁,整個譙樓有26根柱子,這在古代因涉嫌嚴重違制,當時的建造者在譙樓完工之前讓工匠把頭上兩根柱子砌在墻里,譙樓建成后所能看到的也就24根柱,因此徽州百姓俗稱譙樓為24根通天柱。</p> <p> 譙樓外是承流宣化坊。承流宣化坊是木石混合結構的重檐牌坊,重檐的重量通過斗拱分散在四個石柱上。承流宣化出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敖裰な?、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币馑际侵腹賳T奉君命教化百姓,可使文化流傳,百姓更有教養(yǎng),國家也會更加興旺。牌坊另一面寫著“東南鄒魯”,鄒,孟子的故鄉(xiāng),魯,孔子的故鄉(xiāng),現在都在山東?;罩輾v來重視教育,是詩書禮儀之邦,“十戶鄉(xiāng)村、不廢誦讀”,明清兩朝徽州狀元人數在兩江僅次于蘇州府;歙縣在明清兩朝進士、舉人人數一直執(zhí)安徽之牛耳;休寧縣在一千三百年(隋大清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史上一共出了19位狀元,為全國各地之最。因徽州位于在山東的東南方,因此被稱作東南鄒魯。</p> <p> 徽州府衙三開間的儀門外是一對徽派石獅子,許多細心的游客都發(fā)現徽州的石獅子和別處不一樣,別處的石獅子齜牙列齒面目猙獰,而徽州的石獅子面帶微笑,有幾分詼諧幾分可愛。駝背梁下寫著“徽州府署”的宮燈高懸,中門外是兩座抱鼓石,也就是門當戶對的戶對,中門平時都是不開的,只有舉行重大活動或迎接重要上官才會卸去高高的活絡門檻打開中門。</p><p> 現在所看到的徽州府衙是在原址上按明代的圖紙重新修建的。老府衙在解放后被拆做白地,建了縣委縣政府辦公樓和家屬樓,進入新世紀,出于對古城的保護之需要,縣委縣政府辦公樓和家屬樓被遷出古城,然后在原址上按明代徽州府衙的樣子重建而成。</p> <p> 進入儀門迎面看到的戒碑亭,亭里一只赑屃馱著一方石碑,正面用古樸的漢隸刻著“公生明”,反面上刻著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所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碑文出自后蜀主孟昶《官箴》,意思是:官員的俸祿都是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好欺負,但天理難容。北宋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奉朝廷之命,書寫后發(fā)往全國各地州縣,刻成石碑立于大堂之上以告誡官員。</p><p> 戒碑亭后是兩座息民亭,息,休養(yǎng)生息,也可以說是讓前來告狀、辦事的百姓坐下來休息等待之意。兩側一間間廂房為錢糧、徭役、賦稅等府衙各辦事機構的辦公場所。</p> <p> 三開間的大堂,高大寬敞,高懸在照壁上方的藍色“明鏡高懸”顏體牌匾下是一座徽派屏風,雕刻著日出東海的圖案,屏風前為徽州知府的公案,明式的案上幾個簽筒里擺著各種水火簽,筆墨紙硯筆山水盂……。東西兩側墻邊兵器架上各擺放了刀、槍、戟、斧、鉞、鉤、叉、戈、镋、槊、棒、矛、耙等十八種兵器。</p> <p> 二堂雖然也是三開間,但格局比大堂明顯要小不少,正面第一對柱子上懸掛“少造一冤一枉乃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禍國殃民”的抱柱聯(lián),木照壁畫的是明清時期的全幅徽州一府六縣的地圖,上方掛著“清、慎、勤”的牌匾。東墻上掛了宋代程朱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朱熹、清代軍機大臣曹振鏞和汪由敦等歷代徽州籍的官員簡介,西墻懸掛的是在曾在徽州府和六縣做過知府、知縣的官員簡介,其中包括曾任績溪縣令的“小蘇”蘇轍、徽州知府龔麗正(龔自珍的父親)等。</p> <p> 穿過二堂天井東廡廊的圓洞門,所看到是徽州六縣歷代文武進士名錄墻,名錄按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年號順序排列?;罩葜厣坛缛?,以耕讀為本經商為業(yè),秉持老少無欺的經營理念,信奉與人為善的平和中庸之道,歷來重文輕武,因此中武進士的并不是很多。從名單上細細查看,我徽州淩氏有十位先人進士及第。其中包括明嘉靖朝淩琯和清康熙朝兵部侍郎淩如煥。</p> <p> 第三進是天下徽工展示廳,展示了徽州工匠制作的精美竹器、磚雕、木雕……,并有工藝制作大師現場編制竹器、雕刻歙硯、制作徽墨。右側廂房據導游說是以前徽州知府的書畫創(chuàng)作室,寬大方桌上,堆滿了宣紙,歙縣的書畫大師在現場為游客寫書作畫,游客看的中的書畫可以包郵到家。</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的后花園里有一石一碑,石上刻著“辛丈人”三個篆體字,石后石碑上刻著《別辛丈人文》全文,作者是清代龔自珍。所謂的辛丈人并非是人,而是一株唐代的桂花樹。</p><p class="ql-block"> 清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杭州仁和人龔麗正出任徽州知府,21歲的龔自珍隨父母到徽州,龔自珍在歙縣時,宿于徽州府衙翠微樓,樓旁有一株唐代桂樹,主桿三丈余,虬枝嫩芽,年年吐蕊,金露凝枝,芳香四溢。時人尊之為“辛丈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龔麗正擢江南蘇松太兵備道,龔自珍要隨父離開徽州。他對此地的一草一木均難分難舍,特別是府署里與其相伴4年、見證了龔自珍的悲歡離合的那棵桂花樹。龔將這棵古桂視之為唯一能理解自己的思想、聽懂自己的文章的知心朋友。于是他用擬人手法,撰寫了懷念銘《別辛丈人文》,傷感離愁見諸筆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別辛丈人文》</p><p class="ql-block">新安郡齋古桂,唐時植也。尊之曰辛丈人。相依者四年,茲將別去,為文使聽之。其詞曰:</p><p class="ql-block">我來新安,神思窈冥。晝夕何見?丈人青青。我歌其文,丈人常聽。我思孔煩,言為心聲。傷時感事,懷都戀京。歌不可止,舞亦不停。別有妙詞,一家不名。云煙消渺,金玉瓏玲。文奇華古,文逸華馨,文幽華邃,文怨華零。有鸞來窺,翔顛自鳴。匪其和馀,丈人之靈。山雨春沸,城云暮扃。簡而不僵,丈人之形。辛而不煎,丈人之情。逝今去茲,何年再經?華開月滿,照吾留銘。</p> <p class="ql-block"> 龔自珍初到徽州一年,就遭遇了喪妻之痛,落第之苦,但他并沒有沉淪,反而變得醒悟。他開始觀察社會,了解民情,使其認識到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23歲的龔自珍在徽州府署寫了針砭時弊最犀利的《明良論》四篇,提出了的極其寶貴的“破例”、“變法”思想。之后又向父親建議重修《徽州府志》,得到了父親的首肯。于是龔自珍協(xié)助父親組建了徽州府志局,籌纂府志。但天不遂人愿,修志還不到一年,嘉慶二十年龔麗正官聲卓著平調安慶知府(一年后又升任江蘇省蘇松太兵備道道臺),龔氏父子也因此離開了徽州。府志雖末修成,但在近一年時間里,龔自珍為編志搜集了大量素材,所寫的《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徽州府志氏族表序》等立論文稿,對現代修志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p> <p> 出了徽州府衙回到陽和門,陽和門里便是矗立在中和街心的許國石坊。這座全國獨一無二的口字形石坊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1584)。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p><p> 牌坊主人許國,南直隸徽州府歙縣北鄉(xiāng)許村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先后出任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等職務,萬歷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亂有功,拜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云南邊亂平息一月之后,萬歷重賞群臣,許國被贊為“協(xié)忠運籌、芪著勞績”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修建了這座留名千古的八腳石牌坊。</p><p> 萬歷十五年,把持朝政數十年的權相張居正下野,蘇州人申時行出任首輔大臣,許國出任二輔(相當于現在常務副總經理)。萬歷二十四年,許國去世,時年七十歲。明史記載許國在閣九年,謙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污名。卒,贈少保兼太子太保,謚號文穆。</p> <p> 徽州民間至今流傳了一段許國建造八腳牌樓傳說。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坊,否則就是違制犯上。而當時徽州達官顯貴、鄉(xiāng)紳巨賈眾多,兩腳和四腳牌坊隨處可見。許國官至二輔,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腳牌坊,無法體現他的官重威顯。怎樣才能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牌坊呢?許國想出了個“先斬后奏”的點子,前后共拖了七八個月才才回朝復命。萬歷皇帝望著伏在御案前許國問到:愛卿的牌坊造好沒有?許國答到:已經收尾、不日即將完工。萬歷聽后,用疑惑的口吻說道:朕準卿四個月假回鄉(xiāng)造坊,為何八個月過去還沒建好?這么久不要說四腳牌坊,就是八腳的也早就造好了”。許國聽了,馬上就坡下驢、口呼萬歲奏稱“謝皇上恩準,臣建的正是八腳牌樓?!被实勐犃丝扌Σ坏?,皇帝開金口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這當然是傳說,不過據專家考證,全國就只有這么一座八腳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為例了”了。</p> <p>↑明代淩琯三代承恩坊</p> <p>↑明崇禎江應曉、江秉謙豸繡重光坊</p> <p> 徽州號稱三多:牌坊多、祠堂多,古民居多,明清兩朝修建的牌坊遍及城鄉(xiāng)各個角落。太平天國時期長毛鬼(即太平軍)在徽州燒殺劫掠,被所毀了一部分,到解放初徽州存有一千四百余座牌坊,解放后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和十年文革浩劫,破壞了十分之九,目前整個徽州僅剩一百四十余座。</p> <p> 目前徽州古城內除了著名的許國石坊外,還有上路街明代我徽州淩氏宗族先人淩琯的三世承恩坊、大北街崇禎年間江應曉的豸繡重光坊、縣學(今歙縣中學)三元坊、以及多座明清時期的貞潔坊。</p><p> 更不可思議的是,斗山街一座老宅假門上看似簡單普通的木門樓,竟然是《明實錄》白字黑字記載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旌表徽州府歙縣民江來甫妻葉氏的貞潔牌坊。經歷了628年寒風苦雨的木質牌坊,寫著“旌表江來甫妻葉氏貞潔之門”的字跡還可以辨認。 </p><p> 歷史上徽州女人,一世夫妻三年半!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和柔弱肩膀,支撐著整個家庭、整個家族,甚至整個徽州,一部徽州商人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史更是一部徽州女人心酸的血淚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