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公元67年,一匹白馬馱著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歷經(jīng)艱辛,穿越雪山、沙漠到達東漢帝國的國都洛陽。第二年,漢明帝劉莊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從那時起到今天近2000年的歷史中,中國大地上的寺院星羅棋布。</h1><h1> 在中國佛教的祖庭白馬寺建成500多年后,一座小小的寺院出現(xiàn)在湖北省谷城縣茨河鎮(zhèn)五朵山之陰獅子峰下,這就是今天的承恩寺。承恩寺的誕生源于一個美好而神奇的傳說,隋朝大業(yè)年間(605年至617年),貴為金枝玉葉的隋煬公主不幸生得一頭癩瘡頑疾,雖經(jīng)多方求治仍無法阻止秀發(fā)大把脫落。公主萬念俱灰,駕一白牛云游于青山綠水之間。中秋月夜,公主行至獅子山下,見有泉水清澈,汩汩流出,便停下來每日用泉水洗頭梳妝。不想這泉水神奇,公主梳洗過后滿頭癩瘡漸漸褪去,青絲復生,竟至秀發(fā)如瀑。于是公主舍棄富貴,留在山中結(jié)廬修身,頤享天年,隋煬帝楊廣隨即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寺院,起名“寶巖寺”,后公主瘞玉埋香于此?,F(xiàn)存于襄陽博物館內(nèi)的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所鑄鐵鐘銘文和清代承恩寺鐫立的“隋煬公主之墓”銘文上,均記載了這個歷史傳說。</h1><h1> 歷史又經(jīng)過800多年的風風雨雨,期間寶巖寺幾經(jīng)興衰和更名,到1461年,那個曾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后又通過“奪門之變”復辟奪位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大落大起之后為感謝叔父襄王朱瞻墡對其政治上的支持,把這座寺院賜為襄王府的焚修佛院,并特許按照皇家寺院規(guī)制進行擴建,同時改名為“大承恩寺”。</h1><p><br></p> 進山之路。 從鐘樓上俯瞰承恩寺。 <h1> 如今的承恩寺主體建筑只有兩進小院,這承恩寺雖沾了些帝王之氣,但若以建筑面積論座次,可能還比不上過去一些大戶人家的祠堂,更無法與遍布神州各處的名剎寶寺相比。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這一句話不光指唐人劉禹錫自得其樂的那間陋室,用在山水天成的承恩寺也是恰如其分,畫龍點睛。<br> 先看山,承恩寺背靠獅子峰,面迎五朵山,坐北朝南,四面環(huán)山,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猶如一個溫馨的搖籃,靜怡祥瑞,聚氣藏風。這里山不高而林茂,寺不大且幽深,一路走近,林中的參天古樹屏天蔽日,數(shù)人合抱的樹干上苔痕葺葺。即便是在盛夏季節(jié),你也會感到暑氣全無,一陣陣芳香涼爽沁心入脾。若睛日,佇立天王殿前放眼向南,艷陽牽白云,青山托藍天,真似個心清氣朗、養(yǎng)眼怡神的洞天福地;遇雨天,安坐鐘樓之上俯視禪院,觀霧罩亭閣,聽水敲翠葉,您可以浮想聯(lián)翩,放飛思緒地暢懷舒情。有人說承恩寺的仙氣足,氣場好,這世上不是人人都相信風水,追逐氣場,但是面對大自然舍予人類的這份厚愛,您會選擇拒絕嗎?<br> 再品水,承恩寺的泉水堪稱神奇無雙,這水清澈晶瑩,天作地造。把它盛在高腳玻璃杯里,您瞪大了雙眼也看不到零點兒雜質(zhì),沏到好處,水會略微高出杯面而不溢出。抿上一口,品味絕對勝過那個不少人知道的“有點甜”。隋煬公主當年用它來洗頭,簡直有點奢侈。洗頭的事是傳說,可這水有保健功能的確不假。上世紀90年代,坐在承恩寺旁,我與一位在此駐守多年的軍官聊天。他說他的首長的通訊員,入伍前血壓有點高,小伙子在家時就喜歡喝涼水,來到承恩寺每天都喝山泉,日子一長血壓還真降了。后來首長對通訊員開玩笑說:“你不能再喝,再喝血壓就沒了?!?lt;/h1> 遠眺煙雨中的五朵山。 神奇的泉水。 <h1> 話到此處,順便一提,上世紀備戰(zhàn)備荒的年代里,八一電影制片廠選址承恩寺組建湖北分廠,除了山中的茂密的樹木可以遮蔽來自空中的偵察外,看中的就是用這泉水洗印膠片。從這里洗印出了《閃閃的紅星》等多部經(jīng)典故事片,后來在全國上映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整整一代人看著這些影片走上了成人之路,可他們壓根不知道銀幕上清晰的圖像是從承恩寺的泉水中“泡”出來的,他們更不知道有整整一代軍人曾在這里默默無聞地獻了青春獻終身。當年這里交通閉塞,一應(yīng)生活用品都要從山外運來,每遇大雨便道路泥濘,商旅不行。1976年初春,我隨一位士兵進山采集水杉樹苗,在這里遇上雨雪交加的天氣一困多日,最后步行數(shù)十里走到襄陽市郊泥咀公社,才搭上公交車返回市區(qū)。那些長年守在這里的軍人,雖不是守卡戍邊,但他們的奉獻也不應(yīng)被遺忘。</h1><h1> 在1400多年里,承恩寺難以避免地遭遇過兵火之災(zāi),出現(xiàn)過僅蔽風雨的凋零。卻也有過鼎盛一時,千屋百僧、佛田連方的輝煌。但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是靜謐地安臥于青山環(huán)抱之中,傳燈有序,香火延綿。如今這二進小院說不定還真是當年公主結(jié)廬修身,煬帝賜名建寺時的原始模樣。這座小小的寺院在1949年以后成為林場的所在地,后來又在此辦起了林業(yè)學校,1956年成為湖北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成立文物管理所,2006年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它已由佛教道場演變成文保和旅游勝地。承恩寺能夠歷經(jīng)劫難保存至今,這與幾代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衷愛和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密不可分,如果細心收集整理,說不定能寫出一本厚厚的故事集。這期間有一件小故事值得一述,八一電影制片廠湖北分廠建廠之初,官兵們擠在天王殿里辦公、生活。有年青的士兵嫌大殿正中那尊彌勒石佛礙事,打算砸碎扔掉。才掄了兩錘被一位姓彭的排長看到,他對士兵們說,這是文物應(yīng)該保護,制止了砸石佛行為,并指揮士兵將其埋于殿內(nèi)地下,十分巧妙地保護了這件歷史文物。1985年后整理寺院時,已經(jīng)擔任分廠領(lǐng)導的“彭排長”又指點位置,讓文保人員從離現(xiàn)在石佛所在位置三步遠的地下把它挖出來的。這可是一尊正宗的元末明初民間雕塑藝術(shù)作品,就沖這尊文物被保護下來的故事,您走一趟承恩寺也不算白來。</h1><p><br></p> 寺前綠樹掩映的紅墻建筑便是八一廠的攝影棚。 被完好保護下來的彌勒石佛。 <h1> 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一天井院,抬頭可見通往第二天井院的門上方嵌有一塊石匾,上書“永安招提”四個楷書大字,經(jīng)考證門是清道光十一年(1841年)重建,字為何人所題不得而知,或許是當年寺中僧人之作。招提為寺院泛稱,永安是指承恩寺山門對面的永安山。當年朱祁鎮(zhèn)在賜名“大承恩寺”的同時把五朵山改名為“永安山”,賜給叔父朱瞻墡及后繼襄王為百年歸山之地,想借此求得永遠的平安。數(shù)千年斗轉(zhuǎn)星移,帝王的永安之夢從來就沒能成為現(xiàn)實,而老百姓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努力卻一直沒有停歇。今天的人們?nèi)园堰@座形似五朵蓮花的山叫五朵山,他們來到承恩寺,祈求的是寧靜、安逸、健康和雅趣。穿過“永安招提”門,第二天井東北角有一尊石龍噴珠吐玉,清清泉水從龍嘴里潺潺而出,用雙手捧上一抔送入口中,您才會真正體驗到什么叫原生態(tài)享受。</h1> 永安招提門。 <h1> 承恩寺山秀水奇還得益于這里參天古木的護佑。在這小小的洞天里,有500年以上的名木20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9株,樹齡最長的數(shù)山門前那株剌柏,據(jù)林業(yè)專家考證它已經(jīng)是1400余年高壽,這古柏恐怕是唯一幸存至今見過隋煬公主洗頭的“證人”,洗頭那事是真是假,喜歡刨根問底的人若讀得懂老柏樹說的話,一定會找到正確的答案。古樹中以楠木居多,還有柏、槐、桂花、銀杏等名木,樹仰山氣水潤而生,又揚靈水名山于天下,大自然就是這般和諧神奇。秋日里,承恩寺天王殿旁百年桂花飄香,鐘樓之下千年銀杏鋪黃,人在其中,其樂陶陶。</h1> <h1> 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一天比一天嘈雜,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對清心恬靜的生活環(huán)境的渴望正在超對錦衣玉食的物質(zhì)享受的追求。承恩寺東距襄陽45公里,西距谷城縣城42公里,303省道與漢水相伴而行,路面寬闊平坦,不是高速,勝似高速。十八彎進山之路蜿蜒盤繞,車行安全,風景幽雅。承恩寺已成為鬧中取靜的一個難得去處,擇得閑時不妨到這寶剎小住幾日養(yǎng)性怡情?;驁D智者之雅,借風和日麗時出寺門北行下山,到漢水岸邊的茨河古鎮(zhèn),游罷古老船埠街巷之后,搖一葉扁舟至江心泛流。上起老河口,下至樊城這段江面為千里漢水最寬處,茨河恰好位于中段,在近千米寬的江面上放歌蕩舟,羽扇談笑,此樂何極。或抒仁者之懷,乘秋高氣爽日舉步向南登上五朵山。便可賞峰嵐疊嶂,山勢逶迤。行走在山脊,如同行走在天際。云彩在眼前飄繞,如同信步在空中花園。漫山紅遍,層林盡染,蔚為壯觀。日暮歸寺,就泉水沐浴后安坐案前,真?zhèn)€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夜靜時分聽著窗外的天籟之聲鼾然入夢,這般飄逸,幾處得求。<br> 深山,古剎,巨木,神泉,承恩寺猶如鋪開一幅精美的中國畫山水小卷。置身于畫卷之中,您一定會記起曹孟德的名句: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br><br><br></h1> 承恩八景之一的石橋鎖風。 承恩八景之一的襄王玉碣。 承恩八景之一的銀杏千年及鐘樓。 承恩八景之一的萬斤銅鐘。 承恩八景之一的水陸圣殿。 <p>古寺幽幽。</p> 山門前有1400余年高壽,見證過隋煬公主洗頭的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