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住在泉州古城區(qū)的人,如果有路過市區(qū)西街井亭巷北端,一般都可以在巷子西側(cè)隔墻看到一座紅磚白墻的古磚塔聳立在一戶人家的圍墻內(nèi)。這便是泉州古城區(qū)的“城心塔”,也是傳說中泉州古城的中心點;而玉泉井就在塔的附近,因泉州古稱鯉城,據(jù)說這便是“鯉魚臍”。由于該戶人家平時門窗緊閉,無法隨便進入?yún)⒂^,因而也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神秘感。今天我們就來探個究竟。</h1> <h1>城心塔位于井亭巷69號院內(nèi)。</h1> <h1>又名“定心塔”,為樓閣式,共五層五檐,下有塔座,平面呈八角型,高約4.5米,各邊長0.75米。</h1> <h1>塔座作須彌座,用花崗巖砌筑。</h1> <h1>而塔身為紅磚砌就,外涂白灰。</h1> <h1>頂裝以紅陶罐迭成而涂上白灰的葫蘆剎。</h1> <h1>該塔是泉州市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磚結(jié)構(gòu)古塔。</h1> <h1>關(guān)于城心塔的始建年代,頗有爭議,其說法有四: </h1> <h1>其一,唐說:據(jù)原泉州市文管會研究員鄭煥章研究認為,城心塔的始建年代應(yīng)該與唐故城同期,即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至玄宗開元六年(718年)的盛唐時期。 </h1> <h1>鄭煥章同時認為,城心塔不是唐故城、舊羅城、新羅城的確切意義上的城中心標志,僅是象征性而已。其作用,是鎮(zhèn)煞風水,因“泉人重堪輿”。</h1> <h1>其二,五代說:據(jù)民國曾遒《桐陰舊跡詩紀·城心塔》載,“泉城形似鯉,故名鯉城,相傳為南唐·保大中留從效筑。初定基時,先于適中之地,建一塔以為中心標準,然后七門依次而定。城垣將筑,則于周圍各豎長木,夜懸燈為記,于清源山上觀其形勢而改易之。是塔俗名城心塔,在西街井亭巷內(nèi)。磚灰迭成,今尚存焉?!?lt;/h1> <h1>其三,明萬歷元年之前說:1987年在對該塔進行考古時發(fā)現(xiàn)該塔須彌座束腰上嵌有兩方花崗巖石題記,其中一方鐫刻“萬歷元年(1573年)重修”。但該題記現(xiàn)已不見。</h1> <h1>其四,明萬歷間說: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7·古跡·定心塔》:“定心塔,在萬厚鋪,即城之中,明萬歷間(1573—1620年)造,國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這與塔基的實物題記相印證。</h1> <h1>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塔基。</h1> <h1>至于塔建于何時,目前仍無定論。但泉州市政府的“保護碑”引用的是第四種說法,即明萬歷間建造。</h1> <h1>那么,玉泉井又在哪里呢?其實就在井亭巷71號院內(nèi)。與城心塔僅一墻之隔。</h1> <h1>“玉泉井”名字的傳說,卻是泉州古城因為形似鯉魚而別稱“鯉城”,因而有泉州屬“鯉魚穴”之說。</h1> <h1>人們以“人有肚臍,魚也有肚臍”的思路來推斷,鯉城這條“大鯉魚”的肚臍位置應(yīng)該就在城郭的中心點。</h1> <h1>又因為臍為圓形并向下凹,由此,位于古時候泉州城郭中心的這口古井就被傳說成“鯉魚臍”。</h1> <h1>“玉泉井”也俗稱“城心井”。因為出泉既多又快,哪怕在大旱之年都未曾干涸過,因而被人們奉為甘泉。</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塔旁邊還有一座塔堂亭,因玉泉井及塔堂亭的存在,所以該巷才被稱為“井亭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人都把71號對面的這口三孔井誤認為是“玉泉井”。</span></p> <h1>更有人把井亭巷的“亭”誤認為就是城心塔。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錯誤的。</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城心塔全景。</span></p> <h1>“定心塔”1983年1月列為泉州市(縣級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