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的海南農墾(兵團)是全國接收下鄉(xiāng)知青的大戶,如今海墾老干中心(海南省農墾總局機關黨委沿革單位)仍有許多知青任離退休支部黨支書如三、七、八支部,有眾多知青老領導如陳菊英、羅坤金、郭詩贊、胡玲、林書錦等歷經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想必知曉屯昌縣原晨星農場22知青墳塋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往事是悲壯的。 1970年10月17日凌晨,當時建制為廣州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六師二團養(yǎng)豬連受到強臺風襲擊。該連地處河灘低洼,連續(xù)的暴雨引起上游山洪爆瀉,淹沒了整個營房,連里28位優(yōu)秀女知青是從各連隊選調上來的二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員,有些還是學校的游泳高手,在指導員李灶和連長朱國干(都是廣州早年支邊知青)的帶領下,面對滅頂之災不顧個人安危,先搶搬大米面粉文書賬本等集體財產到安全處,水性好的在激流中探尋通往高處之路,她們“寧愿掩護同志死不愿丟開戰(zhàn)友生”(六師報告用語),和風雨洪水搏斗了一個多小時,因黑夜寒冷洪水洶猛,有22人不幸被激流卷走犧牲。兵團以烈士名義予以安葬和善后,其中20位是女知青,最大23歲,最小僅15歲,像一顆顆流星,閃亮地劃過天際后溘然隕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安葬22知青的墳塋分兩行棑列在場部銀嶺山下,墓碑名字是李灶、朱國干、王篤卿、李力、梁愉辛、李小玲、李城珍、田燕文、姚麗卿、姚麗娟、廖以玲、蔡起娟、李佩萱、李明儀、張惠、吳瓊芳、郭楚容、陳世蘭、李妙英、吳賢芝、麻海晨、李金紅。山下的路,正是當年知青們從各地下鄉(xiāng)來農場的必經之路,幾年后,就在這路旁,她們冥冥之中只能寂寞、無奈的目送一批批知青、同學又從此路返回城市,自己卻永遠留在銀嶺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困難的非常時期別無選擇地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當年犧牲的女知青們不少出生“兩高”(高干、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就讀名校,盡管她們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但沒有埋怨和消沉,一如既往地為著理想而奮斗。那時她們是真正的高材生、天之驕子,父母的掌上明珠,本該是邁向知識之路去創(chuàng)造國家現(xiàn)代化的未來,卻因時代的召喚來到海南島屯墾戍邊,以青春為代價,在歷經浪漫、艱辛、慘烈之后,集體消逝在遠山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遠山,本不該是她們的歸宿。當年姑娘們以芳華和悲壯的底色,已向人們昭示如何面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從而加倍珍惜改革開放帶來的靜好時代。2008年清明節(jié),海南省農墾總局原局長王一新(現(xiàn)任山西省副省長)上任不久,親率總局機關干部前往知青墓憑吊,他在致悼詞中指出:“要學習知青對農墾事業(yè)的忠誠、熱愛,可以拋棄一切甚至生命,全身心投入農墾的創(chuàng)業(yè)與發(fā)展?!?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22名犧牲知青為代表的知青先鋒所展現(xiàn)的“奉獻擔當,拼搏創(chuàng)業(yè)”知青精神,是海南農墾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寶貴財富,已在海墾集團各農場公司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大力宣揚和弘揚,激勵著年青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立志在大有作為的新時代為建設海南自貿區(qū)、自貿港發(fā)奮努力,不負韶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知青墓園已成為海南農墾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愛墾教育基地。2019年,22名犧牲知青獲評為感動海南農墾(兵團)首個知青群體。</b></p> <p class="ql-block">↑上圖, 人民日報1968年12月22日頭版發(fā)表毛澤東主席關于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的指示,全國各地掀起知青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的下鄉(xiāng)高潮。</p><p class="ql-block"> 下圖,1968年一批廣州女知青乘海輪下鄉(xiāng)海南,到屯昌縣各農場,右四揚手笑容者是犧牲女知青梁愉辛同場的胞妹。</p> <p>↑ 上圖,1970年22名知青墓地原貌?!胺里L抗洪斗爭中光榮犧牲的同志永垂不朽”由本團知青李廷家(后任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題寫。</p><p> 中圖,22名犧牲知青群體相。 </p><p> 下圖,1998年由農場、知青及愛心人士先后捐資60多萬元修葺的面積六畝多地的知青墓園,四周膠林綠樹掩映環(huán)抱,安靜肅穆?!爸嗄埂庇蓮V州市書協(xié)時任主席蘇華題寫,是海南省面積最大且具規(guī)模的知青群墓。</p> <p>↑ 上圖,知青廖以玲,養(yǎng)豬連司務長,廣東梅州籍,汕頭一中高一生,當時她妹妹初三要下鄉(xiāng),她不用下仍積極報名,父親早年參加閩粵贛縱隊,時任汕頭二中副校長。她自小學習優(yōu)秀,下鄉(xiāng)后勞動岀色,被稱為能干的鐵姑娘,曾給父母去信表示:對于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幸福,我愿用自己的一切去換取。</p><p> 下圖,廖以玲的參加閩粵贛縱隊革命的母親在女兒墓前悼念,石碑上鐫刻的烈士墓字樣清晰可見。</p> <p>↑ 上圖,知青李小玲,養(yǎng)豬連班長,廣東五華籍,華師附中?;ā⒏叨呷?、校團委組織委員,因學習成績特別是外語優(yōu)秀被北京國際關系學院相中擬錄取,因文革高考中止,帶弟弟一起下鄉(xiāng),在開荒種膠中努力苦干,被笑“白牡丹變黑牡丹”從不在意。其父1937年參加革命,曾任海南行政區(qū)組織部部長、時任廣東省委織織部副部長;其母1942年參加東江縱隊,后亨副省級待遇。</p><p> 中圖,李小玲砍芭勞動歸來。</p><p> 下圖,李小玲(右)與同學在南渡江邊賞景。</p> <p>↑ 上圖,知青李力,養(yǎng)豬連班長,湖南衡南籍,華師附中高三理科班尖子生,被校長王屏山(后任廣東省副省長)指定報考北大物理系,因文革高考中止,帶弟妹仨下鄉(xiāng),其父在華南師院(現(xiàn)華師大)任教,是湖南和平起義將軍。</p><p> 中圖,李力與弟弟李明下鄉(xiāng)前在天安門合影。</p><p> 下圖,李力姐弟在農場八隊膠園勞動時合影。李力生活樸素,開荒挖穴吃苦耐勞工效超人,人稱小老虎,老工人都夸她。</p> <p>↑ 上圖,知青梁愉辛,養(yǎng)豬連副班長,廣東開平籍,華師附中高二學生,其父時任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當年她與弟妹四人都下鄉(xiāng)屯昌縣各個農場。</p><p> 中圖,梁愉辛(右一)與同學在芳動時留影。她個子雖小,但在干活和生活中卻象大姐般到處幫助和關照別人。</p><p> 下圖,梁愉辛(前棑右一)與同學在住地茅草房門口合影(后棑左一是張惠)。</p> <p>↑知青李城珍,養(yǎng)豬連副班長,海南萬寧籍,岀生在通曉西洋樂器的歸僑干部家庭,音樂和歌舞天賦高,雖是農村戶籍卻被二團宣傳隊破格錄用。她水性好,被洪流卷走時仍伸岀援手救人。</p> <p>↑上圖,知青田燕文,養(yǎng)豬連戰(zhàn)士,廣東順德籍,華師附中初中生,岀生在領導干部家庭,雖戴近視眼鏡顯得文弱,但在勞動中拼盡力氣,從不怕苦。</p><p> 下圖,田燕文砍芭勞動歸來。</p> <p>↑上圖,知青張惠,養(yǎng)豬連戰(zhàn)士,山東濟南籍,回族姑娘,廣州44中初中生,與哥哥一起下鄉(xiāng),父親是廣州體院教授。她身材高挑秀氣,廣州少年游泳隊隊員,下鄉(xiāng)前當?shù)伢w校與文藝團體都要招錄她。因民族特點她本可離開養(yǎng)豬場,岀事前母親受文革沖擊去世,團領導己批準她奔喪回廣州,但她仍堅持留下來抗擊強臺風。</p><p> 下圖,張惠(中間站立者)與同學在林段勞動時留影。</p> <p> </p> <p>↑知青吳賢芝,養(yǎng)豬連戰(zhàn)士,廣東澄海籍,汕頭一中初中生,下鄉(xiāng)時16歲,為了方便干活剪掉了最喜愛的大辮子,勞動中吃苦耐勞責任心強,受人喜愛。</p> <p>↑ 上圖,知青麻海晨,養(yǎng)豬連戰(zhàn)士,吉林遼源籍,廣州僑中初中生,岀生哈爾濱,在香港長大,回廣州讀書,父母都在華師任教,父親是華師外語系主任、教授。因父母在文革中受沖擊,14歲就與姐姐一起下鄉(xiāng)。</p><p> 中圖,童年的麻海晨(右)姐妹仨和媽媽在香港合影。</p><p> 下圖,麻海晨(前棑左一)和姐姐麻海平(前棑右一)與同隊下鄉(xiāng)知青合影。麻海晨一臉稚氣但很有力氣,重活臟活搶著干,喜愛趕牛車拉物和唱革命歌曲,音色清純,字正腔圓,在二團人見人愛,花見花開。</p> <p>↑當年22名知青犧牲安葬后,全部墓碑上都鐫刻烈士字樣,他們的親人同學、戰(zhàn)友朋友從四面八方趕來悼念,寄托哀思。</p> <p>↑海南省農墾總局原局長王一新(左)與原副局長彭隆榮(右)向知青墓敬獻花圈</p> <p>↑當?shù)貙W校經常組織青少年學生到知青墓園掃墓</p> <p>↑ 上圖,2020年9月17日,由海墾關工委主辦、海墾群工部協(xié)辦,中坤農場公司、農場公司關工委承辦的“愛國愛墾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暨“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在知青墓園舉行。</p><p> 中上圖,海墾關工委名譽主任林玉權(海南省農墾總局原局長)在致詞中指出:此次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墾區(qū)廣大青年職工了解上世紀七十年代知青們在養(yǎng)豬連防風抗洪的感人事跡,學習老一輩農墾人愛國愛崗、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 </p><p> 中下圖,揭牌儀式場景。</p><p> 下圖,全體參加儀式者繞墓一周瞻仰知青墓園。</p> <p>↑ 隨著文化自信的建設推進,知青墓園將成為海墾、海南的文化遺產,目前全國各地和海外每年來此瞻仰和悼念者達數(shù)千人次。</p> <p>↑ 50年來,海內外各媒體、文藝界不斷地以各種形式對22名犧牲知青事跡進行宣傳報道或文藝演出。</p><p> 上圖,廣州羊城晚報1986年10月21日整版報道。</p><p> 中圖,海南日報2008年1月8日整版報道。</p><p> 下圖,文藝界2008年創(chuàng)作了《歲月甘泉?山的壯想》大型交響敘事合唱曲,歌頌晨星農場22名犧牲知青,在德國的州電視臺演播廳演出。此外還在廣州、香港、美國公演多場。</p> <p>↓ 廣州知青創(chuàng)作的《山的壯想》是一首專為22名犧牲知青墓譜寫的歌曲,曲調悲壯激昂,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頌唱,歌詞是:</p><p> 大山里靜靜地站立著墓碑,</p><p> 荒草里掩埋著沉默的土堆。</p><p> 那一場暴風雨鋪天蓋地,</p><p> 把多少年輕的花季粉碎。</p><p> 請看視頻——</p> <p>↓ 22名知青犧牲于文革中期,由于種種原因,50年過去了,其烈士名份尚未得到落實。根據(jù)國務院頒發(fā)的《烈士褒揚條例》,當年下鄉(xiāng)海南(兵團)的廣州知青自發(fā)成立了申烈小組,申烈活動多年來一直在開展。</p><p> 居住廣州的各地知青以懇請書形式奔走相告,為22名犧牲知青申烈,踴躍在書上鄭重簽名按下指模,交給主管部門。目前已有海內外和海南屯昌留守知青2200多人為申烈簽名呈書,還有很多知青在網(wǎng)上為申烈呼吁發(fā)聲。</p> <p><br></p><p>(本篇部分相片和視頻由廣州下鄉(xiāng)晨星農場的知青提供,或綜合有關資料,致謝?。?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