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訪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譜<br></b></span></h1><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作者浮萍/攝影浮萍</b></span></h3> <h1> <b>抵達江西南昌的第二天中午,2019年09月23日,登臨滕王閣后,乘市區(qū)公交車一小時左右,來到位于南郊十五華里處梅湖定山橋畔的青云譜,這里是八大山人的故居,1959年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b></h1> <h1><b> <font color="#ed2308">半竹山房</font></b></h1> <h1><b> 青云譜,原是一所道院,始建于西漢年間。唐貞觀時稱“天寧觀”,后改為“太乙觀”。清初著名畫家朱耷(別號八大山人)隱居于此,拓基修建后,更名曰“青云圃”,有自耕自食之意。據(jù)說至清乾隆時,有個狀元,改其名曰青云譜,意為有譜可查。這名稱也就沿用下來了。然而我覺得,還是青云圃好,有著陶詩之意境: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b></h1> <h1> <b> 我對書法和繪畫知之甚少,卻也常??纯疵说淖髌贰W砸暡⒎歉接癸L雅,初衷只是想把喜歡的詩句,以書畫的形式,掛在廳堂聊以自娛。漸漸地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字畫也略知一二了。如秦篆、漢隸、魏碑,再如鐘繇、“二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蘇、黃、米、蔡”、文征明等。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元四家”到“揚州八怪”,繪畫史上更是名人輩出,群星燦爛。因此,在南昌有限的時間里,沒有去八一廣場,沒有去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也沒有去梅嶺獅子峰景區(qū),而是專程前往拜謁八大山人的故居青云譜。</b></h1> <h1> <b> 經(jīng)過長長地溢滿悠悠古韻的“墨香街”,沿著一條以石基架起的“水中長堤”,走進那開闊疏朗、怡淡幽靜的青云譜,頓覺心曠神怡。這是一座臨梅湖而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園林,也是我國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占地約三十九畝。亭臺、樓館、廊閣大多貼水而筑,曲曲折折地環(huán)繞著一泓碧波。物與水,欲斷還連,時而有荷塘中清晰可見錦鱗“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b></h1> <h1> <b>園子里,綠筱數(shù)竿,婆娑生姿;老樹古木,參天蔽日;三秋桂子,天香盈袖。朱耷( d?。?,高人也,擇地其郊野,得清流田園之勝,去城不數(shù)里,乃隱居佳處也。</b></h1> <h1> <b> 朱耷(1624-1705)江西南昌人。明王室貴胄,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的第九代后裔。有雪個、個山、人屋等別號,書畫多署“八大山人”款。1644年明亡后,他改了名字,一度為僧,又當了道士,年近六旬,慨然蓄發(fā)還俗,離開了青云譜,大隱于南昌城內(nèi)繩金塔下市井之間,生活依然清苦。八十歲那年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寤wù</b><b style="color: inherit;">歌草堂”離開人世。</b></h1> <h1> <b>他家學淵源,自幼聰穎,詩、書、畫均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擅長花鳥山水,筆墨簡括,形象夸張,意境冷寂,構圖別具匠心。他的水墨畫,對后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工書法,行楷學王獻之,純樸圓潤,自成一格。與原濟(石濤)髡kūn殘(石溪)漸江(弘仁)并稱“清初四僧”。</b></h1> <h1> <b> 正對紀念館園門的,是八大山人的一尊銅像(1986年紀念朱耷誕辰三百六十二周年而立)其神態(tài)端莊凝重,形體清癯( qú瘦)飄逸。身上披著的那件道袍,隔斷了塵凡,映在蕭瑟的秋風里。兩株老樟樹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守護在他的身邊,為之遮風擋雨,與之朝夕相伴。</b></h1> <h1> <b> 青云只待樨迎客,故居欣逢花結廬。迎著一陣陣桂花的清香,我們從左邊走進去,攝入鏡頭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此乃青云譜道院遺址。大門前的石額上刻有“青云譜”三個字,右手邊有一行小字“朱良月始建”(良月正是朱耷那段時間所用的一個名號)二門處,前、后檐口下,分別刻有“凈明真境”和“眾妙之門”的匾額。</b></h1> <h1> <b>哭之,笑之,八大山人在這里渡過了他憤懣的一生,也是孤寂的一生,更是創(chuàng)造的一生。他以大寫意的筆墨,將自己的滿腔憂思傾瀉于書畫之中。他的大寫意花鳥獨步古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三百多年來飲譽畫壇。清代“揚州八怪”、吳昌碩,近代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畫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響。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b></h1> <h1> <b> 二門內(nèi)第一進院落,正中匾額為著名畫家劉海粟的墨寶,兩柱楹聯(lián)“開徑望三益,卓學觀群書”是八大山人的書法(聯(lián)中“三益”所指應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為三益之友”)展室內(nèi)右邊是八大山人的生平簡介。中間有一幅畫“個山小像”。這是現(xiàn)存唯一的朱耷生前的真實畫像,是研究其生平重要的文獻。八大山人對(1674年中秋)朋友黃安平在他49歲時為他畫的這幅肖像畫很是珍愛,自題并用篆書書寫“個山小像”,先后在畫像上記下自己和友人題寫的詩文,表明了明宗室身份,較為詳細地敘述了一生的經(jīng)歷、進入佛門的原因、特別是1644年以后的心路歷程</b>。</h1> <h1> <b> 那顆有著五百多年樹齡的羅漢松,蒼翠的枝蔓從屋檐上斜斜地伸展下來,長長的松丫爬滿了第二進院落。堂前懸掛的兩塊匾額,其一“八大山人紀念館”是名譽館長范曾所書。其二匾額上的四個字,一個也不認識。幾天前打電話到紀念館,詢問后方知為“時惕乾稱”。何意?我從拍回來的照片上仔細讀了朱耷的生平,其中:“從此托身空門參禪問道,于釋門得禪林拔萃之美譽,且燈統(tǒng)可考;于道家有時惕乾稱之感悟,卻大道無痕,出家既非本意……”似乎漸悟其意。 </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匾額“時惕乾稱”</font></b></h1> <h1> <b> 在一座座展室,在真跡館一樓,八十多件書畫珍品,一幀幀,我仔細地欣賞著;在長長的碑廊,一百多幅書畫石刻,一方方,我認真地觀看著。我覺得,八大山人之所以獨秀于畫壇,在于他將自身最真實的情感,將國破家亡的悲傷,將無奈出家的寂寥,將內(nèi)心壓抑的憤懣,將生不拜君的傲骨,于書中畫里淋漓酣暢地表現(xiàn)出來。他集遺民、禪師、畫家于一身,將儒、釋、道思想的精髓,融入作品中,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筆簡意賅,形神兼?zhèn)?,夸張奇特。畫面構圖縝密別致,含蓄內(nèi)斂,超塵脫俗。之所以感人,就是由于他的筆墨真正能形其哀樂,言以心聲,非為畫而作。</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山房涉事</font></b></h1> <h1> <b> 館藏的《古松圖》,畫中三棵古松,樹干一路盤盤曲曲、扭轉反側、向上、向高伸展著。故意造成畫面物像重心不穩(wěn),構成險勢、危勢,給人以畫得艱難,生長更艱難的感覺。然后運用高超的技能救勢、補勢,通過上端樹枝的開張、交互、疊展,很好地與下部進行了呼應,獲得均衡。畫面從下至上,一貫全幅,跌宕起伏,又耐人尋味?!胺卜蛑恢乐?,而未知生之難也。”八大山人寫給友人信中的慨嘆,權當算作對這幅《古松圖》的一種詮釋吧。</b></h1> <h1> <b> 八大山人筆下的荷花,千姿百態(tài)。蓮梗直、彎、斜、臥,蓮葉伸、卷、濃、淡,蓮花開、合、露、藏,變化多端。畫葉時用潑墨禿筆橫掃,勁健曠達,蒼中見潤,富有層次感,充分體現(xiàn)了國畫墨分五色的特點?;ò陝t用細筆勾勒,一圈而就,神完氣足,與看似隨意揮灑的荷葉相映成趣,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干、濕、濃、淡相宜、剛柔并濟的純熟筆鋒。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中,以《河上花圖》卷最為精絕(天津博物館藏)巨幅長卷與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詩、書、畫、印俱佳。</b></h1> <h1> <b> 在我拍攝得這幅《秋荷》立軸圖中,幾根細細長長,弱不禁風、搖搖欲墜的荷梗上,支撐著如烏云般一片片大而厚的荷葉。使人的覺得,哪怕是一陣微風吹過,那荷梗也難逃厄運。這種“黑云壓城城欲摧”冷意逼人的意境,猶似八大凄涼的身世和殘喘的人生。正如他題畫詩所言:“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是啊,“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八大山人的書畫,確是以苦難為筆,蘸著眼淚書寫而就的。</b></h1> <h1> <b> 八大所畫山水多是荒寒蕭疏的殘山剩水,孤松怪巖,意境凄清。所畫花鳥,荷多為殘芰斷蘋,枯葉凋零;魚鳥皆以“白眼向人”狀,或漫游空際,或獨立危石。畫松,樹干中粗下細,形成奇異的張力。畫石,其體上大下小,搖搖欲傾。畫鳥,其形縮頸、鼓腹、弓背、露一足,特立獨行。畫魚,有著各種人的表情,驚慌、沉思、悠然自得。冷峻孤傲之氣,清奇淡泊之情,浸透紙背。畫上簽名“八大山人”四字,寫法十分奇特,看上去有的象“哭之”,有的象“笑之”。題詩也含義隱晦,寄寓著家國之痛。</b></h1> <h1> <b>山人的畫中,孔雀、老鷹、仙鶴、鵪鶉、小雞,無論鳥還是魚,都是白眼向上示人,即“翻白眼”。翻白眼這種表情,漢語言中有著不屑一顧、藐視、不愿搭理的意思。</b></h1> <h3><b><font color="#ed2308"> </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 局部(看眼睛)</font></b></h1> <h1> <b>他的一幅《牡丹孔雀圖》畫上,除了石壁、竹葉、牡丹外,突出地畫了兩只拖著花翎尾巴毛的孔雀蹲在一塊上圓下尖的石頭上,前面那只孔雀的尾巴毛是三根。因為清朝的高官,帽子后面都拖著皇帝賞戴的“花翎子”,以標志官員等級,戴到三翎,就是最高的等級。(清朝只有傅恒、??蛋?、和琳及長齡、禧恩、徐桐、李鴻章,七個人獲得三眼花翎)而那塊站不穩(wěn)的、很快就要倒下的石頭,則是比喻清朝的政權。作者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立意新穎。</b></h1> <h1><b> <font color="#ed2308">苦櫧樹</font></b></h1> <h1> <b> 相傳八大山人之弟道明,字秋月,也在青云譜出家為道士。道號望云子。善畫,風格粗曠簡練。書法近黃庭堅。嘗署名“牛石慧”,草書連寫成“生不拜君”,以示其抗清情緒。他的作品傳世極少,目前已知的有《墨貓圖》《荷鴨圖》《雞雛圖》《富貴煙霞圖》等,屈指可數(shù)。因兩人筆墨有著驚人的相似,李苦禪在《讀八大書畫隨記》一文中認為,牛石慧是八大山人“早年的代名”。兩人究竟是什么關系?目前學術界沒有定論。</b></h1> <h1> <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聞著木樨花香,由原路返回的時候,踟躕的腳步又停在了八大山人的墓前。也許是想告慰先生,他的《鷺石圖》拍場成交價 3300萬元,他的《仿倪云林山水》拍場成交價 8400萬元,他的《竹石鴛鴦》拍場成交價 1.187億,他的……</b></h1> <h1> <b>我佇立在茂密的苦櫧樹前,我流連在高壽的老桂樹下,遙想八大當年,月色里賞桂賦詩,晨曦中揮毫潑墨,“誦南華秋水,追北海高風”,苦之,笑之,留下了一幅幅稀世珍寶。</b></h1> <h1><font color="#ed2308"><b> 拍攝時間:2019.09.23<br></b><b> 拍攝地點:江西南昌青云譜<br></b><b> 作者:浮萍(寫于2020.10.16)<br></b><b> 攝影:浮萍<br></b><b> 編輯:浮萍<br></b><b> 配樂:傲骨丹青(二胡獨奏)</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