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共有6個兵團、27個軍以及若干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工兵、鐵道兵等兵種部隊和后方勤務(wù)部隊入朝參戰(zhàn)。</b></p><p><br></p><p><b>這些部隊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地點主要在遼寧省的安東(現(xiàn)丹東)、長甸河口,吉林省的輯安(現(xiàn)集安)、臨江四地。</b></p><p><br></p><p><b>現(xiàn)將這四處渡口的參戰(zhàn)部隊渡江時間、地點匯集如下,供讀者參考,整理難免有錯誤之處,敬請指正。</b></p> <p><b>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河,江上已經(jīng)建成(包括已毀壞和不能使用的)的制式大橋共7座,這7座橋梁均建于二十世紀上葉。抗美援朝戰(zhàn)爭發(fā)生之前,這7座橋梁都是可以正常通行的。</b></p><p><br></p><p><b> 從下游開始沿江排列,分別是:</b></p><p><br></p><p><b>第一座</b></p><p><br></p><p><b> 位于安東(現(xiàn)稱丹東)。原稱為鴨綠江大橋一橋,或稱下橋,現(xiàn)稱為斷橋,位于中國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qū)江岸路鴨綠江畔,是原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后的殘余部分。</b></p><p><br></p><p><b>第二座</b></p><p><br></p><p><b> 位于安東(現(xiàn)稱丹東)。在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處,稱為鴨綠江大橋二橋,或稱為上橋,現(xiàn)在一般稱為“中朝友誼橋”,此橋目前還在使用中,是聯(lián)系中朝兩國的紐帶。</b></p><p><br></p><p><b>第三座</b></p><p><br></p><p><b> 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zhèn)河口村。長甸河口鴨綠江橋原名清城橋,是鴨綠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b></p><p><br></p><p><b>第四座</b></p><p><br></p><p><b> 上河口鐵路橋,亦稱“清水鐵路橋”,是連接中朝三條鐵路(線)之一的重要橋梁。</b></p><p><br></p><p><b>第五座</b></p><p><br></p><p><b> 輯安鴨綠江大橋,位于吉林省輯安(現(xiàn)稱集安)市區(qū)東15公里處,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b></p><p><br></p><p><b>第六座</b></p><p><br></p><p><b> 臨江鴨綠江大橋位于臨江市區(qū)內(nèi),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這座大橋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b></p><p><br></p><p><b>第七座</b></p><p><br></p><p><b> 位于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鴨綠江之上,當?shù)胤Q為長惠國境大橋 (中朝長惠國際大橋),連接吉林長白縣與朝鮮惠山市,是中朝邊界鴨綠江上游第一橋。</b></p><p><br></p><p><b>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這7座過江制式橋梁受到敵人轟炸的威脅較大,經(jīng)常發(fā)生破壞和受損情況。為了保障過江的通暢和加大部隊、物資的過江能力,由志愿軍的工兵部隊、鐵道兵部隊和鐵路職工、民工還在鴨綠江江面上架設(shè)了一些簡易的便橋。</b></p><p><br></p><p><b> 便橋由于架設(shè)相對便利,還有一些浮橋可以晚上架設(shè)凌晨拆除。戰(zhàn)爭期間鴨綠江上架設(shè)的便橋具體數(shù)量多少,現(xiàn)在無法考究。</b></p><p><br></p><p><b> 我英勇的人民志愿軍,就是利用這樣橋梁與便橋,冒險敵軍空襲的炮火,從祖國走進朝鮮、走向戰(zhàn)場.......</b></p> <p><b> </b></p><p><b> 各個部隊渡過鴨綠江入朝參戰(zhàn)的時間、地點各種材料說法不一、矛盾很多。本文中各部隊入朝的地點、時間均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zhàn)史》和參戰(zhàn)各軍編寫的《軍史》和《戰(zhàn)史》記載為準。</b></p> <p class="ql-block"><b>一:安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0軍第118師、第120師、第40軍軍指、軍直(1950年10月19日)、第119師(1950年10月20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9軍第115師(1950年10月21日)、第39軍軍指、軍直、第116師(1950年10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炮兵第1師(1950年10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6軍第196師、第66軍軍指、軍直、第197師、第198師于1950年10月25日至26日夜渡過鴨綠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第50軍首次入朝第149師(1950年10月27日)、第50軍軍指、軍直(1950年11月2日)、第150師(1950年11月2日)。1951年4月12日開始由定州、宣川、車輦館回國,至22日到達安東、鳳城地區(qū)整補。1951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第63軍第187師、軍指、軍直(1951年2月17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4軍第190師、第64軍軍指、軍直、第191師、第192師(1951年2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5軍(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從九連城渡過鴨綠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60軍按第181師、第179師、第60軍軍指、軍直、第180師序列,于1951年3月17日至20日(有資料記錄為22號)跨過鴨綠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5軍按第29師、第44師、第45師第15軍軍指、軍直序列,于1951年3月24日至31日渡過鴨綠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7軍第139師(1951年4月11日)、第141師(1951年4月12日)、軍指、軍直(1951年4月13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7軍第第201師(1951年6月8日)、199師(1951年6月19日)、軍指(1951年6月19日)、第200師(1951年6月22日)、軍直(1951年6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6軍第106師、第107師、第108師、軍指、軍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3軍軍指率第69師、第67師、軍直于1952年9月5日至8日入朝。第73師于1952年9月22日至23日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6軍按第137師、軍指、軍直、第133師、第136師序列,1952年9月17日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3師于1952年11月12日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6軍第32師(1952年12月24日)、第46師(1952年12月28日)、軍指、軍直(未查到文字記載的入朝時間,只有如下記載“軍指及軍直屬隊于1月10日以前進至價川西南之鐵石峰及其附近地區(qū)”)、第47師(1953年1月4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軍第2師于1953年1月22日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前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54軍按第134師、第130師、軍指、軍直、第135師序列由廣東乘火車北上,第130師(1953年2月2日)至安東落車,而后徒步入朝,進至鐵山半島。其余部隊于1953年2月4日全部到達遼東地區(qū)集結(jié),“1953年5月2日至17日,我軍遵照上級命令全部入朝,先后進至平壤附近地區(qū),接替39軍防務(wù)?!?lt;/b></p> <p><br></p><p><b>二:長甸河口</b></p><p><br></p><p><b>第39軍117師(1950年10月19日)。</b></p><p><br></p><p><b>高射炮兵第1團(1950年10月19日)。</b></p><p><br></p><p><b>炮兵第2師(1950年10月23日)。</b></p><p><br></p><p><b>第12軍第34師、第31師、第35師、軍指、軍直于1951年3月21日至25日跨過鴨綠江。</b></p><p><br></p><p><b>第63軍第188師(1951年2月17日)、第189師(1951年2月18日)。</b></p><p><br></p><p><b>第65軍(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從長甸河口渡過鴨綠江。</b></p><p><br></p><p><b>第47軍第140師(1951年4月12日)。</b></p><p><br></p><p><b>第68軍軍指、軍直于1951年6月27日過江。</b></p><p><br></p><p><b>第37軍第109師、第110師、第111師并軍指、軍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b></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輯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2軍第124師于1950年10月16日進入朝鮮,第42軍指揮所并第126師(1950年10月19日)、第125師(1950年10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炮兵第8師(1950年10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8軍第113師(1950年10月22日)、第112師(1950年10月23日)、軍指、軍直(1950年10月23日)、第114師(1950年10月25日,有老戰(zhàn)士回憶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0月19日從圖們江到朝鮮,當晚就跟韓國人干上了)。(38軍軍史第二卷記載“22日黃昏,第38軍全體指戰(zhàn)員帶著祖國人民的重托,懷著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在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的率領(lǐng)下,跨過象征中朝人民友誼的紐帶——鴨綠江”。其余書籍記載各部隊過江時間說法不一,上述時間是江擁輝司令員《三十八軍在朝鮮》一書中記載中的時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50軍第148師(1950年10月26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0軍原定由安東入朝,1950年11月6日第9兵團奉命改由輯安、臨江入朝。第20軍按第59師、第58師、第60師、軍指、軍直和第89師序列,于1950年11月12日全部入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8軍第204師于1951年6月9日、10日過江、第203師于1951年6月24日至25日過江、第202師于1951年6月26日、28日過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4軍第72師(1952年9月11日至13日)、軍指、軍直、第70師、第74師(1952年9月13日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軍軍指、軍直、第1師、第7師(1953年1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1軍(一部)1953年3月14日。</b></p><p class="ql-block"><br></p> <p><br></p><p><b>四:臨江</b></p><p><br></p><p><b>第27軍第79師(1950年11月12日),第81師、軍指、軍直(1950年11月13日)、第80師(1950年11月16日)。第94師(1950年11月18日)。</b></p><p><br></p><p><b>第26軍于1950年11月17日離開撫順,19日夜開始,按第76師、第77師、第78師、第88師序列過江。全軍于22日23時前,完成了集結(jié)待命任務(wù)。</b></p><p><br></p><p><b>第21軍(一部)(1953年3月14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謹以此文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文根據(jù)“魚飛蝶舞”公眾號等有關(guān)資料整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告知即刪)</b></p> <p><b>有關(guān)文章鏈接:</b></p><p><br></p><p><a href="http://www.zit.org.cn/2uwe0f2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求轉(zhuǎn)發(fā)‖一位志愿軍烈士后裔泣血呼喚:親人呀,您在哪里?</a></p><p><a href="http://www.zit.org.cn/2u3eohh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上甘嶺:抗美援朝最慘烈的戰(zhàn)役</a></p><p><a href="http://www.zit.org.cn/2iof0gx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為愛傳承 為情尋找 又有2位犧牲在朝鮮的志愿軍烈士找到了親人</a></p><p><a href="http://www.zit.org.cn/2eyglpt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追記老戰(zhàn)士寧重華:受到毛主席接見、衡寶戰(zhàn)役路過家門不回家</a></p><p><a href="http://www.zit.org.cn/2ia4hr4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大愛傳承】這里有近100位邵陽兒女:他們在朝鮮烈士陵園等了家鄉(xiāng)親人近70年......</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