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十月佳氣浮,千里澄江白鷺飛。今天是全區(qū)教研員專業(yè)能力提升培訓班研修學習的第二天,兩天來學員們求知若渴,朝乾夕惕,潛心問道,一場場“深度學習”的頭腦風暴帶著理性的清風啟發(fā)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下午引領我們走向教科研更高峰的專家是南京師大教科院的博士生導師吳永軍教授。吳教授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大研究中心的常務副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國家教學成果獎評委,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班化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曾先后前往美國加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nèi)外高校訪學。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教育科研成果豐碩。</span></p><p><br></p> 智海領航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教授主要是圍繞四個方面開展講座:一是探討深度學習及其教學模型,二是批判性思考,三是大觀點組織,四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變革。</span></p><p><br></p> 沙鷗小語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時間飛快,在全神貫注聆聽中,一個下午就悄悄過去了,意猶未盡!吳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撥云見日”三個詞,匯報一下今天下午的學習感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屋建瓴:吳教授基于廣博精深的研究,中外兼顧的廣闊視野,從深度學習模型和中小學教學應用策略兩個角度,系統(tǒng)地梳理了深度學習的源流、內(nèi)核,清晰地描繪深度學習架構圖譜。</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形象深刻:吳教授借助“矛盾”“人類的老師”“甲午戰(zhàn)爭”“灰姑娘”等一個個形象、生動、鮮活的中小學實際教學案例,將深刻的教學思想深入淺出地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真實理解領會何謂“高階思維”“如何設計高階思維的問題”“批判思維”等深度學習內(nèi)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撥云見日:聽君一席話,既有如云開霧散豁然開朗的頓悟感,更有教育教學縈繞不絕的思考回味。 </span></p> 海邊拾貝 廣西教研院蘭瑛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永軍教授的講座讓我對深度學習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做為教研員我們要對當今時代教育的熱點問題深度學習有清醒的認識,要弄明白深度學習的源起、特征及關鍵組成要素等本質(zhì)問題,才能對如何開展深度學習有一定思考,才能讓深度學習發(fā)生發(fā)在自已身上,并且在組織各種教研活動時讓深度學習在教師身上發(fā)生,進而引導老師們在教育教學中帶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吳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理論與實操相結合,案例生動,干貨滿滿,讓我很受益。</span></p><p><br></p> 桂林教科所閆文忠老師的心得體會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謝有幸聆聽吳教授的講座。萌生幾點粗淺的思考:</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問題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在區(qū)域、學科教育教學中多大程度上存在吳教授所講的問題?其癥結何在?作為教研人員,我可以做出哪些舉措、對策?這些都值得我進一步去思考。</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躬身踐履。作為教研人員,要保持對教育最前沿理論的敏銳感,靜下心來提升自身素質(zhì)。要視野向外,精讀吳教授講座一開始所推薦的書目,緊跟教育教學改革前沿;也要返身向內(nèi),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比如:從雛鳥數(shù)振翅曰“習”的“學而時習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是否與深度學習所倡導的真實情境下的高階思維學習有共性、有區(qū)別。</span></p><p><br></p> 南寧教科所黃小娜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學科教學的課程目標,而深度學習則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吳教授從深度學習的主要特征入手,理論結合實際,用豐富的教學案例深入淺出地闡明深度學習的內(nèi)涵和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主要途徑。作為教研員,如何通過教研活動指導一線教師實現(xiàn)教學理念的改變,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從吳教授的講座中得到許多啟發(fā),受益匪淺。</span></p> 河池教科所韋天值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教授的講座,猶如教改海洋中的指南針,字字珠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又如教改沙漠中的甘霖,點點滴滴,滋潤了我們的思想。這是一次有意義的講座,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得以提升。</span></p><p><br></p> 河池教科所明慧芬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深度學習,可以讓我們獨立思考,懷疑批判,不盲從,具有獨立自由高貴的品質(zhì);能夠自由表達自己觀點,但必須對自己的觀點有合乎邏輯的論證,有推理有證據(jù),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三省吾身,寬容不同觀點,和而不同;于己,希望有合乎邏輯的深度思維,做一個有靈魂的人。</span></p><p><br></p> 桂林教科所周愛平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動力。吳教授設計一個又一個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領我們不停思考。</span></p><p><br></p> 玉林教科所盧天然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深度學習是推進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口,也是提高育人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南京一中尤小平校長主編的《學歷案與深度學習》,由此開始持續(xù)關注深度學習,并以深度學習為主題組織了全市高中歷史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并作了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專題講座,對深度學習理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實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這次有幸來到深度學習的重要實驗場南京進行學習,聆聽了吳永軍教授的《深度學習模型及其在中小學教學中的運用》專題講座,收獲不少,啟發(fā)良多。吳教授以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引領我們關注課改前沿理論,不僅加深了我對深度學習的認知,一些一直困惑的問題也得到了解答,但又衍生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思考。潛心問道一時間,悟道躬行一輩子。</span></p><p><br></p> 防城港教科所磨立前老師的心得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師就是不一樣,培訓之前就先建議,必讀的涉及深度學習的四本書。書,是我們教育者最重要的理論來源,執(zhí)行教育的依據(jù),所以我們作為教育者更要多讀書。</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教授在批判性方面舉例跟很豐富,生動地說明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缺失,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span></p><p><br></p> 防城港教科所朱艷潔老師的心得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為一個教研工作者,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了解課改的新動向也是必須的,吳教授給我們推薦的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前沿書籍,就像在我眼前打開了一道全新的知識大門,引領我找到新的方向,幫助我加速自己的專業(yè)成長。</span></p><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為一名教師,上課提問學生是一種常態(tài),吳教授關于如何促進學生的深度思維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應該怎樣設置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問題。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幾個問題按怎樣的關系組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在課堂提問思路的‘優(yōu)化’上著力。</span></p><p><br></p> 廣西教研院陳運影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教授的講座熱情洋溢,內(nèi)容豐富,承上啟下,令人受益良多。我印象較深的是關于提問方式的啟迪,吳教授指出,同樣的知識點,因為教師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將引導學生思維通向不同的方向。思維低階的提問會引向死記硬背的途徑,思維高階的提問會引向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教師要營造真實的情景,創(chuàng)造任務驅(qū)動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通過讓學生評價灰姑娘的故事,展現(xiàn)批判性思維的自由,允許學生自由表達,關注點集中在引導學生發(fā)揮批判性思維上,而不是固定答案限制思維的發(fā)展。</span></p><p><br></p> 玉林教科所劉麗娜老師的心得體會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吳教授的深度學習模型講座極具前沿性,理論與案例相結合,講得很透徹,特別是吳教授給我們看揚州小學“學程周”活動的視頻,看到學生們籌備、策劃、以及實踐的校外課堂,上網(wǎng)搜集信息,這樣的情境化學習,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中需要的技能,特別是視頻中那位同學的一句話:校外課堂讓我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今后要更加努力學習,積極投入到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中去。</span></p><p><br></p>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讀千卷書,行萬里路,悟事之理。從八桂大地到金陵都會,從教科研山峰的那一側(cè)到這一邊,感謝這場美好的遇見,感謝吳教授的智慧啟迪與同伴們思維閃亮的火花。始于遇見,行于遠方,未來,我們攜手同行!</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期來源:第四小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總指揮:蘭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組長:韋耀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組員:蘭瑛、韋耀波、陳運影、閆文忠、周愛平、盧天然、劉麗娜、朱艷潔、明慧芬、韋天值、黃小娜、磨立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文編輯:劉麗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責任編審:韋耀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