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煤油燈顧名思義是以煤油為主要燃料(有時也會用清油、柴油等)的照明燈具。它是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p> <p> 煤油燈的發(fā)明。煤油燈發(fā)明于1853年,由一名叫Ignacy Lukasiewicz的波蘭發(fā)明家發(fā)明。從此,世界進入了煤油燈時代。</p><p><br></p> <p>(上圖為波蘭發(fā)明家Ignacy Lukasiewicz的紀念像)</p> <p> 煤油燈又叫“洋油燈”。外國人使用的煤油燈外形美觀,燃料先進,燃燒方式科學(xué),亮度數(shù)倍于國內(nèi)老油燈,這些特點深深吸引了中國人的眼球。特別是有些外國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燈作為銷售自己石油產(chǎn)品的敲門磚,推向中國的老百姓。他們給中國人提供免費的煤油燈具,甚至免費供應(yīng)一部分燃油,讓人們試用(如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孚燈)。因此,在清朝末年煤油燈被引入中國。當時,國人習(xí)慣把從國外進口的東西冠以“洋”字,所以煤油燈又叫洋油燈。1865年,中國上海街頭出現(xiàn)第一盞路燈,它由煤油燈點燃,當時黃浦江邊人山人海,人們專門前往一睹風(fēng)采。</p> <p> 煤油燈的構(gòu)造。舊式煤油燈使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制成,而燈座和擋風(fēng)用的燈筒則用玻璃制成。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有一個可控制棉繩上升或下降的小齒輪。棉繩的下方伸到燈座內(nèi),燈頭有螺絲絞與燈座相配合,故可把燈頭扭緊在燈座上。而燈座內(nèi)注滿煤油,棉繩便把煤油吸到繩頭上。人們用火柴點著繩頭,并罩上燈筒,便完成點燈的動作。</p> <p> 煤油燈的材質(zhì)。煤油燈多為玻璃材質(zhì),一般上面帶擋風(fēng)用的玻璃瓶,下面為玻璃的貯油裝置。煤油燈也有利用毛竹筒制作的,只留下出燈芯地方一點鐵皮。還有最簡單的利用墨水瓶或者藥瓶制作的。先在蓋上打一個圓孔,然后將牙膏或白鐵皮制成的燈芯模插到圓孔里,用棉花卷起來或布條做燈芯,在瓶內(nèi)注入煤油,用火柴點上即可照明。還有用銅皮制作的執(zhí)手煤油燈,以及鐵、銅皮制作帶玻璃罩的桅燈、馬燈等。另外,可防風(fēng)、可移動的陶及瓷的煤油燈也有廣泛的市場。琉璃材質(zhì)的煤油燈比較珍貴、罕見。</p> <p> 煤油燈的款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馬燈”,用鐵制成,中間有一個圓圓的玻璃罩,底座是盛油的,燈頭為通氣孔,燈座處有一個可以調(diào)節(jié)燈芯火焰大小的旋鈕,這種煤油燈可以防風(fēng),通常是聚會或活動外出時用,燈光較明亮,但用油較費,普通人家用不起。第二種是“臺燈”,比“馬燈”簡單,也不如馬燈亮,只有一個比較高的玻璃底座上罩著一個薄薄的如葫蘆般的玻璃燈罩,燈罩一側(cè)有一個可以調(diào)節(jié)火焰大小的旋鈕。第三種煤油燈也是一般村居家庭那時常用的燈,很簡陋,墨水瓶大小的燈座,裸露著燈芯。沒有防風(fēng),也不亮,但用油省。這種燈卻是一般窮人家最普遍使用的。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沒有通電的中國農(nóng)村普遍使用煤油燈。計劃經(jīng)濟時期,煤油要按分配的票到供銷社購買。為了節(jié)油,孩子圍燈做作業(yè),女主人統(tǒng)統(tǒng)借燈光納鞋底或縫衣物。</p> <p> 煤油燈是一代人的記憶。凡上了年紀的人記憶中永遠揮不去的是那一盞冒著有點黑煙,有著特有煤油味的老燈,它伴隨著一代代人在燈下長大。那一盞盞發(fā)著昏暗光芒的煤油燈,如今雖已退出了生活,走進了博物館,可是我們永遠忘不掉那螢火蟲般微弱的光芒在漆黑的夜里搖曳的情景,它雖然粗糙,卻驅(qū)散了黑暗,點亮了寂靜幽暗的家園,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心靈的慰藉,帶給童年的我們無數(shù)的快樂。它的燈光雖弱,火焰雖小,但它燃燒的執(zhí)著卻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每一盞煤油燈都是活著的歷史。</p> <p> 華夏古燈文化園古燈研究室供稿</p><p> 2020年10月11日</p> <p>(華夏古燈文化園正在建設(shè)中的煤油燈廳)</p> <p>(華夏古燈文化園煤油燈展廳的收藏品及部分展示品,歡迎賞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