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三 云 島 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新化縣環(huán)山而治也。故縣人無所愛于山,然亦豈可并置秀異奇特之山,而一不知愛。入新化,過花橋,北去縣治七十里,三島并峙,大可數(shù)十畝。異石參差,人立而獸踞,高或丈許,或二三丈許,蒼古聳秀。望之,如云婆娑,勁干抱石俱老。予初入縣,過而駭之,問居民,無以名也。曰:地則崖口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予總字之,曰:三云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其北一島,曰:起云。有民蘇氏居焉,不得勝處。得其勝處而一亭焉、榭焉、精舍焉,人世之蓬萊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其中一島,曰:屯云。眾石位置各中肯,款環(huán)聚之中,更有平土。三島精神翕合于此,即平土而亭焉、榭焉、朱欄碧檻焉,籬落而松竹焉,蓬萊之最勝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其南一島,曰:回云。聚石聳削,外更回環(huán),倚山臨溪。設有茅舍,得其勝處矣,奈荒陋何易?荒陋而欄焉、檻焉、石橋焉、垂柳焉,刳平土而大波濤焉,蓬萊之亞旅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天下所稱名勝:峨眉、武彝、石梁、雁宕,余身未到,即不得妄定優(yōu)劣。若目所經見:飛來、燕子、虎丘、赤壁,以至長安之西山,饒點綴耳,境不能過三云島也。三島蕪蔽于群蠻,開通自宋世,先既不入靈均、宋玉之賦,及宋熙寧開道之日,歐蘇、曾王、秦黃、張晁、陳無己,諸君子俱在,足跡曾不入其地,而茲地縉坤先生,又因三島去縣稍遠,概與群山置之不辨,故遂令其泯泯無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昔張負見吾家戶牖,侯曰:人固有美好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以三島之秀異,豈能終泯泯無聞于天下也?度予力不能為魏無知,竊敢自許為先識之張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時天啟三年,歲在昭陽,大淵海一陽生之月哉,生明淤越境,清道人約略,而為之記。</span></p> <p> 這是在與石柱寨對峙的黃柏嶺(南島即回云島)朝陽庵前左側山頭上拍的石柱寨遠景 </p><p><br></p><p> 《三云島記》乃新化縣令陳治安先生所著,他是浙江紹興會稽人,字爾道,生卒年限不詳。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新化任縣令,究竟任職多久也不知曉,此文寫于1623年冬至(農歷11月)月。他上任時沿著贛湘黔滇秦漢古道由安化(現(xiàn)漣源市六畝塘鎮(zhèn)界牌)進花橋入關,沿著黃柏嶺下的龍?zhí)督治餍校涍^臺上院子,走過前青潭石橋,進入崖口(巖口。崖,舊讀ái,現(xiàn)讀yán。恰似鐸山寫成托山,大家從易不從難,習以為常。崖口又稱為崖門前。這個地名疑似陳縣令命名的,因他詢問當?shù)厝?,不能說出地名,他就說“崖口″吧。文中說:“問居民,無以名也。曰:地則崖口也″),沿西北方向翻越石子嶺,進入毛易筻溪,過老鼠港(冷水江),直到新化上梅古鎮(zhèn)。</p><p> 當他走到石子嶺(北島)山頂時,回過頭來一望,只見此島與中島石柱山及南島黃柏嶺,三島現(xiàn)鼎足之勢,遙相并峙。為什么這樣理解呢?因為文中所述:“入新化,過花橋,北去縣治七十里,三島并峙。"進入花橋,就可以看到這三座大山高高聳立,各自相距七八里路,呈等邊三角形分布。</p><p> 北島一一起云,“有民蘇氏居焉,得其勝處而亭焉、榭焉、精舍焉,人世之蓬萊也(仙境)"。石子嶺現(xiàn)在還有古老的蘇氏住民,有歇涼的亭子,有起在臺子上的房屋,還有建筑很精致的住房。山腳下還有一片石林大海,多眾石頭千奇百怪,“異石參差,人立而獸踞,高或丈許,或二三丈許,蒼古聳秀″,有像人站立的,有像猛獸盤踞的,矮的丈把,高的二丈多,上面長著青苔,顯得格外蒼勁古樸,高聳秀麗。八十年代有兩部電視劇在這里拍了很多外景和武打場面,記得一部是《老子兒子刀子》的武打片,那個游俠由在電視連續(xù)劇《烏龍山剿匪記》里扮演“獨眼龍"的武術家劉烈紅先生扮演。有一天早晨,我在紅日嶺山上跑步(市里開會,住在冷江招待所,即現(xiàn)在的冷江賓館)還遇到了他。這里與云南石林景區(qū)好有一比,奇形怪狀的石頭群甚至還強過那個景區(qū)的單調劃一。當時冷水江市報紙還報道巖口公社要在這里建立農民公園,只可惜1985年改造漣(源)溆(浦)公路截彎取直時,從中通過,毀掉了好多寶貴石頭,后面起了些民房,又毀了好多。就是現(xiàn)在鎮(zhèn)山嶗上、加油站至槐花村的公路(修村級公路時也毀掉一些石頭)兩邊的地方,若云霧在石林中飄浮,云山霧海,獸石若隱若現(xiàn),豈不如蓬萊仙境?</p><p> 中島一一屯云,“環(huán)象之中,更有平土,三島精神翕合于此……蓬萊之最勝了″。石柱山(寨)是奇峰突起,鶴立山(雞)群。又稱為石柱坪的,山下四周土地平闊,面積數(shù)百上千畝之寬,景色最美。</p><p> 南島一一回云,“外更回環(huán),倚山臨溪……石橋焉、垂柳焉,刳平土而大波濤焉,蓬萊之亞旅也″。黃柏嶺前有一條溪河(現(xiàn)稱良溪河),在秦漢古道邊不遠的溪河里有一個很大的洄水灣,溪河水環(huán)繞黃柏嶺自西向東流去。有青潭石橋(現(xiàn)石橋是謝錫吾先生與父親謝能興先生于1925年所修,當時大同鎮(zhèn)鎮(zhèn)長謝遵度先生所寫文章題目是《復修青潭橋記》,說明此處早先已有石橋。站在石橋上,還可以遠望到去洞頭沖的路上肖家門前一蹲一丈多高的“仙人石",這蹲巨石,上身大,下身細,立足點很小,無論刮多大的風,它紋絲不動,巍然屹立。數(shù)百年來,祖祖輩輩的善男信女,對其頂禮膜拜,尤其是一些童男童女,父母為其拜此仙人石為“石寄娘",香火鼎盛,絡繹不絕。據(jù)說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用一根細麻繩,可以從大石的底部鋸過。只是在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被“紅衛(wèi)兵"以破“四舊″的名義而摧毀了,因為小時期(六歲前)去過洞頭沖的姑姑家,依稀還有點模糊的印象。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在回憶家鄉(xiāng)的文章《小橋.流水.人家》中,描寫河的兩岸,垂柳依依:“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一旦連下暴雨,良溪河波濤洶涌。九十年代的一天早晨,我從冷水江回鐸山,車在木杉坳時,看到石子嶺山下槐花園處不斷向上升起濃濃白霧,恰似白云飄動著,車越往下開,白霧越多,車子只能開著遠光,徐徐慢行,鐸山垅里、黃柏嶺上,白云翻滾,直到后面太陽出來很久,這些白云才緩緩散去。</p><p> 陳治安先生四百年前經過鐸山巖口時,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三島并峙,如云婆娑,異石參差,蒼古聳秀,勁干抱石,古樹參天,蓬萊景致,美如仙境。他感到遺憾的此處美景沒有被屈原和宋玉(兩位楚國的辭賦家)所記載,因為這里曾是南蠻之地。既使建縣之后,已歸中原北宋王朝“王化之新地″,歐陽修、蘇軾、曾鞏、秦少游、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陳無己等文學家或書畫家,也沒有來過這里,于是“養(yǎng)在深山人未識″,被“蕪蔽"了。雖然他聽說峨眉山、武夷山、石梁飛瀑、雁蕩山很美,但沒親自看過,不敢妄加評定好壞,但所看到過的杭州西湖旁的飛來峰、南京長江上的燕子磯、蘇州的虎丘、湖北的赤壁,它們的景色都沒有超過三云島。</p><p> 新化縣域面積這么寬,陳縣令特對三云島情有獨鐘,為鐸山鎮(zhèn)(鐸山、巖口)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字記載。</p><p> 由于本人才疏學淺,斗膽注解此文。還有多處理解不清,比如文中提到“歐蘇、曾王、秦黃、張晁、陳無己"中,“張晁"指的是誰與誰?還是一個人?(得到黃煉奇老師幫助,已寫出“張、晁″二人),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話,“大淵海一"和“生明"這兩個詞,不知怎么理解?其他理解也是漏洞百出,敬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文載《新化縣志》藝文志,收入《婁底歷代文存》和《寶慶府志》,本文以《寶慶府志》為藍本。</span></p> <p> 這是在東南方向拍的石柱寨(中島即屯云島)。</p> <p> 這是在東北部拍的石柱寨(中島即屯云島)。</p> <p> 這是在西部遠處拍的石柱寨 (屯云島) </p><p><br></p><p> 新化縣環(huán)山而治(舊稱地方政府所在地)也。故縣人無所愛于山,然亦豈可并置?秀異奇特之山,而一不知愛。</p><p> 入新化,過花橋,北去縣治七十里,三島并峙,大可數(shù)十畝,異石參差,人立而獸踞,高或丈許,或二三丈許,蒼古聳秀(蒼勁古樸,高聳秀麗)。望之,如云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形容姿態(tài)優(yōu)美),勁干抱石俱老。予(我)初入縣,過而駭(驚嚇;震驚)之,問居民,無以名也。曰:地則崖(巖)口也。</p><p> 予總字之,曰:三云島。</p><p> 其北一島,曰:起云(指云的產生和升起。引自南朝梁元帝《隱居先生陶弘景碑》:“飛流界道,似天漢之橫波;觸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xìu]),有民蘇氏居焉,不得勝處。得其勝處而亭焉、榭(建筑在臺上的房屋)焉、精舍焉,人世之蓬萊①也。</p><p> 其中一島,曰:屯云(積聚的云氣),眾石位置各中肯,款環(huán)聚之中,更有平土。三島精神翕合(ⅹī,協(xié)調一致)合于此,即平土而亭焉、榭焉、朱欄(欄桿)碧檻(kǎn,門檻)焉、籬落(籬笆)而松竹焉,蓬萊之最勝也。</p><p> 其南一島,曰:回云(翻滾的云。引自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詩之三:“回云隨舞曲,流水逐歌筵),聚石聳削,外更回環(huán),倚山臨溪。設有茅舍,得其勝處矣。奈荒陋(荒涼簡陋)何易?荒陋而欄焉、檻焉、石橋焉、垂柳焉,刳(kū,剖開后再挖空)平土而大波濤焉,蓬萊之亞(僅次一等)旅也。</p><p> 天下所稱名勝,峨眉、武彝(夷)、石梁、雁宕(蕩)②,余身未到,即不得妄定優(yōu)劣。若目所經也,飛來、燕子、虎丘、赤壁③,以至長安之西山,饒(多,富足的意思)點綴(襯托;湊好)耳,境不能過三云島也。</p><p> 三島蕪蔽(蕪:草長得雜亂,亂草叢生的地方;蔽:遮蓋)于群蠻,開通自宋世,先既不入靈均(楚國詩人屈原的字)宋玉(楚國文人,字子淵,辭賦作家,士大夫)之賦,及宋熙寧(公元1072年,建立新化縣)開道之日,歐蘇、曾王、秦黃、張晁、陳無己④,諸君子俱在,足跡曾不入其地,而茲地縉坤⑤先生,又因三島去縣稍遠,概(大略)與群山置之不辨,故遂令其泯泯(恬靜;寂然)無聞。昔張負見吾家(陳家,縣令也姓陳)戶牖(yǒu,門窗,指家庭情況),侯(張負)曰:人固有美好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以三島之秀異,豈能終泯泯無聞天下也?度予力不能為魏無知,竊(謙詞,稱自己)敢自許為先識之張負⑥。</p><p> 時天啟三年(明熹宗年號,1623年),歲在昭陽(歲時名,十干中癸的別稱,用于紀年)大淵海一陽生(冬至)之月哉,生明淤越境(超越界限或邊界),清道(古代官吏外出時在前引路,驅散行人)人約略,而為之記。</p><p><br></p><p> 解釋:</p><p> ①蓬萊: 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素有“仙境"之譽,它依山傍海,景色秀麗,獨具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奇觀,“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說便源于此。因而它自古便是歷代帝王尋仙訪藥、墨客走筆放歌之地,翰墨流傳,為山海增色,遂使蓬萊仙境揚名天下。</p><p> ②峨眉、武彝、石梁、雁宕:</p><p> 峨眉山,在四川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p> 武夷山,在江西和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囝著名的5A級風景旅游區(qū)和避暑勝地。</p><p> 石梁飛瀑,位于浙江省臺州,海拔1098米,由花崗巖構成,多懸崖、峭壁、瀑布,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內外,全國5A級旅游區(qū)。</p><p> 雁蕩山,主體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因山頂有湖,蘆葦茂盛,結草為蕩,南歸秋雁于此,故名雁蕩。是國家級5A旅游景區(qū)和避暑名山。</p><p> ③飛來、燕子、虎丘、赤壁:</p><p> 飛來石(峰),在杭州西湖旁有著名的“飛來峰″;在安徽天柱山上、紹興、山東、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均有“飛來石″。</p><p> 燕子磯,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觀音門外,磯(jī)是水邊突出的巖石或江河當中的石灘,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萬里長江第一磯,古代重要渡口。</p><p> 虎丘山,蘇州古城西北角,5A風景名勝區(qū),有劍池、虎丘塔(中國第一斜塔)等著名景點。</p><p> 赤壁,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因東漢未年時赤壁之戰(zhàn)而聞名,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之一。</p><p> ④歐蘇、曾王、秦黃、張晁、陳無己::</p><p> 歐蘇,歐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p><p> 曾王,指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王指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p><p> 秦黃,秦指北宋文家秦觀(秦少游);黃指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p><p> 張晁,張指北宋詩人張耒(lěi);晁指北宋文學家晁補之。</p><p> 陳無己,陳師道(1053~1102年,字無己,江蘇徐州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黃庭堅有詩云:“閉名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p><p> ⑤縉坤:插笏(hù,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zhí)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p><p> ⑥陳平、張負、魏無知:</p><p> 陳平是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之一,“六出奇計″協(xié)助劉邦統(tǒng)一天下。</p><p> 張負是陳平的岳公公,是個大財主,其孫女連嫁五夫,均不久而亡,無人敢娶了。有人向陳平介紹,而此時陳平家貧尚未婚配,覺得能娶個富家女也可以,但張負的兒子不答應,而張負要先去考察陳平人品能力如何?與之交談之后,見他是個很有抱負,有所作為的人,于是做通兒子的工作,打發(fā)孫女很多錢財嫁給了陳平?;楹蟛痪藐惼焦伙w黃騰達,先從魏王,后從楚霸王項羽,最后轉向漢王劉邦,由魏無知(秦末人,漢王劉邦謀士,相傳是信陵君[魏無忌]的孫子)引見劉邦,得到重用,“六出奇計″助劉邦一統(tǒng)天下,最后擔任丞相,張負孫女也成為一品夫人。</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