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俗話說:不到西北,不知天地之寬廣;不到西北,不知歷史之厚重。</p><p> 東西蜿蜒 1600 余公里的甘肅,位于中國西北地區(qū),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nèi)蒙古,西北端與蒙古接壤。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huán)抱,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p><p>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祁連雪峰......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構(gòu)成了粗獷、雄渾的西部風光畫卷。</p> <p> 在《紐約時報》發(fā)布的“2018全球必去的52個目的地”榜單中,甘肅成為我國唯一一個上榜的省份,位列第17,并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還曾經(jīng)被旅游圣經(jīng)《孤獨星球》封為亞洲最佳旅游地。</p><p> 去了甘肅,你就去了五分之四的中國,這句話絕非虛言。</p><p> 我們這次出行,就選擇了甘肅。大多數(shù)的旅游攻略都是推薦甘青大環(huán)線,我們準備只游甘肅,重點是河西走廊。</p><p> 河西走廊,簡單地說,就是一條通道,因為形似走廊,又在黃河以西,所以稱之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全長一千二百多公里,中間寬度寬者上百公里,窄的地方幾公里。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到星星峽,南邊是祈連山,北邊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從地理上說,河西走廊其實就是一直沿著祈連山的北麓由東向西走。</p> <p> 在做攻略、資料準備,看《河西走廊》、《敦煌》記錄片后,覺得還是自駕更好玩,雖然這幾年都很少開車了,還是決定自駕穿越河西走廊。</p><p> 2020年9月4日,在深圳機場乘南方航空CZ8811深圳T3~蘭州T212:10班機飛往蘭州,開啟甘肅之旅。</p><p> 到達蘭州中川機場,提車點就在機場內(nèi),手續(xù)也比較簡單。提車后,開著自己不熟悉的車前往蘭州市區(qū)。中川機場位于蘭州市蘭州新區(qū)中川鎮(zhèn),是距離市區(qū)最遠的機場(75公里)。</p> <p> 約19:00到達我們預訂的酒店白云賓館。</p><p> 該賓館位于白塔山半山處,南臨美麗的母親河——黃河,坐擁翠柏峻巖環(huán)抱的白塔山風景區(qū),距離蘭州市著名地標中山鐵橋咫尺之遙,與旅游景點白塔山公園、龍源、碑林緊密相依,步行可達,與“黃河母親”雕像、水車園、小西湖隔河相望,地理位置絕佳。</p><p> 趁夜幕降臨之前,先趕緊照幾張!</p> <p> 黃河,是披在蘭州身上的綬帶。蘭州是中國唯一被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擁有2000余年歷史。</p><p><br></p> <p> 在酒店的餐廳吃過晚飯后,從賓館處看美麗的黃河金城之夜!</p> <p> 這是西關(guān)清真大寺,據(jù)說是穆斯林客商所建,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年間重修。9月5日早上我們在這附近吃早餐,在超市買了些食物和水,還為了享受河西走廊的美味瓜果,特意買了把陶瓷水果刀,找加油站把油加滿,向武威方向出發(fā),開始穿越河西走廊的旅程!</p> <p> 烏鞘嶺是進入中國干旱地區(qū)的標志,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絲綢之路的要沖。2000多年前,霍去病就是從這里開啟了驅(qū)逐匈奴的大業(yè)。</p><p> 因G30連霍高速烏鞘嶺隧道群分段臨時封閉施工,我們不能走長達幾十公里的烏鞘嶺隧道群,改走312國道。</p> <p> 進入了烏鞘嶺,就進入了河西走廊,一路風光無限。</p> <p> 約下午4點,到達武威天梯山石窟。</p><p> 購票進入景區(qū),游人不多。從入口進去百余米處,這座立于山腰的窯洞式建筑是天梯山石窟陳列館,題字者為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p> <p> 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廣善寺,別名涼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由涼州著名高僧曇曜主持開鑿。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p><p>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涼州,是佛教東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北涼王沮渠蒙遜時期,北涼王召集曇曜等涼州僧眾在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間完成了天梯山石窟的建造。它是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著“石窟鼻祖”之稱。</p> <p> 22米高、52米長的弧形堰壩,把天梯山第13號窟保護在山體與水庫之間。堰壩兩側(cè)有步梯向下,行至佛像足前,能近距離仰望。(我們?nèi)r因正在修護不能下去)</p> <p> 20世紀50年代,人們?yōu)榱死命S羊河水利資源,決定建設水庫調(diào)節(jié)流量。而石窟所在盆地,就是水庫最好的選址地點。經(jīng)計算,石窟群下面兩層的10個洞窟將淹沒在水中,因此,需要給石窟“搬家”。自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搬遷工作歷時6個月。但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搬遷對石窟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p> <p> 眾多洞窟早已在搶救時“佛去窟空”,只有大佛穩(wěn)穩(wěn)端坐,伸出手掌面向我們,仿佛在說:我不走。</p> <p> 來,對個掌!</p> <p> 現(xiàn)在天梯山大小石窟只剩下17處,大多數(shù)洞窟佛去窟空。天梯山石窟最大的洞窟高達30米,寬19米,深6米,庫內(nèi)有15米高的釋迦牟尼造像一尊,大佛左右兩邊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南等6尊造像,造型生動,神態(tài)威嚴,形象各異??邇?nèi)還繪有大幅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氣勢磅礴。</p><p> 你看他生動的神情,就像在表決心:堅守陣地,絕不退縮!</p> <p> 下午6點多下高速進入武威市區(qū)。</p><p> 武威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自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曾是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匯傳播之地,歷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使武威素有“夢幻涼州”、“西北首府,涼國故地”和“天下要沖,國家藩衛(wèi)”的美稱。</p> <p> 入住酒店前先到這間武威西北民間菜評價榜第一名的伊寧東鄉(xiāng)手抓餐廳吃晚飯,第一次品嘗了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p> <p> 今天(9月6日)一整天要游市區(qū)的各主要景點。 </p><p> 南城門又叫昭武門,始建于隋朝,明代重修,原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造型古樸雄偉。據(jù)說,每當天氣晴朗無風的時候,夜晚登上城樓,可以清晰地聽到如細雨在瓦上淋漓的聲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稱,是涼州八景之一。</p> <p> “涼州”兩個字在武威的印記可謂深刻,十六國期間,河西一帶總共出現(xiàn)過5個“涼國”,這五個涼國依次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他們的國都分布在涼州不同的城市,前涼、后涼均定都武威,北涼先在張掖,后遷都武威,南涼定都青海樂都,西涼在酒泉。</p><p> 160余年一共有過26位涼王,其中有18位都把都城定在了武威,所以有“一部涼州史,半部在武威”。</p><p> 武威的南門樓上,至今依然高高懸掛著涼州的匾額,可以說,讀懂了這兩個字,便也讀懂了武威。</p> <p> 站在武威文化廣場上,看到高高矗立的銅奔馬城標,你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大漢時期的武功軍威,天下要沖,五涼時期的涼州大馬,橫行天下,大唐時期的節(jié)度河西,威震西北,夏蒙時期的河西根本,秦隴襟要,明清時期的三邊重鎮(zhèn),書城不夜;更會想起以獨具魅力的漢唐文化,影響深遠的五涼文化,神秘誘人的西夏文化、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多彩多姿的民族民俗文化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涼州文化。</p> <p> 雷臺漢墓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無人察覺的墓藏之上,前涼人建了靈鈞臺,東晉時期建了祭祀雷神的雷臺。一直到1969年,當?shù)厝嗽凇巴诙捶e糧”時才終于發(fā)現(xiàn)了端倪,聲勢浩大的銅馬陣列突然出現(xiàn)在世人眼前,其中一尊便是驚艷了整個世界的“馬踏飛燕”。</p> <p> 進入武威雷臺第一眼看到的雕像便是銅奔馬。馬蹄下吃驚回眸的鳥、駿馬飛騰的健美身姿以及整座雕塑的巧妙平衡,“馬踏飛燕”無論是工藝還是構(gòu)思,都令人拍案叫絕。</p><p> 假如,再往里走,則能看到被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p> <p> 銅車馬儀仗俑的馬,造型非常有看頭,幾乎每一匹馬都昂著頭張著嘴巴,挺著胸脯,顯露出斗志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據(jù)說這些馬都為汗血寶馬。銅車馬儀仗俑包括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銅車14輛,銅牛1件,銅馬39匹。這些銅車馬儀仗俑從墓里出土的時候,順序已被打亂,現(xiàn)在的擺放方式是參考了各種史料之后的產(chǎn)物。</p> <p> 駐足已全面翻修一新的羅什寺,很難想象這里便是高僧鳩摩羅什居住過17年的地方。</p> <p> 公元382年,前秦的大將軍呂光率軍出征西域,勝利凱旋之際,也不忘帶走龜茲(qiū cí)最著名的人才——鳩摩羅什。</p><p> 這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得道高僧,據(jù)說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博覽群書,七歲就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游學,年紀輕輕便博通古今,熟諳佛法,揚名西域。</p> <p> 如同是歷史選擇了武威,當呂光走到?jīng)鲋輹r,忽聞自己的皇帝遇害,于是就干脆停在涼州,并在武威建立了后涼政權(quán)。同時,呂光也為鳩摩羅什興修了一座寺院,讓其居住與弘法。</p><p> 在武威的十七年間,鳩摩羅什不僅學會了漢語,還翻譯了近百部梵文佛經(jīng),一場佛教傳播盛典由此拉開了序幕。</p> <p> 羅什寺塔至今輝映著鳩摩羅什心靈深處的光芒,他在圓寂前發(fā)愿道:所譯經(jīng)典,如若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爛。</p><p> “薪滅形碎,唯舌不壞”,寺里的僧人說,這座1600多年的古塔下至今還藏著鳩摩羅什大師的舌舍利。</p> <p> 武威文廟位于武威市區(qū),是西北地區(qū)建筑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p> <p> 文廟的入口很不起眼,“斯文主宰”的牌匾下掛著一塊武威市博物館的牌子。</p><p>“斯文”在古代是文化的意思,“宰”用以表示官職,這里對孔子的學識和地位有很高的褒揚,認為他代表著文化主官。進去以后,里面竟然是一個占地2.5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p><p> 孔廟四合殿的中間位置,立有“孔子行教像”。按照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畫像石刻本所作。據(jù)說孔子行教像是所有孔廟的鎮(zhèn)廟之寶。雕像中的孔子,頭扎儒巾,雙目前視,須發(fā)飄逸,身體稍稍前傾,雙手作揖,謙卑有禮,把孔子的雍容大度和圣人智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文廟原設有正門,但卻被一堵影壁所隔,按照祖制,文廟的正門在建成時,是封閉的,只有等有人考上了狀元,或者皇帝親臨,才能打開,由于數(shù)百年來涼州一直未出過狀元,所以這正門也就一直開不了了。</span></p> <p> 武威的文昌宮,跟別的地方不一樣,這里收藏了44塊匾,堪稱匾額大成,當中有兩塊匾“聚精揚紀”和“書城不夜”,因書法如筆走龍蛇、行云流水,文采如妙筆生花、才藻富贍,立意得天獨厚、口碑載道,被收錄進《中華名匾》一書。光欣賞這些書法,就足夠令人心曠神怡了。 </p> <p> 從文廟出來,馬路對面就是西夏博物館,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武威 西夏博物館座東向西,為“回”字型仿古框架結(jié)構(gòu)建筑。是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西夏碑)專門修建的博物館,這塊碑之前藏于武威城東南的文廟內(nèi),武威人總擔心它被上調(diào)到北京國家博物館,于是建了一座西夏博物館,就專門陳列這塊碑。這樣,這塊碑就可以放心地永遠留在武威了。</p> <p> 西夏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西夏碑。</p><p> 西夏碑本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是全國現(xiàn)存唯一的、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文與漢文對照文字最多的一塊石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兩面刻文。正面以西夏文書題名,意為“敕感通塔之碑文”,正文為西夏文楷書28行,每行65字,背面為漢字篆書“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正文為漢文楷書26行,每行70字,碑文大意講述了護國寺塔的初建、顯靈及重修的經(jīng)過,保存了許多史料,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和經(jīng)濟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被中外學者稱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除文字外,尚有多種圖案,花卉、人物等,雕刻技巧高超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參觀完西夏博物館后,就在附近的這間老王三套車吃飯。俗稱涼州三套車的行面、臘肉、圓棗茯茶,在河西走廊聞名遐邇。</p><p> 說實在的行面和臘肉并不怎么好吃,而茯茶的確很好喝,喝完還可以免費再加。后來在其他店里吃牛肉面,也有免費的紅棗枸杞水提供,感覺非常好!</p> <p> 白塔寺又稱百塔寺,從武威市涼州區(qū)驅(qū)車20公里,就到了武南鎮(zhèn)百塔村劉家臺莊,一座漢白玉雕像背后的100座白塔告訴你,這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p> <p> 公元1247年,蒙古窩闊臺汗之子闊端與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宗教領(lǐng)袖薩班,在涼州白塔寺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場“涼州會談”。</p> <p> 從此,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對西藏實行行政管轄,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這是西藏地方歸屬中央王朝統(tǒng)轄的重大開端。公元1251年薩班在涼州白塔寺圓寂,闊端王為其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靈骨舍利大塔。闊端完成這一宏大的白塔建筑群后,當年也離開了人間,兩人相差25歲。</p> <p>這就是750多年前紀念薩班的白塔遺址。</p> <p> 涼州會談紀念館。這里除了對會談有詳細介紹,還展示白塔出圖文物,展柜中青色琉璃、紋飾豪邁的元代大殿脊飾,讓人充滿遐想。</p> <p> 涼州,涼州</p><p>(2020.9.6甘肅武威)</p><p>得天獨厚賦嘉猷,</p><p>各路雄才踞涼州。</p><p>白塔會盟開靖宇,</p><p>羅什譯典奠清流。</p><p>葡萄美酒香猶在,</p><p>西域笛聲韻更悠。</p><p>縱馬雷臺驚燕雀,</p><p>回眸驟見已千秋。</p><p> ——劉小薇</p> <p> 9月7日,從武威去焉支山的鄉(xiāng)路上,車少景靚,路也算好走,拍幾張路照!</p> <p> 經(jīng)過一處水庫。約中午1點到達焉支山景區(qū)。</p> <p> 焉支山位于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隋大業(yè)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時,登此山謁見西域27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史書多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也使焉支山名揚華夏。</p> <p> 坐景區(qū)觀光車到玉皇觀、從萬佛塔后行走一段木棧道到達最高景點鐘山寺。</p> <p>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封焉支山神為“寧濟公”,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建寺為寧濟公祠,人稱后寺。萬歷二十年,山丹衛(wèi)指揮使朱冠主持修建一寺,稱前寺,明代甘肅巡撫田樂、候東萊、都督同知張成曾鑄大鐘一口懸于寺中,后人又稱鐘山寺。</p><p>現(xiàn)在的鐘山寺是在原址上復建而成,后山有著名的焉支松。</p> <p> 到最高景點鐘山寺后,走了900級石階下到山下。山上林海松濤,區(qū)內(nèi)重巒疊嶂,松林密布。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腹地,獐 鹿、巖羊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峽谷兩側(cè)崇山峭立,奇石巖巖。</p> <p> 秋日,各種野花競相怒放,爭奇斗艷。秋夏之際,這里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素有“小黃山”之稱。是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游覽勝地。</p> <p> 就是在這里,夫人為了給我拍照,不小心一腳踩空,跌落6級木臺階,幸好無大礙。</p> <p> 馬蓮亭地處愛情谷中段,地勢平整。據(jù)說每年6月中旬馬蓮花盛開之時,猶如紫色海洋。常有文人墨客集于此地,吟詩作賦,談古論今。因馬蓮葉呈長條形,十分堅韌,難以折斷,百姓就伐木為架搭建涼亭,上覆馬蓮葉以遮蔭擋雨。時移世易,但比處仍循古制,取山間樹木為架,就地采取馬蓮葉建亭。</p> <p> 在武威到張掖之間,會經(jīng)過河西走廊較窄的一段,而在這么窄的一段中間居然還有一座焉支山,其軍事意義可想而知。焉支山以南至祁連山是一片茫茫無際、水草豐美的牧場,是匈奴人牧養(yǎng)牛羊馬的地方。霍去病擊走匈奴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山丹皇家軍馬場”。匈奴人留下了他們民族唯一的民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lt;/p><p>焉支,焉支</p><p>(2020.9.7張掖山丹縣焉支山)</p><p>山環(huán)水繞走焉支,</p><p>耳畔時聞戰(zhàn)馬嘶。</p><p>谷秀林深巖壑險,</p><p>至今猶憶霍驃騎。</p><p> ——劉小薇</p><p><br></p> <p> 從焉支山到山丹軍馬場途中,看到了美麗的日暮黃昏景色!</p> <p> 導航到山丹軍馬場一場,沿途為柏油馬路雙向車道,路況極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去年習主席來過的原因。</p><p> 還沒到達軍馬一場時,天已完全黑了,訂好的驃騎將軍大營木屋派人接我們進入木屋時,已經(jīng)是晚上8點多了。我們住的木屋,有廳有房,房內(nèi)設施一般,熱水澡也洗得不痛快,價格不便宜!</p> <p> 在驃騎將軍大營前留個影。</p><p> 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將萬騎出隴西西征,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王庭后,在此屯兵養(yǎng)馬的將軍營地為原型改建的仿古兵營建筑。這里也是電影《牧馬人》、《蒙金花》的拍攝地。在大營可以看到萬馬奔騰的飲馬場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美麗的祁連山、欣賞日月同輝的最美星空!</p> <p> 第二天的早晨,出去走走,太陽時隱時現(xiàn),氣溫較低。</p> <p> 靜待萬馬??奔騰的飲馬場面出現(xiàn)。</p> <p>8點多后,先后看到了三批馬群過來飲水。</p> <p>過一把騎馬癮。</p> <p> 約11點離開軍馬場,該找地方吃飯了(還沒吃早餐呢?。@間餐廳好像人較多,這里宴開兩席,原來是有小孩考上大學了,還放了一大串鞭炮。</p><p> 在這間餐廳聽著熟悉悅耳的粵語老歌吃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粉,美味啊!</p> <p> 到達張掖入住丹霞大酒店,下午游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江南水澤和西北倉涼的巧妙結(jié)合,會給你別樣的驚喜!可以選擇步行或租自行車漫游6公里長的棧道。</p><p><br></p> <p> 張掖古稱甘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zhèn)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稱。西域開通后,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這里“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葦浮連片,古剎處處。”</p> <p>“綠茵叢外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lt;/p><p>這首膾炙人口《五云樓遠眺》,系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1943年率團考查張掖時所作。</p><p> 張掖地處中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黑河——中上游,水源豐沛,物產(chǎn)豐富,史上素以“金張掖”、“塞上江南”享譽。張掖不獨以水馳名,如果以廣義的“?!眮斫缍?,張掖具備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地貌景觀,并以極致化的面貌集中展現(xiàn):冰峰與綠洲相望,沙漠與湖泊相鄰。</p> <p> 張掖濱河新區(qū)蘆水灣生態(tài)景區(qū),占地面積約4500畝,其中水域面積2260畝,蓄水量265萬立方米。景區(qū)內(nèi)繁花似錦、草木蔥郁,湛藍的水面上水鳥嬉戲,蜿蜒的步道上游客漫步休閑,呈現(xiàn)出水天一色、綠樹成蔭的迷人景色。</p><p><br></p><p><br></p> <p>祁連山南屏張掖,連綿千里,亦名“弱水”的黑河穿越綠洲,奔泄內(nèi)蒙,最后注入額濟納旗的東、西居延海。</p><p>弱水出甘州</p><p>(2020.9.9張掖濕地)</p><p>弱水三千取一瓢,</p><p>甘州水美意豐饒。</p><p>流泉婉轉(zhuǎn)青石瀉,</p><p>葦草婆娑碧淼搖。</p><p>凜冽冰清祁連雪,</p><p>闌干瀚海大漠潮。</p><p>穿山越谷鐘靈秀,</p><p>片片丹心付天驕。</p><p> ——劉小薇</p> <p> 平山湖大峽谷,中國絲綢之路旅游新地標!</p> <p>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距離市區(qū)56公里,因其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tài),奇突的景色,一直以來是攝影愛好者和驢友們所青睞的對象。</p><p><br></p><p> </p> <p> 大峽谷南靠祁連山脈,北接內(nèi)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背景更為雄渾浩瀚,這里峽谷幽深、峰林奇特,一條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被眾多地質(zhì)學家和中外游客稱為——天地之魂、海底之畫。</p> <p> 景區(qū)由九龍匯海、峽谷奇觀、情侶峰、一線天、吉祥神樹、金蟾問天、神龜問壽、人獸鳥塔、石林等自然景觀構(gòu)成。</p> <p> 這里兼有“七彩丹霞”的壯美和羅馬“古城堡”的神奇。在享譽世界的《環(huán)球世界》地理雜志中,列舉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澳洲的藍山大峽谷、非洲維多利亞大峽谷、希臘薩瑪利亞大峽谷和中國平山湖大峽谷。</p> <p> 下午游覽七彩丹霞。張掖國家地質(zhì)公園內(nèi)的“七彩丹霞”,其地勢起伏和緩,無陡崖絕壁,色澤明艷,較之丹霞更為多彩,可稱為“彩色丘陵”。但其外形、巖性組成、形成原因皆區(qū)別于丹霞地貌,不可混為一談。</p> <p> 購票從北門進入丹霞景區(qū),統(tǒng)一搭乘景區(qū)內(nèi)各景點擺渡巴士。巴士按照既定路線在丹霞山間穿行,峰回路轉(zhuǎn),七彩斑斕。</p> <p class="ql-block"> 張掖七彩丹霞地貌面積約40平方公里,作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這里的每一幅畫面,都讓人震撼。</p> <p> 七彩丹霞最重要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角度,抑或不同的光線,甚至是不同的時間,七彩丹霞都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采。絢麗多姿,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p> <p> 拍照不用精心找角度,也不需要你刻意調(diào)色彩,隨便一拍,都呈現(xiàn)出大片的既視感?!俺喑赛S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這大概就是對張掖七彩丹霞最真實的寫照吧。</p> <p> 七彩丹霞,似物似景,栩栩如生,讓人們贊嘆。這里被《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之一,也算是實至名歸了。</p> <p> 站在這片彩色的土地上,那些生活的紛擾似乎已經(jīng)飄然遠去。在這里靜靜享受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吧!</p> <p> 在一天當中,日落時分的七彩丹霞會呈現(xiàn)出最美的姿態(tài),火紅的陽光肆意照射在七彩丹霞上面,各種顏色重疊。那種美,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p><p> 不到7點,人群都往七彩虹霞臺上涌,山丘頂上的觀景臺和上下走道上擠滿了人。大家都等著看落日余暉映滿整個山谷的勝景。遠處的熱氣球與夕陽一同掛在天邊,有一種異域的幻覺。</p> <p> 從七彩丹霞景區(qū)回來,天已全黑,開著夜車回到了酒店,就在酒店里吃晚飯。</p> <p> 第二天休息到中午才出來,今天計劃主要是市內(nèi)的景點大佛寺,就在酒店的附近。</p><p> 行人寂寥的小巷,只見西來寺遺世獨立,靜謐幽深。寺院始建于隋朝,于明朝重建名為“慈云精舍”,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方改為寺院。在張掖,其他寺院多屬顯宗,唯獨這里屬于密宗?!拔鱽硭隆焙汀按笮蹖毜睢眱蓧K匾額都是1993年趙撲初居士親題。重修后,這里成為甘州古文物的薈萃之地,也是甘州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內(nèi)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和中外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p> <p>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nèi)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山門的楹聯(lián):</p><p>睡佛非佛睡,</p><p>只是我未醒。</p><p>充滿了佛家的哲理。</p> <p> 大佛殿內(nèi)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其中臥佛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室內(nèi)臥佛像,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臥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p><p>正殿門前的楹聯(lián):</p><p>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p><p>問君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p> <p> 殿外墻壁的磚雕色彩幾乎褪盡,但線條和造型的精細令人嘆為觀止。</p> <p> 大佛殿后面是藏經(jīng)殿與土塔,現(xiàn)在里面是個展覽館,展覽歷朝歷代的文本、出土的寺廟文物。</p> <p>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著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jié),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zhì)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該塔造形別致,和北京妙應寺白塔有相似之處。</p> <p> 大佛寺在各個朝代的地位都很高,保存有珍貴的金銀書寫繪畫佛經(jīng),大佛寺的浩瀚藏經(jīng)一直為歷代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樂道。更難得的是,在后來的戰(zhàn)亂時期,這些藏經(jīng)被完好的保存在夾層墻內(nèi)的數(shù)十個經(jīng)柜中沒有受到損壞。直到八十年代,藏經(jīng)的房子倒塌才又現(xiàn)世。</p> <p> 大佛寺內(nèi)還有一處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會館內(nèi)的牌樓,鐘鼓樓,戲臺,這些建筑雕梁畫棟,磚雕木雕都很精美。</p> <p>山西會館處拍土塔。</p> <p> 行走市區(qū)很容易就看到位于中心點的鎮(zhèn)遠樓(也就是鼓樓)。作為張掖500多年來的地標,這個河西走廊現(xiàn)存最大的鼓樓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仿西安鼓樓而建。三層木構(gòu)塔形的外觀古樸雄渾,樓上筆法遒勁的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西關(guān)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分別指的是古代張掖各個方向的雄奇景致:東可覽金城蘭州煙雨春色,西可眺玉門關(guān)外曉月將沉旭日初升,南可見祁連山六月積雪,北可望居延海畔游牧茫茫。凸顯出張掖河西重鎮(zhèn)的地理優(yōu)勢。</p><p> 鼓樓東南角有一口合金鑄成的唐鐘,工藝精湛,但目前只能遠觀。</p> <p> 木塔寺,原名萬壽寺,這座始建于北周時期的木塔靜靜矗立在張掖廣場西側(cè)。全塔沒用一釘一鉚,全靠斗拱、大梁和立柱支撐,經(jīng)過歷代重建補修,今天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民國時期(1926年)的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塔檐下可見十二生肖磚雕。登上9級塔頂,可以遠眺祁連山背景下的張掖城區(qū),夜間更有迷人的滿城燈火。</p> <p> 9月10日離開張掖去酒泉,途經(jīng)高臺,參觀紅西路軍烈士紀念館。</p><p> 大漠雪山,留下了英雄們的鏗鏘足跡;硝煙熱血,鑄就了先烈們的巍峨雕像。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指戰(zhàn)員們顧全大局、服從命令,團結(jié)一致、同仇敵愾,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艱苦奮斗、頑強不屈的崇高精神,譜寫了一曲震古爍今、感天動地的英雄篇章。</p> <p>寧都豪氣千秋在,高臺雄風萬古傳。</p> <p>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位于有“塞上江南,北涼古都”之稱的高臺縣,前身為高臺烈士陵園,始建于1954年,現(xiàn)占地面積200畝。園內(nèi)掩埋著轉(zhuǎn)戰(zhàn)河西、血戰(zhàn)高臺而壯烈犧牲的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3000多名紅西路軍革命烈士的忠骨。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防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F(xiàn)已成為全國反映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quán)威性的紀念館,是紅西路軍歷史的紀念、展示、保護和研究中心。</p> <p>雕塑“雪蓮花”,2010年7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qū)空軍裝備部捐贈。</p> <p>董振堂紀念亭</p><p>董振堂,河北新河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三六年一月任紅五軍軍長,七月長征北上,十月下旬,執(zhí)行中央軍委寧夏戰(zhàn)役計劃,西渡黃河。十一月編入西路軍,繼續(xù)西征。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指揮紅五軍攻占高臺,并爭取守敵一千余人全部投降。十二日,率軍堅守高臺,與六倍與己的國民黨軍激戰(zhàn)九天八夜,二十日壯烈犧牲。時年42歲。</p> <p>憶秦娥 臨高臺</p><p>(2020.9.11張掖高臺縣)</p><p>陵園闕,悲風衰草高臺血。高臺血,群山無語,暗云凝噎!</p><p>黃河西渡軍情切,孤軍喋血功績烈。功績烈,乾坤朗朗,可昭日月。</p><p> ——劉小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