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博山知青自聚會、知青紀青紀念碑揭幕,博山知青藝術團的每一場演出,都能看到兩位老知青夫妻的精彩表演?!豆湫鲁? 夫妻識字》等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節(jié)目深得大眾的喜愛。</p><p> 舞臺上周爾坦、張建美夫婦乍一看表演也不像是已年過七旬的老知青,殊不知老倆口已近金婚之年了。恩愛的老知青令人嫉妒羨慕,他們相識于下鄉(xiāng)的歲月,當兵的爾坦大哥帥氣靈活的身影,多才多藝建美大姐的美麗,成就這美滿的姻緣,好不讓人遐想萬千。</p> <p> 郯城老知青,在知青的艱苦歲月中,坎坷路不平,他們的那種友誼在逆景中生成,真貴如金。在農村生活的磨練中,鑄就了他們的個性。周爾坦走進軍營,當兵歲月又一次錘煉升華,素質文化休養(yǎng)的提高給了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做為妻子的張建美老知青,也擔當起農村教師的重任,在實踐中完美人生。一對好夫妻、一個好家庭。</p><p> 茫茫人海,終生尋找,相識于知青大家庭的聚會,相逢于知青舞臺上的那段令人驕傲的精彩瞬間。一對善良真誠的夫妻,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鉻印,他給了我自信,他給了我不服老的心態(tài),做好一個人深愛的事情,讓大家心態(tài)不變老。子女的心愿,社會的需求,有何而不為。</p> <p> 舞臺永遠留給奮進的人。七十三歲的爾坦大哥,攜程自己心愛的伴侶,把每一次亮點都留給了觀眾,他們在臺后的艱辛難以想象。張建美嫂子也七十有二,但他們卻把歡樂留給了大家。這對郯城老知青以他們高尚的情懷,活躍在博山的文化舞臺上。</p><p> 有幸認識老知青夫婦,是我們知青的緣分,他們響應黨的號召,于一九六四年九月下鄉(xiāng)去了魯南地區(qū)郯城縣,稻田的酸甜苦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個性與人格,他們相逢相識相戀,必定是人們希望中的一條風景線。今天他們與我們這些六十多歲知青同臺演出,然而卻依然靚麗無比。</p> <p> 博山知青藝術團在知青大聚會后應運而生,這里面浸透無數知青的心血與汗水,周爾坦夫婦從精神和物質上給了我們無私的支援,并親自前往與我把自家的椅子運到活動中心,用于知青。一把年紀的爾坦大哥真的讓我肅然起敬,他的所為,我們的知青都在感動中盡職盡責,一定要把藝術團搞起來,給知青朋友們一個交待。周爾坦夫婦的為人舉動,給了我們無限的幫助。老知青孫遠志大哥,曹業(yè)蘭大姐他她們始終是令我們尊敬的老知青,他們那種永不落伍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 <p> 歡樂祥和的氣氛在鄉(xiāng)村夜晚的天空中回響,月兒在知青慰問舞臺的襯托下顯的格外明亮,鄉(xiāng)間的河流嘩嘩而響,這時它卻寧靜如湖,一陣陣掌聲劃破夜空傳遍村莊,逛新城的歌聲此時格外的動聽,臺下觀眾贊美的話語掌聲,響徹于我的耳旁,”這是精典,這是我們永遠保留的節(jié)目”,此時我的心中一個念頭產生,要學習老知青夫婦,把他們的精神品格傳承。寄希望于周爾坦、張建美老知青培養(yǎng)出新一代舞者,在群眾舞臺上出現新的《逛新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