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們離開西寧,走214國道(唐蕃古道),經(jīng)玉樹,從類烏齊進入西藏。僅借宿一晚,我們就沿317國道(川藏北線),繼續(xù)西行,來到丁青。</p><p> 這是我進入丁青后,看到的第一棟民居,和它的小主人。</p> <p> 一進入丁青,我就被它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顏色吸引。</p> <p>紅土地</p><p> 紅土之上的驚艷丹霞,東起芒康,西至昌都各縣,尤以丁青為甚。經(jīng)過高溫高濕作用,致使鐵元素氧化,造就了高原上少有的丹霞美景。</p> <p> </p> <p>黃青稞</p><p> 丁青藏語意為“大臺地”,它是藏北草原向橫斷山脈過渡的地方,有河谷、平壩、崇山峻嶺等自然景觀。勤勞的藏族人民世代在此耕種青稞、小麥和各種豆類等,甚至利用房前屋后空閑之地。</p><p> 丁青是半農(nóng)半牧區(qū),是昌都地區(qū)糧食生產(chǎn)基地之一。</p> <p>綠草場</p><p> 綠色是高原美麗的顏色,也是高原兒女期盼的顏色,賴以生存的基本。草場有了生靈才有生機。</p><p> </p> <p> 丁青,也是冬蟲夏草之鄉(xiāng)。</p><p><br></p> <p>白雪山</p><p> 這次我們就是沿317國道行駛及拍攝,僅看到丁青雪山的一角。其實丁青境內(nèi)有布加雪山,藏東第一高峰。</p> <p>藍天空</p><p> 行駛在317國道上,看到的都是藍天白云。高原的天空相對低些,看似觸手可及,蔚藍的天空,令人陶醉。</p><p> 丁青還有更令人向往的藍湖水——布托湖。</p> <p> 在路上,遠遠看到光禿禿山頂?shù)膿P塵。這還是第一次在高原看到飛沙走石。</p> <p> 丁青的老房子大多就地取材,有不少石頭民居,被涂成了紅色,十分醒目。高原地區(qū),地廣人稀,與外界鮮有接觸,當?shù)厝嗣駸o論服飾,還是民居等,都喜歡采用鮮艷奪目的顏色和圖案。 </p> <p> 丁青也開始了異地扶貧搬遷,建設(sh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p> <p> 丁青新縣城整齊干凈,有現(xiàn)代氣息,在藏地不多見。入住的酒店也潔凈舒適。餐館也是藏地常見的川菜館,味道不錯,但價格比其它地方貴。</p><p> 全縣人口八萬多,國道兩邊還是可以看到不少的民居和藏民。離開丁青往西,人煙就稀少了。</p> <p> 317國道貫穿丁青縣域東西,為柏油路,僅有幾處架橋修路,整體還算順暢。</p> <p> 這次離開西寧,選擇317國道去拉薩,中段計劃要去的地方就是丁青縣的孜珠寺。以前在各種媒體上看到過介紹孜珠寺的文章,一直想去看看這座神秘的寺院,直到這次才成行。</p><p> 在317國道,遠距離看到了懸崖峭壁上的孜珠寺,被它的氣勢震撼,我們停車,臨時商議當晚住丁青,原計劃是去巴青縣城的。</p> <p> 離開317國道,爬孜珠山就變成了沙石山路,僅一個小車車寬,遇上會車需退讓到彎道處??涌油萃荩瑥澏嗥露?,幸好天氣好,若是遇上雨雪天就更難行。一直在爬坡,海拔不斷上升,直到海拔4800多米,才看到紅墻金頂,才到孜珠寺。走這條簡易山路就花費了近一個小時。</p> <p> “孜珠”意為山峰。孜珠山異峰突起,廋石嶙峋,像極了久經(jīng)風吹日曬雨淋的老人手指。山體上有無數(shù)的洞穴石窟,依山而建的座座僧房,高低錯落,雄偉莊嚴,有的宛如神秘古堡,有的仿佛一個特大寶箱。</p> <p> 眼前這座金頂紅墻的主殿,以及紅頂白墻的佛學院,就是孜珠寺。它是藏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苯教儀軌保存最完整的寺院。12年演出一次盛大神舞“極樂與地獄”,時逢雞年,吸引十余萬信徒。</p><p>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歷史上苯教受到?jīng)_擊不少,然而3000多年來,無論天災還是人禍,孜珠寺都由于地處險峻高山遠離人煙而得以保全。</p><p> </p> <p> 在海拔4800多米的山坡,我不敢輕舉妄動,只在主殿前面走了一個來回,藏民沿著主峰的羊腸小道轉(zhuǎn)圈。</p><p> 待到最后一抹晚霞收去,我們才匆匆離開。</p> <p>下課了的僧人</p> <p>轉(zhuǎn)山的藏民</p><p> 藏民按逆時針方向朝拜苯教四大神山之一的孜珠山。站在高處,放眼四周,沒有民居及人煙。與轉(zhuǎn)山的藏民交流,溝通非常困難,他們大多不會講漢語,其中兩家告訴我,他們來自藏北草原,其中一家已經(jīng)轉(zhuǎn)山八天,另一家昨天才來。他們就在山坡上搭一個帳篷,燒水做飯,轉(zhuǎn)累了就進帳篷休息。藏民們常常舉家而來,扶老攜幼,現(xiàn)在可以開車而來,以前徒步其艱辛可想而知。</p><p>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只求來世幸福。</p> <p> 丁青,古稱“瓊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