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手機拍攝: 英旋</b></p><p><b>手機型號: 華為mate 10 Pro</b></p> <p><b> 燕趙大地,人杰地靈,豪杰輩出?!摆w氏孤兒”、“將相和”、“黃粱一夢”、“邯鄲學(xué)步”等早已膾炙人口。因此,來邯鄲踏古尋幽,便成為我疫情過后出游計劃的首選之地。</b></p><p><b> 2020年9月7日,來到邯鄲的當(dāng)天下午,便來到城內(nèi)的著名景點——“叢臺公園”。</b></p> <p><b>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高大的工農(nóng)兵塑像。立于1972年10月,是“文革”時期的實物印記。</b></p> <p><b> 沿路前行,一座粉墻黛瓦的影壁,上書鄭板橋的詩句。</b></p> <p><b> 叢臺公園位于河北省邯鄲市中華大街中段西側(cè),占地369.6畝。主要有叢臺、叢臺湖、七賢祠、望諸榭、二度梅園等景點,是中國百家名園之一,全國46家“國家重點公園”之一。叢臺是邯鄲市的象征,2002年10月12日,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lián)合發(fā)行《亭臺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便是中國“邯鄲叢臺”,這套郵票的發(fā)行,大大提升了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b></p> <p><b> “叢臺”,全稱“武靈叢臺”,據(jù)唐代顏師古著《漢書》記載:因樓臺眾多,“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據(jù)考證始建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在位于公園前325年~299年)時期,是為了觀賞歌舞和軍事演練而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史載,當(dāng)時臺上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等。因結(jié)構(gòu)奇特、裝飾美妙,當(dāng)時名揚列國。</b></p> <p><b> “趙武靈叢臺遺址”碑,是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所立。碑陽鐫有“趙武靈叢臺遺址”七個楷書大字,上款為“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知縣楚人鄧云臺”,下款為“萬歷癸巳歲孟秋之吉主簿永寧王所重同勒”。</b></p> <p><b> 叢臺南門,門前有一對石獅雄踞兩側(cè),體高2.27米。雄獅足踏繡球,雌獅爪撫幼獅。這對石獅系1966年從邯鄲舊縣衙門前運來,1973年立于此處。</b></p> <p><b> 進入南門不遠,有一座碑亭,為郭沫若1961年秋所題:“邯鄲市內(nèi)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F(xiàn)代經(jīng)營基礎(chǔ)厚,武安鐵礦峰峰煤?!?lt;/b></p> <p><b> 叢臺北門有清乾隆御碑一通,背面為《邯鄲行》詞,正面為《七律·登叢臺》,是乾隆于公元1750年9月南巡路過邯鄲,登臨叢臺所做:“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b></p> <p><b>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圖。</b></p> <p><b> 叢臺二層,臺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寬10米,為明代城墻殘段。臺上現(xiàn)有“武靈舊館”、“如意軒”、“洄瀾亭”等。</b></p> <p><b> “洄瀾亭”,為1931年所增設(shè)。</b></p> <p><b> “武靈舊館”,內(nèi)有高大的趙武靈王趙雍的塑像和當(dāng)時的文物。叢臺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發(fā)生地。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本是一介小國,武靈王繼位后,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當(dāng)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著窄衣,以能征善戰(zhàn)著稱。武靈王遂讓趙國上下皆改穿胡服,勤練騎射,終于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而且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與秦抗衡天下的軍事強國。</b></p> <p><b> 叢臺最上層,有一月亮門,門額題有“武靈叢臺”。穿過月亮門即是“據(jù)勝亭”。頂臺呈圓形,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臺,俗稱“武靈平臺”?!皳?jù)勝亭”為后人所建。</b></p> <p><b> “據(jù)勝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為當(dāng)時駐守邯鄲兵備楊彝所筑,其意指“據(jù)此者勝”。然而,原“據(jù)勝亭”早已毀棄,面積結(jié)構(gòu)無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再筑“據(jù)勝亭”,其頂部為卷棚歇山式,后又破敗。現(xiàn)“據(jù)勝亭”為1964年重建,亭高13米,建筑面積100平方米,為四角攢尖,亭角微翹,內(nèi)有方形正廳,石桌石凳,四周透花門窗,古樸典雅。</b></p> <p><b> “七賢祠·碑林”,是“叢臺公園”的主要景觀之一,緊鄰叢臺北側(cè),是由明朝萬歷年間的“三忠祠”和“四賢祠”合并而成。是為了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歷史上功勛卓著的七位賢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而建。</b></p> <p><b> “三忠”,是指韓厥、程嬰、公孫杵臼,在《東周列國志》中“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jié)里曾記述了“三忠”為救趙氏孤兒舍身忘命的事跡。“四賢”是指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其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b></p> <p><b> “邯鄲碑林”,建于1989年,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藏碑刻44塊,其中尤以唐代魏博節(jié)度使何弘敬墓志銘最為珍貴,它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的最大的墓志銘,被國家文物鑒定小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b></p> <p><b> “碑亭”內(nèi),“邯鄲碑林”四字為薄一波題寫。</b></p> <p><b> “何弘敬墓志銘”,何弘敬,安徽廬江人,唐朝末年任魏博節(jié)度使,此志為我國最大的唐代墓志銘。1973年出土于邯鄲大名縣萬堤農(nóng)場。1993年經(jīng)國家文物鑒定小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b></p> <p><b> “二度梅園”,流傳很廣的“忠孝節(jié)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叢臺。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后,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jié)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后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于陳,便奏明皇上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并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臺,由此哭別。這個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b></p> <p><b> “叢臺湖”,位于叢臺公園正中,湖面面積42畝余。湖內(nèi)有望諸榭、苑在亭、曲欄橋、西湖亭等,湖中碧波蕩漾,岸邊垂柳依依,行走其間,如在畫中。</b></p> <p><b> 叢臺公園,給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