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紅旗渠》地處河南林縣,被太行山四面合圍,是由西向東傾斜的盆地,積水難存,明清以來旱災不斷,曾流傳“天旱把雨盼,雨大沖一片,卷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的民謠,故出現(xiàn)觸骨銘心的“人相食”及背景離鄉(xiāng)的大逃荒。</p><p> “濁彰河”水量充沛,是個極好的源頭,然而又在望不到邊的山峰之后,又有九峽十八斷〈瀑布〉之險。1960年2月11日,縣委書記楊貴帶領3700多位農(nóng)民,走進太行山,為造福子孫萬代,拉開“引漳入林”的序幕。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忍饑挨餓,食野菜水草,天地為席,石縫當床,憑借一錘一釬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先后共30萬人,苦戰(zhàn)十年,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在太行山的懸崖悄壁上建成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的建成,舉世聞名,被譽為“人工天河”,“中國水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吸引了世界五大洲11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友人前來參觀訪問。</p> <p> 《青年洞》一因自然災害,1960年11月紅旗渠建設被叫停,然而300多位年輕人卻堅守陣地,背水一戰(zhàn)!面對咽喉工程,必須在垂直的絕壁上鑿出一個六百多米的隧洞,漳河水才能最終進入林縣,他們不畏艱險,攻克難關,以血肉之軀與石英砂巖對抗,弘揚“自立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歷時八個月鑿通隧洞,《青年洞》也因此得名!</p> <p>《凌空除險》一敢叫日月?lián)Q新天</p> <p>男女老少 共同參戰(zhàn)</p> <p> 《紅旗渠》至《穽底村》沿途風光</p><p> 一( 大巴車上搶拍)</p> <p> 《拍照留念》</p><p> 影子兄拍照</p> <p>鐵子在一線天</p> <p>鐵子和影子一〈攝影:快樂王老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