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冬,受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之約,繪制了一本圖畫書《羌族之瓦爾俄足節(jié)》,湖少社的編輯劉艷彬給了我很多幫助,從網(wǎng)上購回幾本介紹羌族的讀本,還幫我找了很多有關(guān)的資料,對我的繪制工作幫助極大。根據(jù)我對腳本的理解,我是這樣處理畫面的。</p><p class="ql-block">仔細讀了腳本,發(fā)現(xiàn)文字腳本中有九個畫幅是描寫瓦爾俄足節(jié)的。需從多個不同角度的畫面表現(xiàn)節(jié)日場景。以下是我在畫完繪本后的一些感受。</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丨 羌族歷史悠久,羌民崇拜羊,以羊祭山,穿羊皮掛,打羊皮鼓,羊圖騰隨處可見。第一幅畫了一對羌族夫婦,手執(zhí)鐵耙的男性,身穿用麻布制作的長衫,腰上系的是“鼓肚子”(作口袋用),火鐮(相當于打火機),煙桿,腰刀(防身用)。女性是全家最累的人,她們每天要出外勞作,砍柴,邊走邊捻毛線,喂奶,腰上別一只未衲好的鞋底,系一個自制的針線包。還要牽回自家的羊。(回家還要做全家的飯菜,養(yǎng)豬,帶小孩,照顧老人,做全家的衣服,鞋子。這些沒有入畫)</span></p><p>背景是羊圖騰,上面坐著仙女莎朗姐,周圍白云繚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一3 在瓦節(jié)中有一個喝咂酒的畫面,一個大壇子,入青稞,拌酒曲,發(fā)酵后插吸管喝,喝酒時老人坐上位,待其就座,其他人才入坐,后面跳舞的是羌族穿各種服飾的隊伍。右上角是小姓鄉(xiāng)婦女在跳舞,描繪她們的服飾,盡量接近書本中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4一5 瓦節(jié)的另一個場面,左邊是在戴五花帽(五花帽上有栩栩如生的五位尊神戰(zhàn)將)的釋比帶領(lǐng)下跳羊皮鼓舞的場景。(釋比,羌族對男性祭司的稱呼,作為神與人,鬼與人的中介)釋比腰上掛有各種法器,念完祭文后,手執(zhí)鼓槌,神情莊重,邊唱邊擊鼓。隨后眾人表演羊皮鼓舞。</span></p><p><br></p><p>右邊是唱歌的羌族蒲溪鄉(xiāng)村民。羌族的民歌有酒歌、情歌、時政歌、勞動歌、喜慶歌、喪祭歌,其中的多聲部民歌尤其富有特色。</p> <p>6一7 開始講敘一個古老的故事。畫面中表現(xiàn)了羌族的古老碉樓和羌寨。采用三種不同的色塊作構(gòu)圖形式,多彩的曲線表現(xiàn)聲音的傳播。飛鳥、動物、昆蟲和人的互動,白云的摻和,讓畫面盡量地動起來。</p> <p>8一9 這一幅重點描繪莎朗姐的服飾。莎朗姐頭戴“一匹瓦”頭帕,此帕呈長方形,用發(fā)瓣固定于頭頂。發(fā)瓣上插有銀牌飾品,閃閃發(fā)光。腰帶上系有針線包。頭飾上和身上都系有用彩色絲線編成的流蘇,垂于腰際的飄帶左右輕搖,顯得婀娜多姿。</p><p>莎朗姐服飾中色彩用紅、綠對比,黑、白對比,圖案采用羌族婦女繡品中的牡丹花圖案。</p><p>羌族婦女的頭飾和服裝豐富多彩,各個地區(qū)有各自的特色。</p> <p>10一11 莎朗姐穿的是羌族婦女自己縫制的尖尖繡花鞋。披肩和腰帶上都繡有各種美麗的圖案。羌族的婦女,從小就學(xué)習(xí)裁剪、刺繡,花樣取自桃、李、杏、梅、菊、羊角花等花朵圖案。</p> <p>12一13 左圖表現(xiàn)莎朗姐走訪羌民的情景,羌寨的圍墻上放著的南瓜,樹上唱歌的小鳥和欄里快樂的羊兒,曬著的玉米,辣椒,都在歡迎莎朗姐。(玉米是村民的主食)</p><p>右圖是描繪一位有權(quán)有勢的土司王,他嚎叫的聲音引來了花豹和貓頭鷹,還有樹洞里的小蹦蹦,衛(wèi)兵,軍師和燒飯的婆婆都知道大事不好了。土司王用木棍在樹腰上捅了一個洞,他發(fā)大脾氣了。</p> <p>14一15 這個畫面采用三角形的構(gòu)圖方法,(土司王、士兵的服飾和帳篷圖案突出羌族紋飾特點)。這時候的白云也長出了恐怖的尖角,小鳥不見了,花兒不見了,只有一個人在帳篷里陰笑。這是一個用減法處理的畫面。</p> <p>16一17 村子里的人開始反抗了,左圖用三角形的構(gòu)圖和放射性的線條表現(xiàn)沖擊的力量,增加畫面的動感。為了不使構(gòu)圖平板,左邊的土司王處理成一個大特寫,他帽子上的野雞毛和身上的鎧甲,腰上的火鐮和鎧甲上的羊形圖案,都是羌族特有的穿戴。</p> <p>18一19 此圖中羌寨的碉房造型取材于羌族的古老建筑。分三層,上層放糧食,中間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房頂為平頂,可脫粒、曬糧、晾衣。屋外設(shè)有石龕,上置白石,為天神居所。樓下有火塘,家人聚會,接待朋友所用。</p><p>這幅畫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恐怖場景,士兵的沖擊使貓、狗、雞、鴨、牛、羊、豬和院內(nèi)外的男、女、老、少都處于極度驚恐之中,一時間雞鳴狗跳,大哭小叫。</p> <p>20一21 左圖的土司王嚎叫著沖向村寨,一場災(zāi)難即將到來。</p><p>右邊的莎朗姐聽到了危險的信號,她灑淚和大家告別。她身上的串珠也變成了淚珠?;ò昙娂娐湎?。</p> <p>22一23 此圖用青花瓷色彩渲染,以突出莎朗姐受害的情景。民間傳說中神仙升天時,會有打著華蓋的隊伍來接她,在旁哭泣的婦女頭飾取自羌族黑虎鄉(xiāng),她們以戴“萬年孝”和"虎頭帕"出名。這種頭帕的戴法來自一個民間故事,為了紀念為民犧牲的英雄,她們要為之戴一萬年孝。羊角花是羌族的最愛,莎朗姐在臨終時囑咐姐妹們要保護好它。</p> <p>24一25 隨著音樂聲漸近,莎郎姐成神仙了,她保佑著天腳下受苦的羌民,爬山涉水的羌族背夫,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春播秋實的漢子和吃苦耐勞的女人。</p> <p>26一27 又回到瓦爾俄足節(jié)的場面,在羌族節(jié)日里,釋比的出現(xiàn)至關(guān)重要。這是一位戴猴頭帽的釋比,帽子以猴皮縫制而成,帽頂呈“山”字形,上有直立的三根羚羊角,代表天、天王、地,上有白色紙穗,代表百事安康,帽子中央有銅錢、海貝,帽子很長,垂至腰間,羚羊角上系有紅繩。釋比穿藍色長衫,外罩羊皮坎肩,腰間系一腰帶,上掛各種法器,如寶刀、神棍、火鉗、鷹爪、黑熊牙齒、羚羊角,鈴鐺、卦等等。</p><p>右邊的舞蹈領(lǐng)隊是羌族永和鄉(xiāng)的婦女,她們包白頭帕,頭帕長度1000厘米,寬40米。</p> <p>28一29 這又是一幅瓦節(jié)的畫面,以一朵羌繡圖中的花為基本構(gòu)成,每個花瓣為一個內(nèi)容,記錄了節(jié)日當天人們的各種活動,包括吹囗弦、吹嗩吶、繡花、做云云鞋、采青蒿、做火饃饃、吹羌笛、祭山神等活動。其中口弦和羌笛為羌族最具特色的樂器。此畫喻意羌族如花美麗,羌民愛花情深。</p> <p>30 羌族被譽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在羊角花盛開的季節(jié),羌寨的村民們迎來了瓦爾俄足節(jié),他們跳起</p><p>莎朗舞,男子叫一聲“呀喂”,女子應(yīng)一聲“喲喂”,一輪舞步結(jié)束,歇息一會,喝口砸酒,又開始新的舞蹈。</p><p>以上是我在繪制過程中的一些說明,文中很多語句摘自《羌族服飾文化圖志》(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羊皮書》(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羌族》(新疆美朮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畫中的服飾及物件等,均參照書中的影像資料,特此感謝。</p><p>此套繪本畫完后,留下很多遺憾。做好一件事,非常不容易。</p><p> 陳巽如2020.8.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