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9月7日,同學相約再次徒步北運河。(第一次徒步北運河是十年前的事了)早7點在塔南公園的盛京碑林牌坊下集合。參加人員:王敏、白春芳、冷麗芬、劉蘇萍、譚家敏、陳大鵬、王尚杰。(張健在北塔加入)</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參加徒步同學準時到齊,含喧片刻,在牌坊下拍照留影,塔南公園為起點,沿河邊步行路出發(fā)。</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段:塔南公園—怒江街</b></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沈陽目前有一條運行完好,建設美麗的環(huán)城百里的運河水系,它是由穿越城區(qū)的新開河(北運河)、南運河、衛(wèi)工河三條人工河及沿河兩岸綠化帶及眾多的景觀公園和歷史遺跡所構(gòu)成的,全長近50公里。其中,資格最老的就是我們家附近的新開河(北運河)了,它都有100多歲的歷史了。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出發(fā)的起始點《塔南公園》是北運河帶狀公園中最有歷史遺跡故事的地方之一,歷史上“盛京八景”中的“塔灣夕照”,就在北運河旁。我們都是從幼兒時期就在塔灣地區(qū)一帶生活,上學,工作,結(jié)婚生子經(jīng)歷了大半生,也目睹了這運河50多年的變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過去塔灣地區(qū)是地廣人稀,大片農(nóng)田,干打壘平房,河道有一小二大,三條,我們叫它是一道溝、二道溝、三道溝,水質(zhì)是又黑又臭,歷史古跡舍利塔雜草叢生,破爛不堪?,F(xiàn)如今塔灣地區(qū)人氣旺盛,高樓林立,綠樹成茵,河水清澈,舍利塔已成供奉神地。特別是在2015年政府又出資修建了塔灣碑林公園向市民免費開放。公園的整體設計匠心獨具,集古塔、古寺、碑林、濕地為一體。深得市民的喜愛。</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隨著沈陽城市發(fā)展建設,百年新開河經(jīng)過綜合治理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逐漸形成目前環(huán)繞沈陽北部地區(qū)的銀色飄帶——北運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二十年,隨著沈陽人居環(huán)境的逐步提升和環(huán)境改造力度的不斷加大,老的新開河沿岸已建成北運河帶狀公園;丁香湖、塔南公園、舍利塔灘地公園、塔灣園、怒江園、怒江公園、長江園、勞模林、省直團工委義務勞動基地、新樂園、北陵公園、將軍園、博雅公園、寧山公園、北塔公園、鐵路景觀帶、楓露公園、秋實園、冬青園、沈海園、得勝公園、夏翠園、春華園、華海園、遼河園、共青園、吉祥園、新光公園、黎明公園、和睦公園、東寧園等等。</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近兩年政府更是加大投資,將兩岸綠道也重新翻修,所以我們這次徒步與十年前徒步兩岸風景和綠道大不相同了,處處都是養(yǎng)眼的景色,步步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拍照這地方是塔南公園快到西江街段,過去臟、亂、臭,現(xiàn)在是修擅一新,坐在石凳上拍照留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開河的源頭東起東陵水閘,流經(jīng)沈陽的東陵、沈河、大東、皇姑、于洪等區(qū),全長27.7公里,西至丁香湖(改造前到767倉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皇姑區(qū)、于洪區(qū)周邊運河環(huán)境了,它們的變遷伴隨著我們的多半生。</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沿北運河從西向東行走,全國的河道流域都實行河長負責制,沈陽也不例外,以南北主要街道為分隔段,第一段是從塔南公園走到西江街。歸皇姑區(qū)管轄,到了怒江街就歸于洪區(qū)管轄了。在怒江街旁修建的有怒江公園、地鐵9號線,在這里因是水源重地,所以沿河兩岸大部分都是垂柳碧水,以綠地河灘為主。</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段:怒江街—長江街段</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段在遼寧大學的后身,歸于洪區(qū)管轄。這里也在水源地附近,還建有省級住宅小區(qū),所以很早就修建的非常干凈漂亮,綠化到位,有一較大的休閑娛樂場地和怒江綠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在改造北運河時省里所有的知名勞模都在這里義務勞動,獻計獻策,發(fā)揮余熱。政府專門為他們立了碑《勞模林》,省直團工委將這里劃為義務勞動基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路走,一路瞧,看著河邊的垂釣者感慨:現(xiàn)在的新開河流水潺潺,沿河兩岸高樓林立,柳綠花香,水質(zhì)逐漸變好,已從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人人喜愛的休閑愉樂,垂釣悉耍的地方了。</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段:長江街—黃河大街</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段歸于洪區(qū)管轄。因新樂遺址在這附近,所以在長江街旁修建新樂園,序述7000年歷史的軌跡,新石器時代的文化。</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樂園主要是通過仿制實物模形來介紹新時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的內(nèi)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按年代主要分三部分構(gòu)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上層文化:新樂上層文化距今約有3000—4000年歷史,是下遼河流域東部最早被識別的青銅時代考古與文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中層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為偏堡子類型文化,年代為新石器晚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下層文化:距今約7200年,主要以半地穴式建筑居住址和“之”字紋陶器、細石器等新石器時代,是新樂文化的典型代表。</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這條人工運河是單一灌溉著大片農(nóng)田。今天,北運河集農(nóng)田灌溉、城市補水、防洪排澇、園林綠帶等功能為一體,并把碧水、綠地、園景、古跡、娛樂場所都連成一線,形成了沈城北部美麗的帶狀公園。我們在享受北運河的美景同時,也了解歷史的發(fā)展歷程。</span></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段:黃河大街—泰山路段</b></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段歸皇姑區(qū)管轄。這里因在北陵公園的西側(cè)區(qū)域,聽陳大鵬的建議,我們從左側(cè)行走,沿著美麗復古的公園外墻,拍照樂呵。</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四段我們一直由西向東行走,黃河大街到泰山路段就向南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泰山路橋頭時就是博雅公園、南風劇場,和北陵公園正門了。</span></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段:泰山路—北陵大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段歸皇姑區(qū)管轄。運河是在居民區(qū)穿過的,正在修建體育設施,兩邊是老式居民樓,景觀一般般。</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六段:北陵大街—崇山路</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段歸皇姑區(qū)管轄。北陵大街是沈陽的主要南北主要交通干道,是沈陽的名片,一直都修建的非常好。北運河就緊臨北陵公園和省政府,省軍區(qū)。給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增色不少,沿河還修建了將軍公園,醒目的五個大福字鑲嵌在公園入口處,像征著《五福臨門》我們也勇躍拍照,福氣滿滿。</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個叫《將軍公園》地方,40年代末東北局選址在北陵公園南門附近,近臨有新開河,當時是著名的排水溝式的灌溉河,50年代在東北局南河岸修花園,供東北局領導以及工人百姓游玩。1994年——1995年新開河(北運河)升級改造后,老東北局領導、部隊離休將領以及家屬每天在此晨練散步,老百姓也隨俗的叫將軍園。1996年新開河正式改名叫北運河,在北運河全部改造治理完畢后,此處便稱之為《將軍公園》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走北運河可以知道很多歷史的印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據(jù)史料記載:(1911年)春天,奉天水利局專門從山東、河北等地招募大量農(nóng)民建設新開河??梢哉f,這些闖關東者成為新開河工程的主力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14年5月,近代沈陽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新開河灌渠竣工。許多挖河者看到沿河兩岸水美地沃,便在此安家落戶。到了1928年,新開河兩岸水稻良田已發(fā)展到5萬畝。</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開河建成后,沿河兩岸由人跡罕至的荒地變得熱鬧起來,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北運河兩岸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發(fā)展?jié)摿?,紛紛在此建校、設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3年,東北大學開辟的北校區(qū)便選在了北陵公園附近的新開河畔。同年4月16日,奉天省長公署給沈陽縣下令購買北陵以西土地約500畝,作為東北大學理、工、農(nóng)三科新校址(即現(xiàn)在省政府院內(nèi))。</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4年,“沈陽民族工業(yè)奠基人”張志良在新開河左岸八王寺旁創(chuàng)辦啤酒汽水公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張學良在北運河右岸建成北陵別墅。這里成為張學良新的活動中心,同時也是當年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居住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開河兩岸的快速發(fā)展,也讓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打起了新開河的主意。日本浪人榊榞正雄巧取豪奪,霸占了今天五一商店、遼寧中醫(yī)等處的大片土地,非法辦起榊榞農(nóng)場,遭到沈城民眾與奉天當局的強烈反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國成立后,對這條運河從50年代就開始規(guī)劃到90年代逐步完善,使北運河成為市民喜愛、功能齊全的美麗河。百年運河給老百姓帶來了無限的幸福和希望。</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將軍公園》在運河早期修建中就獲得優(yōu)待,眾多景觀中應是最好的了,河邊獨有仿玉石護欄,大石小石一路鋪滿,連排小亭假山相伴,還有柳綠花香星星點綴,真是休閑好地方。我們走到這里也不能錯過享受的機會,沿小亭拾階而上,依廊就坐,聽著小曲,小歇吃點,補充能量。</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段:崇山路—寧山路</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休息好,繼續(xù)向南穿過二環(huán)高架橋,來到寧山路。這段是在皇姑區(qū)的邊緣行走,景色一般,在寧山路左轉(zhuǎn)順便去北塔公園旁的護國法輪寺瞧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塔:清朝年間在盛京城外四周建有東南西北四座塔,圍繞塔建有寺廟,處于北部這座塔皇帝賜名為護國法輪寺,為藏傳佛教喇嘛塔。在歷史上北塔的佛事較多,香火旺盛,常修常新,香客不斷,是四座塔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張健從單位趕來在北塔與我們會合,我們8人參觀完北塔,從北塔護國法輪寺出來我們又返回運河步道,專門走橋下邊,看異樣風景。</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八段:走鐵路景觀帶</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里景色特別,沈吉線、京哈線、哈大高鐵,眾多的連排鐵路線。在橋下順著橋墩間隙透著光亮向遠處看(可惜是陰天),橋上生長的爬藤倒垂,少見景色,亮眼養(yǎng)眼。大伙一起互照,各種POS,不分彼此,不亦樂呼。</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九段:鐵路景觀帶—楓露園</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河慢步繼續(xù)前行,過了橋就是大東區(qū)地盤,一直到小北關街,河道的管理還是歸皇姑區(qū)。來到沈陽大學旁的都市綠洲,十年前的徒步就是在都市綠洲吃大餐后結(jié)束的。今天我們打算走到東塔園結(jié)束,大家走到這也開始內(nèi)心矛盾了,因為這時候快11點了,走到終點還要2小時以上。先走著瞧吧。因為我們中午吃大餐地點好像就不遠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都市綠洲前的河道向東行進,穿過聯(lián)合路,陳大鵬向大家推薦了楓露園,我們從河的左邊走到河右側(cè),見到很大一片歐式風格的廣場,不算粗壯的圓拱門,擲鐵餅者的雕塑,人物塑像,樂臺,盆景、草坪,風格簡約大氣,園中有自娛自樂的,休閑運動的,很不錯的地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尚杰為這次和大家一起徒步,特意請假來參與,王敏怕他受累影響授課,為他刷碼一輛自行車。</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楓露園里的草坪美美噠,盡管地上有點濕,我們也臥倒了。</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十段:楓露園—勺園飯店</b></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離開楓露園,快中午了,我們沿著臨河路邊走邊找吃飯的地方,走了一段,見到東北大馬路后,我們決定離開河邊,左轉(zhuǎn),向北。大家走了四個多小時了,也餓了,想吃了飯再接著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見了吉祥市場,久聞大名,就是路過沒親臨,這次偶遇路過瞧瞧,還挺有特色,最近經(jīng)過改造吉祥商業(yè)步行街已煥然一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條商業(yè)街,南起東北大馬路,北至聯(lián)合路,全長約530米,漂亮的卡通復古的汽車商亭已沿街擺滿,非常漂亮。本想去吃點啥,可一看都是年輕人的快餐。不在這吃,我們決定繼續(xù)找我們想吃的大餐店—勺園。</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名的遼菜館—勺園飯店在快走到東北大馬路和崇山路立交橋南和10號線地鐵站時,終于見到了。疫情期間我們也吃一次親民價的名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鍋包肉、焦溜丸子、獨圓、五彩拉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響應習主席號召,不浪費糧食,8個人點10個菜,沒吃完,打包帶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過了、吃得了、聊夠了、大家也累了,下午3點,大家決定結(jié)束徒步,不去東塔公園了留下次再走,就近做地鐵10號線回家。</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大家徒步的成績基本都占居了動動封面,3萬多步,15公里以上。下了地鐵也沒坐公交車,2–3公里的距離都是徒步走回家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這次徒步?jīng)]有參加的同學及南方的同學時刻關注我們的行動和大家的身體狀況,不斷的在群里互動著。文學在群里說:同學們早上好。祝北運河之旅,玩的開心,走出沈馬精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對大家的關注和鼓勵,指導和提示,我們8位參徒的同學十分感謝,萬分感懷。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希望我們健康快樂,共渡身體力行的美好時光。</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疫情期間,半年多,我們都聽黨的話,不亂說,不亂走,宅家為黨做貢獻。今天徒步北運河,放松心情,解放雙腳,兩岸的風景讓我們愉悅,運河的變化讓我們驚嘆。大鵬寫了6集連播《北運河紀行》述說自己的心境。</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陳大鵬寫的徒步日記</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幫同學數(shù)日前就商定,今天要沿著沈陽北運河來一次遠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是后來起的名字,我們小時候都叫它“二道溝”。五十多年前我們在84中念書的時候,每天上下學無數(shù)次經(jīng)過,留下了太多的少年記憶。我們同學,從小基本都生活在北運河流域、塔灣段。想不到,如今白頭同學還一起舊地重游,花甲之年,能得此樂,夫復何求 ? 頗有點“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钡母杏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點之前,大家陸續(xù)到達,無一遲到。共七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敏、白春芳、冷麗芬、劉蘇萍、譚家敏、王尚杰、陳大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柳海洋同學因家中上老下小分身乏術,遺憾告缺。但王尚杰同學百忙之中偷閑參加,給了大家一個意外驚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盛京碑林”高大的漢白玉牌樓下,請一個正在掃地的清潔工拍了張全體合影,七點準時開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未完待續(x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之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是什么來歷 ? 在此居住了一輩子也沒人能說得清楚。為此,前些年《沈陽日報》曾經(jīng)專門做過調(diào)查、考證。找到了答案,說清朝中頁(還是后期?),盛京官府從關內(nèi)招募數(shù)千民工,開掘了北運河。作為灌渠,一二百年以來,北運河水灌溉了兩岸的千畝兩良田,養(yǎng)育了一方水土。我們上學時還有大片的稻田地,直到約二十年前才徹底消失在都市的繁華里——當年的稻田地已經(jīng)變成了車水馬龍的“西江街”,還建起了了地鐵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竣工后,官府把不愿意回關里的民工就地安置在舍利塔下,從此世代繁衍生息。原來,塔下和太平莊的居民都是清朝關內(nèi)民工的后代。怪不得他們那么兇惡霸道,害得我們當年上學總是提心吊膽,敢情仗著北運河是他們的祖先開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在距塔灣橋以東約兩公里處有一個六孔水閘,北運河在此分為兩岔,變成了兩條河,相距百于米各自向西而去。我想,當年之所以叫“二道溝”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后來,政府把南邊那道河填平,僅留塔根底下這條,“二道溝”變成了“一道溝”,并正式定名“北運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塔灣早已今非昔比。當年西風殘照下,孤零零破敗兀立的古塔也煥發(fā)出了新生命的光彩。塔跟底下?lián)頂D、低矮、破舊的民居不見了蹤影。沈陽市政府圍繞舍利塔大做文章,斥資數(shù)億,興建了一系列寺廟建筑,搜集了大量古代石碑打造的“盛京碑林”成了沈陽的新名片之一,讓沈陽這個歷史名城,平添了幾分文化底蘊。同時也成了市民的休閑、運動、娛樂的的好去處,所以“盛京碑林”又叫“塔南公園”。漫步在寬敞、平整、簇新的“塔南公園”,,耳畔洋溢著廣場舞音樂、游人的歡聲笑語。滄海桑田,恍如隔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還沒等從夢幻中回過神來,炮司小門已然到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之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說到炮司,當年可是軍事重地,戒備森嚴,就連這個小門都有解放軍戰(zhàn)士整天持槍把守。而這個小門是塔上幾個大院的孩子到84中上學的必經(jīng)之地。好在炮司顧念軍民魚水情,特地準許我們其他幾個院的孩子每年到炮司管理處辦一張《出入證》,這樣我們就可以自由進出了——書包里放著這樣一張《出入證》內(nèi)心優(yōu)越感油然而生——尋常人等不得入內(nèi)——我可以——只要給哨兵看一眼我的《出入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優(yōu)越感,還有安全感—— 一進了小門,塔下那幫小流氓就奈何不得我們了——有解放軍戰(zhàn)士拿槍把守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學時,出炮司小門向南不遠,再過一個橋,就到了“大糞場”。冬天時候我總能看見,一個在偌大的“大糞場”獨自一人干活的老頭,約六十左右歲,衣衫襤褸,但相貌堂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米八的身高,紅臉膛,丹鳳眼,臥蠶眉,懸膽鼻,一副棉手悶子,用一根細繩挎在后脖梗上,經(jīng)常凍得鼻涏啦擦。老頭有時停下活計,拄著鐵鍬,目光茫然而空洞。感覺這個老頭好像就住在大糞場旁邊的土屋里,專門負責大糞場的活。我一直納悶,他寒嗆的衣著和出眾的相貌何以反差如此之大? 而且這個都這個年紀了,還擔負著這種繁重的勞動,感覺挺可憐的。后來聽人說,這個老頭是解放前太平莊的地主——原來如此。無意之中,接受了一堂活生生的階級教育課——地主解放前剝削窮人,現(xiàn)在就應該被這樣對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大糞場”早已變成了人口稠密的繁華小區(qū)。估計這的居民不會知道自己小區(qū)的前世今生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哎,不對呀,不是說北運河嗎,怎么說起“大糞場”來了? 題跑的也太遠了。得,下回還趕緊書歸正傳吧。(待續(x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之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炮司小門到水閘之間的這段北運河,是我們小時候最熟悉的了,我們經(jīng)常在這一段“野浴”,我記得海洋就是在這一段北運河里學會的游泳(我則稍晚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的北側(cè)炮司墻里的高坡依然蒼翠,河兩岸則種植了垂柳等樹木,綠草如茵,精心鋪設的小路蜿蜒其間,造型各異的亭廊錯落有致。當年砂土裸露、坑坑洼洼的荒瘠野地,變身為美麗妖嬈的帶狀公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水和半個世紀前一樣,兀自靜靜流淌,不舍晝夜。河邊的同學少年卻倏忽間成了白發(fā)翁媼——河水流走了歲月,流走了青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紅樓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閘到了,準確地說是水閘“遺址”到了。水閘是我們當年到84上學的另一條路線,這條路線經(jīng)過北運河時沒有橋,只能從水閘頂上過去。水閘有一人多高,兩端垂直壁立,沒有梯子,只能徒手攀爬。那時身手矯健,小菜一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來稻田地被平掉了,上面修了“西江街”,又建了地鐵站。就在水閘往西十多米的地方跨河建了一座“西江橋”,水閘則被拆的連“骨頭渣子”都沒剩。拆水閘和建“西江橋”我都到過現(xiàn)場,所以清晰記得水閘的具體位置,可惜那時沒有智能手機,沒能留下圖像。不過這回王敏拍下來水閘殘存的一點痕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水閘原址,看著“西江街”上川流往來的車輛,眼前幻化出一大片綠意盈盈的稻田地,一直延伸到遠處的“3707小門”。我竟然一時怎么也不敢相信,當年的稻田地和現(xiàn)在的西江街是同一個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陣秋風拂過,腦海中突然冒出了毛主席的詩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l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待續(x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之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過了水閘再往東這一段,我們小時候來的就比較少了。過了怒江街,就完全超出我們當年的活動范圍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我們一行人過怒江街一路向東,來到長江街一帶的"新樂遺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紀七十年代,沈陽"新樂電工廠"(119)興建職工家屬宿舍,挖地基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史前人類遺址,因此被命名為"新樂遺址"。經(jīng)專家考證,這是生活在12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也是最早生活在沈陽地區(qū)的人類。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其中有一個不到十厘米的、在一個小木棍雕刻的形狀類似鳥的原始人工藝品,被命名為"太陽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慕綏新當政時,把"太陽鳥"定為沈陽市的"市標",大加宣傳,并在市政府廣場的中心位置樹立了一個二十米高金色的巨大"太陽鳥"雕塑。但不知為什么,"太陽鳥"始終沒能推廣開來,很多沈陽人都不知道沈陽還有這么個"市標"。前幾年市府廣場改造,"太陽鳥"雕塑被撤走,從此銷聲匿跡,不了了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令人稍微有點遺憾的還有,雖然"新樂遺址"出土了那么多原始人的遺物和遺跡,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塊人類骨骼化石。我猜想,是不是沈陽地區(qū)的氣候和土壤不利于骨骼變成化石,一切都腐爛成泥土了,或者是一萬年對于化石的生成時間上還遠遠不夠用?盡管對我們來說一萬年已經(jīng)太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順便說一句,咱們外行人如何區(qū)分所謂"新石器"和"舊石器"呢?一個最簡單但標志就是:"舊石器"是打砸出來的;"新石器"是磨制出來的。。磨制的石器肯定比打砸的石器要精確、光滑的得多,當然也就好用得多,生產(chǎn)力得以大大提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類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一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直到一萬多年前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換句話說,人類用了一百萬年,才從打砸石器學會了磨制石器——這回知道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有多艱難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告別了祖先,繼續(xù)前進(牙雞給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待續(x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運河紀行》之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過了長江街,走一小段,就到了黃河大街——在敘述我們的行進路線的時候,我總是感覺哪地方有點別扭,現(xiàn)在終于找到原因了:一般正常的行進都是沿著路走,跨過的是一道道河;而我們今天是沿著河走,跨過的是一條條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黃河大街是縱貫沈陽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之一。1971年我們84中和沈陽其他學校的萬余名學生一起,曾在這條街上歡迎過西哈努克親王和美麗的莫尼克公主。當時我們在道邊站成四排,我是最后一排。漫長的等待之后,終于迎來了國賓車隊,結(jié)果前三排的歡迎花束一齊高舉揮舞,把我們擋了個嚴嚴實實,什么都沒看著。事后聽第一排的同學說,西哈努克親王站在敞篷轎車上接受歡迎。不過,車開得飛快,風馳電掣就過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跨過黃河大街,沿著友誼賓館和北陵公園的外墻前行,兩岸景色美不勝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時北運河南拐,穿過泰山路,復又東轉(zhuǎn),跨過北陵大街,進入省政府對岸的河邊公園。我看到一塊石頭上刻著"將軍園"三個字。這個"將軍"應該指的是張學良。因為河對岸的遼寧省政府的大院,最早是張學良創(chuàng)辦的東北大學。當時少帥重金請了許多國內(nèi)一流的專家學者前來執(zhí)教。其中包括建筑學界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后來因為林徽因的肺病受不了東北的嚴寒,只待了一年,就不得不遺憾地返回北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徽因在解放初期、以五十出頭的年紀死于肺結(jié)核——民國一代女神就此香消玉殞,不知令多少男士扼腕神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將軍園"沒美得沒法形容。假山上一條長廊隨山勢起伏跌宕,廊內(nèi)有兩伙唱京劇戲的老人,怡然陶醉之中,透著一絲悲涼和無奈——京劇和他們一樣——老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今,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日益衰微已是不爭的事實。曾幾何時,京劇火得一塌糊涂。梅、荀、程、尚,"四大名旦"的聲望,遠非八十年代香港"四大天王"能望其項背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想那民國時期,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有點身份地位的人,能唱上兩口、扮上兩出的比比皆是。這叫"票友",上海灘的青幫大佬杜月笙,就是著名的京劇票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票友"水平之高,常常令人目瞠目,有的甚至不輸專業(yè)演員。更有甚者,有的"票友"因癡迷京劇不能自拔,干脆放棄自己半生的職業(yè)和事業(yè),投身梨園,專職唱戲,這叫"下海",甚至領一時風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紀八十年代,"下海"這個消失多年的詞,又被重新發(fā)掘出來。不過,這回是被用來形容放棄工作而專門經(jīng)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將軍園"的長廊內(nèi)稍事休息之后我們又繼續(xù)前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聽著身后漸行漸遠如絲如縷的唱腔,仿佛"國粹"落日的余暉正逐漸暗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待續(x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陳大鵬洋洋灑灑的寫下了6集連續(xù)劇《北運河紀行》發(fā)在群里,大家看的是拍手稱好并寫文贊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譚家敏說:@王平 哈哈,大鵬寫這個《北運河紀行》酷似編劇們寫電視劇的手法,不過編劇們是為了拿稿費,所以愿意把劇情寫的長一點。而大鵬寫這個《紀行》,不僅僅是如實的記錄了沈陽幾位老同學重走北運河的詳細經(jīng)過,而且還把自己學生時代在二道溝,以及二道溝周邊所見所聞的寶貴經(jīng)歷,恰到好處的融入到了《紀行》中,這對我們這些記性不大好或不太知情的同學來說,絕對是一次美好的提點和回憶??创簌i的《北運河紀行》,絕對是享受一次饕餮大餐!期盼看到下一期的“待續(xù)”。[強][強][呲牙][呲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楊亮亮說:一般好的作品尤其是散文類的,一般好的文壇雜家比如老梁,正文前面都會有一些鋪墊,那不叫跑題,那叫形散,目的是意不散,看似東講一段西講一段沒什么關聯(lián),其實都是為一個主題服務的?!侗边\河記行》已出三篇,尚不見書歸正傳,概因此理。況且《北運河記行》,不是《北運河行記》(踏著年輕的足跡)。前者旁征博引,以記北運河變遷為意,后者則不同,以重走北運河,踏著年輕的足跡為神。所以,前者跑題越多,我們越期待,后者,對北運河之外在的細節(jié)描述,記敘越專,我們越期待。期待著,有一日能看到“閑言碎語俺不講,唱一唱景陽岡上武二郎”-----北運河正傳??傊?,《北運河記行》也好,《北運河行記》也好,它們都讓我們這些當年的學生想起了那段流金歲月,喚醒了我們青春時的夢幻。教師節(jié)里重憶北運河。忙里偷閑,閑篇幾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副排長說:記得有人評論音樂時曾說過,熟悉的是最美的,老歌都很好聽。鳥叔的文字也是最美的,因為敘述的事也是我們熟悉的。娓娓道來文字中跳動著畫面,親切感油然而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柳海洋說:紀行所經(jīng)過一景一物,都能引出一段歷史掌故或引發(fā)一番今昔對比的感慨,讀來有知識有趣味,期待下篇的精彩[強][強][強]</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楊亮亮遠在楊州也不甘寂寞,群里發(fā)文并作詩一首: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踏年輕時的路》方落幕,《北運河行記》待續(xù)中,《徒步北運河》又面世,可謂繽彩紛呈,賞心悅目,高手不窮。北運河畔長大的我們,對它獨有情鐘,幾十年后,一次結(jié)伴重游,整出如此獨出機抒,親切熟悉的文字與影像作品。再三閱之,其景動人,其情感人。身在南方,錯過同游,只能遠眺,遺憾之至,忙里抽閑也整一篇 臨江仙《眺望北運河》附庸風雅,聊表同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鵬對同學們的稱贊比較謙虛,寫文說到:深深感謝各位同學 !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不過是一時興之所至,本來只是想向同學們簡單匯報一下我們那天徒步北運河的情況,不想一個沒留神就跑題了,結(jié)果摟不住了,竟致連篇累牘、自說自話。蒙各位同學不嫌聒噪,給予鼓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這里說的所謂一些有關的歷史,僅憑記憶,并未查百度等核實,肯定有很多錯誤和不準確的地方(用易中天的話說就是“硬傷”),但愿千萬別誤導同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次感謝同學們的鼓勵和不棄。祝愿我們同學的情誼俞老彌堅,共渡美好人生??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喜歡徒步旅行,我們喜歡旅行獲取知識,我們喜歡在旅行談天說地,我們喜歡山川河流,我們喜歡美景美食,我們更喜歡在有生之年相伴相隨,去我們想去的地方!目前最容易實現(xiàn)的就是:一,繼續(xù)北運河的后半段,二、徒步南運河,三、渾河。大家準備好了嗎(大家不要緊張,我們只是徒步某一段)?等群主的號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