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此碑被贊譽為:三絕碑!</p> <p>《麓山寺碑》位于長沙市麓山岳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護碑亭1962年建)。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書,江夏黃仙鶴(前人謂是李邕化名,真?zhèn)螣o考)勒石。碑為青石,高272厘米,寬133厘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體楷書。因年久碑面風化,部分斷裂,現存1000余字。</p> <p>碑文敘述自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因文、書、刻工藝兼美,故有“三絕碑”之稱。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稱之為"北海三絕"碑。是長沙市尚存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為歷代藝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豐三年(1080)專程前來臨習,并刻"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16字于碑陰。</p><p><br></p> <p>李邕的行書取法王字,卻富有自己的個性。在用筆上,此碑峭利動健,迅疾跌蕩,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灑脫;在結體上,他注重宏構,不斤斤于點畫的位置經營,這同王字偏重精巧,講究精微處的承接呼應顯然是有差異的。。</p> <p>要言之,王羲之的行書是在險絕之中保持著動態(tài)結構的乎穩(wěn),有一種溫潤疏朗的風韻;而李邕的行書結構更為欹側,造險生奇,筆勢開闔幅度大,</p> <p>恰如董其昌所評:『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焕铉呖芍^是行書豪放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者之一。其書對后世顏真卿、蘇軾等書風的形成,無疑是具有深刻影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