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的家鄉(xiāng)之六:一代帝王沉睡地——南京明孝陵

瑩瑩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暑假期間陪小外孫寫作業(yè),翻看了他們的《明朝那些事》一書,對南京明孝陵產(chǎn)生了興趣。我這個生在南京,長在南京的南京人對明孝陵了解的并不多。為此我?guī)走M明孝陵和明孝陵博物館,走遍了孝陵遺址,上網(wǎng)查閱了有關(guān)資料,制做了此美篇與大家分享。</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別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里。因生活貧困,幼時他給地主放牛,17歲時父母、大哥都死于瘟疫,不得己入寺廟為僧。1352年,24歲的朱元璋投奔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因他作戰(zhàn)英勇,機智靈活,受到郭子興的賞識,把他視為心腹,并將養(yǎng)女馬氏嫁給他為妻。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56年朱元璋帶兵攻下南京,將其改名為應(yīng)天府,1364年自立為吳王。1368年他擊敗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和元軍平定天下,結(jié)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恢復(fù)了漢族的統(tǒng)治地位,在應(yīng)天府(南京)稱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他走出了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歷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68年正月初四,40歲的朱元璋在奉天殿舉行了登基儀式,定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登基后,便開始著手計劃修建陵寢。為什么古代的皇帝在自己年紀輕輕時就要為死亡做準備啦?原來自秦漢時期開始,喪制規(guī)定皇帝不管年齡大小,即位一年后,就可開始營造陵墓。他們認為陵墓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帝王死后必須隆重安葬。朱元璋也不能脫俗,他令劉伯溫考查選址,最后選中了鐘山的陰宅風(fēng)水——獨龍阜玩珠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帝王心目中,陵寢要與高貴的身份相適應(yīng)。為此,他們不加計較的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營建身后的極樂世界。朱元璋雖然出生貧寒,但他由貧苦農(nóng)民成為一國之君后,也同歷代帝王一樣,為自己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陵墓,追求奢侈豪華。</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81年陵墓開工興建,從地下玄宮建起,工程規(guī)模浩大。朱元璋為此招募數(shù)萬名能工巧匠,并征調(diào)10萬軍隊和囚犯服役參加施工。</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82年陵墓建造的第二年,皇后馬氏病逝,九月入葬玄宮。因皇后謚號"孝慈",朱元璋將這座正在營建的陵墓命名為"孝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98年6月朱元璋病逝,入葬孝陵玄宮,與馬皇后合葬。此時,孝陵主體建筑已完備。1413年朱棣為其父修建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完工,標(biāo)志著明孝陵建筑全部結(jié)束。至此,孝陵工程經(jīng)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前后延續(xù)32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馬坊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biāo)志性建筑,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為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坊額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字,批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保護陵區(qū)的肅靜和對朱元璋的尊崇。</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馬坊向西北前行750米,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展現(xiàn)在眼前。大金門坐北朝南,有券門三孔,明代門上裝有朱紅漆大門。整個建筑采用磚石砌筑,下部為石質(zhì)須彌座,頂部為單檐金黃色琉璃瓦。在太平天國戰(zhàn)火中,大金門受到嚴重破壞,屋頂完全被毀?,F(xiàn)在朱漆大門、屋頂、琉璃瓦己無存。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有束腰處的雕花依然線條流暢,花紋清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dāng)年這座莊嚴華麗的大金門,曾是明清皇家陵寢大門的典范,也曾是一個令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外人未經(jīng)允許,擅自入內(nèi)罰杖一百。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六百年風(fēng)雨滄桑,讓百官下馬的道路早已湮沒,孝陵圈圍的皇墻也早已不見蹤影。只有這座早己退去華麗外衣的大金門,依然在默默的守望著孝陵。</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大金門,來到明孝陵的第一座主體建筑——孝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它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它的建成標(biāo)志著明孝陵整體建筑完工。這座建筑也是明清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筑體量最大的一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碑亭因建筑平面為正方形,被南京人稱為四方城。四方城四面各開一券門,頂部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太平天國戰(zhàn)火摧毀了明孝陵地面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碑亭頂部被毀。多少年來陽光、雨雪、風(fēng)霜,直接與古老的文物相接觸,侵蝕了的神功圣德碑和四壁墻體。2012年5月,為了保護文物,恢復(fù)四方城的歷史原貌,文物部門對四方城進行了修繕和加頂,還原了它的真面貌。</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方城內(nèi)放置著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為紀念父親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區(qū)最大的碑刻。碑文由朱棣親自撰寫,共計2746個字,記述了朱元璋的生平功績,表明了明成祖朱棣對父親的敬仰、懷念和愛。 碑座、碑額、碑帽工藝精湛,氣勢雄偉,是明初雕刻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棣登基后即下令為父親朱元璋開鑿神功圣德碑。他將數(shù)以萬計的工匠集中到南京東郊陽山,碑的雛形鑿出后,高達78米,重達3萬噸,堪稱天下第一碑,但最終因無法運出而被朱棣放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棣為什么要積極的為父親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也許是他忤逆了父親之意,通過不正當(dāng)手段篡取了父親親自定下的帝位而心懷罪惡感,心中內(nèi)疚。為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忠心,他大力贊頌朱元璋的開國功績,修建神功圣德碑,表示自已對父親的孝忠。</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碑座是只石龜,稱為龜趺(fū),也稱為赑屃(bì xì),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特別能負重。這只高2.08米的龜趺,傳說原為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天弟弟說出門找點吃的,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哥哥望眼欲穿,每日以淚洗面,但依然沒有盼回弟弟的身影。600年來它對兄弟的思念從未中斷過,淚水日復(fù)一日的流淌,至今龜趺的眼臉內(nèi)都是濕潤的。它那痛苦的表情,憂郁的眼神,讓人不忍久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方城石雕須彌座及被侵蝕的磚墻</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孝陵有3條天然河道用于排水,眼前的紅橋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橋,也是明孝陵第一道排水通道。過了御河橋就是陵墓的神道?! ?l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孝陵神道非常獨特,在歷代帝王陵中絕無僅有。600年前朱元璋修建明孝陵時,東吳大帝孫權(quán)的陵墓擋住了神道的去路。有人提議鏟平孝陵宮前的孫陵崗,朱元璋說“孫權(quán)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為我守門吧”。孫陵崗的保留,成了孝陵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蜿蜒曲折的神道布局,它猶如北斗七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孝陵神道改變了明代之前神道短而直,和陵寢的主體建筑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規(guī)制。</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為東西向,稱為石象路。石象路長615米,路兩側(cè)分列著6種12對24只石獸,每種4只,兩蹲兩立,分別是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這些石獸體現(xiàn)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quán)的象征,又起到鎮(zhèn)魔辟邪的作用,所以它首當(dāng)其沖的站在第一位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獬豸(xiè zhì)是一種神獸,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陵前放置駱駝是明孝陵的首創(chuàng)。駱駝是沙漠的象征,代表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zhèn)四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條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wěn)固。</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麒麟為傳說中的“四靈”之首(麟、龜、龍、鳳),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馬是明代皇帝儀衛(wèi)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帝王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江山的重要坐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道上的石獸全部為整塊石頭雕鑿而成,最大的象重達80噸。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工匠們在冬季將路面灑水,待結(jié)冰后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用人力一路推滾到明孝陵。據(jù)說石獸均為雄性,寓意以陽守陰。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00多年來,這些萌萌的石獸,敦厚地注視著過往行人,從皇家禁地到游人如織,他們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石象路的盡頭,神道開始改變方向,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穿過前方的望柱進入第二段神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望柱在唐宋時期,通常作為神道的起點。但明孝陵的望柱卻置于神道的中間,將神道一分為二,一邊是石像路,一邊是翁仲路。有一種說法認為:朱元璋對傳統(tǒng)帝王陵寢制度進行革新,他認為石獸的作用是驅(qū)妖除怪,石人則為警衛(wèi)侍從,兩者功用不同,所以用望柱將其分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望柱,高6.25米,呈六棱柱形,下粗上細,采用整塊白玉石雕成。望柱頂端為雙層圓柱形冠,改變了唐宋以來神道石柱頂部蓮花式的造型風(fēng)格。</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色的六面柱體上雕刻著云龍紋,自上而下連成一氣,顯得格外雍容挺拔、高聳雄偉,這種別具一格的造形是明初石雕藝術(shù)的精品。</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兩根望柱的下部都有圓形的凹洞,這是怎么形成的?我問了服務(wù)中心的工作人員,她的答復(fù)是古人自己摳的。后聽一位老先生說,古人將望柱上的石粉摳下后給孩子吃,可治百病保健康。不知真假?真是不可思議。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人將望柱看成生殖器官,求子者長年累月用手摸出來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道的第二段稱為翁仲路。為什叫翁仲路,翁仲是何人?歷史上真有翁仲其人,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干將,名叫阮翁仲。相傳他身高一丈三,英勇無比,敵人見了聞風(fēng)喪膽。翁仲死后,秦始皇便把他的形象塑成銅像,立在咸陽宮司馬門外,敵人遠遠見到銅像,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后來的帝王沿習(xí)秦始皇的做法,把立于陵墓前的石人稱為“翁仲”,讓他們像翁仲一樣忠誠地守護著自己的陵墓。翁仲路由此得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松柏掩映下,八尊身高4米的翁仲分成四組,相對而立。兩對武官身軀魁梧,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威風(fēng)凜凜。兩對文官頭戴朝冠,手持朝笏,神情肅穆。600年來他們 巋然不動的屹立于此,忠實地守護著陵墓?!笆R嘶風(fēng)翁仲立,猶如子夜點朝班。"便是對他們的寫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兩對文武官員中,均為一對有胡須、一對無胡須,分別代表老年、青年。有意思,看來老中青結(jié)合并不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道的盡頭是欞星門,也稱龍鳳門,是孝陵神道上一處最重要的禮儀性建筑。欞星門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只剩遺址。2006年經(jīng)考古清理,使用部份原物復(fù)建,重現(xiàn)歷史原貌。</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水橋,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水橋又稱五龍橋,它原為5座橋粱,與文武方門的5孔陵宮門對應(yīng)。據(jù)說五座橋象征著孔子提倡的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正中的橋梁稱為御路橋,專供皇帝行走;左右的為王公橋,供宗室親王及皇室成員行走;最外面的叫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行走。金水橋毀于戰(zhàn)火,清代同治年間改修為三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此,明孝陵的建筑開始按南北中軸線設(shè)置,直至地宮。</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武方門,明孝陵主體建筑的正門,進入文武方門 就進入了明孝陵陵寢。明代的文武方門為五孔門洞,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清同治年間將其改建為一孔門洞。1998年恢復(fù)了明代時的五孔門洞原貌,正門上方懸掛著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四個鎏金大字。</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文武方門前,可以見到一塊不太起眼的"六國文字碑",這是清朝政府為保護明孝陵文物豎立的特別告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朝末年,國門打開,慕名而來的國外游客越來越多。一些人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亂涂亂畫,令當(dāng)時的地方政府非常困擾。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wù)總局和江寧知府在文武方門前豎立起特別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告誡世界各國游客不要在此亂涂亂畫。碑文的大意是“鑒于明孝陵內(nèi)御碑及附近古跡歷年遭破壞、受損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游人越欄參觀或者可能對前述御碑及陵區(qū)古跡造成損壞之行為,一律禁絕‘’??梢姳Wo文物任重道遠,責(zé)任重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紅墻黃瓦的方城、獸目怒睜的門環(huán)、9x9的黃色門釘,都威嚴霸氣的顯示著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文武方門,原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東西井亭。但東井亭的井與亭都己毀損無存,只有西井保存完好。2005年后按原貌進行復(fù)原,重建西井亭與古井相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卜樹,樹齡120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向北前行,便是碑殿。它原為明孝陵的中門,清朝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后在中門的基礎(chǔ)上改建為碑殿。殿中石碑上"治隆唐宋"四個大字為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刻立。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治隆唐宋”碑左右兩側(cè)為清朝乾隆皇帝的詩碑,地上東西方向各擺放臥碑一塊,分別刻載著康熙帝第一次和第三次謁陵紀事,但因戰(zhàn)火碑己損壞。</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明孝陵謁陵。當(dāng)朝皇帝為什么對前朝皇帝的陵墓如此感興趣呢?據(jù)載康熙是滿清統(tǒng)治中原后的第二任皇帝,當(dāng)時清朝的根基還沒有完全站穩(wěn),漢人不服滿人統(tǒng)治,打著“反清復(fù)明”的旗號來對抗清朝政府。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不行,還須依靠漢人。而對朱元璋陵墓的保護和祭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滿漢之間的仇恨,消除民間怨言,以此達到鞏固政權(quán)的目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享殿,原名孝陵殿,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地方,也是舉辦大型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太平天國時期毀于一旦,清同治十二年重建,但規(guī)模比原來的孝陵殿小很多。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上為“二龍戲珠”,中為“日照山河”,下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龍戲珠”浮雕圖案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遺留在地上的56個明代孝陵殿地基的大型石柱座,可以想像當(dāng)年這座殿宇的規(guī)模是多么宏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孝陵享殿四周,漢白玉的三層須彌座歷經(jīng)600年的滄桑,雖然戰(zhàn)爭的煙火摧毀了它,日曬雨淋侵蝕了它,但它依然透著帝王的傲氣,英姿勃勃地站立在這片土地上大放異彩,將精美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螭首,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屬于一種沒有角的龍。因嘴大、肚子能容納水,在古建筑中常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螭首在古代是皇家建筑上的專用構(gòu)件,也是中華龍文化的典型代表。</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雕刻著祥云的望柱柱頭</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角楓,樹齡115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用于焚燒祭祀用品的神帛爐。</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享殿左右的東西配殿,是孝陵重要的祭祀配套建筑,主要用于存放祭祀用品和喇嘛念經(jīng)。因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僅存地基石柱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下孝陵享殿,來到內(nèi)紅門。內(nèi)紅門也稱陰陽門,過了這道"陰陽門",就意味著陰陽兩界相隔,所有的一切都灰飛煙滅。俗話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朱皇帝也抗拒不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道門將陵寢分為“前朝”和“后寢”,后寢”是朱元璋及皇后亡靈的安息之地,由少數(shù)守陵太監(jiān)在內(nèi)部守護,除皇帝和經(jīng)特許的大臣以外,一律不得入內(nèi)。</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前朝后寢"的帝陵制度,前方后圓的陵宮布局設(shè)計,方城明樓、寶城寶頂?shù)冉ㄖ问?,開創(chuàng)了中國明清帝王陵寢建設(shè)規(guī)制的先河。此后500多年,明清帝陵都是依照南京明孝陵的建設(shè)規(guī)制而建造的,因此被譽為中國帝陵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過內(nèi)紅門,沿甬道前行,來到明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御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寬大氣派的大石橋架在御河上,橋長57.5米,寬26.6米,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城市8車道的寬度。兩側(cè)石欄上鏤空的望柱柱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通透,螭首雖多己殘毀,但仍可看出做工細膩。當(dāng)年這座高、大、上的橋梁,堪稱明初橋梁建筑中的杰作。</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石橋也稱 升仙橋,連接方城明樓。朱元璋靈柩由此過橋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而得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升仙橋上,抬頭仰望古老的方城明樓,頓感它的高大恢宏,莊嚴神秘。方城明樓是明孝陵寶頂前的核心建筑,它前高16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35米。下部用磚石砌成的長方形墩臺為“方城”,上部重檐歇山頂?shù)臑?quot;明樓"。</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樓建造在方城之上,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點。清咸豐年間,樓頂毀于兵火,僅剩磚墻四壁。2008年6月,明孝陵方城明樓加頂保護工程開工,修繕后的明樓重檐九脊,金黃色琉璃瓦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輝煌、華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城外部均用巨型條石建成,底部為石刻須彌座,在束腰部位刻有綬帶文和方勝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城底部須彌座,濃縮了建筑基座的標(biāo)志性藝術(shù)。歷經(jīng)600年的風(fēng)雨洗禮,花紋清晰依舊可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城兩側(cè)各有一道黃頂紅墻的影壁與方城相連,由于它特別的形制,因此也被稱為八字墻。這道氣勢磅礴的影壁起到屏障作用,讓你難以見到朱元璋與馬皇后埋葬靈柩的圜丘。</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影壁的精美在于它的色彩和磚雕藝術(shù)。墻體在紅黃兩色的映襯下,顯得富麗堂皇,彰顯出皇家的權(quán)力和財富。墻壁四角、中間、底部的磚雕精細活潑,飽滿圓潤,被視為明代前期磚雕藝術(shù)的代表作。</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東西影壁文物</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城正中為高大的拱門,拱門內(nèi)是深長的隧道。拾階而上,登上54級臺階,隧道出口迎面便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寢地宮——寶頂(也稱為寶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寶頂上綠樹成陰,郁郁蔥蔥,寶頂下部南面的條石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清未年間,國門打開后游人增多,來此的游客都會尋問朱元璋葬于何處?民國初年有人在此寫下這七個字,出自誰人之筆無從考證,至今都是個謎。誰能看出這七個字中的另類。</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到底有沒有葬于此地?民間傳說很多。1381年朱元璋駕崩,為了防止后人盜墓,出殯當(dāng)日南京13個城門同時開啟,在同樣的時間,以完全相同的車馬儀仗從13個城門出殯,讓人難分真?zhèn)?,不知哪輛馬車運載著朱元璋的"真身"。所以,一直以來關(guān)于明孝陵地宮是空的傳說不絕于耳。</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7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無破壞性的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最后證實朱元璋、馬皇后合葬于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至深,馬皇后去世時,朱元璋放聲大哭, 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泄心中極度的痛苦。這是他一生最愛的女人,此后他再也沒冊封過皇后。當(dāng)年建孝陵時朱元璋極為用心,耗費了驚人的人力物力,他既是為了馬皇后,也是為了自已,所以他死后也不會丟下心愛的人,一定要和馬皇后合葬在一起。他們遵守了自己當(dāng)年的承諾:無論貴賤生死, 永不相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上明樓</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樓上的墻磚,均為明朝時期的工藝。為保證質(zhì)量,每塊磚上都打上了燒制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jiān)造官員的姓名,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甚至治罪。可見600多年前在產(chǎn)品質(zhì)量上就有了追溯的理念,責(zé)任落實,嚴格之極。</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明孝陵博物館得知,古建筑屋脊上的小神獸在使用數(shù)量和排序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最高等級為10獸(不含跨風(fēng)仙人、鴟吻),故宮太和殿是唯一有10獸的建筑,明孝陵的明樓上為7獸(當(dāng)時應(yīng)該己屬之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龍生于水行于天,是天子的象征。鳳是百鳥之王,是皇后的象征,龍與鳳又寓吉祥如意;天馬、海馬,一個能飛天,一個可入海,是吉祥駿獸;獅子和狻貌勇猛威武,可鎮(zhèn)妖辟邪;押魚有鱗、有角、有腳,能飛會泳,可興云降雨,滅火保平安。</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國帝王陵一直是盜墓者眼中的寶地,被盜者為數(shù)不少。明孝陵地宮是否被盜過,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謎,各種猜測紛紜。1997年,經(jīng)過長達6年的考古,查明了明孝陵地宮就在圓形寶頂下面。地宮建筑面積竟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fā)掘的北京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最終證實孝陵在歷史上確實沒有被盜掘過,所有內(nèi)部設(shè)施至今保存完好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孝陵地宮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因為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和歷史機緣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一)橫鑿山體。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明孝陵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nèi)部掏空建成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二)墓道偏移。明孝陵墓道并不是人們想象的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guī)的設(shè)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從下手。(三)鵝卵石封土。明孝陵寶頂?shù)姆馔炼严掠泻窈褚粚訄A潤的鵝卵石,用于防盜。類似于古代的流沙防盜法,當(dāng)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很難再找到挖掘的痕跡。(四)雖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屢經(jīng)戰(zhàn)火,但每個新政權(quán)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軍入關(guān)后,對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都有明文規(guī)定——盜墓者殺無赦。(五) 明孝陵離南京城太近,只要一有風(fēng)吹草動,城里立即就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xù)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孝陵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雖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宏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qū)內(nèi)的主體建筑和石刻都是明代建筑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這與歷朝歷代政府的維護、管理是分不開的。國家致力于古建筑的保護,幾十年來投入大量資金對明孝陵進行保護性的維修和環(huán)境改造,使這座古老的建筑更加光彩奪目。如今,明孝陵己成為南京人的大氧吧和后花園。2003年7月,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照片:大金門、方城明樓。</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照片:孝陵殿原貌</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照片:神道上的神獸和文武大臣。中為清朝未年用圍欄保護的石像。</span></p> <p>  注:老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