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于加拿大溫哥華 Deer Lake park 鹿湖公園, Burnaby Lake 本那比湖, Coquitlam Colony Farm 高貴林市聚落農(nóng)場, 漁人碼頭公園等地。<br>攝影:中原虎<br>編輯/制作:中原虎<br> 赤膀鴨(學(xué)名:Anas strepera)中型鴨類,個(gè)體較家鴨稍小,體長44-55厘米,體重0.7-1千克。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狀細(xì)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白二色翼鏡,飛翔時(shí)尤為明顯。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紋,翼鏡白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shí)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shí)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繁殖于冰島、英國東南部,往東橫跨歐洲、亞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島,往南到荷蘭、德國、俄羅斯中部、里海、中亞、加拿大和美國;越冬在歐洲南部、中國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寧島。 <i><b>形態(tài)特征</b></i><div><br></div><div> 雄鳥繁殖羽前額棕色,頭頂亦為棕色而雜有黑褐色斑紋;頭側(cè)及頭上部淺白色,滿雜以褐色斑點(diǎn);自嘴基經(jīng)眼到耳區(qū)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后頸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兩肩具波狀白色細(xì)斑,較長的肩羽邊緣棕色,下背純暗褐色,具淺色羽緣。腰、尾側(cè)、尾上和尾下覆羽絨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緣。兩翅小覆羽和初級覆羽淡褐色,中覆羽棕栗色,外側(cè)大覆羽亦為棕栗色,向內(nèi)轉(zhuǎn)為絨黑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灰褐色,外側(cè)數(shù)枚外翈絨黑色,內(nèi)側(cè)數(shù)枚外翈白色,形成黑白二色翼鏡,三級飛羽淡灰褐色,邊緣和羽端較淡。頦棕色,喉及前頸上部棕白色,密雜以褐色斑;頸部領(lǐng)圈棕紅色,在后頸中部斷開。前頸下部及胸暗褐色,密雜以星月形白斑,使羽呈鱗片狀;腹白色,下腹微具褐色細(xì)斑。兩脅與上背略同,但褐色較淺。腋羽純白色。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div><div> </div> 雌鳥上體暗褐色,具淺棕色邊緣;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飛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緣,飛羽具棕色羽緣,亦具黑白二色翼鏡,但黑色不甚濃著,翅上亦無棕栗色斑。頭和頸側(cè)淺棕白色,密雜以褐色細(xì)紋;頦和喉棕白色,無褐色細(xì)紋,其余下體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滿具褐色斑;胸和兩脅尤為明顯,且綴有棕色。 <div><br> 幼鳥似雌鳥,但翅覆羽無棕栗色,翼鏡黑色部分為灰褐色,白色部分為灰棕色,腹部滿雜以褐色斑。</div><div><br> 虹膜暗棕色。嘴雄鳥為黑色,雌鳥橙黃色。嘴峰黑色,跗蹠橙黃色或棕黃色,爪黑色。 </div><div><br> 大小量度:體重♂775-1000克,♀700-850克;體長♂485-550毫米,♀443-520毫米;嘴峰♂41-46毫米,♀38-47毫米;翅♂250-281毫米,♀233-262毫米;尾♂96-110毫米,♀75-99毫米;跗蹠♂35-43毫米,♀34-41毫米。(注:♂雄性;♀雌性)</div> <i><b>棲息環(huán)境</b></i><div><br></div><div> 喜歡棲息和活動在江河、湖泊、水庫、河灣、水塘和沼澤等內(nèi)陸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活動,偶爾也出現(xiàn)在海邊沼澤地帶。</div> <i><b>生活習(xí)性</b></i><div><br></div><div><b>遷徙</b><br> 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見于華北地區(qū),3月末至4月中旬見于東北地區(qū),其中部分留在當(dāng)?shù)胤敝常溆嗬^續(xù)北遷。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見于東北地區(qū)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遷至華北地區(qū)。11月中下旬大量到達(dá)南方越冬地。遷徙時(shí)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徙。</div><div> <br><b>習(xí)性</b><br> 常成小群活動,也喜歡與其他野鴨混群。性膽小而機(jī)警,有危險(xiǎn)時(shí)立刻從水草中沖出。飛行極快,兩翅扇動快速而有力。</div><div><br><b>食性</b><br> 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shí)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shí)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覓食時(shí)間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開闊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農(nóng)田地中覓食青草、草子、漿果和谷粒。<br></div> 赤膀鴨的赤膀顯露無遺。 <i><b>分布范圍</b></i><div><br></div><div> 繁殖于冰島、英國東南部,往東橫跨歐洲、亞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島,往南到荷蘭、德國、俄羅斯中部、里海、中亞、加拿大和美國;越冬在歐洲南部、中國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寧島。 </div><div> </div> 主要繁殖于中國新疆天山和東北北部;越冬在西藏南部、云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及臺灣;遷徙時(shí)經(jīng)過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和華北一帶。<div><br>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shí)、百慕大、不丹、博內(nèi)爾、圣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開曼群島、中國、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關(guān)島、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耳他、馬提尼克、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lǐng)土被占領(lǐng)、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內(nèi)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圣馬丁島(荷屬)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dāng)⒗麃喒埠蛧?、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lián)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克蘭、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div><div> <br> 區(qū)域性滅絕:基里巴斯。 </div><div><br>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dá)、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直布羅陀、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牙買加、馬里、尼日爾、尼日利亞、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索馬里。</div> 洗澡撲騰水 <i><b>繁殖方式</b></i><div><br></div><div>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shí)己成對。營巢于水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很隱蔽,有時(shí)也在離水域較遠(yuǎn)的地方營巢。巢域面積較大,但在一些營巢條件好的小島上,有時(shí)巢也很密集。每窩產(chǎn)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鳥承擔(dān),但在孵卵前期,雄鳥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后來則離開雌鳥到僻靜地方換羽,孵化期26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后不久,雌鳥即領(lǐng)著雛鳥到更深的沼澤或大的水域邊緣地帶活動,50-60天后雛鳥才能飛翔。</div> 洗完澡抖抖翅膀 夫妻雙雙 水中覓食,頭朝下尾朝上。 夫妻一起尾朝上 形影不離 飛行表演 展翅高飛 飛回水面 降落 草地覓食 謝謝朋友觀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