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茶陵紅旅文化編輯部 龍雪哲</font><b></b></h3>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font></h5> <h1> 縱觀中國革命的歷史,從秦末陳涉起義,到唐代黃巢起義,到清代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到清末孫中山辛亥革命,兩千多年來眾多的革命運動都是成功過后即失敗,可謂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歸根結底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政權建制。而中國共產黨幾經摸索,在很短的時期內就找到了出路,以弱勝強挫敗美日軍國主義侵略,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改變國際格局,終于走上了強國富民的道路,而且鐵壁銅墻永固江山,屹立于地球東方,引領世界格局。<br> <br></h1>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內坪</font></h5> <h1><b>一、中國紅色政權的肇始</b><br><br> 1927年11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茶陵城后,為探索中國建政之路,根據毛委員的指示,撤銷舊制度模式的縣政府,推舉工人、農民、士兵三面代表,組成新型的革命政權機構,名之曰“工農兵政府”。<br> 于是茶陵縣委書記陳韶組織于11月28日在洣江書院操坪召開群眾大會,茶陵革命黨代表宛希先代表毛委員宣告建立“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地址設在原茶陵州衙國民黨茶陵縣政府,工人代表譚震林任主席,設有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工作新鮮而順利,大快人心。<br>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是中國模式第一個紅色政權的肇始,標志著井岡山革命斗爭發(fā)展到了建政階段,為以后的紅色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中國紅色政權史上一座盤古開天地的里程碑。雖然之前建立了鄂南農工政府、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和江蘇如昊蘇維埃政府,但都是蘇聯(lián)模式,稍縱即逝,只有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才是中國模式,轉型為“人民政府”傳承至今。<br></h1>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內坪公生明牌坊</font></h5> <h1><p><b>二、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變遷</b></p><br> 1927年12月底,由于國民黨湘軍第八軍吳尚部一個團加上周邊幾個縣的反動民團向茶陵革命力量反攻,工農革命軍第一營、特務連、茶陵游擊隊、赤衛(wèi)隊、糾察隊和第三營援軍一起打敗敵人,鞏固了茶陵城??墒?,團長陳皓一伙企圖投敵,幸得宛希先及時發(fā)現報告毛委員,才挫敗了陳皓等人的陰謀,史稱“湖口挽瀾”。為防敵人反撲,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機構人員隨部隊轉移到寧岡(今井岡山市龍市鎮(zhèn)),不久又隨茶陵游擊隊從龍市回到茶陵的潭灣山區(qū)。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與茶陵游擊隊協(xié)同工作,在云陽山西麓峽谷與東嶺、西嶺間和敵人打游擊戰(zhàn)。<br> 1928年5月,國民黨湘軍派出一個團常駐茶陵城,加上地主挨戶團,不斷騷擾革命群眾,雖然譚灣偏僻,但是處于茶陵、安仁、酃縣三縣之交的中心地帶,如果敵人圍剿,突圍是非常艱難的,不利于長期駐扎。九隴山是茶陵與井岡山的中轉站,山高林密,群眾基礎好,因此,茶陵特別區(qū)委決定將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機構遷移到九隴山樟木沖,與茶陵特別區(qū)委駐地倒坪隔溪相望。<br> 1928年8月,黨內有人提出,由于敵強我弱,敵人占住茶陵城,工農兵政府的工作不好開展,幾乎是名存實亡,但革命一直繼續(xù),建議改名,于是茶陵特別區(qū)委會議決定,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改稱茶陵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張善誠。<br> 隨著革命斗爭的發(fā)展,1930年2月,茶陵特別區(qū)委及茶陵縣革命委員會從九隴山的倒坪、樟木沖遷入秩堂大湖的譚家屋、劉家屋。2月18日,陳韶、譚思聰、張善誠、雷枝榮、譚家述、謝國瑜、譚余保等領導人,在劉家屋召開會議,研究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鄉(xiāng)、區(qū)蘇維埃政權等問題。會后,茶陵游擊隊黨代表謝國瑜率領部分游擊隊和一千多名農民群眾,浩浩蕩蕩開到了秩堂皇圖村,抄了大土豪龍龔九的家,籌集了一批糧款。</h1><h1> 3月中旬,茶陵縣第一個鄉(xiāng)蘇維埃政權——大湖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在劉家屋成立,譚進樂任主席。中共茶陵特別區(qū)委改為中共茶陵縣委,陳韶任書記。4月,在秩堂的小田寨下坪召開了茶陵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上,就打土豪分田地、擴大紅軍問題作出決議。這次黨代會后,革命斗爭形勢發(fā)展很快,建立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擴大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發(fā)展黨的組織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br> 由于九隴山深處太偏僻,不利于機關人員外出工作,也因為學習模仿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應該讓蘇維埃政權在華夏大地生根發(fā)芽成長,1930年6月初,茶陵縣革命委員會在秩堂小田冠子山改為茶陵縣蘇維埃政府,陳德發(fā)任主席,隨后遷址到小田寨下坪,并于6月15日至25日在寨下坪召開了茶陵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公開宣布茶陵縣蘇維埃政府成立。<br> 為解決根據地工農兵子女求學問題,為革命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蘇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中共茶陵縣委和茶陵縣蘇維埃政府根據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決議,于1930年7月23日在寨下坪創(chuàng)辦了“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招收廣大貧苦工農的子弟入學,特別是開辦“紅軍培訓速成班”,例如已經參加革命的陳宗堯、湘贛省委財政部長老共產黨員陳希云的兒子陳斌、農會骨干的后代劉長希、劉宗舜、陳志彬等,都是先后被推舉到高小通過學習直接推薦到紅軍部隊擔任骨干。<br> 由于軍閥混戰(zhàn),蔣介石國民黨軍無暇顧及“共匪”,革命形勢發(fā)展大好,紅色機構逐步走出大山。<br> 1931年 3月,在將軍山戰(zhàn)斗中, 蘇維埃地方武裝協(xié)助茶陵游擊隊和紅七軍直屬隊、20師58團與湘東南獨立師第3團一起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鞏固了嚴堯蘇區(qū)。 </h1><h1> 1931年3月,將軍山戰(zhàn)斗之后,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由小田寨下坪遷址到堯水南岸。<br> 1931年4月,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由堯水南岸遷到嚴塘灣里,譚余保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逐步完善政府機構,設有勞動部、土地部、財政部、軍事部、文化部、工農檢查委員會和工會、婦女委員會、反帝同盟等組織機構。是年冬,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嚴塘灣里召開,選舉陳德發(fā)為政府主席。期間,嚴塘曾有茶陵游擊隊和紅七軍58團的保護,政府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br> <br> <br></h1> <h5><font color="#ed2308"> 圖為嚴塘灣里蘇維埃舊址</font></h5><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h1> </h1><h1> 1931年8月,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在永新成立,標志著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茶陵縣蘇維埃政府劃屬湘贛省,機關從嚴塘灣里遷回到秩堂小田寨下坪,譚余保調到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工作,茶陵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由譚普祥擔任??h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積極開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蘇區(qū)經濟,號召青年積極參加紅軍,支援革命戰(zhàn)爭,并開展各項革命競賽活動,使秩堂的農業(yè)生產連續(xù)幾年獲得豐收,大批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和區(qū)鄉(xiāng)地方武裝。</h1><h1> 1932年6月初,中共茶陵縣委、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等機關從寨下坪遷入馬首,決定對1931年正月在馬首建立的紅軍兵工廠、東坑江下紅軍醫(yī)院擴大規(guī)模。7月,在馬首劉家祠召開第六次全縣黨員代表大會,研究了擴大紅軍和發(fā)展經濟等問題。接著又召開了第四次全縣蘇維埃代表大會,陳德發(fā)再次被選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這一時期,由于敵人的猖狂進攻,茶陵整個蘇區(qū)被迫不斷縮小,而秩堂仍然成為茶陵最鞏固的蘇區(qū)。 <br> <br></h1> <h1><p><font color="#ed2308">圖為秩堂馬首蘇維埃舊址</font></p><div> </div> 1932年8月,陳德發(fā)任縣蘇維埃主席。<br> 1933年4月,彭積云任縣蘇維埃主席。下半年,敵人在占領高隴后,數次向秩堂進攻,秩堂大部分蘇區(qū)被敵占領,茶陵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等機關以及縣兵工廠被迫從馬首遷到東坑隴上的磨形里。茶陵縣委在磨形里召開了第七次黨員代表大會,動員兒童先鋒隊和黨團員以及群眾參加紅軍,墨莊支部44名黨員一致加入紅軍,并帶動24名黨外同志入伍。繼墨莊支部之后,小田支部動員黨、團員及群眾100余人入伍,成立小田連,這些被稱譽為全省最光榮的例子。<div> 為了阻止敵人向蘇區(qū)進攻,湘贛主力紅軍第十七師于8月18日在雪花坳舉行攻堅戰(zhàn),傷亡300余人,戰(zhàn)斗慘??;11月8日由茶陵獨立團為主力、湘贛紅軍第十七師三個團為援軍、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為后勤供給,開展五佛嶺阻擊戰(zhàn),殲敵1800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取得輝煌勝利。 <br></div><p> 1933年11月,雷保云任縣蘇維埃主席。<br> 1934年3月,茶陵與寧岡合為茶寧縣,張善誠縣蘇維埃主席,直到1934年7月解散。<b><br></b></p><p><b><br></b></p><p><b>三、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涅槃</b></p><br> 1934年正月,敵人進一步向秩堂蘇區(qū)發(fā)動進攻,中共茶陵縣委、縣蘇維埃政府等機關被迫從東坑隴上遷移到江西永新的高坑。<br> 6月,中央紅軍前委會議決定落實戰(zhàn)略轉移部署,因此中共茶寧縣委、茶寧縣蘇維埃政府及其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在7月底被迫解散,機關人員多數編入紅軍參加長征,少數編入譚余保領導的湘贛游擊隊。8月初,紅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西征,離開了湘贛革命根據地,10月中央主力紅軍戰(zhàn)略轉移參加長征。<br> 從1927年秋毛委員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幾年來硝煙彌漫、紅旗招展的羅霄山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革命根據地偃旗息鼓沉寂下來,又回到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還鄉(xiāng)團清算的血雨腥風中……</h1><h1> 中國革命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和全國各地人民參加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 侵略和國民黨反動軍隊,贏得了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h1><h1> 1949年8月,茶陵和平解放,“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轉型為“茶陵縣人民政府”,與天地同行,與日月同輝……</h1>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烈士陵園紀念碑</font></h5> <h1><p><b>四、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紀念地</b></p><br>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從1927年11月建立,到1928年8月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改稱茶陵縣革命委員會,到1930年6月初茶陵縣革命委員會改為茶陵縣蘇維埃政府,到1934年8月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在水深火熱的舊制度和血雨腥風的斗爭中進行了七年艱苦卓越的運作,配合井岡山中央主力紅軍和湘贛紅軍粉粹了敵人的多次進攻,為中國紅軍輸送兵源、特別是為建立保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革命根據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果輝煌,影響巨大,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壯麗的詩篇。<br> 中國紅色政權始于茶陵。中央電視臺1997年特別節(jié)目《井岡山》中曾這樣評價:“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qū)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洣水之濱的小屋里走出來的”。也就是說,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和各地各級“人民政府”的建政,都是傳承1927年“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制模式。<br> 沒有傳承,再豐厚的精神財富也難有價值。為了紀念紅色政權的肇始,傳承紅色基因,2007年茶陵投資1800余萬元修復了工農兵政府舊址。接著,嚴塘灣里的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得到修復、建設、并開放。不久,秩堂馬首的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也得到修復。灣里建設成為湘東最美紅軍村,馬首建設成為湖南最美紅色村。<br> 如今,茶陵洣水河邊的前進村,坐落著一個徽派風格院落,青瓦灰墻,圓柱方檁,畫棟飛檐,它自南宋以來就有,曾是古時的衙門,現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br> 走過頭門、儀門,書寫著“公生明”三個大字的牌坊便聳立在眼前,繞至其北面,便是大堂,穿過二堂、三堂,經廨舍、內宅,便到了后花園,自西向東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形成七進院落,布局嚴謹,古樸雅致,寧靜安謐,鮮花怒放,蝴蝶紛飛。各館內陳列的泛黃舊照、展出的各類實物、一長排大型的將軍頭部雕像……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聯(lián)想到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br><br></h1>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紅旅文化編輯部編撰人員井岡山茨坪留影</font></h5><div><br></div><h1>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已經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想教育基地,成為實踐“三個代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重溫入黨誓詞的重要陣地。</h1><h1> 隨著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的開發(fā)合作,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的艱難歷程和崢嶸歲月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的圖片越來越被人青睞,前來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游客絡繹不絕。 </h1> 圖為茶陵縣紅旅文化編輯部編撰人員井岡山茨坪留影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作者寧岡(今龍市)龍江書院留影</font></h5> <h5></h5><h1><br></h1> <br>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茶陵縣烈士陵園紀念碑前緬懷活動</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農村老屋</font></h5><h5><br><div>(龍雪哲:茶陵縣秩堂人,中學教師,業(yè)余作家詩人,茶鄉(xiāng)文化學者。喜歡山水,愛好文史,樂意在文字里行走,夢游風景的遠方。)</div></h5>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新農村建設環(huán)境</font></h5> <h1><b><font color="#ed2308"> 茶鄉(xiāng)紅</font></b></h1><b>—— 紀念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90周年</b><br> 龍雪哲<br><br>從神農走來的茶鄉(xiāng)<br>鑄造過無數的輝煌<br>也經歷過太多的磨難<br>敢為人先的靈魂啊<br>何時藏進了迷茫<br><br>女媧盤古太遙遠<br>普羅米修斯在何方<br>毛委員引來了革命火種<br>從此茶鄉(xiāng)一片紅<br>云陽山有了太陽<br>洣水河有了方向<br>炎黃子孫有了力量<br><br>九十年前風云變幻<br>星星之火燎原茶鄉(xiāng)<br>秋收起義上井岡<br>開辟了革命道路新氣象<br>革命政權迷茫時<br>湖口挽瀾是膽量<br>工農兵政府第一家<br>首創(chuàng)中國民主建政共產黨<br>古老的茶鄉(xiāng)一片紅<br>土地革命喜洋洋<br><br>血雨腥風從天降<br>茶鄉(xiāng)的意志堅如鋼<br>拋頭顱啊灑熱血<br>茶陵牛建設新家園<br>革命故事千千萬<br>神農故邑永遠是榜樣<br><br>天蒼蒼啊野茫茫<br>當年多少父子上戰(zhàn)場<br>如今多少老母在張望<br>回來了啊回來了<br>二十五位共和國將軍<br>六千革命烈士魂<br>五萬性命埋家鄉(xiāng)<br>鮮紅的旗子高高飄揚<br><br>踩著土地的血紅<br>走過歲月的崢嶸<br>九十年茶鄉(xiāng)紅彤彤<br>神農故邑走進中國夢<br>工農兵政府仍然輝煌<br>茶陵牛接力在路上<br>血染的風采永遠耀茶鄉(xiāng) <div><br></div><div>(原載《茶陵工作》2017年7月刊)</div> <h5><font color="#ed2308">圖為新農村建設環(huán)境</font></h5> <h1><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