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8月2日上虞博文小學三(4)班太陽花中隊紅色雛鷹研學小隊開展了以“弘揚青瓷文化 堅守精神家園”為主題的研學之旅</p> <p> <b>目錄</b></p><p><b>1、研學線路 </b></p><p><b>2、研學人員及分工 </b></p><p><b>3、研學任務 </b></p><p><b>4、研學問題 </b></p><p><b>5、研學過程 、研學成果 </b></p><p><b>6、總結反思</b></p> <p>1、研學路線</p><p>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上浦瓷源小鎮(zhèn)</p><p>6:30-7:00 城市陽臺集合 </p><p>7:00-7:30 開車去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 </p><p>7:50-9:00 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研學 </p><p>9:10-9:30 開車去上浦瓷源小鎮(zhèn) </p><p>9:40-11:00 上浦瓷源小鎮(zhèn)研學 </p><p>11:30-12:00 開車回家 </p> <p>2、研學人員及分工</p><p>指導老師:丁莉莎</p><p>組長: 王添煜 </p><p>組員:徐瀚辰、邢心遠,陳宇靈、徐可馨、任曼露</p><p>組員分工:</p><p>資料收集: 徐可馨、陳宇靈 </p><p>資料整理: 王添煜 </p><p>活動發(fā)言: 徐瀚辰 </p><p>基地攝像: 任曼露 </p><p>基地記錄: 邢心遠 </p><p>成果展示制作: 王添煜 </p><p>研學點介紹: 徐可馨、徐瀚辰、陳宇靈</p> <p>3、研學任務</p><p>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任務:1)、了解青瓷的歷史;2)、了解青瓷制作的工藝</p><p>上浦瓷源小鎮(zhèn)任務:1)、體驗陶瓷制作;2)、了解瓷器發(fā)展演變過程;</p> <p>4、研學問題</p><p>1)、青瓷為什么是青色的?</p><p>2)、瓷器是怎么制作出來的?</p><p>3)、為什么我們看到好多瓷器是碎的?</p><p>4)、為什么現(xiàn)代的瓷器怎么薄古代的瓷器這么厚?</p> <p>5、研學過程、研學成果</p> <p>一早出發(fā)來到了美麗的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了十里荷塘之繡美,鳳凰湖的寧靜。</p> <p>這里三山環(huán)抱,湖水清澈見底,微風徐徐,大家有說有笑的,盡管炎陽高照,但同學還是堅持著。</p> <p>隊員們來到了禁山窯址參觀了西晉龍窯、三國龍窯等遺址,讓隊員們了解了燒窯的情形。</p> <p>參觀了各式各樣的瓷器,據(jù)說這些瓷器都價值連城[呲牙]</p> <p> 可惜我們沒有專業(yè)老師給我們講解,只能走馬觀花,了解個大概,沒都能解決研學的問題。</p> <p>隊員們來到了制瓷作坊本來是想體驗一把做陶瓷的感覺,但是這邊不提供這個業(yè)務,沒有辦法只能看著模具過一把干癮。</p> <p>我們覺得這樣下去不對啊,研學問題都解決不了,于是我們附近找人打聽,最后來到了瓷源小鎮(zhèn)顧氏越窯青瓷研究所參觀學習希望能從中學到知識,解決研學問題。</p> <p> 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陶瓷制作工場,青瓷的制作是個復雜的過程,青瓷由泥變成瓷器,要經(jīng)過多道工序,大體有取土(石)、粉碎、篩選、淘洗、陳腐、練泥、成型、晾曬、修坯、裝飾、施釉、燒成等18道工序。制作越窯青瓷的原料是瓷石或瓷土。瓷石由石英、長石、絹云母、高嶺石等組成,完全風化后就是通常所見的瓷土。窯工在對原料進行粉碎、淘洗、沉淀、練泥、陳腐等加工后,就進入了制作坯件的成型工序,當時制坯的常用成型方法有泥條盤筑、快輪拉坯、范制、捏塑等,早期大件器物多用泥條盤筑制成。碗、盤、缽、碟等小件圓器用快輪拉坯法直接成型。瓶、罐、壺等器物,用快輪拉坯法分段拉成,然后再粘接成整器。越窯的羊形器、獅形器等,先用陶范制成兩半,再粘為一體。各種實心的人像和動物等,多采用捏塑法成型。到唐代,由于對原料的精細加工以及用匣缽裝燒坯件,使青瓷的釉質更細膩純凈,釉色均勻而潤澤。所以要完成青瓷這個工藝品,這背后有著早期先民嘔心瀝血、艱苦奮斗的大國精神;這道道復雜的工序背后,又在講訴著早期先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故事;這背后更挺立著早期先民頂風冒雨的鋼鐵脊梁,浸透著先民們風雨兼程的辛勤汗水。</p> <p> 通過研究所負責人顧少波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受益匪淺。顧少波老師果然是業(yè)內(nèi)專業(yè)人士,聽顧老師給我們講解制瓷過程和越窯的發(fā)展,了解青瓷發(fā)展歷史,感受青瓷文化魅力。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句詩講的就是越窯青瓷,咱們的青瓷文化已保留了千年。聽了顧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了解了青瓷為什么是青色的,原來我們上虞這邊土的顏色本色就是青色的,這就是青瓷的來源;還了解了青瓷從西晉、三國到現(xiàn)代是由厚到薄的演變,最早制作工藝不發(fā)達只能做成厚的,后來工藝慢慢發(fā)展先進了制作的產(chǎn)品就薄了;根據(jù)一個一個不同朝代的對比我們很直觀的看出了這個問題;最后邢心遠同學問了顧老師為什么陶瓷好多都是碎的,原來是當時的皇帝不喜歡了就打碎了。當時的皇帝好專制,當時的人民也不會太幸福把,想想現(xiàn)在多好,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在習主席的領導下我們的生活幸福安康!</p> <p> 上虞的青瓷產(chǎn)品種類真是豐富,</p> <p> 青瓷文化集聚著團結協(xié)作、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最后在與顧老師的合影下我們結束了這次研學之旅</p> <p> 每位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研學任務,每人獲得了一枚獎章!</p> <p>6、總結反思</p><p> 上虞是越窯青瓷的發(fā)源地,是青瓷的故鄉(xiāng)。青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上虞先民對世界的貢獻。青瓷豐潤了文明古國的姿色,可謂是大國之重器。</p><p>青瓷,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瓷器。說起青瓷,我們總要想起陶器,其實陶器與青瓷就如母子關系, 青瓷以堅固、美觀,耐酸堿腐蝕,易清洗,盛貯方便等優(yōu)點,完成了陶向瓷的完美蛻變。制作青瓷,需要優(yōu)質的水、豐富的瓷土和充足的燃料,上虞的母親河——曹娥江,具備制瓷的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兩岸是低山丘陵,瓷土燃料豐富,運輸方便。汲水,取泥,攪和,拿捏,煅燒……在制瓷的“竅門”,瓷泥的配方,泥坯的干濕,火候的掌控等方面互相探討,把越窯青瓷制作歷練到爐火純青。上虞的先民就是在這一方物華天寶、鐘靈毓秀的好地方,孕育出了“青瓷”這一中華文明的瑰寶。這是上虞的奇跡,中國的奇跡,人類的福音!</p><p>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有言: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青瓷文化是中國的遺產(chǎn),也是世界的遺產(chǎn)。在青瓷國粹身上流淌著民族的血脈,鐫刻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留下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那就是博大精神的青瓷文化:集聚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著團結協(xié)作、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包含著開拓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青瓷文化是對中國精神的最好詮釋,閃耀著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光芒,在千年文明中,青瓷文化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輝。</p><p>青瓷文化集聚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青瓷的制作是個復雜的過程,青瓷由泥變成瓷器,要經(jīng)過多道工序,大體有取土(石)、粉碎、篩選、淘洗、陳腐、練泥、成型、晾曬、修坯、裝飾、施釉、燒成等18道工序。制作越窯青瓷的原料是瓷石或瓷土。瓷石由石英、長石、絹云母、高嶺石等組成,完全風化后就是通常所見的瓷土。窯工在對原料進行粉碎、淘洗、沉淀、練泥、陳腐等加工后,就進入了制作坯件的成型工序,當時制坯的常用成型方法有泥條盤筑、快輪拉坯、范制、捏塑等,早期大件器物多用泥條盤筑制成。碗、盤、缽、碟等小件圓器用快輪拉坯法直接成型。瓶、罐、壺等器物,用快輪拉坯法分段拉成,然后再粘接成整器。越窯的羊形器、獅形器等,先用陶范制成兩半,再粘為一體。各種實心的人像和動物等,多采用捏塑法成型。到唐代,由于對原料的精細加工以及用匣缽裝燒坯件,使青瓷的釉質更細膩純凈,釉色均勻而潤澤。所以要完成青瓷這個工藝品,這背后有著早期先民嘔心瀝血、艱苦奮斗的大國精神;這道道復雜的工序背后,又在講訴著早期先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故事;這背后更挺立著早期先民頂風冒雨的鋼鐵脊梁,浸透著先民們風雨兼程的辛勤汗水。</p><p> 上虞的青瓷產(chǎn)品種類豐富,有“千魔萬身”的稱號。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主要有執(zhí)壺、罌、瓶、罐、杯、盞托、粉盒、碟、匙、水盂、油盒、枕、唾壺以及模仿動植物器皿等。包括飲食器、樂器、文房用具、衛(wèi)生器具、照明具、喪葬用品等。青瓷,作為高科技含量的工藝品,在當時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正因為創(chuàng)新,上虞的青瓷不斷推陳出新,上虞越窯在漢代已采用幾何紋裝飾,三國西晉則以壓印的網(wǎng)格帶紋、戳印的聯(lián)珠紋為主體,東晉南朝改為褐色點彩和刻劃蓮瓣紋,唐宋時期又盛行刻劃花裝飾。正因為創(chuàng)新,上虞的青瓷以器型端莊,器壁薄,色澤青綠、晶瑩,質量居全國瓷器之冠,蜚聲海內(nèi)外。青瓷,作為高端、技藝精湛的工藝品,把國學文化推向新的高峰,她攜帶著中華民族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符號,早年惠澤日本、朝鮮、巴基斯坦、伊朗等國人們,兩宋以后,又遠嫁亞非歐諸國,風靡全世界,在古代的經(jīng)濟全球化中獨占鰲角,在一帶一路上賺得了外匯,傳遞了友誼,弘揚了國威。</p><p> 青瓷文化集聚著團結協(xié)作、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沒有團結奮斗,青瓷這個系統(tǒng)工程談何做起。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團結一心,沒有齊心協(xié)力,只會是一盤散沙,家無法興,業(yè)無法旺,國無法強。2014年,上浦鎮(zhèn)大善小塢村的“禁山”窯址列為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上虞青瓷文化在世界申遺成功,這更堅定了我們上虞人的文化自信。今天我們正處在與全球經(jīng)濟激蕩的世界性洋流中,正走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個宏偉工程,復雜工程,系統(tǒng)工程,一方面,我們要以青瓷文化為依托,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中西合璧,推陳出新,熔鑄民族文化的內(nèi)生潛力,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以對民族、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把傳承青瓷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用優(yōu)秀的青瓷文化滋養(yǎng)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守護好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p><p> 這次研學活動前期準備不足,對研學點未能充分了解,下次研學要對研學點有個充分的了解后再去研學,而且不能是走馬觀花,要切切實實的學習到知識。下次最好還要有一個專業(yè)的人帶隊研學這樣比較全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