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0年5月24日,驚聞受人尊敬的克勤兄因病去逝,萬分悲痛??饲谛质且粋€才華出眾的人,性格溫和,酷愛美術,留下了很多作品,讓我們深切的懷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毛克勤,四川雅安名山縣人,1946年9日27生,是雅安地區(qū)美術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群眾文化學會民間美術研究會會員。不幸于2020年5月24日因病去世,這讓認識他的人都感到萬分悲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61年3月,年僅14歲的他,由于生活所迫,來到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當了一名農(nóng)業(yè)工人,該培植場在1963年與雅安縣蒙山茶場合并為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至此,毛克勤就成了茶場的一名農(nóng)業(yè)工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61年 —1972年期間,上級安排他長期駐守在蒙頂天蓋寺,管理及守護著那里的古廟和茶園。如今在蒙頂天蓋寺,面對如織的游客及美景,有誰知道當年破敗惡劣的環(huán)境!有誰知道一個年僅14歲的少年,那種孤獨寂寞的心境,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歷練了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美術才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73年—1984年7月,由于他吃苦耐勞,工作認真負責,被抽調(diào)到后勤部門,擔任蒙山公路的施工管理和維護;還擔任過蒙山茶場的財務工作;參與了規(guī)劃籌建蒙山茶場汽車定點修理廠的工作;在多次工作的變化中,他能獨擋一面,任勞任怨,成績斐然,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同時,在百忙中他仍然不忘喜愛書畫的初衷,空閑之余堅持自學。六十年代涉及剪紙藝術,84年調(diào)入雅安市廣告公司后,進一步提升了他的藝術修養(yǎng)。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四川青年美術作品展;全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雅安地區(qū)首屆刻字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毛克勤自幼酷愛美術,參加工作后自修美術從未間斷,六十年代涉及剪紙藝術,興趣甚濃,八十年代始,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四川省青年美術作品展;全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四川省首屆剪紙作品展,以及雅安地區(qū)首屆刻字展。毛克勤為雅安地區(qū)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群眾文化學會民間美術研究會會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克勤的畫卷,里面的畫很多都是平生第一次相見,但它又是那樣熟悉,熟悉到每一幅畫,都可以帶出我在蒙頂山的一段生活來。比如,那幅坐著拖拉機出入山林的畫,那場景是我親自經(jīng)歷過的。一眼看去,仿佛少年時光乍現(xiàn)眼前,不禁淚眼娑婆。比如那幅云林深處的佛善祠,我曾在那里云出霧進,俯仰山川,長嘨少年之志,于今自省,仿若垂翼之鷹,不復神遊蒼穹,一生之內(nèi),前后若然隔世,得失之間,如有禪機漸悟。再如那綿延云間的梯坎路,克勤他們從那里出工勞動,我則在那里直抒胸懷,放聲高歌;整段的洪湖赤衛(wèi)隊,整段的天仙配,整段的劉三姐被我唱出,實在的說,那銀鈴般的歌聲,可以從山腳傳到山頂。而那面對山洪的搶險圖,載歌載舞的歡慶圖,則是屬于勇敢的哥哥他們的。家雞、仙鶴、游蝦、鮮花圖,又多象是現(xiàn)實之中,克勤他們苦中尋樂的生活再現(xiàn)啊。(汪遠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克勤在駐守蒙頂山天蓋寺時,曾親手種下了幾顆李子樹,經(jīng)過幾十年的風雨,如今的李子樹郁郁蔥蔥,游覽蒙頂,見景思情,更加懷念克勤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紀念克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毛克勤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他性格溫和、待人誠懇、做事認真。自幼酷愛美術,雖經(jīng)歷坎坷,環(huán)境艱難,但鍥而不舍,長期堅持自學,始終不忘初心,孜孜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縱觀他的書畫,其書不拘古范,書隨心畫,多姿多彩,都是善于汲取敢于創(chuàng)新之作。其雞畫得更是神采飛揚,不僅是以形寫神,還頗有擬人情調(diào),寓意深刻,扣人心弦。他在創(chuàng)作中善于從古畫中汲取營養(yǎng),探索嘗試,悉心發(fā)揮,除選題新穎,思路廣闊,佈局別致,形象刻畫生動,筆墨技巧純熟而外,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色彩很和諧,唯美。他常用薄涂法,多遍罩染,薄中見厚,雅淡中見豐富,普遍充滿生命的律動,講究色彩的節(jié)奏與韻律,追求形式感,頗動人心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他的國畫,山河壯闊,意境遼遠,氣魄憾人。他畫云能感覺到水氣粘稠,感覺到空氣中泥土的芬芳;他的樹木,枝干堅挺有力,使畫面輕重得當,虛實相生;他筆下的草地滿目生機,方寸畫面卻給人氣象蒼茫之感。他畫的人物也十分傳神,用筆簡潔洗練,得其概要,筆意周密,不差毫末。既采用了國畫傳統(tǒng)的勾勒,渲染技法,又汲收了西畫注重明暗,焦點透視,分面造型的特點。足見其素描功底之扎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總之,他以對自然,對人生積極參與的意,沉浸于生活。他經(jīng)常到壯麗的山河中去寫生,采集生活素材,反復凝煉,進行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嗚呼!天妒英才,令人扼腕,使人悲傷!他留下的畫作,就權當作我們對他不能忘卻的懷念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劉慶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0二0年九月于成都</span></p> <p>水調(diào)歌頭《再聚蒙頂山》</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昔日小青年 來自塵世間 初踏人生之旅 駐足蒙頂山 年年茶園為伴 任憑寒暑熬煎 趕后堰背炭 向蒙頂搬磚 豪情沖霄天 墾蠻荒 筑公路 架電線 滿腔青春熱血 揮灑山林間 迄今五十余年 盛世國泰民安 雖霜染黑髮 喜老友重逢 再聚蒙頂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生克勤克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畫冊終于定稿了,在作者工作和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完成此心愿,心稍許一些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生前書畫創(chuàng)作眾多,門類涉及剪紙、木刻、國畫、水粉。作者用他的閱歷和思考留下了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以及蒙山茶場匆匆歲月之印記。我們一群藝術的門外漢,無以從藝術之角度選擇,唯有量冊而定內(nèi)容,力求存優(yōu)去次,幸此冊的目的不是用于發(fā)表,旨在作為懷念的方式留存于家庭和朋友之中。霄霄要我這個外姓叔叔為畫冊寫幾句話,以勵志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父母是耕耘三尺講臺的教育工作者,幾十年教書育人,唯有自己的孩子未滿十四歲就放下書包參加工作??蓱z天下父母心哦!他們當時不知承受了多大的煎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讓往事存封吧,揭開都是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古詩云:“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讓蒙頂山茶譽滿天下,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蒙山,茶園荒蕪,房屋凋敝。成都、雅安、名山一群十四五歲的小青年先后來到這里,充當了建設茶山的先鋒。他們“后堰背炭,蒙頂搬磚,墾蠻荒,筑公路,架電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當時大家雖年幼,但都能相聚一起“抱團取暖”,唯獨作者被派去山頂天蓋寺守破廟。天蓋寺門前那兩棵郁郁蔥蔥的李子樹,正是作者當年親手所種。樹雖不語,亦默默見證主人那段苦中作樂的青蔥歲月。不明白當時的領導為啥沒有一點惻隱之心······.一條殘存于荒莽之中的崎嶇小路順山而上,穿過千年的銀杏林,跨過飽受風霜的山門,破敗的古廟早已千瘡百孔,連個泥菩薩都沒有,立于山門的石碑記載著蒙山過去的文明,皇茶園里后人補栽的茶樹,可否承載先人植茶的偉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蒙頂茶文化遺存是需要守護的,這也是當年領導人的智慧和遠見,若沒有當時對殘存茶文化的保護,哪來今日之輝煌。但作為個體,承擔的責任與年齡頗不相稱。那時的蒙頂,偶爾還有野獸出沒呢······,命運?。∧銥檫@孩子鋪就什么樣的路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生活還得繼續(xù),作者在廟前開辟菜園,把佛堂改為書齋,人生有理想,希望就在路上。從此云卷云舒伴隨作者尋覓心中的夢,丹青言志,揮毫抒情伴隨作者一生。不知作者的第一幅習作,是蒙頂之古柏還是五峰之茶林?是西來的大雁還是東去的浮云?或者是臨摹先人之詩句“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抑或“天無纖云水清澈,我在蒙頂夜吹簫”。十四歲哦,歲月埋藏了多少故事,歷史可能模糊了他們的足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但人們不應該忘記他們這一代人的奉獻。而我認為鑄就畫冊的靈魂或者就是從獨守茶山開啟,其意義就是晚輩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想想先輩曾經(jīng)的執(zhí)著與堅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回歸畫冊,凝視《精忠報國》圖,我恍惚感覺作者借歷史人物抒發(fā)自己的家國之情。一闕《滿江紅》寄托了作者“情懷”;孤傲的《雄雞圖》《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作者之俠氣精神,拒權威,近弱者,這是作者之“品格”;木刻《千里之行》是獲獎作品,我認為同時也是作者的最佳力作,它完美詮釋了作者之“勤奮”;《橫挎三八大蓋的大叔》一句“干活去”是作者對歷史背景最辛辣的幽默,它觸及我們的靈魂,引起人們的反思!《蹺二郎腿的干部》拾野果充饑有錯否?有罪否?此兩幅我稱之為作者之“智慧”;另一類作品《鍋莊舞》《運載電桿上山圖><搭乘拖拉機>等是作者對生活和工作中點滴記錄。蒙山知青,人人均可對號入座,畫中人物,是你,是我,是他。此類美圖是作者苦中尋樂的“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謝謝作者把歲月定格于一瞬,讓我們審視多少“過眼云煙”??v觀整個畫冊,它不僅僅屬于個人,也不應該僅存于家庭之中,它是蒙山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浪花中浸潤了蒙山知青對茶山的貢獻和作者的情感,也是后人研究蒙山,開發(fā)蒙山的補充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字和語言難敘作者的一生。愿天國的“毛哥”福佑家人!祝愿未來看到此畫冊的毛氏后人繼承祖志,著力“耕耘”,業(yè)精於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汪遠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O二O年九月于蒙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幾十年風雨相伴,有您有我,有患難的蒙山伙伴,蒙頂?shù)那俾曇廊挥朴骑h來,彎曲的山路承載歲月的過往,您,儒者的風雅,智者的風范,處凡事而顯仁者之智慧,此生只能仰望,走好,阿哥!生者永存對您的懷念!”蒙山知青汪遠程朋友的感言代表了我們的心聲,讓我們祝賀克勤兄的遺作面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克勤兄!安息!</span></p> <p class="ql-block">感謝克勤兒子騰霄提供的畫冊圖片,美篇僅刊錄了部分畫作?,F(xiàn)“克勤畫冊”已經(jīng)問世,愿更多的朋友們有機會閱覽及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