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抗美援朝鴨綠江幾處渡口的相關情況及志愿軍各軍過江的地點時間》

魚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 如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共有6個兵團、27個軍以及若干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工兵、鐵道兵等兵種部隊和后方勤務部隊入朝參戰(zhàn)。這些部隊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地點主要在遼寧省的安東(現(xiàn)丹東)、長甸河口,吉林的輯安(現(xiàn)集安)、臨江四地。現(xiàn)將這四處渡口的有關情況及參戰(zhàn)部隊渡江時間地點匯集如下:</p> <p><b>  一、鴨綠江簡況</b></p><p> 鴨綠江原為中國內河,現(xiàn)為中國和朝鮮之間的界河。江中的朝方島嶼——綢緞島和薪島等與中國陸地接壤。目前河口為雙方共用。</p><p> 鴨綠江發(fā)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上游舊稱建川溝,流向在源頭階段先向南,經(jīng)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后轉向西北,再經(jīng)臨江市轉向西南。干流流經(jīng)吉林和遼寧兩省,并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附近流入黃海北部的西朝鮮灣。鴨綠江全長795公里,流域面積6.19萬平方公里(中國境內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7.6億立方米,擁有渾江、虛川江、禿魯江等多條支流。江上建有水豐、太平灣等數(shù)個大中型水電站、水庫。</p><p> 鴨綠江河道落差大,平均坡降為1.7‰,河源段海拔高程在1000—1500米之間,河道平均坡降達9.05‰。長白至臨江段,兩岸高山連綿,河谷切割較深,河道彎曲,行船困難。臨江以下兩岸山勢逐漸降低,河道坡降變緩,至渾江匯流處,河道坡度平均為0.75‰,水豐電站以下河勢逐漸寬展,進入中下游,水流分叉、沙洲漫布,到九連城馬市臺處進入感潮河段。下行至河口的口門列為潮區(qū)。水豐電站至叆河口一段長59公里,江面寬400--500米,平均坡降為1‰,河口至浪頭一段長28公里,江面寬約500-1000米,平均坡降為0.5‰。</p> <p>  鴨綠江流經(jīng)長白山地,河谷陡窄,比降大,干支流多良好壩址。鴨綠江干流可開發(fā)水能資源有25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100億度。截至1984年,鴨綠江干流上共建成四座大中型水電站,分別是水豐水電站、云峰水電站、太平灣水電站和老虎哨水電站。水豐水電站1937年開始建設,1941年發(fā)電。1955年成立中朝鴨綠江水力發(fā)電公司,雙方合營水豐發(fā)電廠并進行了恢復改建。云峰水電站于1959年中朝共同興建的,1965年開始發(fā)電。經(jīng)中朝鴨綠江干流規(guī)劃推薦的太平灣水電站1982年由中方開始建設,1985年發(fā)電。渭源(亦叫老虎哨)水電站1978年由朝方開始建設,1984年發(fā)電。鴨綠江干流上現(xiàn)已建成4座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8萬KW,年發(fā)電量77.4億kW/h(包括水豐水庫兩側的擴建電站),占可開發(fā)水能資源的77%。另外,在鴨綠江的支流渾江上也建有恒仁、回龍山、太平哨三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量45.5萬千瓦。在朝鮮境內支流禿魯江上也建成了禿魯江水電站。</p><p> 鴨綠江洪水主要發(fā)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大洪峰流量為17200立方米/秒。由于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特大洪峰和水災。為防止水患,于民國年間在丹東市內江岸一帶修筑了多處土壩和混凝土結構的江堤。江堤高五米,寬二米,長二公里,設有十四座壩門,以減少洪水造成的損失。</p> <p><b>  二、鴨綠江上的制式橋梁</b></p><p>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河,江上已經(jīng)建成(包括已毀壞和不能使用的)的制式大橋共7座,這7座橋梁均建于二十世紀上半葉??姑涝瘧?zhàn)爭發(fā)生之前,這7座橋梁都是可以正常通行的。2010年2月25日,根據(jù)中朝兩國協(xié)定,在丹東新區(qū)浪頭和朝鮮新義州南側龍川建設一座新橋。新橋于2010年12月31日開工建設,至今仍未建成。</p><p>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已經(jīng)建成的鴨綠江大橋共七座,從下游開始沿江排列,分別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日偽時期日本人拍攝的一橋。1950年40軍過橋入朝后半個月(11月),一橋被炸斷。</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一橋正面,帶鐵軌。1943年二橋建成后一橋鐵軌拆掉,變?yōu)榧児窐颉?lt;/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鐵橋中間可以旋轉開閉</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第四橋墩轉開時的情形</span></p> <p><b>  第一座</b></p><p> 位于安東(現(xiàn)稱丹東)。原稱為鴨綠江大橋一橋,或稱下橋,現(xiàn)稱為斷橋,位于中國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qū)江岸路鴨綠江畔,是原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后的殘余部分。鴨綠江斷橋為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第一座橋,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由當時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丹東市區(qū)唯一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p> 鴨綠江斷橋該橋原為12孔可開閉式鐵路橋,總長944.2米,寬11米,最初由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于1909年開始建設,1911年10月竣工,初為鐵路橋。從中方數(shù)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便于過往船只航行。該橋為鴨綠江上的第一座橋梁,1943年4月日本在此橋上游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橋(今中朝友誼橋),此橋被改為公路橋。</p><p> 朝鮮戰(zhàn)爭期間,由于該橋作為中方支援朝鮮前線的交通大動脈具有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1950年11月8日至21日,美軍出動轟炸機600余架次,對鴨綠江上所有橋梁以及朝鮮北部的村莊、軍事設施和交通要道進行了地毯式轟炸。朝鮮北部頃刻間化為廢墟,鴨綠江沿岸一片火海。鴨綠江一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的8孔橋梁全部沉入江中,一橋徹底癱瘓。</p><p> 抗美援朝勝利后,朝方將下橋所屬的6孔鐵橋殘骸拆除。而中方所屬的殘橋,帶著累累彈痕,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座大橋中國的一側能完好保留下來,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朝鮮戰(zhàn)爭時,侵朝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是美國有名的“常勝將軍”,他在戰(zhàn)爭初期,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把中國和朝鮮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節(jié)”前把戰(zhàn)線推到鴨綠江邊。而美國政府注意到中國政府的一再抗議和嚴重警告,擔心如果繼續(xù)空襲中國將會迫使中國卷入這場戰(zhàn)爭。因此,美國空軍在轟炸鴨綠江大橋時,不得不嚴格地把握中朝界線,只轟炸朝鮮一側,而不敢轟炸中國一側。鴨綠江“斷橋”的存在,生動地展示了新中國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p> <p><b>  第二座</b></p><p> 位于安東(現(xiàn)稱丹東)。在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處,稱為鴨綠江大橋二橋,或稱為上橋,現(xiàn)在一般稱為“中朝友誼橋”,此橋目前還在使用中,是聯(lián)系中朝兩國的紐帶。這座橋于1937年開工建設,1943年交付使用。鴨綠江大橋全長946.2米,其中中方橋長569.9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連續(xù)橋梁,中方6孔為吊弦連續(xù)橋梁式復線鐵路橋,可同時行駛上下行一對列車。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復線鐵路時,由當時的日本汽車株式會社和日本建設株式會社聯(lián)合在下橋的上游100米處按使用年限300年設計修建的。大橋通車后,成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奪中國資源的主要通道??箲?zhàn)勝利后,大橋由當時的蘇聯(lián)紅軍接管。1947年6月,蘇軍撤離朝鮮時,將江橋分別移交給中朝兩國政府共同管理。1951年1月由于一橋被炸斷,為保障入朝部隊的物資的運輸暢通,二橋把復線鐵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變成鐵路、公路兩用橋。</p><p> 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后,鴨綠江大橋和其它橋一起共同承擔起軍需物資供應和后方支持前線的運輸任務。首批志愿軍有一部分是從這里奔赴前線。戰(zhàn)爭期間,大批作戰(zhàn)物資、武器裝備也都是通過鴨綠江大橋運至朝鮮。美軍為切斷我志愿軍的兵力和物資后援,1950年11月開始調集空中力量,開始對鴨綠江上溝通中朝兩國重要交通要道的鐵路、公路橋梁實施封鎖。聲稱要“以最大的力量”“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梁”和鴨綠江以東地區(qū)“所有交通工具、軍事設施、工廠、城市和村莊”。二橋朝方一側鐵軌被炸,橋梁移位,橋面起火。安東鐵路局組織200余人沖上江橋用裝滿沙石的沙袋修筑臨時橋墩,上面搭建枕木橋垛,頂住受損底梁,使大橋得以修復。在戰(zhàn)爭的洗禮中,盡管它的軀體上留下了無數(shù)道彈孔,卻依然屹立于鴨綠江上,被譽為“摧不毀、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成為中朝兩國人民聯(lián)手抗擊侵略者、保家衛(wèi)國的勝利豐碑和架起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一道彩虹。</p> <p>  <b>第三座</b></p><p> 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zhèn)河口村。長甸河口鴨綠江橋原名清城橋,是鴨綠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p><p> 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軍事侵略和經(jīng)濟掠奪的需要,指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建造“清城橋墩”,全橋總長709.12米,橋面寬6米,設計21孔,于1942年建成。1951年3月30日中午,美機50余架襲擊河口江橋,鐵路橋中彈4枚,被炸毀2孔,公路橋被炸毀3孔。公路橋被美機襲擊后,時間緊急,志愿軍工兵們就用圓木固定在被炸毀的橋孔上,鋪上厚木板,再牢牢固定,保證及時通車。</p><p> 1951年3月29日,美軍出動了6批次、30余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清城橋斷裂成了永遠的斷橋。 斷橋西邊的我國境內已將斷橋開辟為旅游景點,而對面朝鮮的橋面至今沒有修整,保存著戰(zhàn)爭時期的創(chuàng)傷。</p> <p><b>  第四座</b></p><p> 上河口鐵路橋,亦稱“清水鐵路橋”,是連接中朝三條鐵路(線)之一的重要橋梁。此橋于1938年9月興建,1940年4月建成。是為水豐電站工程運料服務專線橋。橋高20.8米,橋梁長672米,寬9.3米,計29孔。橋梁構造由鋼混π梁,上承梁,平弦下承梁組成。中國一側起,1至2孔,每孔跨度13米,為鋼混π梁;3至8孔和11至29孔,每孔跨度20米,為上承梁;9至10孔,為平弦下承梁,每孔跨度62米,其中3孔可通過船只。此橋是日本侵略軍占領東北后,為擴張需要而建。</p><p> 1950年11月9日,美軍空軍F—47型戰(zhàn)斗轟炸機計24架侵襲河口江橋上空,共投彈70枚,鐵路橋中彈5枚。此后連續(xù)6天,美機每批20余架,對河口江橋狂轟濫炸。由于我高炮部隊于周圍布置了炮群陣地,嚴密封鎖,美機只得在6000米高空投彈。鐵路橋12號橋墩被炸傷,橋身扭裂,基礎炸裂,損毀,其它各孔也有輕重不同的彈孔。當時采用了搭枕木架,木排架、墩身包套箍等應急措施。經(jīng)10余天搶修,以頂牛過江的辦法,解決了運輸過江的難題。后來又加固了橋墩,用機車牽引車廂過江。</p><p> 1951年春,鐵路橋又被炸過,經(jīng)搶修仍能通行。1953年7月朝鮮停戰(zhàn)后,上河口鐵路橋停用。翌年1月12日中央軍委和政務院電,關于志愿軍聯(lián)運司令部撤消后,將安東上河口鴨綠江(鐵路)正橋,便橋設備,備料機車,車輛移交鐵道部,從丹東過境朝鮮的火車均走鴨綠江第二橋(中朝友誼橋)。1977年3月20日,中朝兩國鐵道部代表團在朝鮮新義州商定,在該橋三分之一處,即風上線155千米410.56米(13號橋墩中心)劃界,分別由兩國管理。1979年沈陽鐵路局對大橋中國一側實施了大修。</p> <p><b>  第五座</b></p><p> 輯安鴨綠江大橋,位于吉林省輯安(現(xiàn)稱集安)市區(qū)東15公里處,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橋梁全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個橋孔。以第11橋墩中心接軌線劃為中朝輯安鴨綠江大橋兩方各自維修分界線,其中中方324.23米,朝方265米,是連接中國與朝鮮的三條鐵路通道之一。</p><p> 輯安鴨綠江大橋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后出于擴大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而建立,這座橋曾在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之時,目睹了日軍細菌部隊倉皇逃竄的狼狽相,見證了日軍投降后撤退的歷史史實。</p><p> 抗美援朝期間,輯安鴨綠江大橋是志愿軍渡江和后勤供應的大動脈,承擔著志愿軍渡江和后勤供應的重要任務。僅1950年10月至1953年2月間,先后有42萬大軍、17.2萬隨軍擔架隊員,或由橋上,或由其橋身下進入朝鮮。大橋之上,先后向朝鮮運輸軍用物資、部隊的火車75908輛、運送筑路材料的火車15810輛,其他往返51782輛,其中運送傷員回國18.2萬人,接待朝鮮戰(zhàn)爭難童及隨行人員8000余人。</p> <p><b>  第六座</b></p><p> 臨江鴨綠江大橋位于臨江市區(qū)內,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這座大橋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496米,寬6.5米,高14.5米,共18個孔,17個橋墩,限重13噸。</p><p> 臨江鴨綠江橋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歷經(jīng)抗美援朝戰(zhàn)火的洗禮,銘刻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據(jù)當?shù)赝痉Q,當年,我志愿軍35萬人馬就是從這座橋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p><p> 1950年11月份,美軍出動數(shù)十架次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鴨綠江大橋和附近的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的第二橋孔處被炸毀。1955年5月,中朝雙方重新將友誼之橋修復暢通。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多年來未再進行維護和修繕,加上長期風化,橋面已有多處下陷。現(xiàn)已被吉林省交通廳鑒定為危橋。</p> <p><b> 第七座</b></p><p> 位于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鴨綠江之上,當?shù)胤Q為長惠國境大橋 (中朝長惠國際大橋),連接吉林長白縣與朝鮮惠山市,是中朝邊界鴨綠江上游第一橋。最早由日本人于1936年在此修建一座混凝土橋墩,落葉松橋墚橋面的跨江大橋。1943年長惠大橋被洪水沖毀,修復后于1950年又被美軍飛機炸毀,停戰(zhàn)后修復,1964年再度被洪水沖毀。自此,兩岸的通行貿易運輸靠木船擺渡。由于橋梁狀況不好,加之此地地形狹窄,不利于大部隊開進展開,未見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此地過江的文字記載。</p> <p><b>  三、鴨綠江上架設的主要便橋</b></p><p>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過江制式橋梁受到敵人轟炸的威脅較大,經(jīng)常受到破壞和受損的情況。為了保障過江的通暢和加大部隊、物資的過江能力,由志愿軍的工兵部隊、鐵道兵部隊和鐵路職工、民工還在鴨綠江江面上架設了一些簡易的便橋。便橋由于架設相對便利,還有一些浮橋可以晚上架設凌晨拆除。戰(zhàn)爭期間鴨綠江上架設的便橋具體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可考據(jù),但比較主要的有這樣幾處:</p> <p><b>  安東的三處便橋</b></p><p> 第一座是鐵路便橋,位于東尖頭大沙河與鴨綠江會合處,據(jù)鴨綠江一橋3.1千米。此橋為列樁式鐵路橋,架設于1950年底,1954年7月拆除。在拆除此橋時木樁基被截斷于水下,所以鐵軌和鋼梁框架拆除后,水面上未留下痕跡。</p><p> 第二座也是鐵路便橋,在金山灣車站接軌,沿樓房、馬家堡在燕窩村過江,通過朝鮮五木里直達新義州。1954年7月此橋被拆除,當時只拆掉了鐵軌和橋面板,故遺留木樁墩于江中。這是丹東地區(qū)唯一能夠看到的便橋遺跡。</p><p> 第三座是公路便橋,位于九連城鎮(zhèn)馬市臺村邊的鴨綠江中。此橋長約350米,石塊堆橋墩??姑涝瘧?zhàn)爭結束后橋面被拆除,橋墩隱沒于江水中。其實此橋應該為大家所熟悉,那張由64軍政治部攝影組長黎民拍攝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照片,就是當年64軍191師572團在此地過江的情景。</p> <p><b>  長甸河口的三處便橋</b></p><p> 當年志愿軍于長甸河口搭建便橋的具體位置,在鴨綠江《航行圖》上顯示:</p><p>第一座位于長(河)島西南約1.5公里,橋墩湮沒水下,東南段小部分水低位時露出水面,深度為干出0.4至1.5米。</p><p> 第二座位于上河口,兩端有個別殘墩露出水面,水深干出1.6米,東端水花明顯,近航道兩側墩上水深為0.2米至0.6米。</p><p> 第三座位于小東洋河口下游約800米,右岸水下有零星木樁,近航道最小深度干出0.5米,附近設有紅色浮標一個,左岸暗墩最小深度干出0.9米。</p><p> 這份《航行圖》的珍貴在于,是和平時期指導中朝舟船于鴨綠江行駛避免失誤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可信的;是從旁佐證河口處我志愿軍當年修建渡江便橋存在的重要資料。</p><p> 除上述便橋外,還在寬甸上河口村下游一公里處架設過浮橋。浮橋由多艘船只排成列,用繩索連接起來,在船面上鋪滿橋板并加以固定。這座浮橋由東北軍區(qū)工兵教導團(后改編為工兵第22團)負責架設,為保護橋梁不被破壞,采取傍晚架設凌晨拆除的方法,晚上架通保障部隊通行,白天則將器材疏散隱蔽起來。架通一次浮橋約需一至兩個小時時間。</p> <p><b>  輯安的一處便橋</b></p><p> 輯安這處便橋架設的最早,主要是為了保障首批入朝的兩個軍和兵種部隊過江使用。這座便橋在輯安城南三公里處的鴨綠江上,這里河床較平,水流較緩。河床中有一片種滿高粱和玉米的江灘,便于過橋部隊疏散隱蔽。這是一座“水下橋”——用鐵軌和油炸木(涂滿瀝青的枕木)在水面下架設,橋面距離水面40至50厘米,河水灌不進汽車的排氣管,又可以用水面遮蔽橋面,使敵人在空中偵察時難以發(fā)現(xiàn)。架橋部隊還在“水下橋”附近架設了假浮橋,隱真示假,吸引敵人的火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敵人始終無法搞清楚,為什么渡口內的橋梁明明已經(jīng)被“炸斷”,志愿軍的部隊和物資仍然能夠源源不斷的順利過江。</p> <p>  <b>臨江的一處便橋</b></p><p> 臨江的便橋位于臨江大橋附近,具體位置不詳??梢源_定的是這座便橋與輯安便橋一樣,同為工兵第4團突擊架設的,是一座木質的低水橋。</p> <p><b>  四、部隊渡江的有關保障</b></p><p> 鴨綠江為中朝兩國界江,中下游江寬水深,不能涉渡。除安東、輯安系鐵公路兩用橋外,尚有長甸河口、臨江兩座公路橋可通朝鮮。為提高口岸運輸能力,保障部隊過江,1950年9月6日,東北軍區(qū)電令有關部門,勘察了解鴨綠江、圖們江船運能力和冰凍情況。東北航運局、有關部隊與當?shù)卣芮信浜?,加緊動員民船、維修渡口、橋梁,準備渡江工作。10月17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qū)聯(lián)合命令,在鴨綠江的長甸河口、臨江、輯安分別成立渡江司令部。東北軍區(qū)司令部軍訓處副處長劉誠漠、寬甸縣縣長樊自然任長甸河口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員;東北軍區(qū)軍政學校大隊長孟濤、臨江縣縣長王祖臣任臨江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員;東北軍區(qū)軍政學校副校長劉子儀、輯安縣縣長王庸任輯安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員。并為渡江司令部配屬了工兵部隊和戰(zhàn)勤舟船大隊,負責架橋、搶修、運輸任務。其中工兵教導團3個連(350人)部署在長甸河口,工兵第4團2個營部署在輯安, 1個營部署在臨江。1950年10月,安東港灣局動員組建的戰(zhàn)勤大隊,編順江、橫江和搶修三個中隊,大隊長鄭道奇,干部、職工2700人,有拖輪3只、駁船2只、木帆船110只,在東尖頭至朝鮮清水和馬市臺至新義州間運輸和渡運人員。輯安舟船大隊,由莊河、安東、寬甸、輯安、臨江、桓仁、通化等縣動員民船組成,共有船員300人,木船70只,負責在拉古哨(長甸河口)和輯安地區(qū)輸送部隊人員、給養(yǎng)、彈藥及朝鮮人民的口糧。渡江運輸中,廣大船員表現(xiàn)了極高的積極性,逆水重載船運全憑人力拉纖。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頂著敵機轟炸,奮力運輸,對部隊渡江和物資運輸,作出了重要貢獻。</p> <p><b>  五、各個渡口過江的主要部隊及時間</b></p><p> 各個部隊渡過鴨綠江入朝參戰(zhàn)的時間、地點各種材料說法不一、矛盾很多。本文中各部隊入朝的地點、時間均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zhàn)史》和參戰(zhàn)各軍編寫的《軍史》和《戰(zhàn)史》記載為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安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0軍</b>第118師(1950年10月19日)、第120師(1950年10月19日)、第40軍軍指、軍直(1950年10月19日)、第119師(1950年10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9軍</b>第115師(1950年10月21日)、第39軍軍指、軍直(1950年10月22日)、第116師(1950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炮兵</b>第1師(1950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6軍</b>第196師、第66軍軍指、軍直、第197師、第198師于1950年10月25日至26日夜渡過鴨綠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50軍</b>首次入朝第149師(1950年10月27日)、第50軍軍指、軍直(1950年11月2日)、第150師(1950年11月2日)。1951年4月12日開始由定州、宣川、車輦館回國,至22日到達安東、鳳城地區(qū)整補。1951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3軍</b>第187師(1951年2月17日)、第63軍軍指、軍直(1951年2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4軍</b>第190師(1951年2月18日)、第64軍軍指、軍直(1951年2月18日)、第191師(1951年2月18日)、第192師(1951年2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5軍</b>(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從九連城渡過鴨綠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0軍</b>按第181師、第179師、第60軍軍指、軍直、第180師序列,于1951年3月17日至20日渡過鴨綠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5軍</b>按第29師、第44師、第45師第15軍軍指、軍直序列,于1951年3月24日至31日渡過鴨綠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7軍</b>第139師(1951年4月11日)、第141師(1951年4月12日)、軍指、軍直(1951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7軍</b>第第201師(1951年6月8日)、199師(1951年6月19日)、軍指(1951年6月19日)、第200師(1951年6月22日)、軍直(1951年6月2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6軍</b>第106師、第107師、第108師并軍指、軍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3軍</b>軍指率第69師、第67師、軍直于1952年9月5日至8日入朝。第73師于1952年9月22日至23日入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46軍</b>按第137師、軍指、軍直、第133師、第136師序列,1952年9月17日入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33師</b>于1952年11月12日入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6軍</b>第32師(1952年12月24日)、第46師(1952年12月28日)、軍指、軍直(未查到文字記載的入朝時間,只有如下記載“軍指及軍直屬隊于1月10日以前進至價川西南之鐵石峰及其附近地區(qū)”)、第47師(1953年1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1軍</b>第2師于1953年1月22日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前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54軍</b>按第134師、第130師、軍指、軍直、第135師序列由廣東乘火車北上,第130師(1953年2月2日)至安東落車,而后徒步入朝,進至鐵山半島。其余部隊于1953年2月4日全部到達遼東地區(qū)集結,“1953年5月2日至17日,我軍遵照上級命令全部入朝,先后進至平壤附近地區(qū),接替39軍防務。”</p> <p><b>長甸河口</b></p><p><br></p><p><b>第39軍</b>117師(1950年10月19日)。</p><p><br></p><p><b>高射炮兵</b>第1團(1950年10月19日)。</p><p><br></p><p><b>炮兵</b>第2師(1950年10月23日)。</p><p><br></p><p><b>第12軍</b>第34師、第31師、第35師、軍指、軍直于1951年3月21日至25日跨過鴨綠江。</p><p><br></p><p><b>第63軍</b>第188師(1951年2月17日)、第189師(1951年2月18日)。</p><p><br></p><p><b>第65軍</b>(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從長甸河口渡過鴨綠江。</p><p><br></p><p><b>第47軍</b>第140師(1951年4月12日)。</p><p><br></p><p><b>第68軍</b>軍指、軍直于1951年6月27日過江。</p><p><br></p><p><b>第37軍</b>第109師、第110師、第111師并軍指、軍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p><p><br></p> <p><b>輯安</b></p><p><br></p><p><b>第42軍</b>第124師于1950年10月16日進入朝鮮,第42軍指揮所并第126師(1950年10月19日)、第125師(1950年10月19日)。</p><p><br></p><p><b>炮兵</b>第8師(1950年10月19日)。</p><p><br></p><p><b>第38軍</b>第113師(1950年10月22日)、第112師(1950年10月23日)、軍指、軍直(1950年10月23日)、第114師(1950年10月25日)。(38軍軍史第二卷記載“22日黃昏,第38軍全體指戰(zhàn)員帶著祖國人民的重托,懷著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在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的率領下,跨過象征中朝人民友誼的紐帶——鴨綠江”。其余書籍記載各部隊過江時間說法不一,上述時間是江擁輝司令員《三十八軍在朝鮮》一書中記載中的時間)。</p><p><br></p><p><b>第50軍</b>第148師(1950年10月26日)。</p><p><br></p><p><b>第20軍</b>原定由安東入朝,1950年11月6日第9兵團奉命改由輯安、臨江入朝。第20軍按第59師、第58師、第60師、軍指、軍直和第89師序列,于1950年11月12日全部進入朝鮮。</p><p><br></p><p><b>第68軍</b>第204師于1951年6月9日、10日進入朝鮮。第203師于1951年6月24日至25日過江、第202師于1951年6月26日、28日過江。</p><p><br></p><p><b>第24軍</b>第72師(1952年9月11日至13日)、軍指、軍直并第70師、第74師(1952年9月13日后)。</p><p><br></p><p><b>第1軍</b>軍指、軍直并第1師、第7師于1953年1月22日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前線。</p><p><br></p><p><b>第21軍</b>(一部)于1953年3月14日由輯安跨過鴨綠江。</p><p><br></p> <p><b>臨江</b></p><p><br></p><p><b>第27軍</b>第79師(1950年11月12日),第81師(1950年11月13日)、軍指、軍直(1950年11月13日)、第80師(1950年11月16日)。第94師(1950年11月18日)。</p><p><br></p><p><b>第26軍</b>于1950年11月17日離開撫順,19日夜跨過鴨綠江。按第76師進、第77師、第78師、第88師序列過江。全軍于22日23時前,完成了集結待命任務。</p><p><br></p><p><b>第21軍</b>(一部)于1953年3月14日由臨江跨過鴨綠江。</p><p><br></p><p><br></p><p><br></p><p><br></p><p>*位于丹東浪頭地區(qū)的中朝鴨綠江公路大橋,已于2014年建成,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尚未通車。</p><p><br></p><p><br></p><p><b>鴨綠江橋梁照片提供者</b></p><p>長甸河口鐵路橋、公路橋、便橋遺跡:王靜雨</p><p>輯安、臨江、長白橋:李鐵成</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