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這一生中常有很多的不期而遇,有與人的,有與地方或名勝的,當(dāng)然也不乏常與故去的名人撞個滿懷的。前幾日,應(yīng)邀到了河南省平頂山市的郟縣一游,不想?yún)s與杭州市“老市長”蘇軾迎面相遇。原來這郟縣盡然是蘇軾父子三人的歸葬之地,作為子民,那份欣喜自是格外的意外。于是擇日懷著無比虔誠的心前去做了千年拜謁。</p> <p>對于蘇軾大家自是再熟悉不過的,而作為杭州人除了熟悉之外恐怕還有著一份特殊的,刻骨銘心的情感,蘇軾是杭州和杭州人生命中最值得自豪和最華彩的一位名人,這是杭州不能與人分享的榮耀,因為蘇軾把魂留在了杭州。因此,我們看待蘇軾的視角和情感自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前帶來拜謁的心情除了崇敬,恐怕都會附加一份感性的情愫,有份對待親人一樣的緬懷在里面。</p> 三蘇墳 <p>三蘇墓,左邊的為蘇洵的衣冠冢,中間的是蘇轍的墓,右邊的是蘇軾的墓</p> <p>當(dāng)徜徉在三蘇園中,我的心被一塊鐫刻著蘇軾為自己畫像題詩的石刻感動了?!?lt;u>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一身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其實蘇軾的一生還有另外三個比較重要的三州</u>,那便是他風(fēng)流倜儻過的杭州,太湖邊的湖州和終老晚年的常州。常州自是不會出現(xiàn)在寫詩的年代,但是杭州何以未見。其實大家都是明白的,他這首詩其實還是對自己不公的遭遇和苦難在抒發(fā)感嘆和無奈,這是他一生中經(jīng)歷最苦難的三州。</p> <p>自從烏臺詩案開始,蘇軾的一生便開始了千里萬里的苦雨凄風(fēng)的旅程。而這三州正是他受盡磨難的見證。都說蘇軾是豁達的,是可以自我解嘲和解脫的,他的偉大也正是來自這些磨難。但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都說明他在終老之時還是對自己的平生功業(yè),發(fā)出了怨憤的吶喊。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蘇軾用<b>苦雨</b>來描述這種心境的兩首詩詞,我們可以看見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心境是非常悲苦的,他心里的雨是<b>苦雨</b>。其中第一首是就放逐黃州時寫的<b>《寒食帖》,</b>這首詞有手跡,也被稱為第三行書,排在號稱第二行書,顏真卿的《<b>祭侄文稿》</b>之后</p><p><br></p><p><u>。“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u><b><u>苦雨</u></b><u>,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血。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这抑蠛耍圃顭凉袢?。那知是寒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窮途,死灰吹不起?!?lt;/u>另一首是流放儋州時寫的<u>“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u><b><u>苦雨</u></b><u>終風(fēng)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坐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lt;/u></p> <p>佇立在蘇軾的墓前,除了唱和他的大江東去,唱和他的把酒問青天??粗怯行埰频那嘹#唤z感傷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他寫給亡妻的那首千古第一悼亡詩《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夜記夢》并想借此寄懷蘇軾。</p><p><br></p><p>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何處話凄涼</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