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的黃梅天特別的長,趁著梅雨??的間隙,我沿著蘇州河(普陀段)閑逛,記得小時候的外婆家在乍浦路橋附近,夏天經常去蘇州河邊玩耍,那時的蘇州河又黑又臭,可現在的蘇州河已今非昔比了。</p><p> 流經上海市區(qū)的蘇州河,一路彎彎曲曲,大大小小灣不下幾十處,但是,上海人最熟悉的莫過于普陀區(qū)境內的這十八灣,區(qū)政府給這些灣分別取了名字,有些沿用了歷史,有些貼近了現實。無論如何,它們都印證了上海近、現代的社會變遷。</p><p><br></p> <p>從東面開始,普陀段第一灣,就是長壽灣,得名于灣上橫跨的長壽路橋</p> <p>長壽灣中比較典型的建筑,位于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干山路 50 號,擁有自上世紀 30 年代至 90 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yè)建筑,是目前蘇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紡織工業(yè)建筑。</p> <p>上海面粉廠舊址,現遺存有老廠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歐洲巴洛克風格裝飾,具有厚重的歷史感</p> <p>三面環(huán)河的《夢清園》占地 8.6 公頃,風光旖旎、綠色成蔭,是蘇州河畔最大的公共綠地和活水公園。也是蘇州河一個360度的彎道。</p> <p>很人性化的坡道,凡有臺階處都有這個設置,以方便幼兒推車和老年人輪椅。</p> <p>高密度的 " 中遠兩灣城”,曾是 " 三灣一弄 "~即朱家灣、潘家灣、譚子灣、藥水弄的所在地之一。</p><p>19 世紀末,當外國資本和民族工業(yè)在蘇州河兩岸興起的同時,也吸引了江蘇、安徽、山東等地破產農民逃荒來此謀生,他們在工廠附近搭棚棲身,逐年擴展 " 三灣一弄 ",形成了上海灘著名的棚戶區(qū)。</p> <p>昌化路橋</p> <p>蘇河十八灣,曲曲有傳承,灣灣有故事,這是一面記載了蘇州河沿岸紡織工業(yè),民族資本的發(fā)展和輝煌的壁畫,這是一部上海近代的發(fā)展史,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和泛讀,聯想起祖輩和父輩在上海的創(chuàng)業(yè)和立足,由衷的肅然起敬。</p> <p>現在高樓林立,河水清澈,時有海鷗在江面上飛過,生態(tài)和諧,一片安祥。</p> <p>談家灣上歐式橋頭堡的武寧路橋。</p> <p>橋邊歐式建筑樣式與橋頭堡遙相呼應。</p> <p>朱家灣,寶成灣的沿河風景如畫,</p> <p>江寧路橋,橋下有上海造幣廠</p> <p>千島花園</p> <p>創(chuàng)享塔文化園~一個有故事的地方</p><p>1918年,民族資本家劉伯森集資450萬兩紋銀,在葉家宅路100號創(chuàng)辦了寶成紗廠。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紗廠,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現代風格的建筑之一。</p><p>到了民國,這座紗廠在日本人的注資下幾經易名,從喜和一廠、日華五廠改名為廣瀨軍服廠。直到1946年進入國民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編制,變身為上海被服總廠滬西被服廠,地位舉足輕重。</p><p>2016年,為了激活老廠房的活力,再現當年的繁華,于是打造了“創(chuàng)享塔”這個園區(qū)項目。</p><p><br></p><p><br></p><p><br></p><p><br></p><p><br></p> <p>謝謝欣賞(完)</p><p>蘇州河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你是我的同齡人,一定經歷過蘇州河這五十年的滄桑變遷,期待下次的娓娓道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