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世堯 文/圖</span></p> <p> 村落是我們祖先最主要的聚居形式,承載著漫長的農(nóng)耕歲月。當(dāng)今古村落在不斷地消逝,人們能留住她的名字嗎?能把尚存的村落名字,納入湖州市地名遺產(chǎn)名錄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州村落史》封面</span></p> <p> 織里鎮(zhèn)目前有46個行政村(含高新區(qū)),427個自然村,分布在荻塘以北太湖之陰。近日整理鎮(zhèn)志資料,將其粗略分類,發(fā)覺這些古老的自然村,其所冠村名極有意思,不僅通俗易記,更有厚重的人文內(nèi)涵,足見先民的智慧。細(xì)數(shù)這些自然村名,多數(shù)以所處地理環(huán)境命名,或?浜,或河漾,或圩田;也有以橋梁、村莊、族姓、堂號命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國吳興縣地圖、織里老地圖</span></p><p><br></p> <p>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尚有多種說法。而太湖南岸應(yīng)是沖積平原,形成年代久遠(yuǎn)。自人類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后,分散的鄉(xiāng)村聚落逐漸出現(xiàn)。軋村分水墩、織里談港等遺址的出土陶片證明,商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生產(chǎn),繁衍生息。江南獨有的水利工程塘浦圩田始于春秋時期,可見那時形形色色的村落,已分布于菰草彌望、泥濘沼澤旁的高土墩地上。</p><p>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織里的村落就是“土”和“水”做成的。</p><p> 筆者初略統(tǒng)計,以土字偏旁組合命名的,帶有?、塘、墩、壩、圩、埭等文字的自然村172個,占村莊總數(shù)40,2%;由三點水偏旁組合命名的自然村共89個,灣、港、匯、漾、蕩、河、灘、溇、浦等文字是其特征,占村莊總數(shù)的20,8%;第三類由、橋、田、莊、村、里、巷、堂等族姓、堂名和鄉(xiāng)里村等命名組合,約占村莊總數(shù)39%。</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溇 港 圖</span></p> <p> 古代村落選址的基本要素是:逐水而聚,擇田而聚,緣路而聚,崇安而聚。</p><p> ?浜是江南地帶最多最普遍的地理形態(tài),是河港水流到底的地方,被稱為“瞞?浜”。織里先民沿?浜筑室而居,便于生活和勞動,因此以“?”(“?”為湖州地方用字,音dōu,通“兜”)命名的村落有116個,占全部自然村分類之首,其中許多“?”以族姓冠名,如織里的金家?、傅家?,晟舍的嚴(yán)家?、姚家?,軋村的阮家?、范家?,太湖的蔣家?、宋家?,漾西的錢家?、董家?等。大港村就有9個自然村以“?”命名,分別是鄭家?、強家?、大潘?、南車?、東陳家?、磨坊?、西陳家?、蔣家?、北耀?等。其他自然村“?”的冠名或以形狀,或以歷史故事、文化傳承,也有冠以吉祥名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潘溇民居慎德堂、老街郵電所</span></p><p><br></p> <p> 村落地名,盡顯水鄉(xiāng)特點水鄉(xiāng)地帶。</p><p> 村以水命名,最是常見。有大河村,也有小河村。江南河流又多稱作“港”,于是村落有了秦家港、王家港、重興港、大河港。</p><p> “灣”是指水流彎曲的地方,先民擇灣而居,認(rèn)為是風(fēng)水之地,織里鎮(zhèn)域內(nèi)有30個村落以灣而名。水網(wǎng)密布,河流多灣?!盀场庇行稳萸鄣摹柏ノ鍨场保砻鞣轿坏摹跋滤疄场?,還有聚族而居的“郁家灣”“陶家灣”。其中大河行政村就有陶家灣、沈家灣、念五灣、施家灣、東念五灣、毛家灣等6個帶“灣”字的自然村。</p><p> 河灘地頁亦可以做地名,比如“陳家灘”,《晟舍鎮(zhèn)志》說原本叫“澄鑒灘”,文縐縐的,筆劃太多,人們喜歡以俗名稱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盤 殊 漾</span></p> <p> “溇”字,漢語辭典有三種解釋?!皽?,雨溇溇也”,“溇溇,猶溇溇不絕之貌”。第二種解釋是水名,其三釋為水溝。在湖州,“溇”字的解釋應(yīng)為后者,是太湖的溇港和緊傍溇港的村莊?!按蟀字T沈安,羅大新涇潘”的地名歌謠中,自大錢溇以東,有三十六個自然村以溇命名。諸如緊傍南太湖的大溇、潘溇、義皋溇、伍浦溇,一直到江蘇的吳溇,織里境內(nèi)有20個村莊冠以溇字。2016年冬,太湖溇港成功申報世界灌溉遺產(chǎn)后,這個“溇”字更是揚名天下了。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是特色。圩做地名的就更多了?!佰住痹诳椑镒x半邊白字,發(fā)“于”的音。自古有之的“謙四圩”“音四圩”,也有“河蕩圩”“林圩”“增圩”“陳家圩”“官田圩”“西塍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 塘 河</span></p> <p> 織里是水網(wǎng)地帶,靜靜躺臥于寬窄河流上的橋梁,架通了四鄉(xiāng)八里的村落。水鄉(xiāng)也是橋鄉(xiāng),石橋、木橋、竹橋、磚橋應(yīng)有盡有,拱橋、石梁橋形態(tài)各異,水上多橋,橋名也可以拿來做村名,有“大石橋”這樣簡樸明了的,也有“藥王橋”這樣悠久傳說的。</p><p> 因“橋”而名的自然村有31個。凌家匯村有莊前木橋、磚橋命名的村莊,大溇、潘塘橋村各有3個自然村以“橋”命名。解放初期的“東橋鄉(xiāng)”,也是以村內(nèi)石橋冠以鄉(xiāng)名的。好多古橋有民間故事流傳,如元通塘橋有明太祖朱元璋部將的傳說,白龍橋有古代高僧智惑朝廷欽差的故事,鄭港打子橋,有浪子回頭的凄美傳奇,凌家匯的磚橋,留有紀(jì)念抗戰(zhàn)英烈的“安農(nóng)橋碑記”。今天許多古橋消失了,但與之有關(guān)的自然村名字依然存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元通橋、太平橋</span></p> <p> 織里的許多村莊名字與歷史人物相關(guān)連?!皾h元始二年,吳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于是有了“義皋”這個地名。晟舍因“唐將李晟駐扎”而名,軋村的村名來歷更是“了脫”,民間傳說是宋高宗皇帝金口所賜。還有上林村、曬甲?、東閣?、隱讀村等,都有歷史傳奇?!罢劷怠薄昂蠼怠钡淖匀淮迕瑐髡f與元張士誠部將關(guān)聯(lián),這里曾為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古代戰(zhàn)場。</p><p> 織里境域內(nèi)無山。而自然村中有兩個帶“山”字的村子,舊館村有“廟岐山”,常樂村有“港北山”。為何稱“山”,有待智者考證解“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談 港 遺 址</span></p> <p> 歲月流逝,朝代更替,織里的地名村名在時間的河流里不斷沿變。</p><p> 查閱地方志與古地圖,對照今天的地名,多處地名有令人生奇的變化。今天的義皋村,在宋嘉泰《吳興志》中記載為“義高溇”;聯(lián)漾村的瑞祥?,清光緒《烏程縣志》里記為“石匠?”。而讓人不解的是南橫塘北岸的秧宅村,同治《湖州府志》記為“淤澤村”,光緒《烏程縣志》則改為“秧石村”,1984年大隊改行政村后又變成今天的“秧宅村”。要弄清上述原因,年代蒙塵,絕非易事。而在20世紀(jì)60年代中期,晟舍的“晟”改為“仁”,漾西的“漾”改為“洋”,查其原因,一是為了書寫簡便,也有說法是“破四舊”的年代使然。同在這個年代,約有百分之八十的生產(chǎn)大隊,自發(fā)改為時代色彩濃烈的名稱。如“東方紅”“朝陽”“紅旗”“東風(fēng)”“衛(wèi)東”“曙光”“先鋒”等,織里地域出現(xiàn)了不少重名的大隊,大邾與晟舍同為“先鋒”大隊,李家壩與舊館同名“紅旗”大隊,太湖與織里公社都有“向陽”大隊,弄得許多外地來辦事的人不知適從。好在1982年開展的地名普查,把人們不喜歡的地名村名,恢復(fù)了原來的名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烏程縣志》、《湖州府志》</span></p><p><br></p> <p> “青山留不住,畢竟東流去?!毙率兰o(jì)伊始,城市化進程加速,時代遞給人們一疊驚或喜。</p><p> “清水(?)”、“蓮花(?)”,推土機日夜轟鳴,一條條河港剎那間消失,一處處河漾默默地瘦身。</p><p> “文昌閣”、“婚對橋”,挖掘機舒展巨臂,百年老宅古橋被拆散肢體,連同它們的名字,蕩然無影。</p><p> 留住古村落的名字和故事吧,是鄉(xiāng)愁,更是歷史賦予鄉(xiāng)村干部的責(zé)任。</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7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