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沙漠美人”——克拉瑪依……

全全

<p><b style="font-size: 20px;">題記——</b></p><p> “最荒涼的地方,卻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層,噴涌最寶貴的溶液,最沉默的戰(zhàn)士,有最堅強的心,克拉瑪依,你是沙漠的美人。”</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著名詩人艾青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新疆勞動時,創(chuàng)作了詩歌《克拉瑪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來克拉瑪依,拜見這位“美人”。 來克拉瑪依 ,觸摸新中國石油歷史跳動的脈搏…… </span></p><p><br></p><p><br></p> <p> “克拉瑪依”,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黑油”。1955年,準噶爾盆地發(fā)現(xiàn)了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命名為克拉瑪依油田。1958年,依托于石油工業(yè)的克拉瑪依市建立。如今,克拉瑪依已成為中國乃至歐亞大陸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p><p> 告別托里縣繼續(xù)奔馳,享受一路美景,到達克拉瑪依市已是夕陽西下,一片紅云,紅霞滿天。</p><p> 克拉瑪依以最燦爛的落日,最妖嬈的祥云,最熱烈的晚霞,迎接我們的到來。</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光榮記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參觀克拉瑪依博物館</b></p><p> 克拉瑪依博物館始建于1982年,在籌建該館初期,藏品征集工作也同步進行。時至今日博物館已征集到各類藏品3400余件。</p><p> 博物館分館外雕塑、實物、實景展示。館內分幾個板塊,通過文字、老照片、圖表、雕塑、實物等展示。其實物主要是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fā)初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及各類資料等。是油田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歷史見證物。其圖片內容是克拉瑪依油田早期勘探的歷史實物。</p> <p><b style="font-size: 20px;">開拓者</b></p><p> 雕塑高5米,長7.5米,寬3米。為多種材料合成澆注。仿花崗巖式。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創(chuàng)作,于1983年落成。</p><p> 其正面為兩位身著冬裝的民、漢青年鉆井工手扶大鉗。背面是以兩個舞姿婀娜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姑娘為造型。整個雕塑剛柔相濟,渾然一體,充分展現(xiàn)出力與美的巧妙結合。</p> <p>雕塑側面</p> <p>雕塑背面</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一號井</b></p><p> 原名黑油山一號井,位于新疆克拉瑪依市黑油山東南5公里處,是克拉瑪依油田的發(fā)現(xiàn)井。1955年10月29日,克一號井完鉆獲得工業(yè)油流,標志著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誕生,唱響了共和國石油工業(yè)第一曲壯歌,揭開了新疆石油工業(yè)大發(fā)展的序幕。</p><p> 1955年11月至2013年6月,克一號井并累計生產9248天,即25年3個月。累計生產原油1.7939萬噸,生產天然氣302萬立方米。2013年5月27日,克一號井上修封井。同年,克一號井紅色旅游景區(qū)建設正式開始。</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英雄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地窖</b></p><p> 油田勘探開發(fā)初期,為解決職工居住和生產、生活急需,1955年1號井出油后,在黑油山附近挖蓋了一批地窖。上世紀60年代,隨著礦區(qū)一批永久或半永久性建筑的建成。油田原有的地窖也逐漸廢棄。</p> <p><b style="font-size: 20px;">抽油機(“磕頭”機)</b></p><p> CYJY—1.8—7HB抽油機在油田開發(fā)的時候,油層自然能量不足,不能自噴時,利用本抽油機借助抽油桿帶動抽油泵將原油抽至地面,由于抽油機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制造容易和安裝方便,目前在全世界各油田得到了廣泛應用。</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瑪依精神永存!</b></p><p> 勤勞勇敢的克拉瑪依人,始終堅持克拉瑪依精神,60余載風雨同舟、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p><p> "愛國奉獻 艱苦創(chuàng)業(yè) 民族團結 求真務實 追求卓越",這是一代代、一輩輩、一批批“冰塔冰人”、“大漠女兒”等石油人,創(chuàng)造、奮斗、追求的克拉瑪依精神。</p><p> 如今,除石油之外,克拉瑪依人正在喚醒新能量,不斷遞出新名片。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產業(yè),從開采石油到開采數據,從圍油建城到臨水而居,克拉瑪依人用心血和汗水、用青春與生命,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書寫了壯麗史詩。</p><p> 克拉瑪依精神永存!</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瑪依石油歷史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石油工程師第一師</b></p><p>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是一支從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烽火中走來的英雄部隊。它由原西北民主聯(lián)軍第38軍17師(原將領楊虎城的部隊)、原二野四縱12旅36團和陜南軍區(qū)鄖白獨立團在1949年5月共同組建,張復振為師長、張文彬為政委,張忠良為副師長。1952年的8月1日,正在陜西省漢中北校場上接受閱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的近8000官兵,接到了由國家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署的中央軍委命令:“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戰(zhàn)斗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zhàn)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現(xiàn)在可以把戰(zhàn)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主席簽署的命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油品彩樣</b></p><p> 60年代后,各個石化廠煉制出的成品油,有65個獲得了國家質量金質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航空液壓油,為神舟六號專用油。</p> <p>196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北京會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克尤木?買提尼牙孜。</p> <p><b style="font-size: 20px;">“冰塔冰人”……</b></p><p> 在天寒地凍的荒原上,在巍巍屹立的鉆塔旁,一群鉆井工人濺滿油泥的衣帽已凍結成冰甲,但他們坦蕩地站立在茫茫雪原中,臉上掛著自豪樂觀的笑容。他們偉岸的身軀,構成了另一座巍然屹立的、結滿冰甲的“鉆塔”。這一群傲世荒原的“冰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瑪依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水渠——百—克水渠</b></p><p> 1958年,克拉瑪依礦務局水文大隊和北京勘察設計院共同對百口泉地下水進行勘察探明儲水面達565平方千米。1959—1960年打水源生產井33口。為將百口泉水引入市區(qū),修建百—克水渠,1959年5月開始動工,1960年1月開始組織修渠會戰(zhàn)。9月石油工業(yè)部部長余秋里親臨水渠工地視察。1961年2月全線竣工通水,日供水1萬立方米。</p> <p><b style="font-size: 20px;">百口泉風災</b></p><p> 1979年4月10日,狂風持續(xù)了二十多個小時,從起初的8級快速飆升并長時間地維持在12級。鉆井現(xiàn)場3座井架被吹倒,指揮部駐地的二百多頂帳篷被掀翻、刮跑。風災一度導致輸電中斷、通訊中斷、運輸中斷、后勤供應中斷。但在百口泉會戰(zhàn)的職工,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就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秩序。</p> <p> 楊拯陸,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的女兒,母親謝葆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4年加入共產黨。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石油地質系,大學畢業(yè)后自愿到新疆工作。</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大漠女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1958年9月25日,正值農歷的中秋節(jié)。那是一個晴空萬里、秋陽高照的上午,楊拯陸帶著隊員張廣智出發(fā)勘測。等收工返回駐地時,天氣突變,狂風夾著暴雨襲來,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20多度。楊拯陸和隊員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冰天凍地里與狂風暴雨搏斗著。第二天蒙蒙亮,人們在營地幾公里外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他們凍僵的尸體。楊拯陸十指深深地摳在泥土里,整個身體緊緊爬在地上,胸前壓著的地質包,那張手繪的圖紙靜靜地躺在里面。。</p><p> 1982年,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上,正式宣布楊拯陸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個含油地質構造命名為“拯陸背斜”。</p> <p>(圖片來自網絡)</p><p><b style="font-size: 20px;">楊拯陸銅像</b></p><p> 2008年11月28日,在楊拯陸烈士犧牲的地方——吐哈三塘湖盆地,吐哈油田公司在三塘湖采油廠舉行隆重的楊拯陸烈士銅像落成典禮。</p><p> 銅像總高度3.78米。其中,人像高2.2米,寓意楊拯陸同志犧牲時年僅22歲;基座高1.58米,寓意楊拯陸同志犧牲于1958年。</p><p> 銅像為楊拯陸野外勘探時昂首闊步的工作形象,身挎地質包,手握圖紙和地質錘,折射出這位將門之女追求科學、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銅像面向廣闊的三塘湖大地,目光堅毅,寓意著三塘湖的明天更加美好。</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駱駝拉水</b></p><p> 克拉瑪依油田勘探初期,所需用水是靠駱駝、汽車,從40公里外瑪納斯河的小拐河灣拉運來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黑油山——一座載滿克拉瑪依滄桑歷史的厚重里程碑</b></p><p> 在新疆北部,準噶兒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市區(qū)西北角,有一座小小的山丘。黑色的石油從錯落分布在山丘上的數個泉眼中汩汩而出,四處流溢。這里,就是中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克拉瑪依的油之源,世界級的石油地質奇觀——黑油山。</p><p> 黑油山是大自然多種元素聯(lián)手打造的產物。大地貢獻了石油,狂風帶來砂石,陽光負責煉化,億萬年后,才形成了今天這座僅13米高,方圓20000平方米的小小山丘。當我們從空中俯瞰,你會發(fā)現(xiàn)黑油山就像準葛爾盆地雙手托出的一個小小的聚寶盆,準噶爾盆地所蘊含的最珍貴的寶藏——石油,從這里流溢而出,為世人所知。</p><p> 黑油山的名字來自于生長在它身側的這座城市——克拉瑪依。這座因黑油而誕生,因黑油而興起,以黑油命名的城市,將自己的名字同樣用了誕生他的這座起源之山上??死斠谰褪呛谟?,黑油山,就是克拉瑪依山。</p><p> 六十多年來,克拉瑪依這個新中國成立后勘探開發(fā)的第一個大油田,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工業(yè)的血液”。</p><p> 黑油山——一座載滿克拉瑪依滄桑歷史的厚重里程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無處不在的“磕頭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片來自網絡)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為祖國獻石油</b></p><p> <b>作詞:薛柱國</b></p><p><b> 作曲:秦詠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錦繡河山美如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國建設跨駿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頭戴鋁盔走天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頭頂天山鵝毛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面對戈壁大風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陵江邊迎朝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侖山下送晚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不怕 地不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風雪雷電任隨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為祖國獻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里有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里就是我的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旗飄飄映彩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揚鞭催戰(zhàn)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頭戴鋁盔走天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茫茫草原立井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霧深處把井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下原油見青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國盛開石油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不怕 地不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眼世界雄心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為祖國獻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油滾滾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心里樂開了花</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我為祖國獻石油</b></p><p> 這首歌把石油工人氣壯山河的豪邁氣概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石油工業(yè)發(fā)展進程中,這首歌曲已成為石油工人心靈的寫照,激勵著一代代石油人,投身祖國石油工業(yè)建設,用天不怕、地不怕的壯志豪情,譜寫出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樂章。</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沙漠美人”的眼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快步踏上黑油山,用手觸摸瀝青丘的巖體,堅硬而又散發(fā)著石油的純香,在這這黑油、黃沙、藍天、白云相間的天地間,黑油山傲然于上億年,只要石油未采完,黑油山就會永遠地冒油,冒出地面后的原油與周圍的飛沙粘合在一起,年復一年地形成了這瀝青丘。</p><p> 瀝青丘上至今還有大致有10余處流油的油池,每一處油池有大有小,有的噴出的氣泡已經不是很明顯,有的氣泡很大。最大的一個油池被刻意整修成正圓形,約有10平方米。油亮如墨玉,清澈如眼眸,站在池邊,倒影入池,攬鏡自照,纖毫畢現(xiàn)……</p><p> 如果說在詩人艾青筆下,克拉瑪依是“沙漠美人”,那么黑油山的油池就是“美人”清澈、透亮的“眼眸”。</p><p> 美人遲暮,如今“沙漠美人”青春不在,但她的“眼眸”依然澄澈如水,倒影如鏡。眼波流轉處,依舊飽含深情。</p> <p><b style="font-size: 20px;">賽里木大叔的銅像</b></p><p> 油池邊立著一尊銅像,一位維吾爾族大叔騎在驢背上,手中彈奏著熱瓦普,喜笑顏開。</p><p> 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賽里木大叔一直靠黑油山的原油換取生活必需品。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勘測者找到了黑油山。1955年7月6日,由36名工人組成的“青年鉆井隊”,在距黑油山5.5公里的地方打下第一口油井,鉆機的隆隆聲喚醒了沉睡千萬年的黑油山。3個多月后,一號井噴出工業(yè)油流,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后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誕生了。</p><p> 賽里木大叔,功不可沒。</p> <p><b style="font-size: 20px;">鼓起、涌動的“大油泡”……</b></p><p> 克拉瑪依“大油泡”雕塑環(huán)境藝術,位于克一號井景區(qū)石油紀念廣場。其中主題雕塑克拉瑪依“大油泡”高15米,最大直徑為28米,并由四個門洞和四個支點組成,其中門洞高3.5米。其設計靈感來自于黑油山油池中源源不斷溢出的油泡,故人們親切的稱之為"大油泡"。</p><p> 穿過城區(qū),走近廣場,遠遠就看見了鼓鼓溜圓的巨大泡泡,油光光,明晃晃,亮晶晶地在陽光下分外耀眼。大油泡,一個,兩個,一連串的大油泡,又是幾個串串而起的大大小小油泡,不遠處油浪之中還有幾個正在鼓起的、涌動著的小油泡。這分明就是油田油池中鼓鼓而起的石油泡。</p><p> 走近晶瑩的大油泡,你會發(fā)現(xiàn)大油泡和小油泡間產生了美妙的鏡面效果,充分展現(xiàn)出材質“剛”、形態(tài)“美”、光學“鏡”等特點,巨型的不銹鋼球體油泡,極其的明亮,比水銀的鏡面還明鏡,通身油色光光的。凸面的球體,就是凸凸鏡,拉長的人體清晰可見,變形的景物清楚再現(xiàn)。大油泡傍邊都是一個個,一串串不銹鋼的大小油泡,同樣明晃晃,亮晶晶。站在這大小油泡面前,一下子就會看到了好多好多個自己。</p><p> 鼓起、涌動的“大油泡”,通過現(xiàn)代感和視覺沖擊力,以矗立在克一號井之上的油泡,作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象征著石油汩汩從這里噴涌而出,寓意克一號井是克拉瑪依的原點、起點,并通過油泡的鏡面反射,見證克拉瑪依的發(fā)展歷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功勛卓越的“磕頭機”……</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沙漠中流出一條河……</b></p><p> 坊間有一種說法,九龍?zhí)叮壕艞l“銀河”落龍?zhí)?。由此可見油城人對水的渴望、珍惜、深情?lt;/p><p> 走進景區(qū),就看見一條寬寬、碧綠的河水,對岸一座白色的“引額濟克”工程紀念碑,矗立在藍天白云下。正是有這項引水工程,才使克拉瑪依結束了缺水的歷史。這也是克拉瑪依市人民的驕傲和自豪。碑下草坪上用花草拼出“克拉瑪依歡迎您”隱約可見。在河上游橫截大壩上有600多米的仿古建筑群:紅色的亭臺,綠色的長廊。九條巨龍,橫臥大壩,由于大壩的落差,龍頭噴吐出高8米的人工瀑布,大壩下面是一潭碧水。濱河兩岸,大面積的綠化林帶和花花草草,形成了克拉瑪依市的一大風景區(qū)。</p><p> 九龍?zhí)秾儆诳死斠篮泳皡^(qū),是我國唯一在戈壁荒漠中建成的人工河景區(qū),是一條給缺水的克拉瑪依帶來綠色和生機的神靈之川??死斠篮哟┏嵌^,引水工程河流從戈壁灘直流而下,潺潺流水帶來神話般的塞外江南。姿態(tài)萬千的橋梁,與清澈的河水,綠草茵茵的植被交相輝映,使克拉瑪依變得更加美麗、更加迷人、煥發(fā)出勃勃生機。</p><p> 克拉瑪依因油而生,因水而興。這座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正煥發(fā)著勃勃生機。</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向引水英雄們致敬</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引水濟克”工程紀念碑。碑身用維、漢兩種文字書寫“向引水英雄們致敬”八個金色大字,在燦爛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昭示著人們歷史不能遺忘,激勵人們奮勇向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0年8月8日,人工挖掘的克拉瑪依河穿城而過,油城徹底告別缺水的困境,也為克拉瑪依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根本改善創(chuàng)造了條件。2000年6月29日,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議案,把每年8月8日定為“克拉瑪依水節(jié)”,足顯油城人對水的珍惜、渴望和深情。</span></p> <p>紀念碑后碑文</p><p><b style="font-size: 20px;">引水記</b></p><p> 從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誕生以來。水,這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始終制約著油田生產、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設??死斠廊藰酚诜瞰I、勇于犧牲、前赴后繼、為水奮斗:東進白楊河,西出奎屯、烏蘇,南測瑪納斯、北探塔城峽谷。踏遍溝壑荒灘,力克艱難險阻。</p><p> 1996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經科學論證,最終決策。建設北疆引水工程。次年開始,數以萬計的引水建設者戰(zhàn)嚴寒,斗酷暑,頂風沙,披荊斬棘,奮勇拼搏,歷時三載,大功告成。2000年8月,規(guī)??涨暗囊疂斯こ探K于全線竣工,順利通水。四十余年上下求索,三代石油人美夢成真??死斠赖臍v史從此又翻開嶄新的一頁。</p><p> 渠成之日,群情振奮。志在乘風破浪,再創(chuàng)輝煌:水到之處,綠茵盡染,管教川原競秀,戈壁改觀。石油主業(yè),如虎添翼;接替產業(yè),未雨綢繆;謀生存,求發(fā)展,百業(yè)可待興旺;握命脈、展宏圖,更無后顧之憂。</p><p> 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精神不朽,業(yè)績長新。是以銘記,昭示后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年“老班”,一生師生情……</b></p><p> "老班"是時下學生私下對班主任老師的昵稱。</p><p> 三十四年前的秋天,已有五年教齡的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接管初三(1)班。一年的時間,面對52位十五、六歲的花季少年,我們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一遍遍的“摸爬滾打”,一點點的“威逼利誘”,一回回的“接招”、“過招”……真心、真情、真實付出,贏得我們一生的師生情。</p><p> 三十三年來,不管我們身居何處,無論星轉斗移,我們在“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隔空相見,清晨問候,彼此牽掛,相互守望。</p><p> 此行,我們歡聚在美麗的克拉瑪依。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還是熟悉的笑聲,還是真實的相擁,還是親切的問候……看到他們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兒女優(yōu)秀、帥氣、漂亮。非常欣慰、幸福、感動、開心、滿足、感謝!</p><p> 來日可期,此生有望!</p><p> 一年老班,一生師生情!</p> <p>近幾年,與克州初中87級“童鞋”在烏魯木齊、阿圖什相聚時合影。</p> <p> 如果說一首“克拉瑪依之歌”唱出了克拉瑪依人為祖國獻石油的豪情壯舉;一條“克拉瑪依河”映照著這片土地今天的盎然生機和活力;那么一座“克拉瑪依城”便是改革開放偉大的覺醒之路的見證!</p><p> 我們要感恩所有克拉瑪依的建設者,克拉瑪依精神的實踐者,守護克拉瑪依的奉獻者,他們留下的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故事,將被歷史所收藏、被人民所銘記。</p><p> 愿“沙漠美人”——克拉瑪依越來越美!</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謝您的觀看與分享!</b></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攝影:耿智喜、桑作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編輯:桑作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