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在最理想時間段,和四班同學及朋友一行二十四人自駕旅游,昆明至滇東北之行。出發(fā)當天下午,就入住昭通市區(qū)錦華大酒店,晚飯后返回酒店時,看到的街邊夜景。</b></p> <p><b>昭通,在歷史上是中原文化進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云南文化的三大發(fā)源地,又有小昆明的稱號,成為中國著名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譽。動物資源非常的豐富,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丹頂鶴,黑頸鶴,金錢豹……,此外還有二級保護動物小靈貓,金貓,禿鷲等,淡水魚種類非常多,境內(nèi)就有113種之多。</b></p> <p><b>以前不論去過幾次昭通,還是天天生活在昭城,感受現(xiàn)在昭通城的變化太大了。十年前,昭通城高層建筑屈指可數(shù),如今,城區(qū)有了更多的高樓大廈、商業(yè)中心、及明亮寬敞的小區(qū)住房,還有望海公園、省耕公園……,到處有了市民鍛煉身體、休閑娛樂的廣場。</b></p> <p><b>城區(qū)變化驚人,處處面貌一新,不僅市民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形象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每到夜晚,華燈齊放,到處流光溢彩,整個昭通城亮堂堂……</b></p> <p><b>站在干凈整潔,燈火闌珊,繁華熱鬧的街道,感覺像置身于昆明市中心街道上。</b></p> <p><b>城市人喜愛的電影院,麥當勞快餐店、華為、蘋果手機店、鞋帽服裝專賣店……多到數(shù)不勝數(shù),你能想到?jīng)]有一百萬人口的昭通市,變化會這么大,太讓人驚訝了!</b></p> <p><b>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昭通中心城市規(guī)劃建設(shè)及管理工作成績顯著,徹底改變了昭通城市形象。過去臟亂差,街道灰堵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蕩然無存,無論是外地游客還是當?shù)厥忻瘢瑹o不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昭通變了,變美了,變干凈了。</b></p> <p><b>據(jù)有關(guān)市政要聞介紹,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把昭通建成"滇東北城市群明珠”新發(fā)展定位,昭通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1-2030)版本在規(guī)劃設(shè)計理念、城市空間和功能布局等方面,與新定位和要求已不相適應,必須對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進行修改,昭通城市將按照200萬人口規(guī)模進行規(guī)劃建設(shè),這個格局變化太大,似乎超出我們的想像,太讓人感慨萬千。</b></p> <p><b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酒店周邊三百米以內(nèi)的景色,其他市中心熱鬧街道,還沒來得及去看一看,逛一逛。按計劃行程,第二天要去大山包景區(qū)游玩,就放棄逛街回酒店休息了。</b></p> <p><b>昭通市城郊——循跡探訪龍云家祠。</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云南近代史,繞不開的人物是龍云。護國運動、抗日戰(zhàn)爭、和平解放,龍云見證了云南那段歷史風云。位于昭通市昭陽區(qū)的龍云祠堂,一草一木、一梁一棟,都在講述著那段往事。</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興建祠堂,本是儒家傳統(tǒng),但這里祠堂內(nèi)部,也不乏西式裝飾??升堅茀s是地地道道的彝族,由于其思想格局大,又容易接受外來文化,致使家祠修建的別具風格,漂亮中透顯莊重威嚴。在1884年,龍云出生于金沙江畔的昭通炎山松樂村下營盤,那時他的名字還叫“納吉烏梯”(彝語音譯)。</b></p> <p><b>祠堂花園里栽著許多花卉、綠色植物、高大的松樹、喬杉及名貴的古樹,池塘里還養(yǎng)著鯉魚、荷花。</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1933年,功成名就的龍云本想在老家炎山修建家祠,無奈交通不便,只能選址于昭通城區(qū)郊外。</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昭通位于云南滇東北,卻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12年,龍云進入陸軍講武堂步兵科學習,跟他同為校友的,還有朱德、葉劍英等一批叱咤中國近代史的人物。</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15年,袁世凱宣布稱帝,蔡鍔假借出國治療繞道云南,聯(lián)合唐繼堯、李烈鈞誓師討袁。蔡鍔沖鋒在前,唐繼堯為了保護蔡鍔安全,安排身邊護衛(wèi)跟隨蔡鍔,留下的空缺恰好成全了龍云。耳濡目染,不僅讓龍云開闊了視野,堅定了共和信念,也讓龍云成為唐繼堯手下四大鎮(zhèn)守使之一。</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28年,龍云被任命為云南省政府主席,開始了之后十幾年主政云南的歷史。</b></p> <p><b style="font-size: 18px;">護城河、高聳的城墻、配備了糧庫的碉樓應該是龍云故居與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之處。龍云對近代中國的重大貢獻——堅守抗戰(zhàn),透過一件件展品娓娓道來。</b></p> <p><b style="font-size: 18px;">抗戰(zhàn)爆發(fā)前,龍云未雨綢繆,組織云南人民修建滇緬公路,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zhàn)爭做準備。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兩天,龍云就會見了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人,進一步堅定了抗日決心。他說:“身為地方行政負責者,當盡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財力,貢獻國家,犧牲一切,奮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睕Q定傾滇之師出征抗日。</b></p> <p><b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抗戰(zhàn),滇軍出征3.5萬余人,傷亡超過1.8萬人;激戰(zhàn)中條山,粉碎了日軍13次大規(guī)模進攻,滇軍第三軍幾乎傷亡殆盡;長沙會戰(zhàn),大破日軍;滇西抗戰(zhàn),率先收復失地。抗日戰(zhàn)爭勝利,龍云表弟、滇軍指揮官盧漢代表國家、戰(zhàn)區(qū),前往越南接受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雪洗國恥。</b></p> <p><b>祠堂正殿,“封鲊(zhǎ)丸熊”牌匾高懸?!胺怊嚒比∫庾钥h吏陶侃將別人送他的當?shù)靥禺a(chǎn)魚鲊捎給母親,母親卻責問陶侃,你是縣吏﹐將別人受賄的東西送我,不但對我沒有益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擔憂。“丸熊”取意柳仲郢之母韓氏為了不讓兒子犯困,把熊膽丸放在夜宵中,兒子服后,更勤于讀書。</b></p> <p><b>如同牌匾期許,主政云南期間龍云始終勤政、廉政,他創(chuàng)辦實業(yè),改組富滇銀行,發(fā)行貨幣,確保了云南經(jīng)濟穩(wěn)定,將東陸大學從私立改為省立,由省府直接撥付經(jīng)費,對待轉(zhuǎn)移到云南的西南聯(lián)大等大學他也竭力關(guān)照,促進了昆明的文化發(fā)展。</b></p> <p><b>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jīng)云南曲靖地區(qū),龍不僅將紅軍“禮送出滇”,還故意派出卡車被俘,附贈白藥、軍用地圖。1945年龍云被蔣介石軟禁,直至1948年12月才在陳納德等人的幫助下逃到香港,并加入民革。</b></p> <p><b>在香港期間,龍云竭力策動云南和平起義。1949年12月9日,盧漢將軍率領(lǐng)全省軍政人員,在昆明通電全國,宣布云南和平解放。</b></p> <p><b>龍云故居,設(shè)計更顯精妙,整個家祠的建設(shè)全都圍繞“龍”來做文章。正殿和宅院構(gòu)成了一個龍首圖案,家祠前面的鄉(xiāng)間小路是龍須,正殿后面的道路就是龍身。家祠內(nèi)部,正殿梁頂上有二龍戲珠的造型,再現(xiàn)了飛龍在天的祥瑞,寶頂兩側(cè)也用彩石鋪砌出一個傳統(tǒng)的“龍”字,殿內(nèi)更是到處繪有各式各樣的龍的形象。</b></p> <p><b>故居主體雖是仿清建筑,但大門與側(cè)門,壁爐采用典型的西式拱門。</b></p> <p><b>整座龍云祠堂,呈現(xiàn)的風格是中西合璧建筑形式。</b></p> <p><b>祠堂里的園林布局為中西式相互融合。</b></p> <p><b>這是在祠堂一角的廚房及雜物間。</b></p> <p><b>在那個久遠的年代,燒火煮飯都是用木材或者泥炭,廚房灶間選在室外就顯得極為重要。在祠堂里有這么大的廚房又修建的如此之好,非一般商賈人家能相比。</b></p> <p><b>有人說龍云是云南王,他是蔣介石的邊陲大員,也是蔣的心腹大患,他長期捆綁在蔣系戰(zhàn)車上,卻用密電跟朱德聯(lián)絡(luò)。</b></p> <p><b>?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jīng)曲靖地區(qū),龍云不僅將紅軍“禮送出滇”,還故意派出卡車被俘,附贈白藥、軍用地圖。1945年龍云被蔣介石軟禁,直至1948年12月才在陳納德等人的幫助下逃到香港,并加入民革。在香港期間,龍云竭力策動云南和平起義。1949年12月9日,盧漢將軍率領(lǐng)全省軍政人員,在昆明通電全國,宣布云南和平解放。</b></p> <p><b>1984年龍云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如此評價龍云:“他的一生是一個光榮的愛國者的一生”。</b></p> <p><b>周恩來總理這樣評價龍云一生:第一,對中國民主革命有貢獻;第二,反對蔣介石個人獨裁,有功;第三,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中,堅決支持,直至勝利,有功。在那波詭云譎的時代,主政云南的龍云,殊為不易;而促進云南穩(wěn)定發(fā)展,始終以國家大局為重,則不僅需要勇氣,更離不開智慧。</b></p> <p><b>會澤縣城——循跡探訪</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繼堯故居博物館</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b>唐繼堯是滇系軍閥首領(lǐng)(1883—1927年),又名榮昌,字蓂賡,漢族,云南會澤人。滇軍創(chuàng)始人與領(lǐng)導者,云南滇系軍閥的主要領(lǐng)導者。</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其</b><b>故居座落在會澤縣城北內(nèi)街,于三道巷14號,占地面積851平方米的四合院,其宅院實屬典型的清晚期民居建筑風格。這幢房子座東朝西的三開間、三進院的平房院落,看上去規(guī)模不大陳設(shè)簡陋。臨街有個不大的院門,門上懸掛“唐繼堯故居陳列館”匾額。大門兩旁的對聯(lián)是“號令風雨動,聲名草木知”。仍然是一派威風凜凜的感覺。外墻墻壁上鑲嵌有會澤縣政府和云南省政府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b></p> <p><b>進入大門后,是一個進深較長的院內(nèi)花園,空地上開辟有一片花壇。二門柱聯(lián)是“重九起義領(lǐng)導,護國討袁元勛”。</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繼堯故居正堂的對聯(lián)“護國討袁南天一柱,治滇興教東陸獨尊”。</b></p><p><b>光緒九年,</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883年8月14日</b><b>唐繼堯出生于會澤一個家境雖不富裕、但重視子女教育的書香家庭,父親是一名舉人,他本人也中過秀才,舊學很有基礎(chǔ)和才氣,為人器宇恢弘,倜儻有大志。</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04年赴日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yè)于日本士官學校。次年回國。1909年返云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聯(lián)名通電全國,宣布云南獨立,發(fā)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起義”掀起“護國運動”。</b></p> <p><b>唐繼堯參加過重九起義,昆明起義。在鎮(zhèn)壓二次革命時,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lǐng)軍隊。在護國戰(zhàn)爭中,與蔡鍔聯(lián)合宣布云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任云南督軍兼省長。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陜湘閩八省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b></p> <p><b>門庭柱聯(lián):</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重九起義領(lǐng)導 護國討袁元勛"。二進門的門聯(lián):“將軍一劍驅(qū)袁逆 陋堂千秋宿國魂"。二進房屋內(nèi)陳列有“重九起義”和護國討袁時用過的電文、地圖等軍事用品。走過二進堂屋,里面是一個內(nèi)院,內(nèi)院兩側(cè)廂房里陳列有唐繼堯生平事跡照片、圖書等資料,唐繼堯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昆明大學前身)的照片,以及唐氏家族后人紀念唐繼堯的文章等。</b></p> <p><b>1913年開始在云南執(zhí)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zhí)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fā)展實業(yè)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云南的近代化事業(y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軍事建設(shè)——民國三年(1914年),唐繼堯在云南首開西南兵器工業(yè)先河,在昆明??诮ūS,該廠能生產(chǎn)步槍、輕重機槍。之后這一兵工廠在護國、護法和靖國戰(zhàn)爭中都派上了大用場。</b></p><p><b>經(jīng)濟——</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民國元年(1912年)在唐繼堯支持下,以發(fā)行股票的形式集資,從民國四年(1915年)至民國十年(1921年)歷時7年建成個碧石鐵路,它連通了滇越鐵路。強了云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增加了云南財政收入。他主持修建了積善村、明波村的電力抽水站,提灌面積達七八萬畝,使滇池周邊農(nóng)田實現(xiàn)了規(guī)模灌溉,解決了小農(nóng)分散的生產(chǎn)方式無法解決的難題。唐繼堯還在昆明農(nóng)村推廣使用肥田粉(化肥)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民國四年(1915年),在王鴻圖、黃毓成等人倡議興辦自來水廠,在唐繼堯支持下,在翠湖建起了自來水廠,改善了部分昆明人飲用井水、河水的不衛(wèi)生狀況。這是西南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自來水廠。民國十一年(1922年)秋,唐繼堯聘請了廣東人劉沛泉等旅美華僑來滇,組建了云南第一支空軍部隊。所建昆明巫家壩機場,是我國繼杭州莧橋機場之后開辟的第二個機場。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云南無線電臺及長波天線大鐵塔在昆明東郊安裝竣工。當時無線電事業(yè)在我國還處于萌芽時期,全國僅有北京、上海、沈陽等少數(shù)大城市建有電臺。</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市政——在市政建設(shè)方面,唐繼堯主持了昆明市的改造工程,整修街道,疏浚下水道,開辟公園,例如在翠湖由東至西筑了道長堤,與阮堤在湖心島相交,名“唐堤”。這些市政工程使省城面貌為之一新。唐繼堯仿效省外一些省城設(shè)市管理的經(jīng)驗,將原本歸警察廳管轄的昆明縣劃出來,實行民治,正式劃定省會區(qū)域,昆明也正式定名為昆明市政公所,市區(qū)仍以“原省會警察區(qū)域為范圍”,總面積為17.96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文教——</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創(chuàng)建云大。唐繼堯十分重視文化建設(shè),在云南創(chuàng)建了第一所大學——東陸大學(現(xiàn)云南大學)。據(jù)云南大學方面介紹,二十世紀初,全國各地開設(shè)大學之風漸盛。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云南光復后,急需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十年期間,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屢次提出在云南“創(chuàng)辦大學”的各種動議和建言。身為云南督軍兼省長的唐繼堯外觀世運,內(nèi)審國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頹廢,毅然廢督裁兵,振興文治,作救國之遠圖,以“經(jīng)邦建國,教育為先”為其治滇方略。在唐繼堯和云南首批留美學生董澤(后任東陸大學首任校長)等人的合力推動下,終于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成立了中國西南第二所大學——東陸大學(現(xiàn)云南大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編修文獻一一民國三年(1914年)8月,唐繼堯倡導并撥款萬元,聘請以趙藩為總纂的一批云南知名學者編纂了大型叢書《云南叢書》1212卷。這對云南地方文獻的系統(tǒng)整理、保存與傳播具有深遠意義和巨大影響。</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27年2月6日唐繼堯交出政權(quán)下野。1927年5月23日,唐繼堯病逝,享年44歲,葬于昆明圓通山。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于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唐繼堯騎馬銅像也在昆明大觀樓落成。至于此像的去向說法很多,說法一,在五十年代大戰(zhàn)鋼鐵時已被銷毀,說法二,從大觀樓撤銅像時就拉到物資倉庫去了,說法三,被人保護起來收藏之,但至今也是無從知曉其真正歸屬及下落。</b></p> <p><b>唐繼堯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由于護國、護法兩次戰(zhàn)爭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進行經(jīng)濟、文教建設(shè)。但這段時期仍有幾項比較顯著的建設(shè)成就”《云南省志·政府志》評價。</b></p><p><b>唐繼堯治滇后期政治上逐漸衰退,沉湎于舒適的家庭生活,疏于軍政事務,以致一些政府機關(guān)腐化,軍務松弛,加之用人失當,處事欠公,導致部屬離心離德。”(一石《興教東陸創(chuàng)業(yè)南疆》評價)</b></p><p><b>云南各族人民為護國戰(zhàn)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是永遠值得肯定和懷念的。有人說,批評唐繼堯的不足,就是否定了云南人民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唐繼堯作為護國軍領(lǐng)導人之一,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b></p> <p><b>在唐繼堯銅像“遠離人類文明的野蠻行為”拆毀48周年的今天,在“護國三杰”中這兩杰——蔡鍔、李烈鈞的銅像已在各自家鄉(xiāng)建成之后,該不該恢復重建“護國三杰”之一的唐繼堯的銅像,重現(xiàn)其“立馬華山,推翻專制;揮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輝形象,這是擺在云南人面前的一個應該回答的問題。</b></p> <p><b>唐繼堯之子唐紹驤1925年(民國十四年)至1928年(民國十七年)留學日本時,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塑造,運回昆明北門街唐公館書房安放,后因時局變化運至香港保存,1953年遷放臺灣省臺中市。兩年前經(jīng)唐氏家族商議,愿意將這一銅像捐贈桑梓。唐氏后人說:“此尊銅像贈與先祖所創(chuàng)之云南大學,不僅屬云大所有,更屬于云南廣大鄉(xiāng)親所有?!?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昆明重九起義重要領(lǐng)導人唐繼堯的一座半身銅像,由其后人贈予云南大學。</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繼堯故居位于會澤縣城北鐘屏鎮(zhèn)二道巷轉(zhuǎn)三道巷中段處14號,占地面積850.1平方米,建筑面積410.1平方米,屬清代中晚期傳統(tǒng)民居,封閉式四合院建筑群,系硬山頂穿斗式結(jié)構(gòu),置正堂,書房、對廳、耳房、糧倉、養(yǎng)馬房等,前后院共14間。正房面闊3間11.87米,進深3.85米,檐高3.45米。東西書房對稱,與對廳屋面平行,面闊之間長7米,進深2.85米,檐高2.8米。原兩院相通,后為居民住宅,被隔為兩個院落。故居于1995年被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與會澤眾多精美宏偉的民宅相比,唐繼堯故居略顯簡陋,這是因為唐繼堯的家境在當時的會澤屬中等人家。在這里很感慨他一生傳奇經(jīng)歷,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邊尋覓他遺留在會澤的痕跡。</b></p> <p><b>會澤城區(qū)公園廣場上有兩座大型雕塑,一座是紀念唐繼堯戎馬生涯中,騎著高頭戰(zhàn)馬英氣威武的樣子,另一座就是矗立在廣場中心巨大的嘉靖通寶線幣。</b></p><p><b>?</b></p> <p><b>會澤300年前,全國三分之二的銅錢在這里鑄造,緊隨其后,這里就成為了中國的鑄幣中心,</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經(jīng)濟重鎮(zhèn)、當年人來車往,市井繁榮昌盛。</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會澤因延綿三千多年的“銅商文化”而聞名,素有“天南銅都”的贊譽,清乾嘉時期,會澤的冶銅業(yè)達到鼎盛時期。</b></p> <p><b>據(jù)資料介紹,嘉靖通寶”是在原型基礎(chǔ)上放大 39 倍而制成,高 22.62 米,重 7777 公斤,120米長的彩虹橋,從嘉靖通寶方孔中斜穿而過。為紀念這份歷史上的榮譽和輝煌,一個碩大的錢幣聳立在公園廣場中心位置,成為當?shù)刈顡屟鄣娘L景。</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遠古年代云南因山高路遠,交通極其不便,外界知之甚少云南有許多輝煌的人文歷史,及廣闊的地域文化。會澤又因綿延三千多年的“銅商文化”而聞名,素有“天南銅都”的贊譽,清乾嘉時期,會澤的冶銅業(yè)達到鼎盛時期。</b></p> <p><b>在會澤公園錢幣廣場拍照是人員最全的合照,僅差一位已經(jīng)讓大家熟悉的朋友。</b></p> <p><b>據(jù)說,從嘉靖通寶方孔中穿過而下,會給人帶來吉祥如意的好運氣,我們不僅走過這120米長的彩虹橋,還在這里拍下了許多照片。</b></p> <p><b>在120米長的彩虹橋上走過留影,是每個人都喜歡拍照的地方,也是到會澤必來勝景之一。</b></p> <p><b>三五成群,紛紛拍照,這是旅行路上趣事之一。</b></p> <p><b>為拍下嘉靖通寶全景,還不能把錢幣的方孔(即錢眼)堵了,每個人都拍得小,但突出此景真正的意義,你們贊同此觀點嗎?</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圓形方孔錢幣的造法,映照了中國人樸素的宇宙觀,即天圓地方。</b></p> <p><b>這種圓形方孔錢奠定了后來各朝代銅錢的基本形制,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年。</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guī)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xù)到民國初期。</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代機制銅元的誕生,則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使沿用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錢歸于壽終正寢。</b></p> <p><b>哈哈哈,每個人都拍,累著負責攝影的人啦!他可是心甘情愿為之效勞,為同學朋友們拍照也是一大樂趣。</b></p> <p><b>清晨,朝陽剛剛蘇醒,公園里空氣清新,廣場上鮮有游人。</b></p> <p><b>錢幣廣場及周邊,滿眼都是蒼翠欲滴的綠色植物,遠處新建小區(qū)房頂是橙紅色,漂亮的景色讓你心情舒暢。</b></p> <p><b>徜徉在干凈整潔的廣場上,久久都不想離去,就想靜靜地走著……</b></p> <p><b>璀璨奪目的霓虹燈,把巨大的嘉靖通寶雕塑及彩虹橋,照耀得流光溢彩,炫麗奪目。</b></p> <p><b>夜幕下,會澤公園線幣廣場仍然燈火通明,這個廣場在縣城中心占地面積很大,綠化又搞得好,而且干凈漂亮。感覺比省城昆明好很多,現(xiàn)在看來,也應該算是最宜居城市,反正我來過并喜歡上她了!</b></p> <p><b>這里漂亮得讓人嘖嘖稱贊,并使人流連忘返!</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走進會澤古城,猶如穿越到明清時期的大街小巷。這里的青石板路上,還留有深深的馬蹄印。</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會澤民居建筑仍然保存有二進院、三進院、一顆印、重堂式、三間兩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串角樓、青磚歐式等風格不同,類型各異的各式建筑。</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明清時期,青瓦木質(zhì)古民居四合院仍舊存在。</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讓人聯(lián)想到,明清時期商戶人家有多富足和安詳。</b></p> <p><b>這樣</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青瓦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民居四合院,在大城市里難覓蹤影。</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讓人真切感受到,當年商賈云聚的繁華和輝煌。</b></p> <p><b>經(jīng)濟重鎮(zhèn)、鑄幣中心,明清古宅,當年人來車往,市井繁榮的影子似乎還在。</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會澤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古街二道巷、三道巷那片民宅區(qū),舊居所被新建小區(qū)包圍著,可老街建筑沒有像其他城市被拆遷的</b><b>命運,也沒有遭遇被強行翻新裝修,</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故而留住了大量民清時的建筑,就顯得故土味十足。</b></p> <p><b>會館是會澤古城的一大特色,記載著會澤銅商文化興盛時期的歷史回音。在明清時期,各省商會在會澤建蓋會館、寺廟、祠堂共計108座,現(xiàn)保存完好的還有36座,古民居民宅117處,稱“會館之都”。</b></p> <p><b>會館建筑,很多時候是與祀神的廟宇聯(lián)為一體甚至合二為一建立的。實際上,最早建立起來的會館,其主要功能就是祀神、祭祖,聯(lián)合起來實現(xiàn)共同利益的訴求是會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事了。</b></p> <p><b>會館又稱江西廟、萬壽宮,修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既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在會澤的江西人,相聚和議事的活動場所。飛檐斗拱的門樓,精美的建筑,體現(xiàn)了江西銅老板的財力和實力。</b></p> <p><b>據(jù)說,當年,財大氣粗的江西籍商賈,不惜重金從北京求來圖紙,又請來云南劍川的木雕工匠,要求木匠按照頤和園內(nèi)德和園大戲臺樣式施工,所以,江西會館古戲臺,被稱為“樂府仙宮”,即掌管音樂的宮殿,神仙居住的宮闕,這是戲臺上的一幅匾額,也是對戲臺的絕佳贊譽。</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這里的老房子是幸運的,逃脫了被鏟除的厄運。一條條東西和南北走向的街道,古舊民居仍然是主角。這些老房子也沒有被刻意翻新,至今,當?shù)鼐用袢宰≡谄渲?,世代繁衍生生不息?</b></p> <p><b>會澤是斑銅工藝的根,老街里有條著名的銅匠街,這里曾經(jīng)匯聚了一批制作斑銅的能工巧匠,每天用敲打銅器的鏗鏘聲,將這座小城喚醒,但技藝最好的當屬張姓。</b></p><p><b>斑銅是一種有極高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民間手工藝品。其采用會澤特有的天然銅,經(jīng)燒斑、錘打等數(shù)十道工序,燒數(shù)十次,打數(shù)萬錘方能成型。</b></p> <p><b>國家級非遺——會澤斑銅。會澤張氏十三代的銅匠家史上,重疊著300多年的斑銅制作歷史。年輕的第十三代傳人張偉掌握著絕不外傳的獨門秘技,他努力讓這門手藝繼續(xù)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會澤斑銅,愛上會澤斑銅文化。</b></p> <p><b>張氏斑銅第十二代傳承人張克康,他恪守古訓,臨終前也沒將之透露給外人。父親不幸病故,張偉決定辭去工作回家鄉(xiāng)當一名銅匠接過父親的衣缽,也是因為張家有數(shù)代相傳的獨門“顯斑”秘方。若張偉不繼承這門古老的技藝,斷掉的不僅是十三代的銅匠事業(yè),還有這密不外宣的特殊技藝。以前父親做斑銅時,他只是在一旁打打雜幫幫忙,現(xiàn)在一切事情都變成他做主擔責了。</b></p> <p><b>用這種方法做出的香爐、花瓶、筆筒等工藝品,在桔紅色的基面上,均勻地布滿了黃白交燦的晶斑,宛若在銅體內(nèi)均勻地鑲進了若干細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實則光滑如鏡。從里到外透射著閃閃爍爍的晶斑,要比人工摻加金銀后在宣德爐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b></p> <p><b>這是張氏后人用了好幾代人的各種工具。</b></p> <h1><b style="font-size: 18px;">張氏斑銅——銅文化消逝浪潮中的堅守。</b></h1> <p><b>在云南會澤,斑銅的制作,以張氏家族最負盛名,也凝聚著張家無數(shù)代人的心血。特別由張氏第十代傳人張寶榮、張寶華兄弟鍛打的“斑銅鼎”,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后,銅匠街的張姓銅匠的斑銅技藝更是名噪一時,為這座銅城,這個家族贏得了無上的榮譽。</b></p> <p><b>張氏斑銅,匠心制造。匠心精品。</b></p> <p><b>老年后的張興元(張偉的爺爺),老人手持他打造的斑銅花瓶合影照片。</b></p><p><b>然而, 傳承到第十一代張興元時,由于國家政策變遷,斑銅技藝險些斷絕。直到八十年代末,國家經(jīng)濟體制改革,省輕工業(yè)廳等有關(guān)部門撥付專款對會澤斑銅工藝進行搶救,張興元才逐漸重興舊業(yè)。此前張興元主要是利用銅器是打造炊具、佛事祭祀用品,恢復斑銅工藝之后,便不再局限于做炊具和佛事祭祀用品,逐漸轉(zhuǎn)向旅游工藝品的制作。</b></p> <p><b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這些精美的斑銅器皿與擺件成了張偉的鎮(zhèn)店之寶,是不賣的,其中龍扶手花瓶是他爺爺(一位老銅匠)留給他的,還有一些是他的得意之作。張偉對斑銅的愛超過了對于金錢的喜好。</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他對斑銅文化的傳承,是在用行動詮釋匠心精神。</b></p> <p><b>張克康手拿龍扶手斑銅花瓶,就是父親張興元(老銅匠)即張偉的爺爺,遺留給后人眾多記念品中的一件得意之作。</b></p> <p><b>精美斑銅,匠心制作!</b></p> <p><b>張克康是張氏斑銅的第十二代傳人,只是跟隨張興元學習煉制斑銅時,張興元已是古稀之年,又因為早年為國民政府打造銅炊具時受到刁難,遭受牢獄之災,導致精神上受到了打擊,以至老年時得了老年癡呆癥,只能做而不會說,張克康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幸好張克康的母親記性較好,便給張克康講述如何打銅,但是火候的掌握卻不擅長,張克康便憑借自己石匠和木匠的手藝,再加上不斷的練習之后,逐漸地掌握了斑銅的制作和燒斑的火力和火候。</b></p> <p><b>張克康的努力推動了“張氏斑銅”進一步發(fā)展,1999年6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shù)師。2008年6月,斑銅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9年6月,張克康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斑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73, 73, 73);">2013年,張克康因患肺癌去世,從那以后,“張氏斑銅”的傳承重擔就落在了張偉這個年輕人的身上。但因為張克康去世時張偉才25歲,和父親學習斑銅技藝不到一年,在其他人眼中,這個年輕的小伙兒在“張氏斑銅第十三代傳承人”這個名號前,似乎顯得有些單薄了。</b></p> <p><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73, 73, 73);">張偉1988年出生于曲靖市會澤縣的斑銅工匠世家,是會澤“張氏斑銅”第十三代傳人,同時也是曲靖市斑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大學畢業(yè)后,他原本選擇到當?shù)匾患抑麌蠊ぷ鳎赣H離世后,厚重的家族歷史使得他下定了決心,回鄉(xiāng)繼續(xù)傳承斑銅技藝。</b></p> <p><b>至今成為“張氏斑銅”第十三代傳承人,除了制作鼎、爐、瓶、筒等傳統(tǒng)的工藝品外,張偉還創(chuàng)作了具有云南民族風情的《傣家少女》,也有簡單適用的鋼筆、打火機,還有作為裝飾的小掛件等。2013年因在保護和傳承會澤斑銅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張偉被評為會澤斑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2017年9月被評為云南省第七屆百名拔尖農(nóng)村鄉(xiāng)土人才。</b></p> <p><b>25歲到30歲,張偉在不停的敲敲打打中磨煉自己的技藝,打銅的聲音喚醒了這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會澤古城,鏗鏘聲成了銅匠街唯一的遺存,而掛在門口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斑銅制作技藝”的標牌,顯示了300多年來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b></p> <p><b style="color: rgb(73, 73, 73);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張偉繼承張氏斑銅手藝的第五個年頭,他將斑銅技藝搬上了世博會,搬上了央視等各大媒體平臺上,他使“張氏斑銅”的名聲傳出會澤。除了斑銅工藝品外,張偉還嘗試將斑銅產(chǎn)品從擺件發(fā)展為實用品,他計劃著創(chuàng)辦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讓更多的人來學習斑銅技藝,用他的話說,“通過媒體對斑銅進行宣傳,是在更好地發(fā)展斑銅文化。</b></p> <p><b>張氏斑銅,獨具匠心。上乘精品。</b></p> <p><b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張氏斑銅很有質(zhì)感,又布滿絢爛的斑花,讓人無法移開視線。</b></p> <p><b>張氏斑銅。神龍報春。</b></p> <p><b>張氏斑銅,俊馬騰躍。</b></p> <p><b>張氏斑銅,馬踏飛燕。</b></p> <p><b>張氏斑銅,?;~案。</b></p> <p><b>張氏斑銅,茶具擺設(shè)。</b></p> <p><b>張氏斑銅,盤口禮瓶。</b></p> <p><b>張氏斑銅,嘉靖銅幣。</b></p> <p><b>張氏斑銅,上層挑水的傣族少女,下層各款式茶壺。</b></p> <p><b>張氏斑銅,上層木偶擺件,下層二個銅鍋及一個烤火盆。</b></p> <p><b>這樣的廚房用品,在七十年初往前推的年代里,是很常見的廚房用具,矮型的鍋至今仍舊看得見,在云南,銅鍋洋芋燜飯必須要用此鍋型來做,否則味道就會不好吃也不正宗地道。</b></p> <p><b>在昭通市區(qū)逛街,并在夜市品嘗各種食物燒烤。值得一提,烤小肉串是昭城一大特色美味,以及烤各類蔬菜也是很好吃,什么是舌尖上的美食,就是讓你吃了還想再來享受的地方,會讓你吃得停不下來哦!</b></p> <p><b>秘境云南 唯有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負!</b></p> <p><b>旅行路上品嘗當?shù)孛朗?,也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這是第二天要離開會澤的頭天晩上,同學們一起去“最云南風味餐廳"用餐時拍下的照片。</b></p> <p><b>會澤當?shù)孛朗扯嗟綌?shù)不過來,風味獨特很好吃。餐間,大家紛紛舉杯互道珍重,歡樂的笑聲不絕于耳,歡快熱鬧的氣氛一直到晚飯結(jié)束后轉(zhuǎn)移至下一個陣地茶吧……</b></p> <p><b>可惜,到會澤的第一天晩上去吃“羊八碗",因忙著聊天,沒拍下盛宴時的照片讓大家分享。</b></p> <p><b>但一定要去品嘗“羊八碗",故名思議“羊八碗"就是用當天宰殺的羊,用羊身上的肉質(zhì)分類,分別做成八道主菜美食。</b></p> <p><b>夲人最歡帶皮的羊肉冷片肥瘦相宜,炒羊肝,小炒羊肉,炒羊干巴………,現(xiàn)在想起來還直流口水回味。這家餐廳做得美食,的確很正宗很地道。南來北往的人一到會澤,也一定會去這家餐廳打卡,并會大塊朵頤飽餐一頓,你一定會走著進去扶著墻出來哦!</b></p><p><b>?</b></p> <p><b>晚飯后,大家應倆位美女—朵同學、楊同學的邀請,一起去縣城中心商業(yè)大廈里的茶吧去品茶。</b></p> <p><b>晩餐歡快熱鬧的陣地轉(zhuǎn)移到這里,倆同學的熱情安排,給我們一個清新浪漫、品茶賞茶聊天的好去處。在此,要特別感謝你們倆位美女同學,我們永遠心手相牽去旅行,友誼長存萬歲!</b></p> <p><b>走進會澤古城,猶如穿越到明清時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那久遠天南銅都的馬幫、驛站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但青瓦木質(zhì)古民居四合院仍然還在。莊重古樸的會館、廟宇,讓人看到當年商賈云聚的繁華和輝煌。</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旅行,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休閑方式。旅游行走過的地方多,生活閱歷也隨之不斷增多并更加豐富多彩。</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旅行也是放松身心。也多了心靈上的自由自在,少掉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功利和疲憊。</b></p><p><b>在旅行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每一處美麗的景色,都有可能成為一生中最難忘的風景。</b></p><p><b>遠足</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走進大自然,看過世界之大,就不會再執(zhí)著于某些無謂的東西。旅行會讓人變得豁達,是人生修整的最好方式,沒有旅途之苦,哪有旅程之樂。</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人生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一日千里永不回流。趁現(xiàn)今歲月正好,我們再來一次又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最美的風景一定是在路上、在遠方!</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滇東北之行——深山秘境,我們們來過,從此無遺憾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