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好久不做美篇了,因為很多手術都成了常規(guī),遇到困難的病例不多了,今天給大家匯報一臺飛刀的急診,挺有意思的。一個年輕病人,三十一歲,凌晨4點發(fā)病,沒有凝視,左上肢0級,下肢三級。下午八點左右家人同意手術。然后周主任先造影我趕過去,發(fā)病將近16個小時了,那么可以做嗎?</p> <p>術前CT</p> <p>術前MR</p> <p>術前病人情況</p> <p>術前造影</p> <p>術前側位</p> <p>指引到位造影,我那時堵在了高速上,然后我們都以為很簡單,周主任決定先上cat管抽吸。</p> <p>我到現(xiàn)場后反復看了圖,當時我認為不是栓塞,是夾層壁間血腫,遠端伴有血栓的那種情況,然后我決定先拉一次。</p> <p>拉出來一看支架非常干凈,什么都抓不到,但正向血流好多了,可是不到五分鐘又閉了。</p> <p>然后按常規(guī)套路把AB放上去觀察維持住收臺</p> <p>我們都以為可以解脫支架收臺了,結果五分鐘后又閉了??</p> <p>難道我們錯了,如果是血栓那就肯定沒問題了應該可以弄出來了</p> <p>經(jīng)過二次的調(diào)整和抽吸終于把這東西弄出來了,可是三個多小時過去了,那么這塊東西是什么?病人能恢復嗎?帶著問題我們繼續(xù)往前看。</p> <p>這是弄岀來的東西</p> <p>術后第二天肌力明顯好轉</p> <p>那么那塊東西是什么,當時引發(fā)了一些討論,總結意見如下。第一、膠片樣的血栓貼在血管上了。第二、內(nèi)膜組織。第三、斑塊組織。原因有很多,比較有說服力的是天壇宋教授的意見,他認為是粘貼在血管壁上的栓塞物(外源性),因為內(nèi)膜不會這么黃而且不應該會這么厚。這是第一輪的意見。大家會問您認為呢?我呀這是夾層壁間血腫???那么病理呢?誰都想知道吧!</p> <p>第一次病理出來,這對我打擊挺大的因為沒有發(fā)現(xiàn)內(nèi)皮細胞。經(jīng)過多方咨詢討論。結果支持宋教授的判斷。可是做為術者我仍覺得這是夾層,而且很多病理專業(yè)的人都認為有一點,切片做的不好,必須重做,送中山大學(權威機構)。</p> <p>第二次病理出來了,有喜有憂呀??各位請看</p> <p>內(nèi)膜及粥樣斑塊,難不成我們做了斑塊切除術,又引發(fā)了一個小范圍的討論。一種觀點是ICAS。一種觀點是斑塊下出血頂破內(nèi)膜形成游離瓣。病人很年輕而且沒有高危因素,其它血管正常,而且弄出來的東西成一整體管狀。其實會不會有這種巧合夾層撕開的內(nèi)膜上有部分斑塊組織呢。術后復查了MR,血管內(nèi)膜光滑??墒沁€是有二派意見,不過我發(fā)現(xiàn)我那邊支持的人會多點????墒羌毾胍灿泻芏鄦栴}仍未弄明白。我覺的宋哥的分析可能更全面如下:第一次看到取出的東西他首先肯定了不是內(nèi)膜成份,因為比大腦中內(nèi)膜厚多了,所以不是經(jīng)典的夾層;第二、肯定不是血栓,可能是栓塞物貼壁了,類似負壓,不好取下來。看到中山的病理結果,他更加肯定的不是內(nèi)膜夾層,應該考慮ICAS,而且觀看整個手術過程后他更傾向于,原來頸動脈C6到C7的斑塊,被抽吸導管鏟下來了。其實個人覺得這種可能性也很大。大家覺得呢?畢竟他見到的肯定比我們多。??????。</p> <p>也許當時有個血管內(nèi)超聲就會明確很多。其實神經(jīng)介入(缺血)的魅力就在這,末知的東西太多,每天都可碰到不一樣的東西。很高興病人能恢復正常,也祝賀徒弟。其實個人覺得手術不在量上,而應該在質(zhì)上下功夫。多總結沉淀一下自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