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滄浪亭,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紀初)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滄浪亭造園藝術(shù)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shè)一池綠水繞于園外。園內(nèi)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筑,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與之襯映。</p> <p>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滄浪亭于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謫,翌年流寓吳中,見孫氏棄地約六十尋,以四萬錢買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滄浪亭”。蘇舜欽常駕舟游玩,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常與歐陽修、梅圣俞等作詩唱酬往還。從此滄浪之名傳開。</p> <p class="ql-block">慶歷八年(1048年)蘇舜欽去世。后園多次更換主人,最后為章惇、龔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將花園加以擴大,建筑大閣,又在山上起堂,動工時,發(fā)現(xiàn)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據(jù)傳是五代廣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擴展。南宋紹興初,園為韓蘄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筑一道橋,取名“飛虹”,由張安國書匾。園景直到慶元間(1111年-1115年)猶存。依宋《平江圖》碑所標此處為“韓園”,園南北端大體與原文廟、府學相平,大門在南。</p> <p class="ql-block">元朝時,滄浪亭廢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間(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滄浪亭遺址上建妙隱庵,庵西側(cè)即南禪寺?;葑谥琳g(1341年-1368年),僧善慶在妙隱庵東側(cè)建大云庵,一名結(jié)草庵,為南禪集云寺之別院。明沈周、楊君謙常棲息于此。</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詔以寶曇和尚居南禪集云寺時,將妙隱、大云二庵并至南禪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毀于火。主僧德本謀圖復興而力不足,后經(jīng)苦心籌備十寒暑,始建大雄寶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筑韓蘄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來三十二年間,幾經(jīng)興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復建滄浪亭。</p> <p class="ql-block">元朝時,滄浪亭廢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間(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滄浪亭遺址上建妙隱庵,庵西側(cè)即南禪寺?;葑谥琳g(1341年-1368年),僧善慶在妙隱庵東側(cè)建大云庵,一名結(jié)草庵,為南禪集云寺之別院。明沈周、楊君謙常棲息于此。</p> <p>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滄浪亭西側(cè)(南禪寺遺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賢祠。乾隆帝南巡屢駐此園,在園南部曾筑拱門并有御道。</p> <p>清咸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于兵火。中州三賢祠亦殘毀過半。</p><p>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應(yīng)寶時、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復修古亭于原址,并于滄浪亭南側(cè)明亮處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后側(cè)西部為五百名賢祠,應(yīng)寶時為祠題名。祠南側(cè)為翠玲瓏,北側(cè)為面水軒。臨水建筑有靜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館、聞妙香室、瑤華境界、見心書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樓等,諸堂構(gòu)以廊貫通,軒館亭榭多為舊名。其時明道堂對面有戲臺(今“瑤華境界”處),左右有觀戲長廂,規(guī)格甚為壯觀,可惜后來被損毀。戲臺后有門通“古大云庵”。園由庵僧照料,仍為官府酬酢之地,有時設(shè)壇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撫吳元炳復建中州三賢祠。此時,園西鄰中州三賢祠,西南為南禪寺,東南至施家橋,東、北均以水為界。</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初,滄浪亭猶有禪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地圖上已無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廟、放生庵及先農(nóng)壇。園又被洋務(wù)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時有七局之盛。后歸吳縣營設(shè)局管理。</p><p class="ql-block">民國初,一度借設(shè)吳縣修志局。兩次發(fā)起修葺未成。民國十四年蘇州美術(shù)專門學校租用三賢祠。民國十五年(1926年)戲臺已坍毀。同年大旱,當局迎銅觀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紛至,并在園內(nèi)采竹葉、折竹竿、剝樹皮,以為仙物。</p> <p>清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鉅又重修亭,集蘇舜欽、歐陽修詩句而成的楹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又作《滄浪亭圖詠跋》記述。又將亭左舊有子美祠暨蘄王商丘祠皆于整飾,并于蹕路之東,規(guī)取隙地為同人觴詠之所。時江蘇巡撫陶澍于藏書家顧沅辟疆小筑見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余幅,后經(jīng)地方人士廣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繼堯臨繪,沈石鈺勾摹刻石。在梁章鉅重修滄浪亭竣工時,購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為祠。每歲以時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撫陳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跡再次一新。</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顏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滄浪亭保管之職,此時滄浪亭已是荒蕪塞徑,臺榭池館棟折垣圮,文梁倡議捐修,得吳郡畫家吳子深慷慨出銀4000,整修園林,歷時年余,面貌得以恢復。后設(shè)立美術(shù)館,后又改為美術(shù)專門學校。此時園南界迄于看山樓。蘇州淪陷時,日軍司令部曾占用,又被嚴重毀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偽省政府撥充江蘇國學社社址,招各地文士來應(yīng)月課。</p> <p class="ql-block">1978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調(diào)整陳設(shè)布置,加強花木養(yǎng)護,園林景觀大為改觀。1982年,滄浪亭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滄浪亭實施大修,對外開放。此后逐年恢復匾額楹聯(lián),1989年復刻歸有光《滄浪亭記》。1986年投資十萬余元,園門前池塘向西開挖擴大水面,修建石駁岸,將石橋北堍的“滄浪勝跡”石碑坊遷至故址,以復舊觀。</p> <p>1989年,蘇州市政府加強了對滄浪亭園林周邊環(huán)境整治,同時凈化園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館、聞妙香室,新刻《吳郡名賢補遺》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賢祠。</p> <p>2000年,滄浪亭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1年整修看山樓,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年對圖碑、書條石共計45塊進行全面維護,更換紅木框,2004年對所有建筑裝折進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對五百名賢祠、瑤華境界陳設(shè)布置調(diào)整,2005年鋤月軒翻建油漆,五百名賢祠廳堂油漆。</p><p>200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清香館又名木犀亭,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時所題。襲唐李商隱詩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之意,故名。正堂掛有楹聯(lián)一對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門前植有桂花四株,古樸蒼勁,樹身一人合抱,樹齡均在百年以上。</p> <p>據(jù)說,每逢深秋,丹桂吐蕊,清香四溢。同樣香氣彌漫的,園內(nèi)還有另一去處,那就是園主的書房聞香妙閣,取杜甫燈影照無睡,心清聞香妙之詩意命名。</p><p>書房北面種有臘梅十余株,在早春時節(jié),梅花怒放,暗香浮動。想象園主在滿屋的梅香、書香中,縱世上再多紛擾,在此也心靜如水。</p> <p>仰止亭取《詩經(jīng)·車轄》中:“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句意而名。仰止亭譯意:高尚道德令人仰慕之亭。亭正中壁間嵌有明代畫家文征明畫像,南側(cè)廊墻亦嵌有蘇州歷史上有關(guān)的名宦士人業(yè)跡,此亭位于五百名賢祠西南側(cè),亭額歌頌的就是祠內(nèi)的五百多名賢。</p> <p>仰止亭對聯(lián):未知明年在何處 不可一日無此君。 譯意:不知道明年此時此身在哪里?不能一天沒有竹子在左 該對聯(lián)原為清代畫家吳昌碩(1844——1927年 )撰書。顯然該亭是在吳昌碩之后而立。</p> <p>翠玲瓏坐落園內(nèi)的西南方。此額為后來南宋名將韓世忠居住在滄浪亭中的時候所題,取蘇舜欽“秋色入林紅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意。后來在1873年,巡撫張樹聲擴建了翠玲瓏。</p> <p>存留下來的翠玲瓏處在蔥翠叢中,竹林內(nèi)老竿挺拔,新篁玉立,疏密相間,層層疊疊,3間小屋犄角而建,面積為160多平方米。</p> <p>翠玲瓏主屋在西,另兩屋倚主屋東北角連接相通。主屋北面為矮墻,安置有18扇窗戶,南正間有落地長門窗6扇,主屋東西墻正中間各有正方形水紋式和合窗,窗戶的大部分裙板上都刻有插瓶、花卉等圖案,雕刻非常精美。</p> <p>每當晨霧未散,夕陽西下,其縹緲奇幻的景色使人陶醉神往,仿佛超塵脫世之處。每當月光初照,光、聲、色和影相互交錯,清新怡人,令人胸懷澄澈,煩憂全消。舊時的文人騷客常在此靜觀、觴詠和品茗。</p> <p class="ql-block">此外,還有流玉石刻。流玉石刻位于小池北側(cè),南山洞左邊一巨石之上。此石立于陡峭洞山之側(cè),四周石磴陂陀,藤蔓漫布。右側(cè)澗流淙淙,汩汩清泉匯入深谷小池,池周高下起伏、古木參天、濃蔭掩日,使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p> <p>看山樓就建在園中最南部的假山洞屋之上的,一層以石砌石屋,名印心石屋,內(nèi)置石幾、石凳,十分幽奇。二層卷棚頂疊落有致,造型美觀,此樓建有三層,因建明道堂、五百名賢祠后,西南視野被擋,乃筑此樓補救,可見當時造園者用心之良苦。</p> <p>瑤華境界</p><p>譯意:梅花潔白如瑤玉一般,境界純潔。</p><p>作者:款署“同治十二年小云江清驥書”。江清驥字小云,號頤園,錢塘(今杭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官江蘇常鎮(zhèn)道。工篆、隸、行、草。</p> <p>“瑤華境界”,原為韓世忠所建“梅亭”之額,原意當詠白梅,喻之如瑤華。瑤華,本為傳說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長壽,為仙界之人所食。此為借稱,景色已經(jīng)改變。此屋北對明道堂,南有叢竹掩映,原為園主會客之所。題額美麗脫俗,催發(fā)人們的浪漫情思,雖與景點不甚相合,但于質(zhì)樸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別有情味。</p> <p class="ql-block">今年蘇州在春節(jié)前下了一場難得一見的大雪,攝影愛好者匆匆而去,留下難得瞬間,這一張照片是通過柜櫥玻璃返光拍攝的覺得很有趣,奉獻給大家。</p> <p>明道堂,全園最大的主體景觀,莊嚴宏大。堂名取自蘇舜欽《滄浪亭記》,觀聽無邪則道已明之意。蘇舜欽所言之道,是離開充滿污穢官場的新生之道,即自然超脫操守高潔的人生之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此為涅槃一樣的心聲。由此可知,建此堂,意在明心銘志,也在傳遞著詩化的藝術(shù)境界和情操。</p> <p>明道堂為同治12年重修滄浪亭所建,為園中主廳,舊為會文講學治所。此堂坐北面南,開敞四合,宏偉莊嚴。四周廊屋與戲臺(已毀)連為一體。</p> <p>門外對聯(lián):百花潭煙水同情,年來畫本重摹,香水因緣,合以少陵配長史;萬里流風波太險,此處淄塵可濯,林泉自在,從知招隱勝游山。</p> <p>明道堂墻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相傳乾隆帝南巡時,曾召譽滿江浙的蘇州評彈藝人王周士于此堂內(nèi)說書。</p> <p>聞妙香室坐落在園內(nèi)東側(cè),原為讀書處,室北遍植梅花。在后來的1873年,巡撫張樹聲借唐代詩人杜甫《大云寺贊公房》詩中的“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之意,將其取名為“聞妙香室”。妙香是指這里的梅花之香。</p> <p>聞妙香室是由東西兩屋組成,東為正間,南北貫通。正中間面北的墻上有6扇落地長窗,面南的墻上也有6扇落地長窗,東西兩間南北墻上為4扇水紋式和合窗,在西間面西有4扇落地長窗,兩邊有兩扇和合窗。</p> <p>每到天下逢春時,梅苞初放,尋梅者紛至沓來,倚欄俯憑,繁花妙景盡收眼底。</p> <p>閑吟亭坐落在園內(nèi)東側(cè),聞妙香室的北側(cè)閑吟亭是一間半亭,面積為10平方米左右,翹角飛檐。閑吟亭的名字取自唐代詩人來鵬《病起》詩中"窗下展書難亦讀,池邊扶杖欲閑吟"的意境,為閑暇吟詠之意。在閑吟亭內(nèi)壁上,嵌有乾隆所賜的御詩《江南潮災(zāi)嘆》刻碑。</p> <p>進園左轉(zhuǎn),首先看到一幢單檐歇山卷棚式建筑,門前懸掛“面水軒”匾額。該額取意于面水軒是一座四面廳,西與曲廊相接,軒北和軒東臨水,南面假山上有老樹數(shù)株,虬干蒼勁,更有層峰列屏。</p><p> 此處原為“觀魚處”,同治年間改為“面水軒”,襲唐杜甫詩“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jīng)霜”之意,甚合杜詩意境。</p> <p>門前還有一副行書聯(lián):徙倚水云鄉(xiāng),拜長史新祠,猶為羈臣留勝跡;品評風月價,吟廬陵舊什,恍聞孺子發(fā)清歌。為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書。</p><p>外廊柱上有副篆書楹聯(lián):短艇得魚撐月去,小軒臨水為花開。上聯(lián)寫景,設(shè)想奇特,意境清幽。短艇,即小舟,在文人筆下,往往與隱逸有緣。</p> <p>室內(nèi)另懸匾“陸舟水屋”為旱船之意。室內(nèi)設(shè)置全新紅木桌椅。</p> <p>復廊是在雙面空廊的中間隔一道墻,形成兩側(cè)單面空廊的形式,又稱“里外廊”。因為廊內(nèi)分成兩條走道,所以廊的跨度大些。中間墻上多開有各種式樣的漏窗,從廊的一邊透過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邊景色。</p> <p class="ql-block">蘇州滄浪亭東北面的復廊,它妙在借景,把園內(nèi)的山和園外的水通過復廊互相引借,使山、水、建筑構(gòu)成整體。該園原系一高阜,缺水,而園外有河,造園家因地制宜,石駁河岸,以復廊將園內(nèi)園外進行了巧妙的分隔,形成了既分又連的山水借景,山因水而活,水隨山而轉(zhuǎn),使園內(nèi)的山丘和園外的綠水融為一體。游人在復廊臨水一側(cè)行走,有“近水遠山”之情。通過復廊,將園外的水景和園內(nèi)的山景相互資借,聯(lián)成一氣,手法甚妙。</p> <p>蘇州園林的花窗,有的對稱規(guī)整,有的寫意抽象,無一雷同。</p><p>滄浪亭的108扇花窗,不僅起到“移步換景”的效果,更有著豐富的涵義。</p><p><br></p> <p>渦狀的擬日紋:</p><p>太陽崇拜,是遠古文明就有的圖騰崇拜。</p> <p>冰紋:</p><p>表示冰清玉潔,四個貝葉紋,也是佛家符號。</p> <p>隱匿在竹林中的八卦紋,不為人注意。</p> <p>在竹林中的如意結(jié),表示稱心如意。</p> <p>金魚:</p><p>兩個大眼睛,頭朝下尾朝上,生動有趣。意為年年有余、金玉滿堂。</p> <p>牡丹:當然是富貴吉祥。</p> <p>蓮花:</p><p>花中君子,佛家蓮臺。四角裝飾如意頭紋。</p> <p>葵花:代表花開向陽。</p> <p>海棠:</p><p>“棠”同“堂”,與蝙蝠等圖案組合,表示闔家幸福的意思。</p> <p>梅花:</p><p>梅開五福,中間為梅花圖案,下有葫蘆紋,周圍如意紋,后面種植的是梅樹。</p> <p>蘇州人喜歡的梔子花:不僅香氣宜人,還是同心花,代表夫妻同心。</p> <p>滄浪亭漏窗中最為出名的春夏秋冬漏窗就是自然形體圖案的漏窗,它們分別以海棠花、荷花、石榴和桃花作為漏窗圖案。</p> <p>桃:</p><p>代表長壽,也用于辟邪,比如桃木劍符。</p> <p>石榴、葡萄:都是多子多福的意思。</p> <p>柿蒂:</p><p>代表事事如意。屋脊造型比較獨特。</p> <p>紅葉:</p><p>造型優(yōu)美,滄浪亭獨有。待到秋天,后面的楓葉紅了,更為美麗。</p> <p>菱花:</p><p>四面六角菱花,上下海棠。古代菱花鏡,更顯美人媚。</p> <p>銀錠:</p><p>必定的意思,中間裝飾如意紋。</p> <p>花籃:</p><p>中間花籃造型,左右海棠。</p> <p>福字:</p><p>這個福字有點抽象,不太引人注意。</p> <p>壽字:</p><p>中間壽字,左右有海棠,四角為靈芝,意思闔家幸福長壽。</p> <p>喜字:</p><p>這個雙喜就在進門處,感覺沒啥存在感。</p> <p>平生公賞最巖居,肯作癡兒失故吾。</p><p>正爾不堪塵滿面,為君何惜酒隨車。...</p> <p>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p><p>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p> <p>歸老園林事已休,無端淮水作鴻溝。</p><p>堂堂百戰(zhàn)平戎手,肯向滄浪把釣鉤。...</p> <p>滄浪亭下水連溪,影倒虛檐鳳翅齊。</p><p>白小牽風動晨鏡,碧圓著雨響秋鼙。...</p> <p>聞君買宅洞庭傍,白水千畦插稻身。</p><p>生事已能支伏臘,歲華全得屬文章。</p> <p>草蔓花枝與世新,登臨空復想清塵。</p><p>只今唯有亭前水,曾識春風載酒人。...</p><p><br></p><p><br></p> <p class="ql-block">宋代名園滄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過內(nèi)外兩道長廊,集園內(nèi)古典建筑、紅花綠樹、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體。蘇州最古老的園林值得我們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