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期,到北海公園轉(zhuǎn)了轉(zhuǎn),游園的人很少,皇家園林的那種幽靜,典雅,富貴氛圍非常濃厚,游玩起來非常之爽。</p> <p> </p><p> 北海公園是一座比較完整的皇家園林,是北京著名的四A景區(qū)。它始建于遼代,后經(jīng)金、元、明、清朝不斷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其劃分為: 北岸景區(qū)、東岸景區(qū)、瓊島景區(qū)與團(tuán)城景區(qū)。</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瓊島景區(qū)</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瓊島位于北海南部,通過永安橋與陡山橋與陸地相連。相傳北海那一帶是永定河的古河道,河道南移后,低洼的地勢自然形成了一個湖泊,這個湖泊叫金海,金海中有一小島,叫瑤嶼。從遼代開始在島上建行宮用于軍事,元代修建了永安橋與陡山橋。明代開始把這里作為皇家的園林加以建設(sh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永安橋</p><p> 永安橋始建于元代,當(dāng)時建的是一座木橋,稱太液橋。這座木橋歷朝歷代做過修繕,直至乾隆八年才改建成三孔石橋,長85米,寬7.6米。橋南有【堆云】牌坊、橋北有【積翠】牌坊。橋名叫【堆云積翠橋】,可橋名使用起來總感繁復(fù),又因橋在永安寺正門南,大家就叫它永安橋。</p><p> 永安橋頭除了牌坊,還有兩對古石獅,一對在橋南頭頭朝南。另一對在橋北頭朝北,剛好在永安寺門前,與常規(guī)門前獅子頭朝南不同,所以老北京有句諺語【永安寺的獅子頭朝里】,用以貶對方做事與眾不同。</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在永安橋南頭拍的團(tuán)城全景圖</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永安橋南面《積翠》牌坊</p> <p>下面這張照片是陡山橋</p><p> 陡山橋始建于元朝,長七十六尺(23.35米),闊四十一尺半(12.75米)。清乾隆五年重建此橋,長32米,寬7.1米。1951年與1974年,對此橋進(jìn)行了全面的維護(hù)。</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永安寺</b></p><p> 瓊島最主要的建筑就是永安寺,也是北海公園的標(biāo)志性的建筑。永安寺修建于順治八年,當(dāng)時叫白塔寺。順治八年時朝廷準(zhǔn)備修繕前朝留下來的已經(jīng)損壞的廣寒殿。西域大喇嘛向順治皇帝獻(xiàn)策,“修建塔寺,壽國佑民”,得到了皇上的恩準(zhǔn),修建了白塔寺。</p><p> 乾隆八年對白塔寺進(jìn)行大范圍的改造,并將白塔寺改稱為永安寺。</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永安寺的山門</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寺前的《堆云》牌仿</p> <p> 穿過永安寺山門,第一座殿是前殿,即法輪殿,面闊五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殿門兩側(cè)擺放有藏傳佛教的轉(zhuǎn)經(jīng)筒。殿前有一座青銅香爐,左右有鐘鼓樓。</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穿過山門后拍的全景圖。</p> <p> 穿過法輪殿,是36級臺階,臺階上是“龍光、紫照”牌坊。牌坊兩側(cè)各有一個平臺,有二亭二碑二石二窟。</p><p> 東邊是引勝亭,亭子里擺放著乾隆三十九年的乾隆御制碑《白塔山總記》。</p><p> 西邊是滌藹亭,擺放著乾隆三十九年的乾隆御制碑《白塔山四面記》。</p><p> 亭前有兩塊奇石,《昆侖》與《獄云》,都是乾隆御筆。</p><p> 奇石后面有用太湖石壘起來的兩個楞伽窟,窟內(nèi)供奉有佛像并有壁畫。</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站在法輪殿后面,看到的36節(jié)臺階。</p> <p>下面這張照片是《龍光》的北面。</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在牌仿下面拍攝的全景圖。</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牌仿東側(cè)的《引勝》亭</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牌坊東側(cè)的《楞伽窟》石窟。</p> <p> 下面這張照片是牌樓東側(cè)的昆侖石。昆侖石為昆侖石碑的簡稱。這塊奇石呈圓頭矩方體,高1.7米,寬不足1米,厚不足0.5米,是一塊自然形成的石碑。原先存放在北宋汴京城“艮岳御園”?!独觥肥乔〉挠鶗?lt;/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昆侖石的背面,刻著乾隆的詩句: “飛閣留丹切顥空,登臨送目興無窮,北憑太液平鋪鏡,南接金鰲側(cè)飲虹,冬已半時梅馥馥,春將回處日融融,摩挲艮岳峰頭石,千古興亡一覽中,”后署: 悅心殿即景作,御筆。</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牌樓西側(cè)的《滌藹》亭。</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牌樓西側(cè)的《楞伽窟》石窟。</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牌樓西側(cè)的奇石,叫做“獄云石”,此石同樣來在于河南開封的“艮岳園”。獄云石高和長各約2米,石上有乾隆御書《獄云》二字,以及御制詩,詩曰: “石來艮岳勢嵚崎,千載荊凡默監(jiān)茲。當(dāng)日誠知為燕用,壞人墻屋爾奚為?”后署: 壬申暮春御題。</p><p class="ql-block"> 乾隆的詩句對金人將奇石運(yùn)到燕京表示了不滿。</p> <p> 從龍光牌樓下面,再登54階臺階就到達(dá)中殿,即【正覺殿】。供奉的是未來佛彌勒,背面是護(hù)法神韋陀。</p><p> 穿過正覺殿便是一個院落。正房是【普安殿】,是永安寺的上殿,供奉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坐像,兩側(cè)是其弟子班禪與達(dá)賴,左右各有八尊護(hù)法神。東西的配房分別是: 圣果殿與宗靜殿。</p><p> 它有一個西侉院,通往【悅心殿】(皇帝處理政務(wù)的地方)和【靜憩軒】(皇帝休息的地方)。</p><p> </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從龍光(紫照)牌樓至正覺殿間的45級臺階。</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在正覺殿拍的全景照片。</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正覺殿</p> <p>下面這張照片是穿過正覺殿拍的全景照片。</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普安殿。</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普安殿兩側(cè)放置的轉(zhuǎn)經(jīng)筒。</p> <p>下面這張照片是東配殿—圣果殿。</p> <p>下面這張照片是西配殿—宗境殿。</p> <p>下面這張照片是西跨院的靜憩懸。</p> <p>下面這張照片是西跨院里的悅心殿。</p> <p> 穿過普安殿,再登72級臺階,就到峰頂了。峰頂上建有兩層平臺,在第一層平臺的北側(cè),安放著三尊信炮。南北都有上下的通道。第二層正中面南,建有一座小琉璃殿叫做善因殿,墻面用455塊塑有佛像的琉璃磚鑲嵌而成,里面供奉的是【大威德金剛】神像;其后的建筑物就是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塔頂設(shè)有寶蓋、寶頂,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p> <p>下面這張照片,是在普安殿背后拍照的72級臺階。</p> <p>這是在頂峰拍攝的照片。</p> <p>這是信炮</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瓊島其他景觀</b></p><p> </p><p> 瓊島的景觀,除了永安寺以外,周圍還建有長廊,漪瀾堂、閱古樓、銅人承露盤,瓊島春陰……等等,也都很有特色。</p> <p>【銅仙承露盤】景觀,也叫仙人承露盤。目前正在維修,沒能近距離觀賞,只能遠(yuǎn)遠(yuǎn)的拍了一張照片。</p><p> 這是乾隆年間建的,乾隆皇帝仿漢武帝的故事而建,漢白玉蟠龍柱,柱頂端立一雙手托盤的銅人,通高6.6米。</p><p> 相傳漢武帝曾在建章宮神明臺置仙人承露盤,用以承接露水,用其服藥可以長生不老。</p> <p>【順治與雍正碑刻】</p><p> 在瓊?cè)A島東坡半山腰上,立有兩通東西并列、大小形狀相同、螭首龜蚨的石碑:東面的一通為“建塔諸臣恭記碑”,是順治皇帝立的;西面的一通為雍正十一年立的“重修白塔記事碑”。</p> <p>五律·慧日亭:</p><p>松柏春山外,幽行路幾盤。</p><p>拾階穿竹靜,銜徑趁花繁。</p><p>蔽跡禪煙遠(yuǎn),平心慧日安。</p><p>憑欄翹首望,風(fēng)物最宜看。</p> <p>這是《智珠殿》拼合的照片?!吨侵榈睢方ㄓ谇∧觊g,坐西面東,南北兩側(cè)以華麗的牌坊為門,位于陡山橋西面半月城之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薩。整個小院的建筑非常有特色。</p> <p> 《瓊島春陰》四字為乾隆御筆。此碑原立于悅心殿前,乾隆五十一年移至此處(北海白塔東北側(cè))。高4.1米,除正面刻有【瓊島春陰】外,其余三面皆刻乾隆帝行書詩句。碑陰:七律,乾隆十六年七月;碑左側(cè):七絕,乾隆十九年正月;碑右側(cè):七律,十八年秋。</p> <p>《閱古樓》建于乾隆十二年【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閱古樓樓體前圓后方,中間為縱深的天井,左右環(huán)抱,上下兩層,依山而建,造型別致。樓內(nèi)墻壁上,鑲嵌著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石代書法集成石刻,全名為《三希堂石渠寶笈法貼》,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jì)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東岸景區(qū)</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濠濮間</b></p><p> 北海公園東岸景區(qū),主要有濠濮間、畫舫齋、先蠶壇。除濠濮間其它兩處均不對游人開放。</p><p> 濠濮間位于北海公園東岸小土山北端。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乾隆二十二年增建成北海的園中之園。</p><p> 相傳乾隆南巡江南,帶回描繪圖本,濠濮間是依圖仿建的一部分,乾隆特別喜愛。濠濮間就是仿江南私家園林風(fēng)格而建造的一處景觀。 </p> <p>由東門開始沿著北海公園東岸的大道,向北行進(jìn)大約300米,就可以看到豎在路邊的這塊石碑,它的北面有一天彎曲小徑通往濠濮間。</p> <p> 濠濮間屬于亭子的主體結(jié)構(gòu),坐南朝北,面闊三間、深二間,架于水泊之上。 向北通過一座九曲雕欄石橋與小徑相接。端口處有一座石牌樓,牌樓兩面各有聯(lián)額。南面的聯(lián)額是“日永亭臺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橫額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北面的聯(lián)額是“蘅皋蔚雨生機(jī)滿,松嶂橫云畫意迎”,橫額是“汀蘭岸芷吐芳馨”。</p><p> 向南有曲廊向上,伸延到山頂,中途有“崇椒室”,山頂上有“云岫”。</p><p> 游走其間如夢如幻,水榭、曲橋、峽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畫境隨處可見。</p> <p>濠濮間是典型的江南建筑,</p> <p>這是與濠濮間亭相銜接的上山走廊,隨著山坡起伏宛如一條行走的蛟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北岸景區(qū)</b></p><p> </p><p> 北岸景觀主要由靜心齋、快雪堂、鐵影壁、闡福寺、五龍亭和小西天以及西天梵境等一系列宗教建筑構(gòu)成,其中,著名的“九龍壁”也位于此區(qū)。靜心齋、闡福寺、小西天尚未開放。</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快雪堂</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快雪堂位于北海公園的北側(cè),現(xiàn)在是快雪堂書法博物館??煅┨檬且蛔始胰M(jìn)院落,從前后分別為【澄觀堂】、【浴蘭軒】、【快雪堂】。最初為兩進(jìn)院,即【澄觀堂】與【浴蘭軒】建于乾隆十一年。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得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臨幕晉代王羲之《快雪時晴貼》石刻,為了更好地收藏,他命人增建了金絲楠木殿,取名為“快雪堂”。東西兩側(cè)游廊內(nèi)壁上嵌有晉代至元代20位書法家的80篇墨跡石刻48方,其中以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和乾隆皇帝的《快雪堂記》最為著名。</span></p> <p>距今已有240年的金絲楠木,經(jīng)保養(yǎng)后色澤如初。</p> <p>這是快雪堂前一塊太湖石,高約5米。此石狀似浮云,石上一面刻乾隆御筆【云起】兩字,另一面刻乾隆作《云起峰歌》一首,故此被稱為云起石。</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西天梵境</b></p><p>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園北岸,是北海公園最負(fù)盛名的景區(qū)之一。明代時為經(jīng)廠,又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kuò)建后,改名西天梵境。</p> <p>下面這張照片是【西天梵境】山門前的牌樓。南向額提為【華藏界】,北向額提為【須彌春】,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筆。</p> <p>下面這張照片拍的【西天梵境】的三座山門。</p> <p>進(jìn)入山門至前院,東西設(shè)有鐘樓與鼓樓。</p> <p>正殿兩側(cè)建有石幢,東側(cè)石幢刻有藥師經(jīng),西側(cè)的石幢刻有金剛經(jīng)</p> <p>照片拍的是前殿,【天王殿】里面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兩側(cè)是四大天王。</p> <p>照片拍的中殿,即【大慈真如寶殿】。完全是用金絲楠木建成的。殿中供奉釋迦摩尼佛祖,兩廂為十八羅漢。</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九龍壁 </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中國現(xiàn)存三大九龍壁,一座在故宮內(nèi),一座在山西大同,而第三座就在北海公園。建于乾隆年間,選用彩色琉璃磚,共計(jì)635條。乾隆21年,西藏密宗高僧為九龍壁開光。突然,九龍壁上的龍活了起來,滿壁真龍要飛到天空,頗為神奇。后來人們研究發(fā)現(xiàn),是因?yàn)榫琵埍谒玫氖钱?dāng)時中國獨(dú)一無二的七彩琉璃磚經(jīng)光的反射誤以為龍活了起來。</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其他景觀</b></p> <p>鐵影壁</p> <p>五龍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團(tuán)城</b></p> <p> 團(tuán)城是遼代開挖湖泊堆積泥土日漸形成的水中島嶼,稱為“圓砥”。</p><p> 金朝時擴(kuò)充了島嶼的面積,修建了儀天殿,圍起了石墻,圓坻也改名“圓城”。當(dāng)時的圓城四面環(huán)水,東、西、北三面各有橋,東為木橋,西為木吊橋,橋中間有兩只大船,每當(dāng)皇帝過橋上了團(tuán)城,留守官便移舟斷橋,以禁來往。</p><p>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儀天殿,先后更名為承光殿、乾光殿。東部被填為陸地,西側(cè)建起了金鰲玉蝀大石橋,環(huán)島也砌起了城墻。在古漢語中,園屬虛心,團(tuán)為實(shí)心,“圓城”便改稱團(tuán)城。</p><p> 清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毀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對團(tuán)城大規(guī)模擴(kuò)建,整修城墻,堆疊假山,增建了玉甕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清齋、鏡瀾亭等殿閣,形成了團(tuán)城現(xiàn)在的格局。</p> <p>承光殿,初建于明代,為圓形。清康熙二十九年,重建時改為方形,平面看呈十字型。</p> <p> 下面的照片拍的是【玉甕亭】,亭中的石蓮花座上有一個雜色墨玉甕,直徑1.5米,周長5米,高70厘米,重3500公斤。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犒勞將士而特制的酒甕,“其大可貯酒三十余石”,雕成于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原名“瀆山大玉?!?。甕身四周刻有云濤、膠龍、海馬,魚龍出沒,波濤洶涌,其雕刻之精美,形象之生動,堪稱鬼斧神工。大玉甕原先置于瓊?cè)A島廣寒殿中,后來廣寒殿倒塌拆除,流失于社會上,后被乾隆皇帝發(fā)現(xiàn)“千金購得”,移置北海團(tuán)城的承光殿前,并建石亭加以保護(hù)。乾隆親作《玉甕歌》刊刻其上。</p> <p>余清齋,位于承光殿的西側(cè)。余清齋入口有聯(lián):“座挹山光兼水態(tài),窗延秋月與春風(fēng)。”</p> <p>古籟堂,位于承光殿的東側(cè),入口有扁“古籟堂”,兩側(cè)楹聯(lián):“蒼官壽客結(jié)好友;岸芷汀蘭入畫圖。”</p> <p>【白袍將軍】,遮蔭候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們也是金代所植,綠冠高達(dá)30多米,白干周長達(dá)5米之多。這兩棵白皮松樹形挺拔瀟灑、氣宇軒昂,銀白色的樹干,翠綠色的樹冠在藍(lán)天與紅墻金瓦的映襯下異常雄偉壯觀,好似兩位身披白色戰(zhàn)袍的威武將軍,守護(hù)在守衛(wèi)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皇帝御封它們?yōu)椤鞍着蹖④姟?。并寫下了《古栝行》一詩?lt;/p> <p>【遮蔭候】,承光殿東側(cè),巍然屹立著一棵枝葉茂盛,高達(dá)20多米的古油松,鱗斑的粗干周長達(dá)3.18米。樹姿平展奇特,其形如傘,冠圓似蓋,蒼勁挺拔。此松為二針一束油松,相傳為金代所植,至今已是八百多歲的高齡。相傳,一年盛夏,乾隆皇帝來游團(tuán)城,宮人擺案于樹下,清風(fēng)徐來,頓覺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團(tuán)城上的這棵古松為“遮蔭候”,開松柏列爵王候之先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