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懷屈子》</p><p class="ql-block"> [七律(平水韻)] </p><p class="ql-block"> 石破天驚震荊楚,詩壇鼻祖踏歌來。 </p><p class="ql-block"> 聲聲浪漫離騷誕,處處象征香草栽。 </p><p class="ql-block"> 韻入新潮成絕作,花開辭賦出英才。 </p><p class="ql-block"> 一生含笑沖奸佞,毛譽平公執(zhí)匕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詩寫于2019年6月7日端午節(jié)。</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詩壇鼻祖:指屈原被譽為“中華詩祖”。</p><p class="ql-block">聲聲浪漫:指屈原的《離騷》等作品皆具有浪漫色彩,成為我國歷史上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處處象征香草栽: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香草美人的意象,用來象征其純潔高尚的內(nèi)在美質(zhì)。他對香草美人的追求,不僅表現(xiàn)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的審美追求。通過對香草美人的追求,詩人的人格便立體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入新潮成獨作:屈原作品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離騷》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開辭賦:指屈原在當時已成為“楚辭”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p><p class="ql-block">毛譽平公執(zhí)匕裁:毛澤東曾寫了一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持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贊揚屈原具有刀子精神,以文做匕*首。</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jié)前粽子趣》</p><p class="ql-block"> [七律] </p><p class="ql-block">輕輕解去絲綢帶,慢慢松開綠霓裳。 </p><p class="ql-block">突令眼前三閃閃,忽如心里幾忙忙。 </p><p class="ql-block">皚皚胴體勾眸滯,淡淡膚香誘爾狂。 </p><p class="ql-block">原本不宜傷寶貝,終歸難耐把葷嘗。</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jié)之斷想</p><p class="ql-block"> [七律(平水韻)] </p><p class="ql-block">老天迂腐降星災,蒲月流風漫祭臺。 </p><p class="ql-block">千問離騷曾記否,九歌漁父豈忘哉。 </p><p class="ql-block">龍舟滿載三湘念,米粽深藏四水哀。</p><p class="ql-block">萬眾招魂求渡越,遠游五岳楚心開。 </p><p class="ql-block">本文發(fā)表于 2020-06-17</p><p class="ql-block">注: </p><p class="ql-block"> “三湘”與“四水”合稱,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環(huán)境。三湘,是指湖南的湘中、湘西、湘南;四水指湘資沅澧四條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簡稱“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詩中的 千問,即《天問》,與《離騷》、《九歌》、《漁父》、《招魂》、《遠游》一起,皆為屈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此詩中的對句: </p><p class="ql-block">千問離騷曾記否,九歌漁父豈忘哉。 </p><p class="ql-block">1、此聯(lián)運用借代、雙關(guān)、設(shè)問、反問、互文、對仗等多種辭格; </p><p class="ql-block">2、此聯(lián)屬于借對,借千問的特點來指代《天問》; </p><p class="ql-block">3、也屬于嵌名對,聯(lián)中嵌入了屈原的《天問》、《離騷》、《九歌》、《漁父》這四篇作品,而且串聯(lián)成意; </p><p class="ql-block">4、還屬于互文對,上下句互為補充; </p><p class="ql-block">5、還屬于流水對,出句設(shè)問,對句用反問的形式作答; </p><p class="ql-block">6、此聯(lián)另一特點是,虛詞的巧妙組合,曾記否/豈忘哉,兩句中,六個字用了四個虛詞,但讀起來卻實而不虛; </p><p class="ql-block">7、千問、九歌是雙關(guān)義,既可以理解為屈原的作品,也可以把問、歌作動詞看,意為:多次地詢問,多次地吟誦(吟唱)。</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湖南常德人,現(xiàn)常住珠海。湖南詩詞學會會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校長。愛好詩詞,懂韻律。嶺南風韻詩社副社長,曾參與主編過《嶺南風韻詩詞集》2021、2022兩部詩詞集,任副主編。在2024年“古韻新吟杯”全國詩詞大賽中榮獲金獎(第一名),在人民文藝網(wǎng)可查(http://www.whtxhz.cn/news/5466.html)本人愿與網(wǎng)友們誠心交流,相互支持,共同進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