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人撰文</span></p> <p> 一艘小輪船,一條木拖船,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起,往返行駛于織里至湖州的河道上。二十余年后它停航了,悠揚的汽笛聲消逝了,而織里人至今仍然深深懷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州潘公橋輪船碼頭</span></p> <p> 小輪船開航時間,每天清晨6時,準點從織里老街斜橋頭開出,8時許到達湖州北門潘公橋碼頭。9時正點返回,11時到達織里。12時再次開往湖州,2點鐘又返回,到織里的時間是下午4點。任憑春秋冬夏,任憑雨雪風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織里老街斜橋輪船碼頭</span></p> <p> 小輪船的航道,盡是曲曲彎彎、寬寬窄窄的水鄉(xiāng)河道。從織里開出進入南橫塘,先是在陶家灣??浚缓笥夜者M入白龍港,再左拐到后林塘橋頭,進入中橫塘。然后是戴山集鎮(zhèn)、西潘、毛家橋、外溪、王母來橋,在這些??空绢^上下客,乘客是沿途鄉(xiāng)村的村民和公職人員。小輪船進入龍溪港后,河面開闊,航速加快,駛過毗山渡,幾分鐘后就到達了目的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龍橋戴山戴步橋</span></p> <p> 織里區(qū)域是南太湖水網(wǎng)地帶,水漾棋布,港汊縱橫,葦草叢生,民間有“無船路不通”的老古話,自古以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各類船只。湖州地方志上有“小湖、織里業(yè)造船”的記載。明清時期,談港鄭港的書客,就是搖著木船,沿著荻塘搖到松江(上海),沿著苕溪到達錢塘(杭州),甚至穿越煙波浩淼的太湖到達京口(今天的鎮(zhèn)江),“一棹煙波販圖史”,才讓織里有了“書船之鄉(xiāng)”的美譽。更有湖濱溇港村落的商賈,溯長江而上,往“楚豫間貿(mào)易”,其交通工具就是織里先民打造的木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織 里 書 船</span></p><p><br></p> <p> 在“織里班”通航之前,人們到城鎮(zhèn)辦事,交通工具乃是各類航船。因編纂鎮(zhèn)志需要,去年我們調查了織里各集鎮(zhèn)的交通歷史,航船可是鄉(xiāng)村長者們的深刻記憶。晟舍老街有開往湖州、南潯的兩班航船。舊館集鎮(zhèn)除了開往湖州、南潯的航船,還有搖到織里的航船。軋村街上的木航船,每天清晨四點多就吹響了開航的螺號聲。而義皋、東橋村駛往湖州的航船,是飄移在北塘河上的風景。</p><p> 木航船載重量為三四噸,兩旁裝上木板,船頂置有木棚,可容納二十到三十位乘客,配有雙櫓,艙內擺放木凳??椑飺u到湖州要三個小時,遇上逆風逆水,時間還要延長。沿途可隨時上下客,中途船主逐個收取二三角錢的乘費,有與船主熟悉的,幫助搖櫓一程可免船費。此類航船,每天在固定地址候客,基本上定時開航,到湖州后也停靠在北門潘公橋堍,那里泊有各個集鎮(zhèn)搖來的航船,整齊地“盯”在約定的位置上。在與老人的座談中,知道了織里境內舊時有許多渡口和渡船,還了解到在1950年代中后期,曾有吳江震澤開往湖州的小輪船,在軋村和織里虹橋頭??枯d客。</p> <p> “織里班”啟航后,因為它的寬敞平穩(wěn),航速又快,很快受到乘客歡迎??椑锔浇睦虾酱丝腕E減,船老板自嘆弗如,紛紛歇業(yè)。我第一次坐輪船是十來歲時,父親陪著去湖州醫(yī)院看病。在這之前我連汽車也沒有看清過,記得有次與小伙伴到塘上(318國道)看汽車,等了半天才駛來一輛,未等定神,它呼的一下往東奔去了,我們只看到那輛長途車的背影。而這次坐“織里班”輪船,是求得父親同意的,以前我雖然在后林集鎮(zhèn)乘坐過航船,但感覺和村里的搖搖船沒啥兩樣。聽小伴說“織里班”如何快速如何有趣,坐次小輪船就是我兒時的夢想。</p><p> 那日我?guī)缀跫拥谜刮疵?,天不亮就催父親起床。步行到亭子橋,望著小學里那棵高高的銀杏樹,聽見小輪船拉響了汽笛,我就一路小跑,把父親落下一大截。踏上“織里班”寬闊的船頭,向船艙內一望,只見電燈光通明,靠窗的座位已坐了好些乘客。我趕緊下去挑了一個位置,還脫下衣服幫父親占了一位。人們陸續(xù)下船,男女老少都有,有的人還捏著燒餅油條,邊吃邊尋座位。晨6時正,機房發(fā)出“噠噠”聲,汽笛劃破長空,船工解開纜索,用竹篙撐著石邦岸,輪船慢慢駛離斜橋碼頭?!翱椑锇唷瘪側肽蠙M塘,航速慢慢提高。乘客在艙內說笑,抽煙聊天,也有閉目打盹的,有讀書閱報的,幾位女人從馬夾袋里拿出毛線,邊聊天邊嫻熟地織起毛衣。我推開船窗向外張望,岸上的桑樹一排排向后倒退,波浪向河岸洶涌著,夾雜渾濁的泥水,煞是好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織 溪</span></p> <p> 1970年代,是“織里班”的輝煌時期。成百上千的知識青年到織里各公社插隊,大多乘坐“織里班”而來。在斜橋頭學堂前的小白場上,公社干部和貧下中農(nóng)敲鑼打鼓地歡迎,把他們接到各自的廣闊天地。知青下鄉(xiāng)運動持續(xù)了十來年,過年過節(jié)回城看望父母,平時他們的親友來鄉(xiāng)下探望,交通工具多是“織里班”。因此,小輪船有時很擁擠,航運公司又增加了一條拖船。那個時候,湖州的郵件也是委托小輪船帶到織里,再由郵電局的投遞員送到千家萬戶;夏秋季,震遠同食品廠的棒冰,裝入保溫的專用木箱,也托小輪船帶到織里碼頭。等候在船埠的大眾食堂員工即刻取走,木板在箱子上一拍,那些饞嘴的孩子便爭相搶買。而有些沒錢的小把戲,邊流口水,邊盯著棒冰箱子看上小半個時辰。還有每年一次的征兵,應征青年到湖州體檢,坐的就是“織里班”,被批準入伍的新兵,在織里小學前燃放鞭炮歡送,隨后坐著小輪船離開家鄉(xiāng),走向新的世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織 里 老 街</span></p> <p> 20世紀70年代農(nóng)村機械化發(fā)展較快,脫粒機、手扶拖拉機的呼叫聲,驚破了千年農(nóng)田的睡夢。柴油機發(fā)動的機動船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有大邾大隊開辦的“先鋒班”,從陸家漾駛來的“漾西班”,順著南橫塘而來的“軋村班”,這些機動船都在織里老街??枯d客,時間上各有錯開。也許,這既搶了“織里班”的生意,也松緩了客多容不下的壓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荻 塘 運 河</span></p> <p> “青山留不住,畢竟東流去?!?984年5月1日,晟織公路建成通車后,“織里班”的乘客斷崖式下降,它的無限風光悄然褪去。沒有人統(tǒng)計過它在窄窄的河道上往返了幾多來回,承載了多少乘客。默然在1986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p><p> “織里班”逝去了,連同航道兩岸無際的桑園,河灘上茂盛的葦草。 </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6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