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紅色土地上,有這樣一位女老師,她把對教育的初心聚焦在全心全意對學生的關(guān)愛上,投入到對教育教學的執(zhí)著追求中,呈現(xiàn)在思政教育和紅色教育的推動上。她,是紅色池江文化的建設(shè)者和助推員,是農(nóng)村小學思政教育的探索者和踐行者,是為人師表的標桿,是愛生如子的典范。她,就是大余縣池江中心小學教師吳媛。</p> <p> 吳媛,1989年生,2011年畢業(yè)于贛南師范學院,9年三尺講臺的鍛煉讓她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與穩(wěn)重,讓她明白教師的意義和教書的真諦,更讓她明白教師的生命和靈魂是什么,那就是對學生、對學校的愛。9年多來,她用心做好每一件平凡而細小的事情,真心關(guān)愛每一個老師和學生,精心做好每一個工作細節(jié)。9年多來,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耕耘在農(nóng)村小學教育這塊熱土上。9年的青春堅守對教育的初心而搖曳生姿,教師的使命因?qū)W生的關(guān)愛而綻放光彩。</p> 淬煉人生,用堅貞傳遞愛的陽光 <p> 吳老師的人生經(jīng)歷了很多常人難以逾越的坎坷。從小與母親、哥哥相依為命的她,在母親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培育下,歷經(jīng)艱難考上了大學,本以為終于盼來了美好的生活,就像是嚴冬盼來春天、黑夜盼來黎明一樣??扇f萬沒有想到,2016年,勞累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堅強的母親被檢查出癌癥。生活的無情,總是不期而至地降臨在這個可憐的家庭中,人生的希望再次塌方。</p><p> 哥哥在外地上班,照顧母親的重任落在了吳老師身上,生活再次考驗起這個剛曉世事、身體單薄的女孩。白天在學校上課、批改作業(yè),晚上照顧母親,假日馬不停蹄地陪同母親廣州、深圳四處看病拿藥……日子忙得像不停被抽打著的陀螺,一刻都不能也沒有停歇。母親病情加重,終究還是沒能挺過這關(guān),撒手人寰。盡管如此,吳老師從來沒有把這種情緒帶入課堂,也從來沒有缺課請假。悲痛和勞累交加,嚴重地摧殘著她的身體,幾次暈倒在了教室里的講臺上,醒來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班上的孩子,是她站立的講臺。</p><p> <b>生活的淬煉,加之自己初為人母,她更加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更加領(lǐng)悟了愛這一生命的真諦,更加體會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要成為一個更富有愛心的老師,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愛、沐浴愛,在愛中快樂成長。</b></p> 堅守初心,用愛心守護花朵綻放 <p> 2011年,剛畢業(yè)的她被分配到了大余偏遠的山區(qū)—樟斗小學。樟斗鎮(zhèn)山連崇義,山道彎曲,校園面積狹小,校舍破舊不堪,完全沒有實習時在城區(qū)的學校那樣莊嚴大氣。面對此景,吳老師沒有退縮,沒有抱怨,當看到山區(qū)一個個原生態(tài)的孩子,面對他們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時,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山村孩子是多么的憨厚質(zhì)樸,天真可愛。那時,她下定決心:學校要因我而不同,我一定要盡己所能讓山村孩子享受到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p><p> 時任校長吳紅金見她踏實能干,就把學校少先隊管理工作交給了她,讓她擔任學校少先隊輔導(dǎo)員的工作。從此學校孩子的生活起居,文明守紀,就跟吳媛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樟斗小學有近百個住校學生,有些還是留守兒童,面對這些陌生的面孔,她既要管飽又要管暖,既要管學又要管康。上任后,她經(jīng)常在校園里忙碌地流轉(zhuǎn):“低年級學生排隊買飯有沒有受到排擠?”“冬天晚上睡覺被子有沒有被掀掉?”“寢室是不是干凈?”“夏天,蚊帳有沒有掛好?”……她都要一一查看才放心。她每天和孩子們一起上早操,在晨會上絮絮叨叨,婆婆媽媽地講著“昨天的故事”。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故事會”里,慢慢的成長著,越來越守規(guī)矩,越來越講文明。</p><p> 兩年后,她因工作表現(xiàn)出色調(diào)到池江小學任教,擔任池江中心小學的總輔導(dǎo)員。步入新的學校,迎來更新更高的挑戰(zhàn)。吳老師在積極做好少先隊工作的同時,一面積極鉆研語文教學,一邊還兼任了黨支部的宣傳工作。她邊學邊做,在千頭萬緒高規(guī)格的工作中逐漸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池小的中堅力量,她分管的池江小學少隊工作也連年受到各級表彰。</p><p> </p> <p> 2016年,她被借調(diào)到縣委宣傳部,面對每天與文字打交道的宣傳工作,神圣而又光榮,但她心里卻總是因為看不到孩子們歡蹦亂跳的身影,總感覺得少了點什么,空落落的,便又申請重新到池江中心小學。對她的回來,別人都不理解,覺得她傻,放著環(huán)境優(yōu)越甚至他人眼里大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居然還要倒回來當“孩子王”。吳老師笑著說,“我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 只有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內(nèi)心才是無比快樂的?!?lt;/p><p> <b>她對教育愛從未改變,對學生的愛不能割舍。九年來,吳媛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像母親一樣溫柔以待,無私奉獻,九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愛心守護著朵朵花兒,看著她們芬芳綻放。</b></p> 愛潤心田,用責任吹拂愛的春風 <p> 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實卻是甜的。她常說,學生在教師節(jié)的一枝鮮花和一張自制卡片會讓她眉飛色舞,在平安夜的一個蘋果會讓她徹夜難眠,在校園中的一句“老師”會讓她熱淚盈眶……老師們一句關(guān)心問候的話語會讓她周身溫暖,一次耐心的講解會讓她感激不盡,一次傾心的教誨會讓她受益終身……她感謝她的學生,她感謝周圍所有的老師,是老師和學生讓她體驗到了一種特殊的愛,而這種愛時刻將她包圍,時刻將她感染,也時刻感化她要將她自己的愛奉獻給學生和教育。</p><p> 2016年的暑假,團縣委組織小學生參加井岡山夏令營,在酷熱難耐的暑假,很多人都不愿意帶隊。吳老師二話不說主動擔下?lián)?,面對一群第一次離開父母懷抱的孩子,她用愛填補孩子們的害怕和擔心。井岡山山路崎嶇,每次外出活動,總有孩子不舒服,暈車甚至嘔吐,吳老師沒有嫌棄,每次都隨身帶上水、暈車藥、糖果等物品細心地照料。孩子們不會洗衣服,她坐在旁邊手把手的教;孩子們想家睡不著,她徹夜地陪;孩子太累太熱不愿意訓練,她和他們一起訓練......在活動結(jié)束后,孩子們都泛紅著雙眼,舍不得這位年輕的“媽媽”。</p><p> </p> <p> 也清晰記得,2018年懷孕三四個月的她,剛開始的工作還能迎刃有余,每天穿梭于校園、班級之中,看著自己可愛的學生們,她欣慰;想著自己未來的寶貝,她幸福??稍俸髞恚纳眢w好像就不屬于自己了,疲倦、惡心時常伴隨左右;有時在課堂上真想坐一會,但面對著幾十雙的眼睛,她挺下來了,每天早上醒來,撫摩著自己臃腫、酸疼的四肢,真想請假休息幾天,可當看見學生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時,她又在自己的一笑中度過了,就這樣,時間在自己的痛苦與忍耐中滑過了,然而她在付出真愛的同時也獲得了真情。雖然苦、累,但在她的心中卻溢著滿滿的幸福,沐浴到了人間最溫暖的春風。<b>此時的她也真正懂得了“老師”和“媽媽”所蘊涵的人間最真摯的情感,懂得了“累”字的內(nèi)涵,“愛”字的結(jié)構(gòu)。每一個孩子,都是每一個媽媽生命孕育的奇跡,都承載著每一個家庭對孩子最最無私的愛,所以要像一個媽媽一樣從內(nèi)心深處去愛每一個孩子。</b></p> 愛踐于行,用思政培育家國大愛 <p> <b>如果說老師個人的師愛給人的是溫暖的甘泉的話,那么培育學生對家國的大愛當是新時代教師師愛的重要內(nèi)涵和重要使命,如何系好學生人生中的“第一粒紐扣”,是將這種大愛實踐于行的重要課題</b>。吳老師就是這個課題的探索者和踐行者之一。她和池江小學的師生們,依托池江鎮(zhèn)深厚的歷史文化,以紅色文化為底蘊,深入挖掘紅色池江品牌文化。池江小學在謝先將和王啟勝兩任校長的主持下,主動承擔了紅色文化的建設(shè)工作。為了編寫特色校本教材《紅色池江》,吳媛老師和編寫組的領(lǐng)導(dǎo)老師們,利用課余時間,不分晝夜地深入池江各村寨采集池江在解放和抗日戰(zhàn)爭中的紅色文化資源,時間緊,任務(wù)重,大海撈針般的工作費時費神,勞心勞力,長時間的折騰再次讓我們的小吳老師因低血糖累倒在了辦公室的地板上。</p><p> 有了教材,用好教材,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先導(dǎo)功能,打造紅色校園,成了池江小學又一課題。吳媛老師又積極承擔起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承者的任務(wù)。她要讓紅色文化內(nèi)植于孩子的心靈,引領(lǐng)每一個孩子堅定革命理想念,用紅色精神鼓舞每一個孩子投身到建設(shè)偉大中國夢的實踐中去。組織少先隊員參觀學習;到蘭溪小份彭坑,請周蘭嫂后人講解陳毅故事;組織隊員到池江敬老院獻歌獻舞尊老愛老聯(lián)歡活動,“我是紅色宣傳小隊長″讀書系列競賽活動等,依托豐富的紅色教材和有效的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利用紅色舞臺匯報紅色實踐成果,吳媛老師做了到讓紅色文化不只是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點點滴滴。不期的紅色際遇,卻結(jié)出了豐盛的紅色的碩果,讓紅色之花扎扎實實地開進了池江孩子們的心田,吳老師用她對思政的踐行之愛,引領(lǐng)和培育了學生們對家國的大愛。</p> <p>另附近三年獲獎情況:</p> <p>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瑩瑩之光,匯聚在一起才能放射出奪目光彩。池江教育,正是在像吳媛這樣的老師的感召下,有了越來越多守初心,敢創(chuàng)新,能戰(zhàn)斗,會戰(zhàn)斗的年青好手。“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青春在奮斗中鎏金溢彩,激情在紅色中閃爍光芒。不負韶華,青春加油!吳媛,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