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河南澠池</p> <p>圖一,澠南公路三架山遠眺</p> <p class="ql-block">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山西大同,太原失陷,中國軍隊邊打邊退至晉南中條山據(jù)守,中條山橫亙山西南部,背靠黃河天險,山上溝壑縱橫,易守難攻,中國軍隊從西到東兩個多集團軍幾十萬部隊與占據(jù)太行山的第十八集團軍互成犄角,連成一片,與日軍形成對峙局面。黃河南岸澠池縣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這特殊時期的重要性就凸現(xiàn)出來了,幾十萬人的兵秣糧草,大量軍用物資的供給,人員前來后往的轉(zhuǎn)運都要從這里分流。</p><p class="ql-block">澠池縣位于河南省西部,隴海鐵路從縣城穿過,黃河從西到東北全境穿過,隔河與山西平陸,夏縣,垣曲縣接壤,黃河從三門峽跌落下來,入境以后,曲折迂回,水流緩慢,多地都可以做為渡口,從西到東能叫上名字的有槐扒、白浪、回山、寶山、角石、吊灘、柳窩、嶺上、仁村、班村、南村、河水、洋湖等,最著名的是南村、白浪。南村渡在澠池縣正北方,距離六十公里,從這里過河到古城渡口,可達垣曲,太行山,供給第十四集團軍,第十八集團軍等夏縣以東軍隊的軍用物資,白浪渡在澠池縣正西邊,距離二十八公里,從這里渡河到南溝渡口,可達平陸,夏縣,供給第五集團軍、孔令恂八十軍等夏縣以西軍隊的兵馬糧草,打通縣城與兩個渡口的戰(zhàn)備公路被國民政府提上議事日程,1937年10月,在敵我雙方正在娘子關(guān)鏖戰(zhàn)之時,河南省第十一區(qū)緊急動員澠池、新安、洛寧、宜陽、嵩縣、陜縣六個縣,幾萬名民工,用三個月時間搶修了兩條寬7米的簡易公路,澠池至南村公路由縣城北上,經(jīng)馬嶺、陽光、鹿鳴洼、坡頭、楊樹洼北上,翻越單栗樹、三架山、塞地嶺、八洼山下行到段村,經(jīng)石道坡東下澗河,由斷峪、澗口最終到南村,澠池至白浪公路由縣城西去經(jīng)馬口,池底、丁村、小南莊,翻越扣門山經(jīng)張佛窯,紅土坡到白浪,打通了縣城與渡口通道,當時是沒有大型機械的,炸藥還要留給日本人,都是全憑镢頭、锨、小推車、畚箕、人挖肩挑,由于時間倉促,質(zhì)量低劣,大多依山勢而修,上到山頂,下到溝底,坡徒路窄,十分險要,僅能通行而己,到1939年又進行了多處改修,這是后話。這樣,澠池象一個巨人,兩條戰(zhàn)備公路像兩只巨大的手臂,通過隴海鐵路,通過大后方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通過數(shù)以萬計的民工的艱辛運作,軍用物資源源不斷的供給著前方戰(zhàn)斗的需要。</p> <p>圖二:澠池抗戰(zhàn)公路簡圖</p> <p class="ql-block">澠池屬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設在洛陽,這兩條戰(zhàn)備公路從設計修建到運行,他們也前后監(jiān)管,督建督運。國民黨澠池縣政府初成立動員委員會,旋改為軍運代辦所,縣長為所長,副所長侯萬里,主持全盤事務,負實際責任。其時軍運第一,他的任務即全縣中心任務,最盛兼管三百多個后方單位往來,協(xié)調(diào)予西十二個縣抽調(diào)來的民夫,畜力,牛車,并和所需運送物資的單位對接,派遣分配運送,其機構(gòu)大,人員多,事務繁雜,機構(gòu)功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政府辦公室。到38年秋,成立抗敵自衛(wèi)團,縣長兼司令,各區(qū)設區(qū)團,區(qū)長兼區(qū)團長,各聯(lián)保設聯(lián)隊,聯(lián)保主任兼隊長,保障對敵防御、河防防衛(wèi)、軍運轉(zhuǎn)送、派糧派差。</p><p class="ql-block">當時汽車很少,主要交通工具還是牛車,牛車也不是每個村都有的,配一輛牛車是需要巨大的經(jīng)濟基礎支撐的,其難度要比現(xiàn)在買輛路虎還難,拉車牛的選配更是十分不易,必須是身高4尺以上的公牛,忠厚聽話,且有一定的拉車經(jīng)驗,能夠步調(diào)一致和同伴配合好,我老家方園幾十里,也就財主崔道清家有一輛,要知道,他家可是有十幾頃土地,位列民國澠池八大家之一。雖然有2頭壯牛拉車,牛車的載重量并不是很大,一般八百,一千市斤足矣,遇到坡陡的險路,會拉的更少點,因為它的車轱轆用生鐵鑄成,2個足有200斤,轱轆與地面接觸面也就5公分左右,車身用粗大的硬雜木做成,非常笨重,空車就足夠一個壯牛拉,還有就是這種牛車的致命弱點是它的車軸,是用木頭做的,在連接車轱轆處鑲上鐵枕條,用麻油做潤滑劑,不能負載過重,要想提高它的載重量是非常困難的,更要命的是牛車的車軸最容易折斷,發(fā)生翻車事故。在山高路險的道上行駛,車軸斷折,車毀人亡的事故常常發(fā)生。楊樹洼村目前還保留一段原路基,坡陡路險,十分怕人。當?shù)氐睦先藗冋f翻車死人的事故經(jīng)常發(fā)生。沒有牛車的,多出些民夫頂替,前方將士在流血,抗戰(zhàn)物資運送沒商量。</p><p class="ql-block">澠池縣城,在當時并不大,也就是從現(xiàn)在的福音堂到一里河橋這么大一條街,人口不足一萬余口,全縣也就十三、四萬口人,忽一下駐進了各級政府各種辦事處,各種部隊的留守處、補訓處、收容所、擔架隊、兵站、醫(yī)院等后方單位三百多個,澠池,一下水泄不通,縣城安置不下,就在公路沿線附近的村莊里找些房子。</p><p class="ql-block">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11月委派劉向三在澠池建立兵站,地址在縣城東關(guān),第一任負責人忽兆麟帶領三十多位工作人員;第二任站長李鵬(又名李奇柱)、副站長李平,配備一個排的戰(zhàn)士和馬匹馱運隊,它的主要任務是:轉(zhuǎn)運糧食、彈藥等軍需物資;保護黨、政、軍干部和愛國人士過往的安全。雖有馬匹馱運隊,但遠滿足不了運送任務,仍然需要向澠池軍運代辦所協(xié)要民夫、車輛。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印度援華醫(yī)療隊,國際著名醫(yī)生巴蘇、柯棣華等3名大夫都經(jīng)澠池,或經(jīng)南村渡口過黃河北上抗日前線,或深入內(nèi)地做軍運工作。</p><p class="ql-block">河南國民政府從十二個縣抽調(diào)過來的支差民夫,畜力車大多露天夜宿,實在沒有地方供他們住,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成立了平祟委員會,采運處處長(少將)是垣曲人,叫張光垣,保定步兵九期畢業(yè),他看到露宿的民夫,組織士兵在位于西關(guān)馬口車輛進出的車壕路兩邊,深挖,打了幾十孔窯洞,解決了外縣民夫的居住問題,給抗日做出了貢獻,人們習慣叫這個地方叫車壕或車溝,到中條山失守,眾多山西難民涌到澠池,這些窯洞又成了難民棲居所,給他們留下了珍貴的記憶。前幾年山西還過來幾撥尋親團,專程來到車溝,吊憶逃難時的艱難時光,找尋曾經(jīng)給過他們溫暖的車溝窯洞、學校、舍飯場……,透過他們蒼老凝重表情,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難忘與不舍,在一遍一遍河南人真好,澠池人真好的絮叨聲中,淚水已滿了他們的雙眼。直到前幾年,這里修成了通往澗河公園的街道,修建了高樓大廈,車溝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澠池的地圖上消失。說到張光垣,也幫了八路軍不少忙,他的運輸隊配備有汽車,多次給太行山的八路軍運送物資,受到第十八集團軍首長的稱贊,以至于解放后朱老總親自給地方政府寫信要照顧好他的生活。</p> <p>圖三:馬口車溝僅存的幾孔窯洞</p> <p>圖四:馬口車溝己被街道、高樓覆蓋</p> <p class="ql-block">澠池往北一直到黃河邊,屬于秦嶺余脈東崤山的主干山系,南緩北徒,最高山脈是韶山,海撥1800多米,公路從山腳下經(jīng)過,還有三架山,單栗樹山,海撥都在1200米以上,往南村運送物資,必須翻越這兩座大山,上到山頂,還得下到溝底,過去的路就是這樣,肩挑的民夫還好點,雖然累,但沒有其它危險,牛車的車夫是擔著生命危險的,從三架山到南村渡口,是幾十里的下坡路,牛車的剎車系統(tǒng)不知你見過沒有,是一根硬雜木棍通過人力制動與鐵輪發(fā)生摩擦而延慢速度的,通常稱“刮木”,木頭與鐵輪摩擦還產(chǎn)生一種刺耳的“嗚哇嗚哇”的響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運送貨物還在使用,哪時我七、八歲,跟著這轉(zhuǎn)動輪子的車,趁車把式不注意,蹦到車尾巴上,享受一下坐車的愜意,從三架山一直到南村渡口,幾十里都是下坡路,我不知道很多這“嗚哇嗚哇"響聲連成一片在山間的壯景。趕車的車夫,我們稱他為車把式,也是一樣技術(shù)活,下坡他是不能下車的,要在車上制動剎車,與車同在,與牛共生死,如果發(fā)生翻車事故,傷害最大最重的就是車把式。還有就是兩頭轅牛屁股上帶個可以坐坡的兜,用牛屁股控制速度,雖然雙保險,但關(guān)鍵時刻一個也保不住險,翻車,跌崖的事故時常發(fā)生。趕著牛車上坡要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山高,路陡,牛喘著粗氣,吭哧吭哧,牛是忠誠的,猶如前方的將士,從不后退,掙死,熱死,渴死,喝水喝死的牛不計其數(shù)。</p><p class="ql-block">一些服裝、糧食、武器、彈藥,經(jīng)隴海路或其它方式轉(zhuǎn)運到澠池后,一般都有派照,接收單位向軍運代辦所協(xié)要車輛,民夫數(shù)額,民夫從澠池把物資裝上車,一路還需護衛(wèi),運往南村渡口。渡口貨物堆集如山,幾十條渡船,百十名船工,數(shù)百名民工,晝夜裝卸,搶渡。</p><p class="ql-block">這條軍用公路的重要性,前方戰(zhàn)士的生命線,戰(zhàn)勝日本的保障,日本人是不會放過的,多次派飛機轟炸,澠池史志辦主任上官叢蓉曾撰文稱“坡頭五里坡日本飛機炸死運輸?shù)捏H和許多牛車,1938年,十多艘黃河鐵船被日機炸沉在河中,數(shù)百士兵和百姓慘遭不幸。本來一般3天左右往返一次,后來,為了避開敵機轟炸,只能選擇天黑以后趕路,這樣5天才能往返一次”。不說5天,單說天黑要翻越那么高的山,那么難走的路,對牛車,民夫,戰(zhàn)士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燈光是沒有的,馬燈也沒有,全憑人的兩眼,借著微弱的星光,晴朗的夜晚,有月亮給他們照路算是奢侈,挑擔的,趕車的,六十公里長路,人也不眠,路也不眠,山也不眠,黃河水也不眠,民夫的妻兒老小也不會眠,全國人民不會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坡頭、段村都設有驛站,有茶水供應,戰(zhàn)士、民夫都要歇歇腳、喝點水、吃些干糧,馬、驢、牛等也要喂草、飲水。雖然有休息點,但是,住宿的地方是沒有的,困了累了,靠住牛車休息一會,挑擔的民夫靠了擔子小眠,十天半月脫不了衣服睡覺是常事,冬天的寒冷,好在他們的母親,妻子們,把家里棉花做成厚厚的衣服,臨行穿在他們身上,即是棉衣,也是渡過寒冷夜晚的被子,并備足了充饑的干糧。每縣抽調(diào)的民夫也是輪換的,只想盡快完成自己的差事好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覺。工錢也是沒有的,這些勞動都是義務的,通常叫差事,支差,一般都是一級一級派下來。</p> <p class="ql-block">當時的狀景我實在描述不下來,好在著名作家吳伯簫于1939年春天從山西過黃河到澠池來,在散文《微雨宿澠池》里寫到:夕陽沒帶走浮云,給黃昏添了幾多風味。然而黃河邊的風沙忒大,黃河道里的水流忒急,往來過黃河的人也忒多忒擁擠了。白云的悠悠,反而襯托出了人的匆忙。那蟻聚在渡口兩岸的人群,簡直像趕市集,連零星小攤都在擺著,支起帳篷就暮宿河邊的也有;倒好,可體會花木蘭,深夜里聽黃河流水聲濺濺。渡船呢,它載著千鈞萬鈞重量,晝夜穿梭,載回那來的,又送過那去的,是浮橋,又像一道咽喉,它吞咽著各種各樣的食物:子彈,人馬糧秣,晉東南二十六縣的抗日根據(jù)地借它的滋養(yǎng)才能一天天擴大,一天天堅強。也為此,七天走六百里山路之后,我們才有緣趁黑夜摸過黃河,又趁黑夜沾光送子彈的回頭汽車。渡船是辛苦的,我祝福撐渡船的舟子。</p><p class="ql-block">汽車也是辛苦的,九十里,一夜要往返四趟,你聽:嗚──嗚──爬上一個山頭它不也得喘幾次么?汽車司機完全憑了車前的兩只大眼在漆黑的夜里摸索著上山下山,他們不但出力,連睡眠都捐獻了,那應是戰(zhàn)士也是英雄的行徑。可是比這更苦的還有牛車呢。輪子轉(zhuǎn)在懸崖上,應了空谷慢吞吞叫著剝蓬剝蓬,牲口是要吃夜草才肥的,為了趕道,又為了怕白晝轟炸,它們卻不得不伴了無眠的車夫在深夜的郊野里冒了霜露風雨打長更。“喂,靠邊走!”在汽車司機不耐煩的叱喝聲里我注意到那些人、車輛、牲口的憧憧黑影了。常常是喘吁吁地撥在路邊站定著十輛、百輛……我 想 問:“老鄉(xiāng),瞌睡嗎?”汽車卻匆匆擦過了。</p> <p class="ql-block">十輛,百輛,百人,千人,萬人,六十里長路,他們擰成一根長長的繩,集成一根運輸管網(wǎng),這管網(wǎng)流動著支前的血液,也凝聚成一種力量,叫敵人聞風喪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澠池作家段屹有文稱:段村鄉(xiāng)禪林寺西山上段世德一家自愿為河防部隊加工面粉,往八洼山澠南公路必經(jīng)處為過往民工擔水送茶,掩埋死于抗戰(zhàn)途中的兵民,受到外鄉(xiāng)民工的稱贊!</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故事,我想要有很多很多,時間的流失,沒能給我們留下太多的記憶。</p><p class="ql-block">渡船的船夫不僅僅是辛苦,是貼了命的,每次開船,面對橫流、旋渦、濁浪、日本人的飛機轟炸,生命安全的下一刻,下一分秒鐘有許多未知,但他們毅然前行,偶爾還喊起黃河號子,沒有白晝黑夜,更是我們敬重的人。到日本人占領中條山后,更是許多這樣的人,飛馳在黃河南北,救助了無數(shù)兵民,我的母親陸書梅當時只有7歲,就是他們冒了生命危險,夜里從山西渡到河南的,每每想起這些默默無畏的英雄,一直存感激之心!遺憾的是沒有留下太多英雄的名字,但它絲毫不影響我們對他們的敬重!</p> <p>圖五:扣門山遠眺</p> <p class="ql-block">澠池到白浪渡口的路要好一些,全長28公里,一天可以返個來回,雖有扣門山天險,但相比到南村渡口要強百倍。這條路以后基本上在原路上經(jīng)過多次改修,擴修,去惡除舊,從扣門山山頂下移到從扣門山山腰平直而過,己成為寬廣的水泥大道,成為連接晉豫的交通要道之一,至今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圖六:扣門山原路遺址</p> <p class="ql-block">中條山,阻住了日本人前進步伐,阻住了日本人快速滅亡中國的夢想,從38年到41年三年間,中日雙方中條山前鏖戰(zhàn)不止,大小戰(zhàn)斗五十余次,如哽在他們喉嚨中的魚翅,澠池軍用公路運輸線起了很大的作用,供給著中國軍隊的抗戰(zhàn)物資,使敵人在中條山前舉步維艱,敵我雙方在山西戰(zhàn)場早在民國二十七年春就進入相持階段,這一相持就是三年。雖然,最后中國軍隊是殘敗,但這相持三年對整個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成就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日本人占領中條山后,黃河又成為他們難以越過的天險,中國軍隊在黃河南岸陳兵以待,雙方相互炮擊不斷,日本飛機不斷越河轟炸黃河南岸軍民,41年到44年又一個三年相持,急瘋了的日本人集聚重兵策劃發(fā)動了豫湘桂會戰(zhàn),他們擴大戰(zhàn)果的同時,也使他們陷入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擊的汪洋大海,日本侵略者走到了窮途末路,一年后向中國軍隊投降,我們迎來了黎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據(jù)《歐陽珍十年督政紀實》(民國三十二年8月1日)記載,日軍共空襲澠池25次,投彈地區(qū)包括城關(guān)、南村、班村、青山、坡頭等地,投彈352枚,炮襲126次,炮擊地區(qū)包括范家山、雞籠山等處,炮彈1785發(fā),澠池縣的南村、班村、陵上、青山、斷峪等村莊損毀嚴重,毀壞房屋547間,死亡人數(shù)193名(此數(shù)字不包括士兵、民工和船夫傷亡情況),傷人126名,死亡牛、馬、騾等大牲畜63頭,傷大牲畜13頭(不包括運輸途中傷亡死亡情況)。</p> <p class="ql-block">澠池作家網(wǎng)名蘆管羌笛文章稱:</p><p class="ql-block"> ?。ㄒ唬?zhàn)時澠池后方醫(yī)院:有坡頭鄉(xiāng)下街“一九醫(yī)院”、嶺南村后方醫(yī)院,救治山西前線傷員和當?shù)仉y民,治療無效后共死亡270多人;在陳村鄉(xiāng)丁村有國民軍軍政部一三六傷病官兵收容所一個,民國三十年在丁村建抗日陣亡烈士公墓一座,合葬了數(shù)百名烈士。在縣城中山大街文廟內(nèi),有軍政部97兵站醫(yī)院一座,主要治療抗戰(zhàn)運輸線上的傷兵。另外還發(fā)現(xiàn)有軍政部第八十八傷兵收容擔架隊也在澠池駐扎過。</p><p class="ql-block"> ?。ǘ┚葷汉蛙娺\代辦所:縣城設澠池救濟院,年經(jīng)費35000元,主要救濟抗戰(zhàn)難民和童嬰。至民國三十二年底,共放賑658720元,救濟難民13500人。當年,購運平糶救濟糧34196斤,救災雜糧225000斤;在交通線設立澠池軍民合作站一所,軍運代辦分所一個。據(jù)民國三十二年統(tǒng)計,僅征料草總價7851420元,料草中有麩皮435528斤、料豆422626斤、谷草2366043斤。</p><p class="ql-block"> ?。ㄈ?zhàn)時不完全統(tǒng)計澠池人民服工役和征兵情況:民國二十七年征用民工248201人、服工役347036個(工),工役折合錢679559元,其中建防御工程346406元,筑路264759元。民國二十八年至民國三十二年,征兵13297人,征兵配賦14315元。</p><p class="ql-block">國民政府1937年11月在軍政部下成立“中央傷兵管處”1940年4月18日改稱“中央榮譽軍人管理處”??箲?zhàn)期間軍隊傷兵救治大致情況是連一級有衛(wèi)生兵,團級設包扎所,地方設傷兵轉(zhuǎn)運站,師一級有野戰(zhàn)醫(yī)院,傷兵轉(zhuǎn)運站。據(jù)澠池一高李社老師考證,當時澠池的戰(zhàn)地后方醫(yī)院就有6所。</p> <p class="ql-block">12個縣抽調(diào)的民夫、畜力向前線運送作戰(zhàn)物資。各縣按田賦攤派人畜車輛,驢拉騾馱,老牛破車,在崎嶇山路上艱難行走,車毀人亡、累死騾馬的悲劇時常發(fā)生。即便是這樣晝夜不停地搬運也難以完成前線所需物資的轉(zhuǎn)送,澠池縣一年多時間內(nèi)換了三個縣長(詹簡、閻馥、李其章),三年換了六個縣長,均以運不上軍糧和無法支應軍差而被免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河南省保安司令部軍法官兼第一戰(zhàn)區(qū)干部訓練團法律教官雷福祥(字蘊吾)調(diào)任為澠池縣長。他為了改變艱難的運輸狀況,當時正好河南省宜陽縣有個宜洛煤礦,修有通往洛陽的輕便鐵路,此時因受敵軍騷擾已停產(chǎn),雷蘊吾就向衛(wèi)立煌建議,拆除這段鐵路,組織豫西六個縣一萬多民工日夜趕修了澠池經(jīng)坡頭到白浪的小火車運輸線,并于1940年開工建設,1941年5月中條山失守停工。</p><p class="ql-block">從1938年公路修成啟用到1944年5月澠池淪陷,幾萬軍民頑強地保持著澠南公路這條戰(zhàn)火通道的暢通。記不清有多少民工、傷兵經(jīng)不住饑寒勞累的折磨倒斃于路旁,也記不清死了多少牛驢騾馬,也數(shù)不清一條窄窄的山間公路運送了多少糧食衣被、槍支彈藥。為了保障澠南戰(zhàn)火通道,全國人民,特別是河南人民付出的艱辛要比我描述的艱難的多,特別是1941,1942年,河南遭受蝗蟲旱災特別嚴重,而上了美國雜志。其嚴重程度,遠不能用饑寒勞累,賣兒鬻女來形容。</p><p class="ql-block">澠南抗戰(zhàn)路,有不少抗日熱血青年、國共兩黨要員、兩軍將領、無數(shù)將士、抗日慰問團、抗演團、國際援華友人等等,在澠池軍民的護送下,翻山越嶺奔赴激戰(zhàn)正酣的晉東南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這條公路經(jīng)過多次改修,擴修為一條寬敞坦蕩的水泥大道,成為觀賞萬山紅葉,黃河風光的旅游公路,但它為抗日戰(zhàn)爭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以及千千萬萬個為保障它暢通、為抗日戰(zhàn)爭做出艱苦勞動乃至獻出寶貴生命的人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p> <p>圖七:現(xiàn)在澠南公路路況</p> <p class="ql-block">附1:澠池到白浪小火車鐵路修筑情況調(diào)查</p> <p class="ql-block">圖八:澠池白浪小火車運輸線遺址(汪墳村)</p> <p class="ql-block">日繁的運輸任務,豫西十二個縣抽調(diào)的民工,加之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的采運處,第五、第十四、第十八集團軍的運輸力量,也難以完成任務,并給當?shù)厝嗣竦纳a(chǎn)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減輕民工運輸力,保障抗戰(zhàn)前線的物資供應,勘探設計修建了一條澠池至白浪的小火車鐵路線,這條鐵路線從我村經(jīng)過,一生來來去去不知走了幾千回,也從大人們嘴里聽到過這樣哪樣的故事,從小就刻進我的印象里,現(xiàn)在好多路基還在,我又走訪了八十七歲的老人崔月順。</p> <p>圖九:崔月順</p> <p class="ql-block">我叫崔月順,1934年人,今年87歲,修這條路我都記得了,但還是太小,也就6、7歲,光知道桓陵鄉(xiāng)民工修是我家門前的這一段,人可多。陽光溝村史遂朝是領工的。大概是1940年開始修,從縣城北上,經(jīng)陽光、嶺南到坡頭,再從坡頭往西經(jīng)東川、西川、后莊、廟下、東汪墳、西汪墳,西陽坡到白浪背后的闖山山頂,計劃是經(jīng)坡頭可以縮短澠南公路的距離,坡頭往后崇山俊嶺,修不成,到白浪闖山后,在山腰修一道溜遭,物資直接溜到山西南溝渡口。澠池到陽光的路基都修好了,陽光到坡頭,坡頭到闖山主要路段,也就是難修的,火車路不比汽車路,需要墊溝哩,開山哩都修好了,到1941年中條山失守,才不得不停修。</p> <p class="ql-block">圖十:澠白小火車路遺址(陽光溝)</p> <p class="ql-block">陽光溝還存有一段小火車路遺址,位于村南,從這里穿溝架橋而過到下溝西、鹿鳴洼、嶺南、坡頭。記得橋的當?shù)厝酥v,穿溝架設的是木橋,溝兩邊挖了深壕,減緩木橋的高度,己通到坡頭,己試運行,上坡用動力,下坡的剎車還靠人工制動。</p><p class="ql-block">陽光溝位于澠池與坡頭之間的中點,民國時代的澠坡公路從這里經(jīng)過,在往中條山運送戰(zhàn)備物資的幾年里,這里一度熱鬧繁華,飯店、騾馬店都有,成為運送物資的民夫的歇腳點,直到公路西移后,這里才落寂如平常村落。</p> <p>附2:澠南公路調(diào)查</p> <p class="ql-block">圖十一:張文中</p> <p class="ql-block">我叫張文中,50年生,今年70歲,家住南村青山,離黃河邊也就二三里,你說的修澠南公路我不記得,我父親張中恕(1920年人)當時是仁村柏樹幾個村的聯(lián)保保長,專做支營過往軍隊的事情,他說從三架山到南村渡口從段村石道坡下去,后來改到青山下去,日本人的飛機不斷來轟炸,人是拼了命的往南村運送物資,一路上不斷有死了的牲口,青山廟有個蓮花池,活水不斷,拉車的牲畜到這里車夫都要讓牛在池里喝點水,熱牛冷水,死了很多牛,后來讓牛休息一會再喝水才沒有事。南村渡口貨物堆集如山,沿岸船工晝夜渡船,人歇船不歇,從南村一直到澗口都擺滿了貨物和支前服務的小攤。嶺上,班村,南村,洋湖,仁村,河水,關(guān)家,沿河都有人把守路口,不讓可疑人過。</p> <p>附3:馬口車溝調(diào)查</p> <p class="ql-block">圖十二:李桂學</p> <p class="ql-block">我叫李桂學,1934年人,年輕時侯干了一輩子生產(chǎn)隊長。你說的馬口車溝呀,車溝是馬口的一個小地名,只指這一條有溝的車路,雖說是小地名,可這是西出澠池的咽喉,也算大地名,從西往東去中間叉開,向東南到小西關(guān),東北到現(xiàn)在的菜市場,窯洞誰打的不知道,跑日本時候住好多山西的難民,后來埋了好多死人,再后來,你看蓋這么多高樓!</p> <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本文收錄于秦邦道主編的《中條山抗戰(zhàn)史料匯編》。此又加進了白朗日記選,陽光溝火車路調(diào)查等內(nèi)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