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白廟村村名的歷史沿革</p> <p> 白廟村是中國最古老的鄉(xiāng)村之一,土地肥沃,人杰地靈,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走進白廟村,便感到腳下的土地因歷史悠久而顯得厚重。</p> <p> 白廟村屬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正陽街道辦事處,位于西安市主城區(qū)西北約10公里、咸陽市主城區(qū)東北約15公里處的渭北黃土原上。村南是漢惠帝劉盈的陵寢安陵大冢。《漢書》卷二記載,“惠帝七年八月戊寅崩,九月辛丑葬安陵?!薄蛾P中記》中說“徙關東倡優(yōu)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如今,村周圍仍殘留著漢安陵邑的殘垣遺址,附近的漢文化堆積層中胭脂成泥,瓦礫成堆,生活用品等遺物時有發(fā)現(xiàn)。由于安陵邑遺址的存在,為歷史典籍中的記載以及對過往歷史的推斷提供了有力的參照。</p> <p> 據(jù)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志》里說:“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蹦纤瘟_泌著《路史》中說:“程。商封吳回后,今咸陽故安陵城,周程邑也。”南宋鄭樵著《通志》中也說:“程氏,伯爵,風姓,重黎之后也。重為火正,裔孫封于程”。程,即程國,“周之程邑”的前身,是殷商時代(約公元前13世紀)的一個小封國,咸陽第一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p> <p> 程國地處渭水與涇水交匯處,沿渭水北岸往西可抵達關中西部的歧地(周原),沿涇水往北可以抵達隴東高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季歷(周文王姬昌之父)為了東出,在武乙24年(約公元前12世紀)率周師滅程,于其地設“周之程邑“而居。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fā)仍居程邑謀劃伐紂大計,同時在灃水東岸建鎬京。武王時,鎬京建成,定都鎬京,封其弟姬高于畢程。</p> <p>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不滿廢其外孫太子位,聯(lián)合繒和隴西犬戎,殺幽王于戲(今臨潼東),西周亡。東周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程邑也在戰(zhàn)火中被夷為平地。</p> <p> 《史記:秦本紀》載,秦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秦將都城從櫟陽(今陜西閻良)遷到了咸陽(今秦漢新城窯店一帶),北坂故程地盡歸秦都城咸陽。</p> <p> 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tǒng)一的朝代,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tǒng)一朝代的皇帝,可惜就是太短命了。</p> <p> 《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室,火三月不滅?!皬拇硕卧捴?,可以體會出經(jīng)營了近半個世紀的咸陽之恢宏,巍巍龐大的咸陽宮被項羽一把火燒成了廢墟。</p> <p> 隨后,大漢政權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西漢皇帝死后大多葬于咸陽北原,并在高祖劉邦長陵設長陵邑,惠帝安陵設安陵邑,景帝劉啟陽陵設陽陵邑,武帝茂陵設茂陵邑,昭帝劉弗陵平陵設平陵邑,由是咸陽原亦稱五陵原。</p> <p>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在咸陽故城置新城縣,七年并入長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復置,更名渭城縣。</p><p>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分長安以東為京兆尹,渭城以西為右扶風,長陵以北為左馮翊,謂之“三輔”。長陵、陽陵屬左馮翊,渭城、安陵屬右扶風。</p><p> 東漢光武帝六年(公元30年),渭城并入長安,安陵仍屬右扶風。</p><p> 三國魏將長陵、安陵并入京兆郡的長安縣。</p><p> 西晉末年(公元304年),五胡亂華,燒殺搶掠,將少女烹飪煮食,肆意殺戮,殘暴至極。這一時期北方混戰(zhàn),五陵邑從此成為阡陌,失去了曾經(jīng)的繁華。</p> <p> 自西漢皇帝葬咸陽原設邑至西晉末年的300年間,五陵邑像鑲嵌在渭水北岸的五顆明珠,熠熠生輝。安陵邑是最燦的那顆,閃耀在中國文史的天空中。</p> <p> 叫“白廟“這個名字,大約起始于1870年前后。同治初年(1862年),以任武、馬彥虎為首的回民發(fā)動叛亂,想要殺光陜西漢人,在黃河以西建立一個純粹的穆斯林國家。他們進攻縣城,圍獵村莊,對漢民不分男女老幼,挨村挨戶,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燒死,為殺人而殺人,純粹的反人道種族滅絕行徑,幾個月內(nèi)在關中平原殺人五百萬。1864年,左宗棠率部追剿捻匪進入陜甘,剿撫并舉,逐漸平息了這場災難。</p> <p> 浩劫過后,關中平原土地荒蕪,村寨凋零。安陵故地僅剩下壽峰寺的殘垣白壁,逃難而歸的人便暫居其間,重建家園。</p><p> “你從阿達(哪兒)來的?”</p><p> “我從白廟來的?!?lt;/p><p> “你到阿達去呀?”</p><p> “我去白廟?!?lt;/p><p>“白廟”就在人們的一問一答中成了村名。</p> <p> 據(j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陽縣志》記中,五陵原東北鄉(xiāng)并無“白廟”村名,在安陵故地有村名為“姚家寨”;《渭城區(qū)志》記載,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新的行政區(qū)劃整編中,“姚家寨”被“白廟”所取代。又據(jù)馬忠主編《渭城文史資料》中說:“白廟村原名姚期寨。東漢功臣姚期后裔居住在此,姚期墓在今郭村南里許。白廟村姚姓即姚期后裔。”姚家寨即姚期寨,姚期即銚期,東漢以后,媯姓、銚姓盡回歸其祖姚重華之姚姓。</p> <p> 從安陵邑到白廟跨度1400多年,其間就只叫過姚期寨嗎?歷史記錄空窗,也許“姚期寨”名一叫就是千年。</p> <p> 銚期是誰?據(jù)范曄《后漢書:銚期傳》記載,銚期(?-34),字次況,潁川郟縣人。東漢大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銚期在馮異的舉薦下投到劉秀門下,成為劉秀落難洛陽之時少數(shù)心腹之一,后來隨劉秀平定河北,消滅了王郎及銅馬、青犢等流民軍,并長期鎮(zhèn)守魏郡,為建立東漢王朝立下赫赫功勞?!肮馕浼次?,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戶。”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故洛陽,劉秀親臨治喪,賜斂服,贈以衛(wèi)尉、安成侯印綬,謚封為忠侯?!白拥に?。復封丹弟統(tǒng)為建平侯。后徙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lt;/p> <p> 銚期之功能蔭及多代,與銚期的品行有極大的關系。銚期至孝聞名四鄉(xiāng),忠君愛國,如曹操之典韋,李世民之秦瓊、敬德,深受劉秀的器重。銚期之死,劉秀悲病欲絕,極盡關懷姚氏便在情理之中。</p> <p> 安陵邑之后而叫姚期寨的原因,可能與銚期的食邑(封地)有關,安陵邑可能就是銚期的食邑。對這一觀點,就從四個方面加以探究:</p><p> 一、以銚期對于東漢政權建立的功績,死后很有資格陪葬帝陵。不過,銚期死于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光武帝劉秀原陵始建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也就是說,銚期死時,原陵地址都未選定,自然談不上陪葬了。</p> <p> 二、在龍興之地懷川歷史的長河中,民間一直流傳著“云臺二十八將葬懷川”的說法,況且,在孟州市西姚村有姚期、姚剛父子墓,石碑尚存。</p><p> 姚剛是姚期之子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戲曲《打金磚》中:姚期之子姚剛因軍功受封,奉光武帝劉秀圣旨洛陽夸官時與太師郭榮相遇,因言語不和打死郭榮。郭為國老皇丈,光武帝酒醉聽信郭妃饞言,屈斬姚期、姚剛父子,鄧禹保本被阻,馬武聽說此事,怒提金磚見駕,光武帝劉秀逃進宮中,緊閉宮門,馬武碰死于宮門外。光武帝酒醒,怪罪文武百官不保救姚期父子,致使二十八宿諸將亦受株連。</p><p> 因為戲劇渲染,使姚期后世聞名。但該故事劇情純屬虛構,沒有史實根據(jù),就連劇中姚剛也是虛構的。這虛構的人物會有墓有碑,難不成如孫悟空墓一般傳奇?嗬嗬!</p> <p> 三、潁川郟縣(今河南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zhèn)段溝村是銚期的故里,現(xiàn)存有鬼神莊遺址,銚母墓,扳倒井,望小臺,劉秀祠,劉秀床等勝跡,卻沒有銚期墓,說明銚期死后并未葬家鄉(xiāng)。</p> <p> 四、銚期封侯,食邑五千戶,安陵邑在惠帝時正好置五千戶,不管東漢初年實際有多少戶,從名義上說非常契合,封于銚期不無可能。在封建皇權時代,食邑(封地)就是皇帝指定的地方,沒有圣旨是不能擅自離開的,即是死了,棺槨也必須回食邑,葬在封地是對皇權最大的忠誠。銚期正是這樣守規(guī)矩的人。</p><p> 銚期墓在安陵邑(今白廟村)西約二里許的嶺上,封土較為完憗。銚期不會無緣無故葬在這里,因為葬在這里才能體現(xiàn)出他的忠孝之名。一代二代由于皇權約束而居,三代四代依賴產(chǎn)業(yè)生活而居,開枝散葉的后世,這里便是故鄉(xiāng)了。</p> <p> 白廟村姚氏皆言是銚期的后代,民國以前祭拜銚期墓是姚氏的大典。據(jù)說,清朝時,北村姚正元家曾懸掛御賜金匾“姚國公”,并有御賜烏金鞭一條。門前有大照壁,立帶斗鐵鑄旗桿。昔時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p> <p> 從以上四點來推斷,“姚期寨“名字的由來有其歷史的淵源,以當時姚家的顯赫地位,白廟村的一些古遺跡必然與銚期有關聯(lián),銚期是白廟村歷史不可回避的話題。</p> <p>(銚期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