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世堯 沈林江/文</span></p> <p> 一萬里束水為溇,兩千年繡田成圩。</p><p> 太湖溇港,春秋肇始,完善于宋。2016年11月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2019年10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保存完好的太湖溇港大多靜臥在吳興境內(nèi),而織里義皋諸村落位于其核心地帶,被外界譽為溇港明珠。</p><p> 堪與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古老水利工程太湖溇港,是《織里鎮(zhèn)志》編撰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為探索溇港淵源及與之相關(guān)的“姻親”,修志工作人員開啟了為期五天的紹虞平原“溇港尋親”之旅。</p><p> 6月5日,梅雨霏霏。車子穿行在煙雨彌漫的杭寧公路上,一路欣賞江南鄉(xiāng)村的美景,一路談笑風(fēng)生。兩個小時車程,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古山陰縣城,如今被稱為紹興市柯橋區(qū)了。下榻天逸賓館、匆匆午飯,考察組一行7人按約定時間來到湖塘街道會議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考察組人員在湖塘鎮(zhèn)合影</span></p> <p> 柯橋文史專家李基陽先生是位耄耋老人,紹興地方文化了然于胸。他操著富有特色的“紹興普通話”,詳細地向考察組介紹了紹興溇港的起源和分布。老先生說,紹興“溇”的形成與紹虞平原成陸原因相關(guān),當(dāng)河流基本固定后,先民會選擇在一些斷頭的“?”(“?”為湖州地方用字,音dōu,通“兜”)底安家,這就是天然的“溇”。李老把紹興“溇”提到了高度,評價是水鄉(xiāng)的搖籃,族居的王國,船運的發(fā)祥地,興業(yè)的根據(jù)地。并且總結(jié)了浜溇的“居、飲、洗、沐、嬉、運、灌、排、肥、捕、養(yǎng)、種”十二個功能。筆者認為紹興的“溇港”不同于太湖的“溇港”,太湖溇港從湖口流入,經(jīng)南北橫塘貫通水鄉(xiāng)平原。而紹興的“溇港”在湖州鄉(xiāng)村通常稱為“?”或“?浜”。但其功能與作用有許多是類同的,這是此次考察的收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基陽先生介紹</span></p> <p> 李老先生曾是學(xué)校老師,當(dāng)過縣政協(xié)委員,退休后致力地方文史研究,親身參與“村落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普查”、“運河申遺柯橋段調(diào)查”、“水文化遺產(chǎn)普查”,積累了好多文史資料和備份。又化費大量時間整理、實地調(diào)查走訪,終于在2012年12月編成了《念念柯橋的水經(jīng)》一書,給地方、給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資料。我們也得以知道紹興現(xiàn)存“老溇”一百多條,堪稱“百溇之鄉(xiāng)”。這些古老的溇港,都有好聽的名字和歷史特色。比如“麻鴨基地黃社溇”、“商會搖籃馬王溇”、“孝義之村吳家溇”、“柯橋歷史竺家溇”,還有大溇、小溇、沈家溇、白鶴溇的溇村名字。更讓人崇敬的是,《念念柯橋的水經(jīng)》是老人以一己之力編撰,自己掏錢印刷,作為文化禮品贈送鄉(xiāng)人和訪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老贈送紹興溇港書籍</span></p> <p> 早年看過電影《舞臺姐妹》,特別仰慕紹興古纖道上的石橋,腦海里還印記著“年年難唱年年唱,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凄美唱腔和越劇姐妹的身影。在街道大廳門前與老人合影留念、相互道別后,趁天色尚早,一行人沿著蕭紹運河的石幫岸,踏踩著濃烈的興致,在長短鏡頭陪伴下體驗了“側(cè)身水底見橋影,側(cè)耳河面聞槳聲”的意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紹興古纖道</span></p> <p> 運河碧綠如藍,水自鑒湖游來,水源西連浦陽江,東接曹娥江。兩岸垂柳飄拂,眼前有燕子貼著水面低翔。纖夫的號子聲早就消逝了,運河上也難覓舊時的帆影,今天卻有幾滴夏雨撲面,有種特別清涼和走心的感覺。今天也是庚子芒種日,我們或緊或慢地隨心踏著自己的節(jié)奏,各人有各自的興味。而共同的感受是,行走觀賞了“接渡”、“鑒湖”、“太平”三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古石橋,此行不虛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紹興運河上的古橋</span></p> <p> “三條溇”村是考察組的第二站。翌日一早就在村委門口等候的許書記,孫端鎮(zhèn)的王委員熱情接待了我們?!叭龡l溇”的村名源自唐代德宗年間的一個美麗傳說,今天則是孫端鎮(zhèn)最大的行政村,有1382戶,4000余人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條溇村委合影許書記介紹</span></p> <p> 聽完介紹,參觀了村史館和文化禮堂,即隨村委干部實地觀察“三條溇”。雨下得不小,人們撐著傘站在江堤上,三百里曹娥江一片蒼茫,而那座建于上世紀(jì)七十年代的水閘,倒與太湖溇港上的水閘近似,兩者的作用和功能也是一致的?!叭龡l溇”村與上虞縣毗連,許書記又把我們帶到上虞的聯(lián)浦村,觀賞浜溇和建在河浜中的木構(gòu)長廊和亭榭。此地此景,驀然想起這里是民間精典愛情故事中祝英臺的故鄉(xiā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娥江水閘、上虞聯(lián)浦村溇港走廊</span></p><p><br></p> <p> 后唐五代時錢镠建立吳越國,重視農(nóng)桑,興修水利,修筑海塘,發(fā)展貿(mào)易,成為東南富庶之地。錢氏家族的幾代國君,皆在湖州留下了功德,并與織里有著諸多源緣。查閱湖州的地方志,太湖溇港圩田系統(tǒng)正是吳越國時期日臻完善,8000余人的“太湖撩淺軍”也是錢氏設(shè)立。而讓地方百姓特別感恩的“義皋興善寺”、“喬溇布金寺”、“軋村東明寺”,都記述吳越國時錢氏所建。這些傳承千年的寺院,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烽煙,在滄桑歲月里屢毀屢建,至今香火不絕??疾旖M第三站計劃赴臨安,參觀錢王祠,拜謁錢镠墓,緬懷錢氏治國功績。車到臨安縣城,到得錢王祠前,想不到舊宇拆除,正在重建之中。只得隔著圍墻,舉起手機拍攝“錢武肅王陵”牌坊后悻然離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錢王陵石牌坊文物保護碑</span></p> <p> 錢王陵斜對面,便是臨安博物館。是日天氣放晴,街上行人熙攘,而抗疫時期安檢很嚴(yán),我們戴好口罩,手持身份證,亮著“健康碼”,隨觀眾排隊入館。這座修建不久的縣級博物館,占地面積不小,墻壁用毛石和各式磚塊壘砌,別具風(fēng)格。館內(nèi)藏品不少,有陶器、瓷器、玉器,有各個朝代的古籍字畫等文物。其中有一個展廳陳列著吳越國歷史和錢王生平事跡。在“滿堂花醉三千客”的大型浮雕前,思緒走進了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錢镠手按寶劍,號令群臣,修海塘、治太湖,把小小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富裕安康。后來的“納土歸宋”,足見錢氏后人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大智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博物館錢王浮雕</span></p> <p> 出行先雨后晴,考察組人員心情愉悅。歸家途中,順道考察了嘉善縣西塘鎮(zhèn)的長水溇。這個位于嘉湖平原的古村落,已列入地方政府拆遷改造范疇,村民已搬離村莊。</p> <p> 沿著長長的河港由南向北行走,走到“?浜”底頭,岸邊有幾人垂釣,有外來者也有本地老人。詢問之,老人說嘉善的“溇”是斷頭的“瞞?浜”,船行至?底必須回頭。證實了太湖的“溇港”與其他“溇港”的不同。</p><p>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溇港文化,掘之不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