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 東湖 我的一家</b></p> <p class="ql-block">1961年春節(jié),我們?nèi)?口人在武昌東湖岸邊以白石大象為背景拍了一張全家福。這應該是冬天的、一個晴朗無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石大象馱著兄弟姐妹5個。女孩們剝下了罩衣(棉襖外面的單衣。因棉襖不能拆洗,需外罩一件單衣以擋污染),展示出鋪滿花骨朵兒棉襖棉褲;男孩們身著鼓鼓囊囊棉裝,標準的學生模樣。中年的父母站在大象尾側(cè)。父親一襲中山服,母親十分“小清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以人物為主的風景照。穩(wěn)健的白石大象,挺拔的扇子樹,平靜的湖水,陽光的陰影,襯托出寧靜、歡喜、滿足、希冀的人物。堅毅的父母和成群的兒女,透露出在艱難困苦里蓄勢待發(fā)的情態(tài)?;òl(fā)結(jié)、框框辮,瓦片頭、紅領巾,長大衣、毛口棉鞋,白框鏡、中山帽,手工布鞋、草編提包,則更像一組條形碼,藏著那個時代和社會之于經(jīng)濟與生活、家庭與人口、習俗與審美等豐富的信息。意趣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關乎東湖的老照片,來歷幾乎偶然,故事有點旁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全國性饑饉已經(jīng)在城市顯現(xiàn)。城區(qū)公共食堂里一兩(50克)一個的黑麩窩窩頭,乒乓球般大小。學生每天的口糧,只能是3-5個這樣的窩窩頭。那時候,我家兄妹5人正值長身體的年齡,母親為我們“吃不飽”整天緊鎖眉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下半年,父親在建校剛剛一年的水果湖中學工作。經(jīng)過“考察”,父母滿心驚喜:中學食堂里一兩(50克)一個的高粱、野菜窩窩頭,比大人的拳頭還大,按定量吃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憑此一項,父母決計當年年底就從武昌都府堤(當年湖北省行政干校、今陳潭秋中學所在地)搬往水果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的水果湖,是東湖外圍湖塘的統(tǒng)稱。在城里人(大東門、小東門內(nèi))的眼里,“東湖--水果湖”一片湖汊亂墳,是鄉(xiāng)下,蠻荒之地;沒有商業(yè),沒有人氣,黑燈瞎火。中華路小學的同事都勸母親不要冒然前行。但是,為了那些可以讓孩子吃飽的、比大人拳頭還大的窩窩頭,母親去意已決。用今天的話講,讓孩子們“吃飽”就是母親當年的“中國夢”啊!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水果湖”的窩窩頭不僅大,有時,還可以超定量買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體現(xiàn)搬往水果湖的正確性,到新家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父母決定攜我們兄妹5人到東湖一游。游園,需要乘車、進餐、門票等花費,在那個饑腸轆轆的年代,這是非常奢侈的,何況我們是泱泱7口的大家庭!水果湖中學距離東湖大約5公里多路程,公交車票大約0.12元/人。如果全家人乘車前往,則需要0.84元。在那個年頭,這個數(shù)目可以供一個大家庭吃喝兩天,怎么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姐姐提議步行前往,父母欣然贊同。干糧就是高粱野菜窩窩頭。正月寒冬,透涼的窩窩頭怎么吃呢?哥哥們自告奮勇:我們背開水瓶?!皷|湖游”的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家7口,背著干糧、熱飲上路了。出水果湖中學側(cè)門,過濕地、菜園,湖醫(yī)二院(今中南醫(yī)院)就在眼前。過了湖北醫(yī)學院(今武大醫(yī)學院),一溜兒的農(nóng)田、水塘、茅屋、菜園。單調(diào)重復的高壓線塔橫亙在路上,路,陡然顯得漫長。走啊走,終于把黃土飛揚的蔡家嘴拋在身后,左側(cè)是武漢重型機床廠吊車場,右前方就是省博物館,東湖大門依稀可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次“東湖游”就這樣開始。六十年代初,東湖已經(jīng)建有行吟閣、長天樓等亭臺樓閣。但是,對于年幼的我而言,記得的只是“吃”----也就是“草地野餐”。應該是在今日水云鄉(xiāng)附近的那片草地上,全家人圍坐于地,吃窩窩頭、喝豆?jié){(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年熱水瓶里裝的不是開水,而是熱豆?jié){。一直以來,我都想不出這豆?jié){的來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釋放著路途的勞累,講述著各自的見聞,我們嬉鬧追逐撒歡,父母則不多言語。大家吃著、說著、歇著,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西斜,開始準備回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胸前掛著相機的攝影師走過來,建議我們拍一張全家福。這下,讓父母為難了:為了省錢,全家人自帶干糧飲水、來回步行十公里多;如果拍照(還有郵寄費),至少要花費0.80元。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游園”已經(jīng)是一種奢侈,“游園+拍照”就是“奢侈+罪過”的支出。需要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許是草地上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寬慰了父母,也許是冬日溫暖陽光里的東湖感染了父母,也許是攝影師的發(fā)現(xiàn)和邀請打動了父母,也許是對選擇“東湖--水果湖”的自我認同感激勵了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照!母親為女兒們脫去了罩衣,讓滿眼花骨朵占據(jù)畫面;為大孩子系好領巾,讓春風輕輕舞動紅色;把織有“和平”二字的草編提包掛在象鼻,把開水瓶、鋁飯鍋等雜物擋在自己身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著攝影師的擺布,我們5個一字兒坐在大象身上。那一年,父母即將44歲,大哥不到15歲,大姐不到14歲,小哥哥剛滿12歲,小姐姐剛滿10歲,我(照片中穿圍裙的女孩)剛滿7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遠記得,白石大象的脊背光滑如砥,與我們的棉襖之間構(gòu)不成半點阻力。小人小手無處可以“hold”,爬上去、掉下來,再掉下來、再爬上去,一片忙亂。幾次三番,才算“搞定”。對小小的我而言,石象大如恐龍,象腿高得好似廊柱,象鼻高聳好似伸往云端。坐在哥姐之間,笑臉裝出淡定的樣子,心里滿是恐高的慌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準備好了、看我這里----”,聽著攝影師的指揮,我們用平和的表情配合。那時,距離用“耶”或手勢“V”去表現(xiàn)“歡喜”的今天,還隔得很遠很遠呢。就這樣,東湖的攝影師為我家記錄下這個與東湖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此,這張照片就是父母以定居“東湖-水果湖”為自豪的依據(jù)。每次進城,總要帶上它,告訴別人“東湖-水果湖”的種種。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小學生的抄寫本,由馬糞紙變成了白令紙;餐桌上的主食,由高粱野菜窩窩頭變成了白面饃饃;孩子的臉上多了紅光,母親的眼里少了愁煩”(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里說過的話),指的就是這段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這張照片出發(fā),1965年大哥從東湖之畔考入清華大學,我們兄妹吸吮著東湖的清新空氣,也慢慢長大成人,做了為社會作貢獻的平凡勞動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1961年之后,無論是東湖(這座白石大象在1966年“破四舊”中也曾遭遇象鼻被損毀的厄運),還是每個家庭、整個社會或國家,又見證并經(jīng)歷了與那場饑餓、貧窮相等同的重重災難。但是,在夢想的支持下,一切都成為、或正在成為過去。這個“過去”則成為我們一代代人筑夢、尋夢、逐夢、圓夢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東湖的往事里,有我們尋常百姓家的往事,有社會和國家的往事;記述東湖的往事,就是昭示東湖的明天,百姓的明天,社會和國家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是感謝這位多情的攝影師。當年,是他不經(jīng)意的邀請,成就了我們的東湖合影,他應該是東湖風景區(qū)的“國營職工”、他的年齡應該小于我的父母、他應該還在世上享受著幸福的晚年吧?我真心地祝福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的與石象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到東湖,總是要找到那個站在湖邊、與扇子樹相伴的白石大象。不看見它,仿佛就沒有到達東湖。它應當會比我們更加長久地佇立在此,更加廣闊地注視著東湖、游客以及各種變遷吧!我真心地祝福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于:2013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距離那次東湖之游4年之后,大哥從水果湖中學考入清華大學。臨行北京,全家在漢口品芳照像館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頒獎花絮:</b></p> <h5><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2013年4月底,我在東湖梨園看到武漢晚報暨東湖風景區(qū)主辦的“東湖往事”征文啟示。回到家里,立即寫下《東湖往事一一我家在東湖的第一次合影》 。11月,接到了組委會頒獎通知、大會發(fā)言通知。</span></h5><h5><br></h5><h5><b style="color:rgb(51, 51, 51);">?? 獲 獎 感 言</b></h5><h5><i>早就以心相交,又兼漫長等待;原以為斯人已去,卻不知喜從天降。正是:春來心愿發(fā)幾枝,金秋不負執(zhí)著人。</i></h5><h5><i style="color:rgb(51, 51, 51);">我感謝——</i></h5><h5><i style="color:rgb(51, 51, 51);"> 1、感謝東湖管委會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拆大建”的時代。園林居所要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要么過度開發(fā)、面目全非。象東湖這樣保持自信、尊嚴、高貴的風景已不多見。幾代東湖管理人薪火相傳、恪守“保護性開發(fā)”理念,將東湖建設、保養(yǎng)成風姿綽約的都市天堂,使我們的往事和回顧有所附麗。沒有你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居民與東湖的幸?;?,也不可能有《我家在東湖的第一次合影》往事與佳話。</i></h5><h5><i style="color:rgb(51, 51, 51);">2、感謝晨報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正當我的“東湖情結(jié)”需要表達時,“東湖往事”征文如春風化雨、于無形之中給我以抒發(fā)機會。這決不是一種偶然。晨報14年前創(chuàng)刊,牙牙學語,蹣跚學步,謀求進取和發(fā)展之路;2010年以來,晨報開展了一系列大型的與讀者“互動、共鳴”活動,實踐了“新聞立報、服務立報、情感立報”最新理念。吾土吾民有了“家有兒女初長成”之喜悅,我便是晨報青春與成長的直接受益人。</i></h5><h5><i>3、感謝組委會 每個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他人喜歡。然而,文章從來就是“見仁見智”之物?!段壹以跂|湖的第一次合影》能夠得到組委會認同,我感到萬分幸運。蘇芮的《牽手》說:“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我提筆應征緣此,組委會給獎緣此。我們對民族、國家的過去和未來的感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i></h5><h5><i style="color:rgb(51, 51, 51);">最后,我要說:做晨報的忠實讀者,做東湖的終身愛人。</i></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頒獎文件</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東湖 翠柳村客舍會議室</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會場一瞥</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指定發(fā)言</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獲獎證書</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代表合影</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當日報紙</b></p><p class="ql-block"><b>?</b></p>